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洞头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学业水平 期中检测语文(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温州洞头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学业水平 期中检测语文(含答案)

资源简介

洞头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学业水平期中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卷面(3分)
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清楚,即可得满分;卷面虽有修改痕迹,但仍保持整洁、规范,也可得满分;书写潦草,涂改过多过乱,卷面不整洁,酌情扣分。
【邀请函】(5分)
①A ②匿 ③呈(评分标准:共3分,一空一分,字写错不得分。)
④殚精竭虑 呕心沥血 ……
(评分标准:2分,意思相近的也可得分,写错字得1分,填写试卷上的两个词语不得分。)
【对话自然·美美与共】 (10分)
3.①山山唯落晖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 ③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重岩叠嶂 ⑤望峰息心
⑥岂不罹凝寒 ⑦ 自康乐以来 ⑧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评分标准:共8分,一空1分,写错字不得分。)
4.⑨边疆沙漠,浩瀚无垠 ⑩思乡念亲、期待兴奋……
(评分标准:共2分,一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对话人物·走进苏轼】
(一)22分
5.(1)于是,就(2)怡然自得(豁然开朗、蔚然成风、庞然大物等)(3)④
(评分标准:共3分,一空一分,(3)没填写序号不得分。)
)C(1分)这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从“盖竹柏影也”可知“藻、荇交横”其实是竹柏的影子交错摇曳,由此得知苏轼和友人在庭院里散步,舒适自在。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清水一样澄澈空明,造成了仿佛自己置身在水底世界的错觉,而并非是真的在水底世界,显得奇幻美妙。(2分)
(评分标准:共3分,选择“C”得1分,指出比喻得1分,结合句子分析得1分。选择另外两个选项 ,言之有理可得2分。)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评分标准:共3分,正确断句1处得1分,少断一处扣1分,多断不得分。)
6.示例:
月色特点:空灵美丽、澄澈透明、似真似幻(意思接近即可,写出一点即可得1分);
甲诗颈联鉴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诗人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这些景物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评分标准:共3分,写出月色的特点得1分;分析甲诗颈联的景物得1分,体会作者情感得1分)
示例1:两文所蕴含的情感相同,都是被贬谪的悲凉。
乙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丙文“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句意为:反倒常常暗自高兴,因为逐渐使人们不认识自己了。结合丙文“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可知,作者自获罪以来,形迹放浪于山水之间,庆幸这样就差不多可以免于与世人交往纷争了,这饱含辛酸的自得其乐,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
所以乙文中“闲人”一词与丙文画波浪线句子“辄自喜渐不为人识”中“喜”字所蕴含的情感相近。
示例2:两文所蕴含的情感相同,都是闲适之情。
乙文中苏轼和好友月夜出游,欣赏美景,是一种摆脱官场束缚,复得自由的闲适之情。同时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才来欣赏月色,体现豁达心境。
丙文“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句意为:反倒常常暗自高兴,因为逐渐使人们不认识自己了。其中“喜”在句中的意思是高兴。结合丙文“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可知,作者自获罪以来,形迹放浪于山水之间,与樵夫、渔夫杂居在一起。作者避开人世纷争,浪荡山林之间,获得了心灵的快乐,也是闲适的表现。
所以乙文中“闲人”一词与丙文画波浪线句子“辄自喜渐不为人识”中“喜”字所蕴含的情感相近。
(评分标准:共4分,情感理解正确得2分,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得2分,只结合一篇得1分;得出情感不相同的最多得2分。)
8.示例:
我学到了苏轼遇到挫折依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甲诗中苏轼虽然官场被排挤而外调任职杭州通判,但依然保持乐观,由途中所见的美丽春色联想到农家人的春耕之乐,内心闲适愉悦。乙文中苏轼被贬黄州,有着贬官闲居的苦闷与无奈,无法入睡,但他寻找好友一起散步赏月,排遣苦闷,乐观豁达。丙文中作者通过反思过往经历,厌倦、鄙弃官场争斗,寄情山水,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评分标准:共5分,联系甲乙丙诗文内容分析3分,少联系一篇扣1分;能结合链接材料,得出两点以上生活启示2分,少一点扣1分。)
(二)13分
9.(3分) C
10.(共4分)①凭借凄清、冷寂的秋景来表现他的飘仙之气。②通过“万里清秋”来展示他宽广博大的胸襟。③依托中秋月和酒来表现他笑看过眼烟云的豪迈洒脱的情怀。
(评分标准:共4分,一点2分。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苏东坡描写了哪些秋的特点,表达出了自己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形象特点等这些方面组织答案。三个要点,语意接近,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11.本题分层赋分(共6分)
第一层(5~6分),示例:①苏轼他屡遭贬谪,身处逆旅却能保持精神的洒脱、乐观,能在逆境中不断写出如《水调歌头》般豪放雄奇的诗作,苏轼身上有秋的辽阔旷达,是包容一切的情怀。(2分)②史铁生,青春年少却罹患瘫痪,一度自暴自弃,那段日子里他的生命如秋般萧瑟,冷寂,但在他母亲爱的影响下,他重新拥抱生活,终成文学大家,则又体现出秋天的坚强勇敢。(2分)此外我还品出了秋天是成熟和收获的,这如同我们的人生一样,有坎坷也有机遇,它启示我们,要乐观地对待眼前的困难,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2分)
(评分标准:联系了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并做到材料和“秋味”的关联,且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视表述情况,得5~6分)
第二层(3~4分),示例:秋是辽阔旷达的,苏轼他屡遭贬谪,身处逆旅却能保持精神的旷达和乐观,才能在逆境中不断写出如《水调歌头》般豪放雄奇的诗作;秋也是成熟和坚强的,史铁生深受病痛折磨,一度自我放弃,却能幡然醒悟,写出《我与地坛》,这是人思想的成熟和生命坚强的表现。
(评分标准:联系了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有关联“秋味”,但没有个人生活体验;或者有个人体验但文本联系粗浅,缺少秋味感悟的,得3~4分)
第三层(1~2分),示例:秋味就是苏轼的酒味,充满乐观旷达;秋味就是要我们坚强地去面对人生的困境。
(评分标准:仅有文章内容或链接材料的单一介绍,没有秋味感悟;或只有感悟,没有文本联系的,只能得1~2分)
12.①飞夺泸定桥(1分) ②斯诺(1分)
13.示例:纪实作品的读书方法
①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比如《红星照耀中国》,它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②利用序言、目录或者搜索网上别人的评论了解作品的整体印象。比如《红星照耀中国》,此书一出版便引起轰动。
③把握书中事实之后,还要弄清楚作者的意图所在,善于辨别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态度。比如《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带着疑虑去采访,采访结束后,形成自己的观点,预言“红色中国”一定会获得胜利。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结合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运用的方法分析书中内容即可。)
14.示例:
我选择A毛泽东,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从容淡定。(1)说到高兴处他可以开怀大笑,讲到牺牲的同志时,他亦可眼眶湿润,无需多少掩饰,他的喜怒哀乐尽显在他的情绪里。(2)在和别人谈话时,他可以心不在焉地解开裤带,摸索着某种附着在衣物上的寄生虫,在极其闷热的小小窑洞中躺在床上,脱下长裤研究军事地图,他的生活随意而洒脱,丝毫没有领袖人物的“架子”。(3)尽管国民党方面用二十五万的悬赏缉拿他,他依然能够淡定从容地和其他人一道走在街上。
我选择B周恩来,他温和谦逊。正如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刻画的,到红区初见周恩来时,他以温和文雅的口吻用英语同斯诺打招呼,可见其的温文尔雅。斯诺还叙述道:他平日里没有一点领导架子,非常爱护士兵,还总喜欢把胳膊搭在“红小鬼”的肩上,与其一起走过乡间田埂,由此可见周总理的平易近人。
我选择C朱德,他天性温和、爱护部下。(1)担任全军统帅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2)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一起讲故事打球。(3)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4)朱德向弟兄们讲话时往往脱下他的帽子。(5)长征途中,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评分标准:共3分,结合一个具体事件分析人物形象得3分,只写出形象得1分)
15.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荣获“金天使奖”
(评分标准:2分,高度概括事件,意思接近也可得分。)
16.(1)他们有高度的个人自尊
(评分标准:1分,意思接近也可得分)
这些“红小鬼”的身份是什么?
(评分标准:1分,意思接近也可得分)
17.
示例一:不赞同这样的说法。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共产党人在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尽管故事与时代有一定距离,但它所传递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与价值。
1.《红》是红色文化的范本,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理想与奋斗,向我们传递了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团结奋斗的力量和信念,提醒我们珍惜现在,激励我们为美好未来而奋斗。
2.《红》以长征为背景,展示共产党人坚定意志和勇气,激发我们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提醒我们信仰和理想的力量是无穷的,保持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动力。
3.《红》揭示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启示我们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种思想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示例二:赞同这样的说法。
时代隔阂使观众观影时难有代入感,在科技无限发展的现在,那些故事缺少现在元素难以唤起观众内心的共鸣,无法植入个人情感,达不到展播宣传的效果。
(评分标准:不赞同。有理有据,能表达2点及以上意义的,根据表述情况每点2分,共4分;
赞同。理由合理,最多2分;理由不充分的,不给分。)
【对话自我】
18.(30分)
评分等级 评分细则
一类 (26-30分) 围绕补全的题目,写作目的明确;文章立意深刻,有正确的价值观;文章结构合理,详略得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富有表现力; 新闻类文章: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叙事类文章:叙事生动,有具体细节; 写景类文章:描写生动,有具体刻画。
二类 (22-25分) 围绕补全的题目,写作目的较明确;文章立意较深刻,有正确的价值观;文章结构较合理,详略较得当,条理较清楚;语言较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 新闻类文章:观点较明确,论证较有力; 叙事类文章:叙事较生动,具体细节较少; 写景类文章:描写较生动,具体刻画较少。
三类 (18-21分) 基于题目,写作目的基本明确;文章有一定的立意,有正确的价值观;文章结构基本合理,条理基本清楚;语言基本流畅; 新闻类文章:观点较明确,基本有论证; 叙事类文章:叙事较生动,基本有细节; 写景类文章:描写较生动,基本有刻画。
四类 (10-17分) 偏离题目,写作目的模糊,中心欠明确;语言欠通顺,结构欠完整; 新闻类文章:观点不明确,没有论证; 叙事类文章:叙事不清楚,内容空泛; 写景类文章:写景不真实,描写虚假。
五类 (10分以下) 有以下情况之一: ①文不对题或内容有严重错误。②文理不通,结构混乱。③文不成篇,字数不足200。
说明:基准分22分
⑴对有独到之处(如见解新颖、思想深刻、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严密、想象丰富、语言有表现力等)的文章,鼓励打高分。
⑵套题或抄袭的作文,酌情扣分,扣至0分为止。
⑶错别字每三个扣1分,重复错误不扣分,最多扣2分;标点用错三处扣1分,最多扣2分;常用词语用错两处扣1分,最多扣3分;病句两处扣1分,最多扣3分。
⑷文中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扣2分。
⑸字数不足,每少50字扣1分。
⑹未写题目,扣2分。洞头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学业水平
期中检测语文答题纸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 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11.(6分)
12.(2分)① ②
13.(3分)
14.(4分)我选 ,分析:
15.(2分)
16.(2分)①

17.(4分)
6.(4分)
7.(4分)
8.(5分)
9.(3分) (填选项)
10.(4分)
书写(3分)
1.(3分)① (填选项) ② ③
2.(2分)④
3.(8分)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4.(2分)⑨ ⑩
5.(9分)(1) (2) (3) (填序号)
(4)我选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是
(3分)(5)(3分)请 居 无 事 默 自 观 省 回 视 三 十 年 以 来 所 为 多 其 病 者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600字
▲500字
▲400字
▲300字
▲200字
18.作文(30分)
我看见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班 级:________________
考 场:_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__
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班 级:________________
考 场:_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__
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750字
▲900字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洞头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学业水平期中检测
语 文 试 卷
温馨提示:
1.本卷共18小题,共6页,满分100分(含卷面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答案须用黑色宇迹的签宇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相应区城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1.请给①选择正确读音,并根据拼音在②—③处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根据文意,请在空格④处填写合适的成语。(2分)
【对话自然·美美与共】
追随古人足迹,在古诗词中欣赏大江南北的不同风光,与自然亲密对话。(10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风景 诗句
层林尽染,落日余光。 树树皆秋色, ①▲ 。(王绩《野望》)
江面晴明,草木茂盛。 ②▲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早春盛景,生机勃勃。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③▲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高蔽日,壮美绚丽。 ④▲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郦道元《三峡》)
览物之情各有不同 情感 诗句
鄙弃尘俗 鸢飞戾天者, ⑤▲ 。 (吴均《与朱元思书》)
赞扬感叹 ⑥▲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⑩▲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自得落寞 ⑦▲ , ⑧▲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根据文意,在①-⑧中填写相关诗文。(8分)
4.结合诗句,在⑨-⑩中填写相关词语。(2分)
【对话人物·走进苏轼】
(22分)
材料
【甲】 新城①道中(其一)宋·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②,树头初日挂铜钲③。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注】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本诗是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至新城途中所作。②絮帽:棉帽。③铜钲(zhēng):古代铜制乐器,在行军时敲打。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乙】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答李端叔书①(节选)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②。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故譊譊③至今,坐此④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木有瘦,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注】①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制策:指封建社会中一种临时特设的专科考试。③譊譊(náo)譊:争辩,谈论,这里指写文章,在文中争辩。④坐此:因此。
链接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任杭州通判,再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1079年,因“乌台诗案”所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94年,又被贬惠州、儋州。
【释词·理解】(9分)
关联方法,理解词义。
方法 句子 方法联结 释义
课内迁移法 遂以轼为欲立异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 ▲ (1分)
成语关联法 纷然诵说古今 (2) ▲ (1分) ……的样子
查阅字典法 皆故我 ①原因;②存心;③意外的事情;④过去的,原来的;⑤姓氏。 (3) ▲ (填序号)(1分)
(4)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分)我选 ▲ ,我的判断依据是: ▲ A.是 B.入 C.如
(5)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请 居 无 事 默 自 观 省 回 视 三 十 年 以 来 所 为 多 其 病 者
【联读·解景】(4分)
6.“一切景语皆情语”:“月色入户”苏轼欣然寻张怀民,那么,这月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赏析【甲】诗颈联写景的巧妙之处。

【深读·悟情】(4分)
7.【乙】文中的“闲人”一词与丙文波浪线句子“辄自喜渐不为人识”中的“喜”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联读·知人】(5分)
8.结合【甲】【乙】【丙】诗文,联系链接材料及你的阅读积累和体验,谈谈你从苏轼身上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二)(13分)
苏东坡的秋
武志强
①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②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③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④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⑤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⑥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或泪流满面,默立无语,秋天都接纳了,并把它仅有的余温给予我们,送我们上路。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上路了,至今都向我们展示着一条明净的人生之路。
⑦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⑧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之后,作的《水调歌头》使作者泪流满面、默立无语。
C.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
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
赏之情。
10.文中说“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试结合文章内容谈
谈苏东坡是怎样皈依秋天的?(4分)

11.文章结尾,作者认为苏东坡品过的“秋天”,也该我们今人去品一品。那么,我们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呢?试联系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结合个人生活体会加以简述。(6分)

【对话精神·红星闪耀】
【读书分享会】(9分)
12.上述文段来自纪实性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文段所描述的战斗是著名的“ ①▲ ”,作者 ② ▲ 。(2分)
13.纪实性作品该如何阅读?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分享你的阅读方法。(3分)

14.《红星照耀中国》中有许多熠熠光辉的红星人物,请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作品有关内容简要分析人物形象。(4分)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我选择 ▲ ,我的分析: ▲
【新闻发布会】(8分)
标题: ▲
2019年11 月6日,记者从美国洛杉矶获悉:第15届中美电影节、中美电视节最星光闪耀的时刻——“金天使奖”颁奖典礼,当地时间5日晚在美国比弗利山萨班剧院举行。令人惊喜的是,峨影集团主拍的庆祝新中国七十周年献礼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荣获了第15届中美电影节评委会“金天使奖”大奖。
《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一部具有红色文化基因、史诗气质品格的影片,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站在今天的角度和高度,对80多年前的历史进行再审视,再发掘,再思考。影片铭记历史,牢记使命,激励着新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不断奋斗。
15.《温州日报》想要转载这则新闻,但发现没有标题,请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2分)

16. 1936年,《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延安,切实了解和采访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下面是作者和李克农有关“红小鬼”的一段采访实录。请你根据内容还原采访场景,将作者的提问和李克农的回答补充完整。(2分)
作 者:为什么我对这些孩子说“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他们压根不理我
李克农: ①▲
作 者: ②▲
李克农: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17.“洞见”电影节在遴选展播影片时,有人认为《红星照耀中国》该片时代较远,缺少现代生活气息,不适合入围展播名单。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结合作品阐述你的理由。(4分)

【对话自我·看见……】
写作(30分)
你走过千山万水,看尽千书万文,听闻千言万语,阅历生活的千态万状……人只有心怀真诚,才能与自然心意相通,才能和自己心灵对话。
请以“我看见了 ”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 提示
新闻评论 可以对近期发生的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回忆性散文 可以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和事
传记 可以完成自传或者他传,展现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游记 可以描绘山川之灵秀,抒发自我之情感
…… ……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24.11
同学们,语文的无穷魅力常令我们①屏(A.bǐng B.píng)息凝神,而在文学家娴熟的技法中更显情韵。文学家们常常将自己的个性隐nì ②▲ 在语言里,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在异彩纷chéng ③▲ 的诗文中,读者会同作者产生“会心之趣”,从而沉迷于语文世界,暂时忘却了追梦路上 ④▲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的辛劳,让我们一起跟着语文去旅行吧!
链接材料——史铁生
他年轻时双腿瘫痪,面对萧瑟的秋天,也曾一度自暴自弃过,但在他母亲的影响下,他幡然醒悟,对生命恢复了热情,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写作素材,创作了《我与地坛》等著作。他以文学为出口,实现了生命的突围,终成一位文学大家。
他们背着手榴弹和毛瑟枪,即刻爬上铁索,摇荡在汹涌的河上,紧抓着铁索,一步一抓地往前爬。红军的机枪向敌军碉堡怒吼,子弹射在桥头堡上。敌军也用机枪进行还击,而那些红军战士们正摇荡在河水上空,慢慢朝着地方狙击手方向前行。第一名战士被打中了,落入下面的激流之中,第二名也掉下去了,接着是第三名……四川的军队可能从未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战士参军不是为了混碗饭吃,而是甘愿为了革命献出自自己的生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灵?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