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业水平期中检测语文(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业水平期中检测语文(含答案)

资源简介

洞头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业水平期中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书写(3分)
1.(3分)甸 著 驱(评分标准:一空1分,共3分)
2.(1分)B(评分标准:1分,选错不得分)
3.(6分)①但愿人长久 ②千里共婵娟 ③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欲为圣明除弊事
⑤在乎山水之间也 ⑥更有痴似相公者
(评分标准:6分,错字、漏字不得分)
4.(3分)唯有坚守初心。韩愈因上书劝谏被贬,虽远离朝廷,但他仍一心为皇帝分忧,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坚守初心。(评分标准:仿照示例填写1分;结合诗歌说明理由2分)
5.(4分)①辞去 ②离开 ③快乐 ④以……为乐(评分标准:一空1分)
6.(3分)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宋代士大夫踔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评分标准:一处1分,共3分)
7.(10分)
(1)(2分)四面群峰环绕,翠绿盈满小窗。白云在天空飘荡,整日不离开。(评分标准:四来:环绕0.5分;盈:满0.5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
(2)(2分)周围的边声跟随号角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评分标准:画面描述中有出现号角、层峦叠嶂、落日、古城等要素即可)
(3)(4分)范仲淹被贬睦州时,身处青山绿水,每日与同僚作诗抚琴,“大得隐者之乐”,有归隐山林的快乐与洒脱;而戍守西北时,则面对着烽火狼烟,战事未平的悲壮战场,内心燃起的是壮志未酬之感。(评分标准:结合睦州之景,赏析人物的快乐与洒脱2分;结合西北之景,赏析人物的悲壮2分;共4分。)
8.(5分)范仲淹的一生几经波澜,既曾官至宰相,在官场如鱼得水;也曾被一贬再贬,远离朝廷,但他终其一生,无论陷入怎样的困境,都未曾忘过自己的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例如当他因为母亲去世辞官归乡后,虽远离朝廷,但仍关心国家大事,执经讲学,为国家培育人才;当他戍守西北时,金戈铁马,报效国家。从未因生平的不顺与困境而自暴自弃。(评分标准:突围方式2分;结合诗文具体阐述3分;共5分)
9.(3分)①野风吹着灰暗的路②用口水卸妆\擦拭妆容③爬坡(评分标准:一空1分,共3分)
10.(4分)对话的时候用“二亚”和“不叫二亚的姑娘”是为了更好区分对话双方,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作者将二者进行了对比。面对寒冷,二亚想到妈妈冻伤的手,会想哭,可以看出二亚善良、懂事乖巧、细心。不叫二亚的姑娘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豪放,不受拘束。 统一称呼为“她们”,暗示她们是社会某种群体的代表,农村的姑娘到城里工作,淳朴天真,喜欢城市生活又挂念农村故乡,但是她们既不属于城市,又无法真正回归故乡,成为进退两难的城市边缘人,表达作者对这类人群的关注,引发读者的思考。
(评分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二者的不同形象2分,代表某种群体1分,作者意图1分,共4分)
(4分)黑夜暗示了时间的变化,夜晚已经降临;将黑夜比喻成汹涌的黑水,象征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给人以无边的恐惧和未知的凶险。以景作结,意蕴丰厚,“她们”还未看见村庄,却已被黑暗淹没,她们能真正“归家”吗,迎接她们的将是什么,结局引人深思,揭示主题。
(评分标准:交代时间1分,比喻及效果2分,揭示主题1分,共4分)
12.(6分)
示例1:我认为可以。小说写了两个城里工作回乡的姑娘,在回家的途中兴奋期待到担心害怕化妆被家乡的人误解,最后用口水卸妆,恢复“本色”回家的故事,塑造了两个心思淳朴、天真可爱的年轻女孩形象。她们既爱城市烙下的时尚印记,又需要保持“本色”的乡村模样,她们向往城市美好的生活,又思念自己的故乡,无法将二者很好地融合,看似是个人的矛盾,其实反映的是城乡的差距,让人思考城乡边缘人的生活和命运。本单元选择的是有关“少年成长”的小说,讲述的是少年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和成长的苦和甜,阅读之后能确立自我意识,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小说中的女孩去大城市工作,喜爱和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喜爱化妆打扮的“美丽”,但怕被家乡的人骂,又不得不擦掉化妆痕迹;她们舍不得路费,赚钱给家里寄钱;她们外出工作,见识了城市的生活,却又想念家乡,担心家人......作为成长中的年轻人,她们品尝到了生活的甘美,也感受到现实的无奈和苦涩。她们渴望回家,同时又向往城市的美好,注定她们无法在乡村久留,然而城市也并不属于她们,城市边缘人该何去何从,小说以“她们”作为主人公的代称,暗示了平凡的“她们”具有普遍性,写的是小人物却有沉重感。阅读完本文,这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值得人们思考。所以我认为,该文可以选入本单元。
(评分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2分、小说主题2,结合单元导语并说明理由2分,共4分)
示例2:我认为不合适。小说写了两个城里工作回乡的姑娘,在回家的途中兴奋期待到担心害怕化妆被家乡的人误解,最后用口水卸妆,恢复“本色”回家的故事,塑造了两个心思淳朴、天真可爱的年轻女孩形象。她们既爱城市烙下的时尚印记,又需要保持“本色”的乡村模样,她们向往城市美好的生活,又思念自己的故乡,无法将二者很好地融合,看似是个人的矛盾,其实反映的是城乡的差距,让人思考城乡边缘人的生活和命运。单元选择的是有关“少年成长”的小说,讲述的是少年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和成长的苦和甜,阅读之后能确立自我意识,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小说中的女孩去大城市工作,并喜爱和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喜爱化妆打扮的“美丽”,但怕被家乡的人骂,又不得不擦掉化妆痕迹;她们舍不得路费,赚钱给家里寄钱;她们外出工作,见识了城市的生活,却又想念家乡,担心家人;她们以为能回家,但习惯城市生活,向往城市美好的她们注定无法在乡村久留,然而城市也并不属于她们,城市边缘人该何去何从,小说以“她们”作为主人公的代称,暗示了平凡的“她们”具有普遍性,写的是小人物却有沉重感。她们选择擦掉化妆痕迹,就是对闭塞落后的家乡的妥协,她们的歌声被凛冽寒风吹得七零八落也暗示了她们的无可奈何,最后黑暗像汹涌潮水淹没她们,也暗示了她们终将无法摆脱生活的枷锁,力量微小的她们并没有真正获得成长和改变。所以,不能编入本单元。
(评分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2分,小说主题2,结合单元导语并说明理由2分,共4分)
13.(5分)
①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②“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
③得此伴侣的好处。或“有了这位伴侣,永远不会感觉寂寞孤独” ,或“得诗歌为伴,今生足矣。”
④引用论证
⑤举例论证
(评分标准:每空1分。)
(3分)①武亦姝与他人的对话引经据典,出口成章颇受好评,论证了文中提出的“恰当地引用诗歌,可以使演说事半功倍,更有魅力”的观点。②武亦姝小时候的陪读,使她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论证了文中提出的“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代一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的观点。
(评分标准:本题答案有两点。每一点都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点正确得2分,只有论点没有结合材料每点得1分。分析出一个观点得2分,分析出两个观点得3分。)
15.(3分) 作者用“她”来称呼诗歌,拟人化的表达,更加亲切,表现出他对诗歌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呼应题目“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
(评分标准:拟人化手法1分,结合句子分析喜爱之情2分)
16.(6分)①艾青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以辛勤的诗歌创作,抒发内心燃烧着的博大的爱。②正是由于艾青心底充溢着对祖国、人民和大地真挚的爱,他才能不停地鼓荡起写诗的冲动,把自己的生命与民族的命运、把自己的情感与人民的情感融于一体,创作了一系列歌咏人民、礼赞大地的诗篇。正如他在《我爱这土地》里写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③在新时期,艾青眼希望自己永远和那些正直、勤劳的人在一起,了解他们灵魂的美。信任那些对世界怀有希望、对人怀有梦想的人。他在《光的赞歌》中写出,光的来源也不再限于高空中的太阳,而且也来自人类自身。这表明,真理不是由别人恩赐的,而是要从人类的实践中去寻求。这里表现出来的对个体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④艾青一生追求光明,把自己的生命与诗歌融合起来,他对土地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对光明的向往,很好地诠释了诗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
(评分标准:结合艾青两个创作高峰的诗歌创作,分析艾青的精神品格, 言之成理即可。)
17.(30分)写作评分标准
评分等级 评分细则
一类 (26-30分) 围绕补全的题目,写作目的明确; 文章立意深刻,有正确的价值观; 叙事类文章:叙事生动,有具体细节; 文章结构合理,详略得当,条理清楚; 语言流畅,富有表现力;
二类 (22-25分) 围绕补全的题目,写作目的较明确; 文章立意较深刻,有正确的价值观; 叙述类文章:叙述较生动,有具体细节; 文章结构较合理,详略较得当,条理较清楚; 语言较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
三类 (18-21分) 基于题目,写作目的基本明确; 文章有一定的立意,有正确的价值观; 叙述类文章:基本有细节; 文章结构基本合理,条理基本清楚; 语言基本流畅;
四类 (17分以下) 有以下情况之一: ①文不对题或内容有严重错误。②文理不通,结构混乱。③文不成篇,字数不足300。
说明:基准分22分
⑴对有独到之处(如见解新颖、思想深刻、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严密、想象丰富、语言有表现力等)的文章,鼓励打高分。
⑵套题或抄袭的作文,酌情扣分,扣至0分为止。
⑶错别字每三个扣1分,重复错误不扣分,最多扣2分;标点用错三处扣1分,最多扣2分;常用词语用错两处扣1分,最多扣3分;病句两处扣1分,最多扣3分。
⑷文中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扣2分。
⑸字数不足,每少50字扣2分。
⑹未写题目,扣2分。洞头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业水平
期中检测语文答题卡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 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12.(6分)
13.(5分)(1)
(2)
(3)
(4)
(5)
14.(3分)
15.(3分)
16.(6分)
7.(1)(2分)
(2)(2分)
(3)(4分)
8.(5分)
9.(3分)①


10.(4分)
11.(4分)
书写(3分)
1.(3分)① ② ③
2.(1分)
3.(6分)① ②
③ ④
⑤ ⑥
4.(3分)
5.(4分)① ② ③ ④
6.(3分)每 感 激 论 天 下 事 奋 不 顾 身 宋 代 士 大 夫 踔 厉 尚 风 节 自 仲 淹 倡 之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17.作文(30分)
题目: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班 级:________________
考 场:_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__
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班 级:________________
考 场:_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__
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300字
▲200字
▲600字
▲400字
▲500字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
▲750字
▲900字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内区域的答案无效洞头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业水平期中检测
语 文 试 卷
考生须知:
1.本卷共17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含卷面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答案须用黑色宇迹的签宇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相应区城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一、班级开展“人生突围”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33分)
【开场我设计】
步入初三,我们将面临新的困境:沉diān diān( ①▲ )的书包压垮了肩膀,纷飞的试卷遮蔽了双眼,这是作业之困;各科难度显zhù( ②▲ )增加,各项任务纷至沓来,这是学习之困;层层压力汹涌而至,紧张氛围难以qū( ③▲ )除,这是心理之困……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填写①—③处的汉字。(3分)
2.为文段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字音( ▲ )(1分) A.yǎo B.tà
【名句我整理】
困境 突围 诗文整理
亲人分离 唯有美好祝愿 ①▲ , ②▲ 。 (苏轼《水调歌头》)
行路艰难 唯有奋进前行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③▲ 。 (李白《行路难》)
前途渺茫 ⑦▲ ④▲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仕途不遂 唯有纵情山水 醉翁之意不在酒, ⑤▲ 。 (欧阳修《醉翁亭记》)
故国难觅 唯有知音抚人心 莫说相公痴, ⑥▲ 。 (张岱《湖心亭看雪》)
3.在①——⑥处填写相关诗文。(6分)
4.仿照示例,在⑦处填写诗人韩愈的突围表现,并联系诗歌说明理由。(3分)

【人物我推荐】
请阅读以下图文,探究范仲淹的“人生突围”。(20分)
范仲淹主要生平经历图
母丧回乡 至楚州,以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延掌府学,仲淹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生徒辐辏①。尝上宰相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殊从之,遂除仲淹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尤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无所倦。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宋代士大夫踔厉②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节选自《宋史·卷九十七》)
贬睦州 又郡之山川,接于新定,谁谓幽遐,满目奇胜。衢歙二水,合于城隅,一浊一清,如济如河。百里而东,遂为浙江。渔钓相望,凫鹜交下。有严子陵之钓石③,方干④之隐茅。又群峰四来,翠盈轩窗。白云徘徊,终日不去。岩泉一支,潺湲斋中,春之昼,秋之夕;既清且幽,大得隐者之乐。且有章、阮⑤二从事,俱富文能琴,夙宵为会,迭唱交和,忘其形体。郑声⑥之娱,斯实未暇,往往林僧野客,惠然投诗。其为郡之乐,有如此者!(节选自范仲淹《寄晏尚书》)
戍西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⑦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谪邓州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解 ①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辐集中于车毂一样。②踔厉:雄健、奋发。③严子陵之钓石:相传东汉隐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地。④方干:唐代诗人。⑤章、阮:即章岷、阮逸,二人是范仲淹在睦州的僚属。⑥郑声:与雅乐相对,如民间音乐。⑦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5.释义: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以母丧去官( ①▲ ) 大得隐者之乐( ③▲ )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 )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 )
6.句读: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每 感 激 论 天 下 事 奋 不 顾 身 宋 代 士 大 夫 踔 厉 尚 风 节 自 仲 淹 倡 之
7.赏析:初三某班同学想通过短视频来推荐范仲淹,请你帮他完成任务。(8分)
拍摄地点 睦州 西北
画面旁白 “又群峰四来,翠盈轩窗。白云徘徊,终日不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场景描述 (1)翻译词句,阐述画面。(2分) ▲ (2)结合诗句,想象画面。(2分) ▲
人物造型 穿着粗布衣裳,潇洒抚琴。 穿戴将军铠甲,倚马而立。
理由阐述 (3)同一个人物,为什么拍摄时要有不同的造型?请结合诗文进行阐述。(4分) ▲
8.探究:阅读范仲淹“生平经历图”及诗文,探究他是如何进行人生突围的。(5分)

二、班级开展“小说阅读”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7分)
谁先看见村庄(黄建国)
她们回来了,她们不久将会看见自己的村庄。几分钟以前,长途汽车“嘎”一声停下,她们从窗口扔下大包小包,匆匆挤出车门。汽车重新启动,拖一股白烟,拐过沟岔不见了。一会儿,她们要跨过干涸的沟川,沿着对面那条蜿蜒的小径爬上去,然后,就能看到她们的村庄了。她们从南方赶回来过年,带着一大堆颜色鲜艳的包裹行李。
她们站在路边四下张望。才五点钟刚过,太阳就已经看不见了,只在西边的沟坡上残留一些余晖。沟川里静得很,雾气弥漫,既朦胧又透明,让人觉得恍若幻影神秘莫测。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这村庄、沟川、羊肠小道,曾经那么执拗地、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她们遥远的异乡的梦里出现过。
她们不急于爬沟,她们需要平息一下心情,定一定神。再说,她们后头还要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先爬上沟坡,第一个看见村庄,这是她们的约定。
现在,她们走到了沟川的西边,抬头打量那条像被野风吹得弯弯曲曲的灰布带一样的路。就是它,那么亲切地通向坡顶,通向她们的村庄。
“我不知道为啥一点儿也不激动,”她们中的一个说,“我想我们应该是激动的呀。你说这是为啥呀,二亚?”
二亚说:“你鬼迷心窍。我的心扑通扑通乱跳呢。你想想,为了省路费,咱们去年就没有回来,快两年了啊。我不知道我一走进家门会是啥情景,先叫爷还是先叫妈?”
不叫二亚的姑娘没有应声。她感到领口和袖口那儿有些冷。刚下车的时候,凉风扑面,怪舒服的;现在,这风突然间又凶又硬,冷飕飕的。内衣好像还沾了汗,贴在身上,风灌进来,说不出的难受。她左右拧一拧身子,把脖子往下缩了一大截。
“你看你,”二亚说,“到家门口了反倒没个形了。”
“我冷。”她说。
二亚也感到了冷。她伸出手去试一试风。她把双手举到面前,翻看自己的手心手背,然后往手心里呵了一口气儿。
“我不想看见我妈的手裂的口子,”二亚说,“我妈每年冬天两只手都裂成了锯齿,她整天痛得吸溜吸溜的。”
不叫二亚的姑娘也张开自己的手指看。
“我想哭。”二亚说。她佯装成哭的样子,“啊呜”了一声,但她马上又嘲笑自己说:“我这是干吗呀,神经兮兮的。”这时候她担心起另外一些问题来。“咱们寄的钱,家里会不会没收到?”
“不会。”不叫二亚的姑娘说,“咱们回去后翻开本子一笔一笔查对。”
“会不会有人认为咱们不干净?”
“你真能瞎操心。谁干净不干净在脸上写着字?”
“众人口里有毒哩,硬把白的能说成黑的。”
不叫二亚的姑娘有些不耐烦,她哼了一句歌词作为回答:“白天不懂夜的黑。”
然后她说:“我要唱歌。”然后她扭动屁股,怪声怪调地唱起来,“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
“我也唱。”二亚说,“唱完咱们爬坡。”她看见太阳在东沟坡顶上只剩一点儿蜡烛光的颜色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她们唱歌。她们的歌声一高一低,在沟川里被凌厉的风撕扯得七零八落,实在不成个什么调子。
“呀,”二亚说,她突然住了声,“我们的脸!”
不叫二亚的姑娘愣着。
二亚顿了一下脚:“我是说咱们嘴唇上的口红,还有描的眼影!”
不叫二亚的姑娘说:“你多漂亮啊。”
二亚说:“我给你说正经的呢。我这个样子怕我妈认不出我来,说我是个妖怪。”
不叫二亚的姑娘哑了声,她看着二亚,她们互相看着。她们以前没想到这会是个问题,她们每天都要化化妆的,包括在拥挤的火车上和颠簸的汽车上。
“一定得擦掉。”二亚说。
她们开始找纸巾。但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和小包,也没有找出一片软一点儿的纸。她们带的纸巾一路上大手大脚地用光了,她们甚至用纸巾擦拭火车的茶几和汽车的玻璃窗,还擦了几次皮鞋,唯独没想到最后会用它来清除嘴上的口红。她们低头四处探望,希望能看见一汪水。但是,没有,沟川是干的。她们盯住自己的衣服,可她们舍不得橘黄色和天蓝色的外套染上不同颜色的斑迹,她们快要恨死自己了。
“我说,咱们吃了它。”
她们用唾沫把嘴润湿,拿牙齿啃上唇,再啃下唇,让舌头转一圈儿,又转一圈儿。她们把唾沫吞下去,又“呸呸”吐出来,沾在手指上擦拭眼影。
不叫二亚的姑娘说:“呀,咱们的口红不高档,吃下去怕有毒。”
“不管它,”二亚说,“这个不重要。毒不死人。”
她们擦啊,抹啊,脸上已麻麻的,只是不知道此时自己脸的样子。她们互相看也看不清,因为太阳早已经熄灭了。她们想着这么一弄她们的脸就很本色了呢。
“呀,天都黑了,”她们说,“咱们快爬吧,看谁先看见村庄。”
黑夜像汹涌的黑水淹没了她们。
【情节梳理】
9.根据文章,补全表格。(3分)
画面时间 太阳在西边残留余辉 ①▲ 太阳只剩蜡烛光的色 太阳早已经熄灭 黑夜像汹涌的黑水
人物行为 在路边四下张望 走到沟川儿的西边 唱歌 ②▲ ③▲
【人物鉴赏】
10.本文的称呼很有意思,请结合例句及全文,分析作者的意图。(4分)
例句 〖A〗“我不想看见我妈的手裂的口子,”二亚说,“我妈每年冬天两只手都裂成了锯齿,她整天痛得吸溜吸溜的。”不叫二亚的姑娘也张开自己的手指看。
〖B〗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这村庄、沟川、羊肠小道,曾经那么执拗地、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她们遥远的异乡的梦里出现过。
我的发现 作者在对话的时候用“二亚”和“不叫二亚的姑娘”,文本叙述时却统一用“她们”来称呼,这样安排的意图是: ▲
【环境赏析】
11.色彩在环境描写中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请结合知识卡片和示例,分析小说结尾处环境描写的妙处。(4分)
知识卡片色彩作为视觉审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最易引起 读者心理效应的环境因素之一。色彩在小说中创造出特定的气氛,为叙事再造了空间。读者由于视觉生理效应,会因色彩生出感觉和联想,从而感受到特定人物的内心世界。
摘录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
绿色的浪潮般的芦苇荡给人强烈的压迫感,对杜小康的心灵形成了包围与剿杀。在如此孤独的心境下,在对前方感到如此迷茫的情况下,杜小康越发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内心的巨大恐惧,这种强烈的孤独感几乎压垮了杜小康稚嫩的心灵世界。
摘录黑夜像汹涌的黑水淹没了她们。 赏析 ▲
【主题探究】
12.小语觉得该篇小说也可以编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请结合小说内容,联系单元导语,说说
你的看法。(6分)
【单元导语】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
和无奈。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三、班级开展“与诗为伴”文学阅读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7分)
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吴宝军)
①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确实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如果说书卷是故人,那么其中的诗歌则胜过故人,她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最好的人生伴侣。
②孔老夫子说,诗“可以观,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一语道出了诗歌的真谛(许多人引经据典做了各种解释,其实都离题万里了)。她耐看,她兴业,她能群,她解怨。观之则身心愉悦,用之则事业兴隆,修之则品格超群,知之则心气平和。终人一生,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伴侣?
③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她是令人销魂的天籁,是令人沉醉的芳醪,是令人刻骨的相思。好的诗词宛如画境又胜似画境。月明风清之夜,吟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幽静绝俗的图画舒展眼前,桂花飘落,山鸟啼鸣的天籁之音也仿佛穿越时空来赴约。孤独寂寞之时,揽卷“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顿生“诚知此恨人人有”的共情之感。徜徉在诗歌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
④“不知诗,无以言。”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诗词。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长风破浪会有时”,表达对未来的充满信心;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表达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在韩国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总书记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引起韩国民众的强烈共鸣,等等。
⑤“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慰问走访时,习总书记如是说。
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词客的各领风骚是自然的,不过,李杜文章在,依旧光焰万丈长。而且,从屈原到李杜,到苏轼,到陆游,伟大的诗人一直是中国文化中具有高度标志性和象征性的人物,甚至比帝王将相更得人心。对诗词的热爱,侧证了中国人尤其知识分子群体对诗意生存的向往。而中国文学最独特的成就也正是深蕴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和独到语言魅力的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积淀”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它比儒释道思想更为深入人心。虽然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语言的变革,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
⑦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代一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涩;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褪色;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青春便会萎缩;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心灵便会干涸,诗歌是中国人须臾不可分的人生伴侣。
⑧有了这位伴侣,永远不会感觉寂寞孤独。夜深人静时,一个人独坐窗前,诗在左,词在右,相濡以沫,感觉欢乐而又充实。读几页诗书,啜几口清茶,时而摇头叹息,时而颔首赞许,仿佛是有人在与你喁喁对话。读到妙句或者偶得佳句时,拍一下桌子,叫一声好,那种快乐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⑨得诗歌为伴,今生足矣。
(选自《书摘》2015年第06期)
13.阅读文章,补全思维导图。(5分)
1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武亦姝的经历能论证文章哪些观点。(3分)
【链接材料】16岁,武亦姝就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以2000首诗词储备量横扫百人团,三战三捷,最终一举夺冠。在与节目中,她和主持人、专家们的对话也是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被网友们称为“国民才女”。武亦姝之所以有如此出色的表现,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父亲不但自己喜欢古典诗词,更是在武亦姝几岁的时候,就开始陪读诗词文学,使她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争鸣】我的看法: ▲
15.朱光潜曾说:“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请任选一句,品读其中蕴含的情感。(3分)
①如果说书卷是故人,那么其中的诗歌则胜过故人,她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最好的人生伴侣。
②孔老夫子说,诗“可以观,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一语道出了诗歌的真谛。她耐看,她兴业,她能群,她解怨。
③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她是令人销魂的天籁,是令人沉醉的芳醪,是令人刻骨的相思。好的诗词宛如画境又胜似画境。

16.结合材料和《艾青诗选》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代一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的理解。(6分)
在民族危亡的年代,他没有失去对光明的信念,而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礼赞光明、礼赞太阳、礼赞吹号者、礼赞普通民众,表达了对自由、对民主的热切呼唤。在蒙受屈辱与苦难的日子里,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坚信“即使是磷火,还是在燃烧”。在新时期到来之际,他又焕发了诗的青春,以诗人的良知,把亲身经历的国家不幸和人民苦难,以及自己的反思,凝结为诗的意象,告诉读者、告诉人民。
——吴思敬《世纪诗人:艾青的精神品格》

四、写作(30分)
17.弘一法师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面对新出现的困境,我们该选择怎样的突围方式?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24.11
55岁:任宰相
47岁:回京任职
40岁:回京任职
27岁:入朝为官
37岁
母丧回乡
52岁
戍西北
56岁
谪邓州
64岁
病逝徐州
45岁
徙苏州
41岁
贬睦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