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普陀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上)10 月月考
化学试卷
一、海水淡化(11 分)
1.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其储水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 96.5%。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人
类正运用各种方法,对海水进行科学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其中从海洋中获得淡水,是解决淡水危机的重要
途径,下列有两种海水淡化的方案,方案 1 是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方案 2 是利用膜分离技术,对淡化膜
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化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
到淡水。请结合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中含有较多的氯、钠、钙等,这里的“氯、钠、钙”指的是______。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
(2)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钠等物质,这些物质属于______。
A.单质
B.化合物
C.混合物
D.氧化物
(3)方案 1 是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该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______。
A.分子大小
B.分子体积
C.分子间距
D.分子种类
第 1页,共 6页
(4)对方案 2 中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______(选填编号,不定项选择)。
A.溶质质量增加
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增加
(5)请你说说两种方案,你认为哪种更好,为什么:______。
2.海水淡化后,剩余的浓海水可继续通过蒸发结晶法制取粗盐,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粗盐提取精盐,粗盐
中含氯化钠、可溶性杂质和泥沙,粗盐提纯流程如下:
(1)操作①的名称为______,得到的浊液属于______(选填“悬浊液”或“乳浊液”)。
(2)操作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称量提纯后的精盐为 3.6 ,则产率为______。
二、冰红茶的秘密(9 分)
3.冰红茶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饮料,冰红茶的标签配方表中含有:纯净水、红茶粉、精制盐、白砂糖、维生
素 、焦糖色、食用香精等物质。甲、乙两个化学实验小组想尝试制作冰红茶,做了如下实验:
(1)配制红茶:称量 3 红茶粉,量取 150 水,加入烧杯中进行溶解,充分溶解后,发现红茶的上下颜色
一致,这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性。
(2)制糖:甘蔗是含糖量较高的作物,南方主要以甘蔗制糖为主。首先将新鲜甘蔗制成小块,压碎后放入水
中并搅拌。该过程属于______(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搅拌后得到的甘蔗汁是棕黄色,因此无
法得到白糖,工业上可以通过加入专用的糖用活性炭进行脱色,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性。
(3)配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冰红茶:蔗糖的溶质质量分数决定了红茶的口感,为了得到甜度适中的冰红茶,
现要配制 50 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蔗糖溶液。甲、乙两个小组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方案,请完成实验步
骤。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甲组 蔗糖固体、蒸馏水 称量 ______ 蔗糖,量取 ______ 水,置于烧杯中搅拌、溶解。
乙组 40%蔗糖溶液、蒸馏水
(4)同学希望得到的冰红茶既有茶的味道,又有碳酸饮料的口感,分别设计了两组实验方案:
甲组方案:向冰红茶中加入干冰;乙组方案:向冰红茶中加入一定量的柠檬酸晶体和碳酸氢钠(小苏打)固体。
查阅资料:
①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升华,1 干冰在常温下完全升华可产生约 0.56 二氧化碳气体;
第 2页,共 6页
②碳酸氢钠( 3)与柠檬酸( 6 8 7)在溶液中会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3 3 + 6 8 7 = 3 6 5 7(柠檬酸钠) + 3 2 ↑+ 3 2
请在表格中分别评价这两组方案,并确定是否选用。
组别 评价 是否选用
甲组方案 ______ ______
乙组方案 ______ ______
三、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的应用(9 分)
4.山西运城盐湖是我国著名的内陆盐湖,也是“夏季晒盐(氯化钠)、冬季捞碱(碳酸钠)”传统工艺的典型代
表。请根据表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氯化钠和碳酸钠溶解度( )
温度(℃) 0 10 20 30 40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碳酸钠 7.0 12.5 21.5 39.7 49.0
(1)碳酸钠的化学式为 ______,20℃时,将 25 碳酸钠加入到 100 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 ______ 。
(2)对“夏季晒盐、冬季捞碱”的原理进行模拟推演。图中标示的 点、 点分别表示氯化钠与碳酸钠在 30℃
湖水中的溶解状态。
1.山西运城 7 月份的日均气温能达到 30℃左右且日夜温差小。将湖水引入蒸发池日晒蒸发后,氯化钠的质
量分数逐渐 ______(选填“减小”或“增大”),直至达到 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此时
有少量氯化钠析出。将浓缩后的湖水转入结晶池继续蒸发,假设气温稳定在 30℃,每蒸发 1 水,可以析出
氯化钠 ______ 。
2.观察溶解度曲线,为达成“冬天捞碱”,气温至少降至 ______℃。说一说为什么冬季不能“捞盐”?
______。
(3)某年冬天,该盐湖的碳酸钠大量减产,请结合地理中的气候知识,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第 3页,共 6页
四、测定氯化铵溶解度(10 分)
5.氯化铵( 4 )是化工生产工艺“侯氏制碱法”的副产品,是一种速效型氨肥。外观为白色固体,常温下
稳定,在 337.8℃开始显著分解。某化学探究小组使用“恒温溶解法”测定氯化铵溶解度,实验设计如下:
使用水浴方式控制温度不变,向 100 水中加入准确称量的氯化铵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并记录相关数据;
该小组进行了五组实验,编号分别为 ~ 。
控制温度(℃) 10℃ 20℃ 30℃ 40℃ 50℃
充分搅拌后静

加入固体( ) 35.0 40.0 40.0 50 55.0
溶解固体( ) 33.3 37.2 40.0 45.8 50.4
(1)组成氯化铵的三种元素名称分别为氮、氢、______;氯化铵由两种离子构成,其中氯离子属于______离
子(选填“阳”或“阴”)。
(2)根据实验结果,在 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
(3) 组实验中,氯化铵固体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氯化铵质量分数为______。该组实验应改进的地方是
______,改进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4)在实验完成后应从溶液中提取回收氯化铵,该小组将 ~ 组的烧杯降温至 10℃,发现析出的晶体较少:
如 组降温后只析出了______ 氯化铵。请你提出可行的实验建议回收更多的氯化铵______。
五、探究叶绿素的溶解性(11 分)
6.叶绿素是一类存在于植物、藻类中的绿色色素,常温下化学性质较稳定,超过 100℃易分解,可以作为食
物的天然着色剂。为高效提取叶绿素,设计实验探究其溶解性:
取 6 组新鲜菠菜叶,每组 5 剪碎、研磨后放入容器。其中①~③组分别加入 20 酒精,④~⑤组分别加
入 20 丙酮,⑥组加入 20 水。按表格中所给条件进行控制变量法实验,均静置 30 分钟后过滤,观察
滤液颜色。
表 1 6 组叶绿素溶解性实验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溶剂种类 酒精 酒精 酒精 丙酮 丙酮 水
溶剂温度 20℃ 40℃ 60℃ 20℃ 40℃ 20℃
滤液颜色浅绿色深绿色中绿色绿色深绿色几乎无色
表 2 酒精、丙酮部分性质
第 4页,共 6页
酒精丙酮
沸点 78℃ 56℃
挥发性中等 强
毒性 弱 强
可燃性易燃易燃
(1)根据实验设计,影响叶绿素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选择编号,多选)
A.溶剂种类
B.溶剂质量
C.溶质质量
D.溶剂温度
(2)可以根据滤液颜色的深浅判断叶绿素在该组实验中的溶解性。颜色越深,说明叶绿素在该组实验中溶解
性越______(选填“强”或“弱”)。将菠菜剪碎、研磨的目的是______。
(3)比较分析实验①、④、⑥,控制的变量是______。水______(选填“适合”或“不适合”)提取叶绿素。
(4)比较分析实验①、②、③,可以得出叶绿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变化规律是______(选择编号)
A.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B.随温度升高而减弱
C.随温度升高先增强后减弱
D.无法确定
(5)若将实验②、⑤进行比较,观察到现象一致。是否一定能说明在 40℃时,叶绿素在酒精和丙酮中的溶解
性完全一样?请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
(6)结合表 1 的溶解性实验、表 2 的物质性质,分别评价常温 20℃下使用酒精提取叶绿素的优点是______,
使用丙酮提取叶绿素的优点是______。
第 5页,共 6页
参考答案
1. ;



如果日照条件好、对产水量要求不高,使用太阳能淡化(方案 1)更简单、节能;如果需要大量稳定供水,
膜分离技术(方案 2)效率更高、出水速度快,但需消耗一定能量
2.溶解;悬浊液;
引流;40%
3.均一。
物理变化;吸附。
10;40。
干冰升华吸热,导致饮料温度骤降,可能结冰或炸裂容器,且二氧化碳溶解量不可控;否;温和可控,产
物柠檬酸钠可食用;是
4. 2 3;121.5;
增大;饱和;363;5(答案不唯一);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冬天温度偏高,碳酸钠结晶析出的较少
5.氯;阴;
37.2 ;
28.6%;应投入更多的固体,使有剩余未溶解的固体;保证溶液达到饱和,从而准确测定溶解度;
17.1 ;先蒸发掉部分水分(浓缩溶液),再降温结晶,以析出更多晶体
6. 。
强;增大菠菜叶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叶绿素更容易溶解。
溶剂种类;不适合。

不一定,理由:滤液颜色深浅是定性观察,无法精确量化溶解量;且丙酮挥发性强(表 2),实验过程中可
能挥发损失,影响溶解结果,因此不能断定溶解性完全相同。
毒性弱,操作更安全;溶解性更好,提取效率更高
第 6页,共 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