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1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1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课件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教学课件
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开场白
1.同学们,中国山水画是中华艺术的瑰宝,它以独特的笔墨描绘自然山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山水画的世界,感受自然意趣
走进山水画的世界
山水画的定义与地位
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中国画科,是中国画特有的画种
它融入自然之美,借笔墨表达画家情感与感悟,蕴含传统哲学与文化内涵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魏晋以前,山水多为人物画背景,未形成独立画种
魏晋时期,战乱使文人寄情山水,山水画开始萌芽兴起
隋唐时期,山水画在画理、画法、章法上逐渐完善,趋于成熟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隋唐山水画的杰出代表,标志其独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五代及两宋,山水画大兴盛,风格多样,达艺术高峰
01
元代,山水画成绘画主流,更重情感与笔墨意趣表达
02
明朝,画家融合宋元画法并创新,形成时代新画风
03
清代,山水画创作多样,有临摹古画者,亦有突破传统大胆创作者
04
山水画的技法
01
勾:用线条勾勒山水基本框架,定物象形态轮廓,线条需刚柔相济
02
皴:以半干毛笔侧锋作画,表现山石纹理质感,有斧劈皴、披麻皴等多种
03
斧劈皴适合表现坚硬陡峭山石,披麻皴多用于描绘圆润柔和山峦
04
擦:补充皴法,用半干毛笔操作,丰富山石纹理,增强立体感
山水画的技法
染:分墨色染和彩色染,墨色染显明暗层次,彩色染添色彩营造意境
点的大小、疏密、浓淡变化可表现不同物象与质感
点:用笔尖点出青苔、树木等,丰富细节,增加生机与层次感
散点透视:不受空间视线限制,视点可随时变化,能在有限画面表现辽阔境界
山水画的构图
长卷山水画用散点透视,可展现连绵山川、河流等丰富景象
三远法 —— 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仰视视角,突出山的雄伟险峻
三远法 —— 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平视视角,表现平野或低丘陵的开阔悠远
三远法 —— 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类似俯视,显群山绵延与深邃空间
宾主:明确主体与宾体关系,主体占突出位置,宾体起陪衬作用
山水画的构图
画中 “主” 点如房屋、人物,虽小却能点明主题,如钱松岩《红岩》的房子
呼应:画面物象需相互呼应,如山峰朝揖、树木欹斜,还有大小、轻重等关系呼应
陈子庄《峨眉道上》中,前后山、人物与远山游人墨点相互呼应
远近:物象多遵循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画面常分近、中、远层次
虚实:虚为模糊,实为清晰,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可借流水、云雾等体现
孙克纲《李白诗意图》前实后虚,远近层次分明
山水画的构图
黎雄才《风帆出峡图》山实水云虚,近浓远淡,虚实相生
01
疏密:山石皴法、树木穿插等讲究疏密,需有大疏密及其中的小疏密变化
02
刘鲁生《芦雁图》以浓密芦草与空白水域形成疏密对比,使画面气息畅通
开合:开是铺展景物,合是收拢阵势,有整体大开合与局部小开合
陆俨少《峡江秋涛图》采用近、中景开,远景合的开合式构图
藏露:恰当处理藏露使画面含蓄,引发遐想,“藏” 得好可 “无景色处似有景”
山水画的构图
钱松岩《古塞驼铃》中长城与驼队的藏露处理巧妙
均衡:忌对等式构图,用 “秤锤压千斤” 取得平衡,追求均衡美
画面重心在下,上方空旷时,可加远山实现平衡
黑白:指墨色轻重,画面黑白需均衡,画水常用 “计白当黑” 手法
景物布置有大小和整碎变化,避免匀齐,突出主体,主宾可大小不一但主体要明显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童中焘《翠幄》中树石、亭榭大小相间,画面富有变化
山水画的构图
山水画的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显著特色,是画家借自然景物达情景交融的境界
画家注重 “师造化”,将情感与感悟融入作品,营造独特意境
山水画的审美
审美强调主客观和谐交融,侧重浑厚、旷达等,不过分重感官刺激与理性分析
审美方式为细细品味,体会情致,优秀作品能让观者 “畅神”
结束语
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中国山水画魅力无穷,从发展历程到技法、构图,再到意境与审美,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欣赏、多感悟,感受其中的自然意趣与文化魅力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