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校内周末作业试卷(2025八上·东莞月考)【活动一:涵养文学素养】默写古诗文。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 。(曹操《龟虽寿》)2. ,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3.妻子象禽兽, 。柴门何萧条, 。(曹植《梁甫行》)4.馨香盈怀袖, 。(《庭中有奇树》)5.【运用型默写】《感动中国》用“春蚕不老,夕阳正红”颁奖词致敬“银发知播”团队,小粤深有感触:致敬他们“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的不老心态!6.【主题式默写】诗可抒情。《庭中有奇树》中思妇感慨花儿并非珍贵,只是借此表达相思之情的句子是:“ ? 。”诗可言志。刘桢《赠从弟(其二)》中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的句子是:“ ? 。”【答案】1.腾蛇乘雾;终为土灰2.风声一何盛;冰霜正惨凄3.行止依林阻;狐兔翔我宇4.路远莫致之5.老骥伏枥6.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1.本题考查对曹操《龟虽寿》诗句的准确记忆。此诗以神龟、腾蛇为喻,表达生命虽有一定限度,但人可通过精神追求超越生命局限的观点。“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后紧接着的诗句是“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通过神龟和腾蛇的例子,说明再长寿、有神通的生物也有终结的时候,为后文阐述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做铺垫。故答案为:腾蛇乘雾,终为土灰2.【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盛、霜、惨、凄故答案为:风声一何盛;冰霜正惨凄3.【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止、阻、兔、翔故答案为:行止依林阻;狐兔翔我宇4.【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莫、致故答案为:路远莫致之5.【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骥、伏、枥故答案为:老骥伏枥6.这是主题式默写题,需要根据给定的主题,默写出相应的诗句。①对于《庭中有奇树》,思妇感慨花儿并非珍贵,只是借此表达相思之情的句子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意思是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②对于刘桢《赠从弟(其二)》,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的句子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意思是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体现了诗人对坚贞品格的追求。故答案为: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025八上·东莞月考)【活动二:回顾新闻学习】学习第一课,我们领略了人民解放军击溃和歼灭一切顽抗敌人的锐不可当的气势,yóu zhōng地____革命先烈;学习第二课,我们知道了三名中国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并长期zhù liú三个月,标志着中国人在外太空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学习第三课,我们明白了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设立的,旨在奖励那些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学习第四课,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中国姑娘吕伟夺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的____,仿佛又听到了观众那____的掌声和欢呼声;学习第五课,我们感受到我国科研人员为了实现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而dān jīng jié lǜ;通过第六课,我们懂得了要接收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yóu zhōng ②zhù liú ③dān jīng jié lǜ 8.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敬佩 雄姿 振聋发聩B.佩服 雄姿 震耳欲聋C.敬佩 英姿 震耳欲聋D.佩服 英姿 振聋发聩9.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第六课,使我们懂得了要接收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B.通过第六课,我们懂得了要汲取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的信念。C.通过第六课,我们懂得了要汲取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D.通过第六课,我们懂得了要接收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的信念。【答案】7.由衷;驻留;殚精竭虑8.C9.B【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2)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7.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yóu zhōng “应为”由衷“;” zhù liú “应为”驻留“;” dān jīng jié lǜ “应为”殚精竭虑“。故答案为:①由衷 ②驻留 ③殚精竭虑8.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能力。①需修饰“革命先烈”。“敬佩”指敬重佩服,多用于高尚人物;“佩服”更口语化,程度较轻。此处应选“敬佩”。②需描述吕伟夺冠的姿态。“雄姿”多用于群体或宏大场景;“英姿”多用于个人,形容英俊姿态。吕伟是个人,应选“英姿”。③需修饰“掌声和欢呼声”。“振聋发聩”指言论警醒人;“震耳欲聋”形容声音极大。此处应选“震耳欲聋”。故答案为:C9.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原句问题:①“接收历史教训”搭配不当,应为“汲取历史教训”(“汲取”指吸收经验或教训)。②“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坚定了……的信念”。A.“通过……使……”缺主语,且“接收”错误;B.正确修改了搭配和成分残缺问题;C.未修改“维护和平”的残缺问题;D.“接收”错误。故答案为:B(2025八上·东莞月考)【活动三:运用新闻技能】人民网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李乃妍)当地时间10月30日,国家和地区奥林匹克委员会协会(简称“国际奥协”)第27届代表大会在葡萄牙卡斯凯什开幕。会上,六枚奥运金牌获得者、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马龙获得杰出运动生涯奖。在获奖感言中,马龙提到:“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站在这里,不仅代表我自己,也代表中国乒乓球队。”“过去21年的职业生涯确实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我很幸运,因为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找到了我对乒乓球的热爱,梦想着有一天能在奥运舞台上竞争。因为我一直有这个梦想,我愿意为这项运动付出我的一切,从来没有放弃过。”代表这支球队21年是他最大的成就,马龙如是说。他表示,乒乓球在国际体育界还不是一个大项目,希望在他和世界乒乓球大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让乒乓球这项运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选自人民网2024年10月31日,有删改)10.请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20字以内)11.假如你是颁奖现场的小记者,听了马龙的获奖感言后,你会向他提出什么问题?【答案】10.马龙获国际奥协杰出运动生涯奖11.1. 您提到“代表中国乒乓球队21年”是最大成就,这段经历中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2. 您对乒乓球运动未来的发展有何具体建议?【知识点】新闻标题;活动设计【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2)本题考查新闻采访。解答此题,要明确采访对象的身份,针对身份设计问题,问题应该是受访者工作或生活领域的范围,围绕中心话题即可。10.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能力。新闻标题需概括核心事件,即“马龙获奖”这一关键信息。标题需突出人物(马龙)、事件(获奖)及奖项名称(杰出运动生涯奖),同时符合20字以内的字数限制。标题应简洁明了,避免冗余修饰,直接点明新闻价值。故答案为:马龙获国际奥协杰出运动生涯奖11.本题考查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能力。提问需紧扣马龙感言内容,围绕其职业生涯、对乒乓球运动的贡献及未来愿景展开。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引导马龙分享具体经历或观点,例如:①结合其提到的“代表中国乒乓球队21年”,可询问职业生涯中的关键瞬间或挑战;②针对其希望推动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目标,可探讨具体措施或建议。问题需体现采访的针对性,同时符合小记者身份,语言简洁自然。故答案为: 1. 您提到“代表中国乒乓球队21年”是最大成就,这段经历中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2. 您对乒乓球运动未来的发展有何具体建议?(2025八上·东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湘水又北迳①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②,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③云:“望若阵云,非清霁④素朝⑤,不见其峰。”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注释】①迳:同“经”。②竦杰:高耸突出。③罗含:东晋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④清霁:雨止雾散,天气晴朗。⑤素朝:早晨天亮的时光。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回清倒影/香远益清 B.属引凄异/友人惭,下车引之C.不见其峰/见往事耳 D.自长沙至此/自钱孔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自远望之,苍苍隐天。1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山 上 有 飞 泉 下 注 下 映 青 林 直 注 山 下 望 之 若 幅 练 在 山 矣15.《秋词(其一)》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请简要分析【甲】文是如何表现秋天的“悲寂寥”的,并谈谈《秋词(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6.读完【甲】【乙】两文,小语同学写了如下两条随文笔记。请结合两文内容,任选一条进行阐述。笔记一:两文描写山高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笔记二:两文都引用了“渔歌”,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答案】12.D13.①答案: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②答案:从远处望去,山峰青苍一片,遮蔽了天空。14.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15.【甲】文通过描写"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清冷环境,以及"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凄凉声音,还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回声效果,表现了秋天的"悲寂寥"。渔歌"猿鸣三声泪沾裳"更是直接抒发了悲伤的情感。《秋词(其一)》则反其道而行之,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独特的热爱和赞美,展现了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认为秋天胜过春天。16.选择笔记一:两文都运用了夸张和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山的高耸。【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山高到遮蔽了天空和太阳;"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山高挡住了阳光。【乙】文中"苍苍隐天"同样用夸张手法写山高到遮蔽天空;"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从侧面说明只有在特别晴朗的早晨才能看到山峰。或选择笔记二:【甲】文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天凄凉萧瑟的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乙】文引用渔歌"帆随湘转,望衡九面"是为了说明衡山地形复杂,船只绕行时能从多个角度看到山峰,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参考译文】【甲】《三峡》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湘水又向北流经衡山县的东面。衡山在西南方,有三座山峰:一座叫紫盖峰,一座叫石囷峰,一座叫芙蓉峰。芙蓉峰最为高耸险峻,从远处眺望它,一片苍翠,遮蔽了天空。所以罗含说:“远望它如同排列的云阵,不是天气晴朗、空气清新的早晨,看不见它的山峰。”衡山的东南两面紧挨着湘江。从长沙到这里,在湘江和长江七百里的水域中,有九次转向、九次背向(指江水曲折)。所以渔民们唱道:“船帆随着湘水转动,遥望衡山有九个面向。”山上有飞泻的泉水向下流淌,泉水的影子映照在青翠的树林中,直接注入山下,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白色的绢帛悬挂在山上。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A."回清倒影"中的"清"指清澈的水,描绘江水清澈倒映山影的景象;"香远益清"中的"清"指清香,形容莲花香气远播且更加清幽。两者意思不同;B."属引凄异"中的"引"指连续不断,形容猿猴叫声凄厉且连绵不绝;"下车引之"中的"引"指拉,表示元方下车拉元方(此处为错误选项,实际出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者意思不同;C."不见其峰"中的"见"指看见,描述因天气晴朗才能看到山峰;"见往事耳"中的"见"指了解,表示只是知道过去的事情。两者意思不同;D.两个"自"均表示"从","自长沙至此"指从长沙到此地,"自钱孔入"指从铜钱孔中穿过(出自《卖油翁》)。两者意思相同。故答案为:D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①重点字词:"其间":两地之间。"虽":即使。"乘奔御风":骑着快马、驾着风。"不以疾也":不如这样快。②重点字词:"自远望之":从远处看。"苍苍":青苍色。"隐天":遮蔽天空。故答案为:①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②从远处望去,山峰青苍一片,遮蔽了天空。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①句意:山上有飞泉向下流淌,映照着青翠的树林,直接流到山下,远看像一幅白练挂在山间。②依据:"山上有飞泉下注":描述泉水从山上流下,为完整主谓结构。"下映青林":承接上句,说明泉水映照树林,为独立动宾结构。"直注山下":描述泉水流向,为独立动宾结构。"望之若幅练在山矣":总结远观效果,为完整判断句。故答案为: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1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分析与诗歌情感理解能力。1.【甲】文表现手法:①环境描写:"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通过清冷霜晨、寒林肃涧的意象,渲染萧瑟氛围。②声音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以猿猴凄厉叫声强化悲凉感。③回声效果:"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通过回声延长哀愁,增强感染力。④渔歌引用:"猿鸣三声泪沾裳"直接抒发悲情,深化主题。2.《秋词(其一)》思想感情:诗人刘禹锡通过"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画面,表达对秋天的赞美,展现乐观豁达、不拘传统的情怀。故答案为:【甲】文通过描写"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清冷环境,以及"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凄凉声音,还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回声效果,表现了秋天的"悲寂寥"。渔歌"猿鸣三声泪沾裳"更是直接抒发了悲伤的情感。《秋词(其一)》则反其道而行之,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独特的热爱和赞美,展现了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认为秋天胜过春天。16.本题考查文本写作手法与引用作用的分析能力。选择笔记一:写作手法:夸张与侧面描写。【甲】文分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直接夸张山势高峻遮蔽天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说明山高阻挡阳光。【乙】文分析:"苍苍隐天":夸张山峰青苍遮蔽天空。"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侧面说明晴朗早晨才能见峰。选择笔记二:【甲】文渔歌作用:渲染三峡秋天的凄凉萧瑟,增强感染力。【乙】文渔歌作用:说明衡山地形复杂,船行可见多面山峰,增添情趣。故答案为:选择笔记一:两文都运用了夸张和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山的高耸。【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山高到遮蔽了天空和太阳;"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山高挡住了阳光。【乙】文中"苍苍隐天"同样用夸张手法写山高到遮蔽天空;"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从侧面说明只有在特别晴朗的早晨才能看到山峰。或选择笔记二:【甲】文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天凄凉萧瑟的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乙】文引用渔歌"帆随湘转,望衡九面"是为了说明衡山地形复杂,船只绕行时能从多个角度看到山峰,增添了文章的情趣。(2025八上·东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共有184所学校入选。教育部将加强对基地工作的指导,促进各基地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式,以中小学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课程为主要依托,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与学支持服务方式,开展师资培训指导,扩大人工智能教育覆盖面和受益面,在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建设、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变革、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部还将积极挖掘宣传各基地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进做法,选取典型经验、优秀课例、优质资源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推动更多中小学校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4年2月23日,有删改)材料二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在线资源、教育应用和AI工具获取大量的知识,这使得传统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记忆变得相对陈旧。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人工智能的兴起极大改变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但基础知识的框架和知识的积累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对青少年而言,这种逐步的知识构建不仅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基石,更是大脑成长的催化剂。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必须以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前提。“我们一直在讨论许多人工智能工具可用的巨大数据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也有一个巨大的数据集,我们可以比人工智能更快地访问它。它就是人脑。”工具终究只是工具,再强大的工具也无法替代人脑。(选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13日,有删改)材料三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民网记者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这个话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下面是访谈的片段:记者:AI时代到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如何应对?郑庆华:在知识体系建构上,教师应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在价值观培养上,教师需秉持人类高于人工智能的核心观念,人类驾驭AI,而非屈从于、受控于AI。人不能是工具、手段和途径,技术只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要培养学生驾驭AI的能力,基于机器属性与人机共生的创造力培养新时代的人才。记者:____?郑庆华:我们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的原则。数字技术是把“双刃剑”,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人们也不断受到各种数字化的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要保持教育内在规律、育人基本属性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牢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使人向善,教人求真,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的优秀人才。(选自人民网2024年3月7日,有删改)17.根据上述材料,下面关于AI 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部近日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这表明国家已在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B.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根本性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学生能通过各种AI工具获取大量知识。C.AI时代下,教师应与时俱进,在知识体系建构上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D.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带来了教育内在规律与育人基本属性的改变,也会带来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18.材料三中,记者的提问缺了一处,以下是同学们根据郑庆华校长的回答还原出的记者提问,请你结合材料分析是否合理。记者: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关系?19.【实践运用】在“我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阅读了以上材料,了解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数字化的挑战,就“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别说说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变革。【答案】17.D18.该提问合理。19.教师角度:1. 普及AI技术,培养实操能力:在教学中融入AI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其作用并锻炼动手能力(材料三)。2. 坚守育人初心:明确“人类高于AI”的核心观念,引导学生驾驭技术而非依赖技术(材料三)。3. 创新教学方式:利用AI丰富资源,改进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同时保持教育规律不变(材料一、三)。学生角度:1. 夯实知识基础:尽管AI工具便捷,但需重视基础知识积累,这是认知发展和思维锻炼的基石(材料二)。2.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AI辅助学习中,主动思考、质疑,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材料二)。3. 合理使用工具:将AI作为学习辅助手段,避免过度依赖,保持自主学习和人脑的主体性(材料二、三)。【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2)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17.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和辨析能力。ABC.正确;D.材料三中郑庆华院士强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要保持教育内在规律、育人基本属性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D项中“带来了教育内在规律与育人基本属性的改变”与材料中“保持不变”的表述矛盾,因此D项错误。故答案为:D18.本题考查对访谈语境和问答逻辑的理解能力。还原的提问:“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关系?”。分析依据:①回答内容:郑庆华校长的回答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展开,既提到“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强调“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并讨论了教育中“不变”与“求变”的辩证关系。②逻辑契合:提问与回答在主题上高度一致,提问聚焦于“关系”,回答则从赋能、育人、创新等多个维度阐述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③语境连贯:材料三的访谈背景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还原的提问符合这一语境,且与前后文的记者提问风格一致。故答案为:该提问合理。19.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整合与运用能力。1.教师角度:①普及AI技术,培养实操能力:材料三中郑庆华院士提到教师应“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这要求教师将AI技术融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原理并提升实践能力。②坚守育人初心:材料三强调“人类高于AI”的核心观念,教师需引导学生驾驭技术而非依赖技术。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价值观培养,避免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③创新教学方式:材料一提到教育部鼓励基地学校“创新教与学支持服务方式”,材料三则提到“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这要求教师利用AI资源改进教学,同时保持教育规律不变。2.学生角度:①夯实知识基础:材料二指出“基础知识的框架和知识的积累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学生需重视基础知识积累,这是认知发展和思维锻炼的基石。②培养批判性思维:材料二提到“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必须以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前提”。学生需在AI辅助学习中主动思考、质疑,提升问题解决能力。③合理使用工具:材料二强调“工具终究只是工具,再强大的工具也无法替代人脑”,材料三则提到“技术只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需将AI作为学习辅助手段,避免过度依赖,保持自主学习和人脑的主体性。故答案为:教师角度:1. 普及AI技术,培养实操能力:在教学中融入AI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其作用并锻炼动手能力(材料三)。2. 坚守育人初心:明确“人类高于AI”的核心观念,引导学生驾驭技术而非依赖技术(材料三)。3. 创新教学方式:利用AI丰富资源,改进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同时保持教育规律不变(材料一、三)。学生角度:1. 夯实知识基础:尽管AI工具便捷,但需重视基础知识积累,这是认知发展和思维锻炼的基石(材料二)。2.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AI辅助学习中,主动思考、质疑,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材料二)。3. 合理使用工具:将AI作为学习辅助手段,避免过度依赖,保持自主学习和人脑的主体性(材料二、三)。(2025八上·东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两代人的雨季马海霞①那年我17岁,一个被埋在作业堆里压抑太久、渴望自由又多愁善感的年龄。我在县城一所高中读书,按路程应该住校,但我选择了半住校——在学校留有宿舍,只用来午休和雨雪天气留宿。②高二那年夏天,临放学时,突然电闪雷鸣,大雨马上就要来临。同学们都劝我住在学校,可我那段时间心烦到了极点,特别渴望能有一场大雨清刷心中烦闷,我丢下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然后背着书包跑向自行车棚。③可我刚骑出学校不到1千米,大雨便倾盆而下,狂风四起,身上的雨披被风刮起,衣服瞬间湿透。我停下车,脱下雨披,用雨披将书包包好,然后顶着大雨继续前行。④雨又大又急,雨水积在路面上,深处淹没了大半个车轱辘,一道道闪电“咔嚓”劈下,势头劲猛,可我仍没有避雨的打算,只是奋力蹬车,想快点赶回家。雨水浇得我眼睛睁不开,我只得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不停划拉眼睛上的雨水。这时路旁工地上的一位大叔高声喊:“快找地方避雨!要不来铲车里躲一下!”⑤我扯着嗓子回答:“不用!”说完继续在雨中艰难前行。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位勇士,偌大的公路上,视线所及的地方,只有我在雨中狂奔。惊雷一个接一个,雨下得更大了,眼前仿佛被挡上了一片雨帘,我只好半闭着眼睛前行。那时我才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开始惶恐,但已经没有退路,四周也没有避雨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拼命蹬车。⑥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我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蹿进屋内。我想象的回家场景应该是:母亲赶紧拿毛巾帮我擦干脸上的雨水,然后取出干净衣服让我换,还做几个硬菜为我压惊。⑦但进门后母亲并没有理我,照旧看电视,父亲则继续喝酒吃饭,他们就像我平时回家一样,没有特殊的反应。我见状忙对他们诉苦,细说路上环境多么恶劣,自己躲过了好几次雷击,避过了数个水坑,“能活着回家真是奇迹”。⑧父母却依旧没有改变对我的态度,连句安慰的话也没有。我刚想赌气回自己房间,父亲这时说话了。他说,这场大雨还不是最大的,他年轻时曾遇到过一场更大的雨。那年夏季,他和村里几个年轻人推着架子车载着大铁罐,去50千米外的地方拉氨水,走到半路,突遇暴雨,天空电闪雷鸣,但找不到避雨的地方,他们只好冒雨前行。路面积水暴涨,他们便轮流用长树枝探路,遇到水深的地方便绕道走,至少多走了5千米路。⑨那年父亲也只有17岁,且生活条件艰苦。他和伙伴们饿着肚子,推着车子去拉氨水,冒雨在泥泞路上走了20多千米。后来父亲布鞋都踩烂了,挂不住脚,便找了一根麻绳将鞋捆扎在脚上,和伙伴们推着500千克的氨水又走了50千米路返回。回到家后,父亲没敢对任何人说起那天大雨中自己所处的险境,因为他知道爷爷奶奶比他辛苦,自己不能让他们担心。⑩父亲说这些时云淡风轻,但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个还是少年的父亲在滂沱大雨中吃力前行的艰难和辛苦,不由得心生佩服,自己积压在胸中的怨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悄悄溜走了。 我的雨季和父亲的雨季相隔了几十年,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逞英雄求关注;一个主动帮家里挑重担,替家人分忧。 两代人的雨季,在我17岁那年的大雨天重逢。父亲用自己17岁的经历和17岁的我对话,指引我走出迷茫的雨季,找到人生的方向。(选自《中国城市报》,有删改)学校团委打算将本文改编为青春教育微视频,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列任务。20.任务一:梳理内容,准备脚本。时间 主要事件 “我”的情绪、情感临放学时 不顾劝阻,骑车回家 ① 骑行途中 顶着大雨继续前行 ② 进家门时 ③ 生气回房间前 聆听父亲17岁时的遭遇 ④ 21.任务二:探究心理,锤炼演技。拍摄到“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我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蹿进屋内”这一情节时,演员要准确演绎好哪两个动作?为什么?22.任务三:巧用对比,精剪镜头。导演想将下面“我”和父亲在暴雨后回到家的两个片段剪辑成一组对比镜头,你认为合理吗?请结合知识卡片的内容简要分析。(高阶思维)片段一:我见状忙对他们诉苦,细说路上环境多么恶劣,自己躲过了好几次雷击,避过了数个水坑,“能活着回家真是奇迹”。片段二:回到家后,父亲没敢对任何人说起那天大雨中自己所处的险境,因为他知道爷爷奶奶比他辛苦,自己不能让他们担心。知识卡片 对比剪辑就是让观众将两个情节进行比较,使之相互映衬、强化效果。例如,要表现一个忍饥挨饿者的悲惨处境,可以把一个富人愚蠢地暴食与之连接起来,这样会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23.任务四:理解主题,宣传视频。为宣传视频,请结合选文内容与主题,写一段推荐语。(不少于50字)(高阶思维)【答案】20.渴望自由,希望大雨冲刷心中烦闷(或“逞英雄”)。;先是觉得自己像勇士,后来感到惶恐(或“害怕”)。;向父母诉苦,求关注(或“抱怨父母不关心自己”)。;佩服父亲,怨气消散(或“感动、理解”)。21.演员需要演绎好以下两个动作:1. “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表现“我”的疲惫和不满情绪,动作要显得随意甚至带有怒气。2. “蹿进屋内”:表现“我”急切想得到父母关注的心理,动作要迅速,带有委屈或撒娇的意味。3.原因:这两个动作生动展现了“我”在经历暴雨后既疲惫又渴望被关心的心理状态。扔自行车是发泄情绪的表现,而“蹿进屋内”则是希望父母立刻注意到自己的狼狈样子。22.合理。1. “我”的片段:强调“我”主动诉苦,夸大自己的遭遇,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安慰,表现青春期的任性和自我中心。2. 父亲的片段:父亲选择隐瞒自己的危险经历,不愿让家人担心,表现他的成熟和责任感。效果:通过对比,突出两代人在同样年龄时的不同心态和行为,强化“父亲更成熟、更能担当”的形象,同时让观众思考成长的意义。23.推荐语:《两代人的雨季》通过一场暴雨,串联起父子两代人的青春故事。17岁的“我”在雨中逞强,渴望关注;而17岁的父亲却在暴雨中默默承担家庭责任。故事用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两代人的成长差异,引导我们思考:真正的勇敢不是逞强,而是学会担当。这部微视频不仅充满温情,更是一堂生动的青春教育课,值得每一位青少年观看!【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20.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临放学时:文章第②段提到“我”因心烦选择冒雨回家,渴望通过大雨冲刷内心烦闷,情绪上带有“逞英雄”的意味。骑行途中:第⑤段描述“我”在雨中先是觉得自己像勇士,后来因雷声和雨势感到惶恐,情绪从勇敢转为害怕。进家门时:第⑦段提到“我”向父母诉苦,希望得到关注和安慰,但父母无动于衷,因此“我”感到生气。回房间前:第⑩段提到“我”在听完父亲的故事后,怨气消散,对父亲心生佩服。故答案为:① 渴望自由,希望大雨冲刷心中烦闷(或“逞英雄”)。② 先是觉得自己像勇士,后来感到惶恐(或“害怕”)。③ 向父母诉苦,求关注(或“抱怨父母不关心自己”)。④ 佩服父亲,怨气消散(或“感动、理解”)。21.本题考查对人物动作与心理关系的理解能力。动作一:“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表现内容:通过“扔”这一动作,展现“我”在经历暴雨后的疲惫和不满情绪。动作需显得随意甚至带有怒气,体现“我”对父母未及时关注的失望。心理依据:第⑥段提到“我”想象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关心,但实际未如愿,因此通过“扔”自行车发泄情绪。动作二:“蹿进屋内”:表现内容:通过“蹿”这一动作,展现“我”急切希望得到父母关注的心理。动作需迅速,带有委屈或撒娇的意味。心理依据:第⑥段提到“我”希望父母立刻注意到自己的狼狈样子,因此“蹿”进屋内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故答案为:演员需要演绎好以下两个动作:1. “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表现“我”的疲惫和不满情绪,动作要显得随意甚至带有怒气。2. “蹿进屋内”:表现“我”急切想得到父母关注的心理,动作要迅速,带有委屈或撒娇的意味。3.原因:这两个动作生动展现了“我”在经历暴雨后既疲惫又渴望被关心的心理状态。扔自行车是发泄情绪的表现,而“蹿进屋内”则是希望父母立刻注意到自己的狼狈样子。22.本题考查对对比手法的理解能力。片段一:“我”的诉苦:1.表现内容:第⑦段提到“我”主动向父母诉苦,夸大自己的遭遇,希望得到关注和安慰,体现青春期的任性和自我中心。2.心理依据:第⑥段提到“我”想象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关心,但实际未如愿,因此通过诉苦表达不满。片段二:父亲的隐瞒:1.表现内容:第⑨段提到父亲选择隐瞒自己的危险经历,不愿让家人担心,体现他的成熟和责任感。2.心理依据:第⑨段提到父亲知道爷爷奶奶比他辛苦,因此选择默默承担。3.对比效果:突出差异:通过对比“我”的诉苦和父亲的隐瞒,突出两代人在同样年龄时的不同心态和行为。强化形象:强化“父亲更成熟、更能担当”的形象,同时让观众思考成长的意义。4.知识卡片应用:对比剪辑通过让观众比较两个情节,使之相互映衬、强化效果,符合知识卡片中的定义。故答案为:合理。1. “我”的片段:强调“我”主动诉苦,夸大自己的遭遇,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安慰,表现青春期的任性和自我中心。2. 父亲的片段:父亲选择隐瞒自己的危险经历,不愿让家人担心,表现他的成熟和责任感。效果:通过对比,突出两代人在同样年龄时的不同心态和行为,强化“父亲更成熟、更能担当”的形象,同时让观众思考成长的意义。2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1.主题把握:文章通过“我”和父亲在雨中的不同经历,展现两代人的成长差异,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勇敢是学会担当。2.推荐语要点:情节串联:提到暴雨串联起父子两代人的青春故事。对比突出:强调17岁的“我”逞强与17岁的父亲担当的对比。主题升华:点明故事引导读者思考成长的真正意义。宣传效果:突出微视频的温情和教育意义,吸引青少年观看。语言要求:推荐语需语言流畅,符合主题,且字数不少于50字。故答案为:推荐语:《两代人的雨季》通过一场暴雨,串联起父子两代人的青春故事。17岁的“我”在雨中逞强,渴望关注;而17岁的父亲却在暴雨中默默承担家庭责任。故事用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两代人的成长差异,引导我们思考:真正的勇敢不是逞强,而是学会担当。这部微视频不仅充满温情,更是一堂生动的青春教育课,值得每一位青少年观看!1 / 1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校内周末作业试卷(2025八上·东莞月考)【活动一:涵养文学素养】默写古诗文。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 。(曹操《龟虽寿》)2. ,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3.妻子象禽兽, 。柴门何萧条, 。(曹植《梁甫行》)4.馨香盈怀袖, 。(《庭中有奇树》)5.【运用型默写】《感动中国》用“春蚕不老,夕阳正红”颁奖词致敬“银发知播”团队,小粤深有感触:致敬他们“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的不老心态!6.【主题式默写】诗可抒情。《庭中有奇树》中思妇感慨花儿并非珍贵,只是借此表达相思之情的句子是:“ ? 。”诗可言志。刘桢《赠从弟(其二)》中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的句子是:“ ? 。”(2025八上·东莞月考)【活动二:回顾新闻学习】学习第一课,我们领略了人民解放军击溃和歼灭一切顽抗敌人的锐不可当的气势,yóu zhōng地____革命先烈;学习第二课,我们知道了三名中国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并长期zhù liú三个月,标志着中国人在外太空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学习第三课,我们明白了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设立的,旨在奖励那些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学习第四课,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中国姑娘吕伟夺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的____,仿佛又听到了观众那____的掌声和欢呼声;学习第五课,我们感受到我国科研人员为了实现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而dān jīng jié lǜ;通过第六课,我们懂得了要接收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yóu zhōng ②zhù liú ③dān jīng jié lǜ 8.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敬佩 雄姿 振聋发聩B.佩服 雄姿 震耳欲聋C.敬佩 英姿 震耳欲聋D.佩服 英姿 振聋发聩9.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第六课,使我们懂得了要接收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B.通过第六课,我们懂得了要汲取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的信念。C.通过第六课,我们懂得了要汲取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D.通过第六课,我们懂得了要接收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的信念。(2025八上·东莞月考)【活动三:运用新闻技能】人民网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李乃妍)当地时间10月30日,国家和地区奥林匹克委员会协会(简称“国际奥协”)第27届代表大会在葡萄牙卡斯凯什开幕。会上,六枚奥运金牌获得者、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马龙获得杰出运动生涯奖。在获奖感言中,马龙提到:“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站在这里,不仅代表我自己,也代表中国乒乓球队。”“过去21年的职业生涯确实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我很幸运,因为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找到了我对乒乓球的热爱,梦想着有一天能在奥运舞台上竞争。因为我一直有这个梦想,我愿意为这项运动付出我的一切,从来没有放弃过。”代表这支球队21年是他最大的成就,马龙如是说。他表示,乒乓球在国际体育界还不是一个大项目,希望在他和世界乒乓球大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让乒乓球这项运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选自人民网2024年10月31日,有删改)10.请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20字以内)11.假如你是颁奖现场的小记者,听了马龙的获奖感言后,你会向他提出什么问题?(2025八上·东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湘水又北迳①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②,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③云:“望若阵云,非清霁④素朝⑤,不见其峰。”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注释】①迳:同“经”。②竦杰:高耸突出。③罗含:东晋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④清霁:雨止雾散,天气晴朗。⑤素朝:早晨天亮的时光。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回清倒影/香远益清 B.属引凄异/友人惭,下车引之C.不见其峰/见往事耳 D.自长沙至此/自钱孔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自远望之,苍苍隐天。1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山 上 有 飞 泉 下 注 下 映 青 林 直 注 山 下 望 之 若 幅 练 在 山 矣15.《秋词(其一)》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请简要分析【甲】文是如何表现秋天的“悲寂寥”的,并谈谈《秋词(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6.读完【甲】【乙】两文,小语同学写了如下两条随文笔记。请结合两文内容,任选一条进行阐述。笔记一:两文描写山高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笔记二:两文都引用了“渔歌”,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2025八上·东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共有184所学校入选。教育部将加强对基地工作的指导,促进各基地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式,以中小学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课程为主要依托,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与学支持服务方式,开展师资培训指导,扩大人工智能教育覆盖面和受益面,在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建设、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变革、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部还将积极挖掘宣传各基地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进做法,选取典型经验、优秀课例、优质资源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推动更多中小学校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4年2月23日,有删改)材料二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在线资源、教育应用和AI工具获取大量的知识,这使得传统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记忆变得相对陈旧。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人工智能的兴起极大改变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但基础知识的框架和知识的积累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对青少年而言,这种逐步的知识构建不仅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基石,更是大脑成长的催化剂。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必须以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前提。“我们一直在讨论许多人工智能工具可用的巨大数据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也有一个巨大的数据集,我们可以比人工智能更快地访问它。它就是人脑。”工具终究只是工具,再强大的工具也无法替代人脑。(选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13日,有删改)材料三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民网记者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这个话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下面是访谈的片段:记者:AI时代到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如何应对?郑庆华:在知识体系建构上,教师应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在价值观培养上,教师需秉持人类高于人工智能的核心观念,人类驾驭AI,而非屈从于、受控于AI。人不能是工具、手段和途径,技术只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要培养学生驾驭AI的能力,基于机器属性与人机共生的创造力培养新时代的人才。记者:____?郑庆华:我们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的原则。数字技术是把“双刃剑”,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人们也不断受到各种数字化的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要保持教育内在规律、育人基本属性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牢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使人向善,教人求真,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的优秀人才。(选自人民网2024年3月7日,有删改)17.根据上述材料,下面关于AI 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部近日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这表明国家已在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B.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根本性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学生能通过各种AI工具获取大量知识。C.AI时代下,教师应与时俱进,在知识体系建构上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D.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带来了教育内在规律与育人基本属性的改变,也会带来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18.材料三中,记者的提问缺了一处,以下是同学们根据郑庆华校长的回答还原出的记者提问,请你结合材料分析是否合理。记者: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关系?19.【实践运用】在“我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阅读了以上材料,了解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数字化的挑战,就“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别说说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变革。(2025八上·东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两代人的雨季马海霞①那年我17岁,一个被埋在作业堆里压抑太久、渴望自由又多愁善感的年龄。我在县城一所高中读书,按路程应该住校,但我选择了半住校——在学校留有宿舍,只用来午休和雨雪天气留宿。②高二那年夏天,临放学时,突然电闪雷鸣,大雨马上就要来临。同学们都劝我住在学校,可我那段时间心烦到了极点,特别渴望能有一场大雨清刷心中烦闷,我丢下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然后背着书包跑向自行车棚。③可我刚骑出学校不到1千米,大雨便倾盆而下,狂风四起,身上的雨披被风刮起,衣服瞬间湿透。我停下车,脱下雨披,用雨披将书包包好,然后顶着大雨继续前行。④雨又大又急,雨水积在路面上,深处淹没了大半个车轱辘,一道道闪电“咔嚓”劈下,势头劲猛,可我仍没有避雨的打算,只是奋力蹬车,想快点赶回家。雨水浇得我眼睛睁不开,我只得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不停划拉眼睛上的雨水。这时路旁工地上的一位大叔高声喊:“快找地方避雨!要不来铲车里躲一下!”⑤我扯着嗓子回答:“不用!”说完继续在雨中艰难前行。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位勇士,偌大的公路上,视线所及的地方,只有我在雨中狂奔。惊雷一个接一个,雨下得更大了,眼前仿佛被挡上了一片雨帘,我只好半闭着眼睛前行。那时我才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开始惶恐,但已经没有退路,四周也没有避雨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拼命蹬车。⑥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我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蹿进屋内。我想象的回家场景应该是:母亲赶紧拿毛巾帮我擦干脸上的雨水,然后取出干净衣服让我换,还做几个硬菜为我压惊。⑦但进门后母亲并没有理我,照旧看电视,父亲则继续喝酒吃饭,他们就像我平时回家一样,没有特殊的反应。我见状忙对他们诉苦,细说路上环境多么恶劣,自己躲过了好几次雷击,避过了数个水坑,“能活着回家真是奇迹”。⑧父母却依旧没有改变对我的态度,连句安慰的话也没有。我刚想赌气回自己房间,父亲这时说话了。他说,这场大雨还不是最大的,他年轻时曾遇到过一场更大的雨。那年夏季,他和村里几个年轻人推着架子车载着大铁罐,去50千米外的地方拉氨水,走到半路,突遇暴雨,天空电闪雷鸣,但找不到避雨的地方,他们只好冒雨前行。路面积水暴涨,他们便轮流用长树枝探路,遇到水深的地方便绕道走,至少多走了5千米路。⑨那年父亲也只有17岁,且生活条件艰苦。他和伙伴们饿着肚子,推着车子去拉氨水,冒雨在泥泞路上走了20多千米。后来父亲布鞋都踩烂了,挂不住脚,便找了一根麻绳将鞋捆扎在脚上,和伙伴们推着500千克的氨水又走了50千米路返回。回到家后,父亲没敢对任何人说起那天大雨中自己所处的险境,因为他知道爷爷奶奶比他辛苦,自己不能让他们担心。⑩父亲说这些时云淡风轻,但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个还是少年的父亲在滂沱大雨中吃力前行的艰难和辛苦,不由得心生佩服,自己积压在胸中的怨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悄悄溜走了。 我的雨季和父亲的雨季相隔了几十年,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逞英雄求关注;一个主动帮家里挑重担,替家人分忧。 两代人的雨季,在我17岁那年的大雨天重逢。父亲用自己17岁的经历和17岁的我对话,指引我走出迷茫的雨季,找到人生的方向。(选自《中国城市报》,有删改)学校团委打算将本文改编为青春教育微视频,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列任务。20.任务一:梳理内容,准备脚本。时间 主要事件 “我”的情绪、情感临放学时 不顾劝阻,骑车回家 ① 骑行途中 顶着大雨继续前行 ② 进家门时 ③ 生气回房间前 聆听父亲17岁时的遭遇 ④ 21.任务二:探究心理,锤炼演技。拍摄到“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我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蹿进屋内”这一情节时,演员要准确演绎好哪两个动作?为什么?22.任务三:巧用对比,精剪镜头。导演想将下面“我”和父亲在暴雨后回到家的两个片段剪辑成一组对比镜头,你认为合理吗?请结合知识卡片的内容简要分析。(高阶思维)片段一:我见状忙对他们诉苦,细说路上环境多么恶劣,自己躲过了好几次雷击,避过了数个水坑,“能活着回家真是奇迹”。片段二:回到家后,父亲没敢对任何人说起那天大雨中自己所处的险境,因为他知道爷爷奶奶比他辛苦,自己不能让他们担心。知识卡片 对比剪辑就是让观众将两个情节进行比较,使之相互映衬、强化效果。例如,要表现一个忍饥挨饿者的悲惨处境,可以把一个富人愚蠢地暴食与之连接起来,这样会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23.任务四:理解主题,宣传视频。为宣传视频,请结合选文内容与主题,写一段推荐语。(不少于50字)(高阶思维)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腾蛇乘雾;终为土灰2.风声一何盛;冰霜正惨凄3.行止依林阻;狐兔翔我宇4.路远莫致之5.老骥伏枥6.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1.本题考查对曹操《龟虽寿》诗句的准确记忆。此诗以神龟、腾蛇为喻,表达生命虽有一定限度,但人可通过精神追求超越生命局限的观点。“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后紧接着的诗句是“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通过神龟和腾蛇的例子,说明再长寿、有神通的生物也有终结的时候,为后文阐述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做铺垫。故答案为:腾蛇乘雾,终为土灰2.【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盛、霜、惨、凄故答案为:风声一何盛;冰霜正惨凄3.【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止、阻、兔、翔故答案为:行止依林阻;狐兔翔我宇4.【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莫、致故答案为:路远莫致之5.【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骥、伏、枥故答案为:老骥伏枥6.这是主题式默写题,需要根据给定的主题,默写出相应的诗句。①对于《庭中有奇树》,思妇感慨花儿并非珍贵,只是借此表达相思之情的句子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意思是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②对于刘桢《赠从弟(其二)》,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的句子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意思是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体现了诗人对坚贞品格的追求。故答案为: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答案】7.由衷;驻留;殚精竭虑8.C9.B【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2)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7.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yóu zhōng “应为”由衷“;” zhù liú “应为”驻留“;” dān jīng jié lǜ “应为”殚精竭虑“。故答案为:①由衷 ②驻留 ③殚精竭虑8.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能力。①需修饰“革命先烈”。“敬佩”指敬重佩服,多用于高尚人物;“佩服”更口语化,程度较轻。此处应选“敬佩”。②需描述吕伟夺冠的姿态。“雄姿”多用于群体或宏大场景;“英姿”多用于个人,形容英俊姿态。吕伟是个人,应选“英姿”。③需修饰“掌声和欢呼声”。“振聋发聩”指言论警醒人;“震耳欲聋”形容声音极大。此处应选“震耳欲聋”。故答案为:C9.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原句问题:①“接收历史教训”搭配不当,应为“汲取历史教训”(“汲取”指吸收经验或教训)。②“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坚定了……的信念”。A.“通过……使……”缺主语,且“接收”错误;B.正确修改了搭配和成分残缺问题;C.未修改“维护和平”的残缺问题;D.“接收”错误。故答案为:B【答案】10.马龙获国际奥协杰出运动生涯奖11.1. 您提到“代表中国乒乓球队21年”是最大成就,这段经历中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2. 您对乒乓球运动未来的发展有何具体建议?【知识点】新闻标题;活动设计【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2)本题考查新闻采访。解答此题,要明确采访对象的身份,针对身份设计问题,问题应该是受访者工作或生活领域的范围,围绕中心话题即可。10.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能力。新闻标题需概括核心事件,即“马龙获奖”这一关键信息。标题需突出人物(马龙)、事件(获奖)及奖项名称(杰出运动生涯奖),同时符合20字以内的字数限制。标题应简洁明了,避免冗余修饰,直接点明新闻价值。故答案为:马龙获国际奥协杰出运动生涯奖11.本题考查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能力。提问需紧扣马龙感言内容,围绕其职业生涯、对乒乓球运动的贡献及未来愿景展开。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引导马龙分享具体经历或观点,例如:①结合其提到的“代表中国乒乓球队21年”,可询问职业生涯中的关键瞬间或挑战;②针对其希望推动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目标,可探讨具体措施或建议。问题需体现采访的针对性,同时符合小记者身份,语言简洁自然。故答案为: 1. 您提到“代表中国乒乓球队21年”是最大成就,这段经历中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2. 您对乒乓球运动未来的发展有何具体建议?【答案】12.D13.①答案: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②答案:从远处望去,山峰青苍一片,遮蔽了天空。14.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15.【甲】文通过描写"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清冷环境,以及"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凄凉声音,还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回声效果,表现了秋天的"悲寂寥"。渔歌"猿鸣三声泪沾裳"更是直接抒发了悲伤的情感。《秋词(其一)》则反其道而行之,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独特的热爱和赞美,展现了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认为秋天胜过春天。16.选择笔记一:两文都运用了夸张和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山的高耸。【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山高到遮蔽了天空和太阳;"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山高挡住了阳光。【乙】文中"苍苍隐天"同样用夸张手法写山高到遮蔽天空;"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从侧面说明只有在特别晴朗的早晨才能看到山峰。或选择笔记二:【甲】文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天凄凉萧瑟的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乙】文引用渔歌"帆随湘转,望衡九面"是为了说明衡山地形复杂,船只绕行时能从多个角度看到山峰,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参考译文】【甲】《三峡》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湘水又向北流经衡山县的东面。衡山在西南方,有三座山峰:一座叫紫盖峰,一座叫石囷峰,一座叫芙蓉峰。芙蓉峰最为高耸险峻,从远处眺望它,一片苍翠,遮蔽了天空。所以罗含说:“远望它如同排列的云阵,不是天气晴朗、空气清新的早晨,看不见它的山峰。”衡山的东南两面紧挨着湘江。从长沙到这里,在湘江和长江七百里的水域中,有九次转向、九次背向(指江水曲折)。所以渔民们唱道:“船帆随着湘水转动,遥望衡山有九个面向。”山上有飞泻的泉水向下流淌,泉水的影子映照在青翠的树林中,直接注入山下,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白色的绢帛悬挂在山上。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A."回清倒影"中的"清"指清澈的水,描绘江水清澈倒映山影的景象;"香远益清"中的"清"指清香,形容莲花香气远播且更加清幽。两者意思不同;B."属引凄异"中的"引"指连续不断,形容猿猴叫声凄厉且连绵不绝;"下车引之"中的"引"指拉,表示元方下车拉元方(此处为错误选项,实际出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者意思不同;C."不见其峰"中的"见"指看见,描述因天气晴朗才能看到山峰;"见往事耳"中的"见"指了解,表示只是知道过去的事情。两者意思不同;D.两个"自"均表示"从","自长沙至此"指从长沙到此地,"自钱孔入"指从铜钱孔中穿过(出自《卖油翁》)。两者意思相同。故答案为:D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①重点字词:"其间":两地之间。"虽":即使。"乘奔御风":骑着快马、驾着风。"不以疾也":不如这样快。②重点字词:"自远望之":从远处看。"苍苍":青苍色。"隐天":遮蔽天空。故答案为:①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②从远处望去,山峰青苍一片,遮蔽了天空。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①句意:山上有飞泉向下流淌,映照着青翠的树林,直接流到山下,远看像一幅白练挂在山间。②依据:"山上有飞泉下注":描述泉水从山上流下,为完整主谓结构。"下映青林":承接上句,说明泉水映照树林,为独立动宾结构。"直注山下":描述泉水流向,为独立动宾结构。"望之若幅练在山矣":总结远观效果,为完整判断句。故答案为: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1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分析与诗歌情感理解能力。1.【甲】文表现手法:①环境描写:"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通过清冷霜晨、寒林肃涧的意象,渲染萧瑟氛围。②声音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以猿猴凄厉叫声强化悲凉感。③回声效果:"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通过回声延长哀愁,增强感染力。④渔歌引用:"猿鸣三声泪沾裳"直接抒发悲情,深化主题。2.《秋词(其一)》思想感情:诗人刘禹锡通过"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画面,表达对秋天的赞美,展现乐观豁达、不拘传统的情怀。故答案为:【甲】文通过描写"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清冷环境,以及"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凄凉声音,还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回声效果,表现了秋天的"悲寂寥"。渔歌"猿鸣三声泪沾裳"更是直接抒发了悲伤的情感。《秋词(其一)》则反其道而行之,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独特的热爱和赞美,展现了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认为秋天胜过春天。16.本题考查文本写作手法与引用作用的分析能力。选择笔记一:写作手法:夸张与侧面描写。【甲】文分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直接夸张山势高峻遮蔽天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说明山高阻挡阳光。【乙】文分析:"苍苍隐天":夸张山峰青苍遮蔽天空。"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侧面说明晴朗早晨才能见峰。选择笔记二:【甲】文渔歌作用:渲染三峡秋天的凄凉萧瑟,增强感染力。【乙】文渔歌作用:说明衡山地形复杂,船行可见多面山峰,增添情趣。故答案为:选择笔记一:两文都运用了夸张和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山的高耸。【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山高到遮蔽了天空和太阳;"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山高挡住了阳光。【乙】文中"苍苍隐天"同样用夸张手法写山高到遮蔽天空;"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从侧面说明只有在特别晴朗的早晨才能看到山峰。或选择笔记二:【甲】文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天凄凉萧瑟的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乙】文引用渔歌"帆随湘转,望衡九面"是为了说明衡山地形复杂,船只绕行时能从多个角度看到山峰,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答案】17.D18.该提问合理。19.教师角度:1. 普及AI技术,培养实操能力:在教学中融入AI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其作用并锻炼动手能力(材料三)。2. 坚守育人初心:明确“人类高于AI”的核心观念,引导学生驾驭技术而非依赖技术(材料三)。3. 创新教学方式:利用AI丰富资源,改进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同时保持教育规律不变(材料一、三)。学生角度:1. 夯实知识基础:尽管AI工具便捷,但需重视基础知识积累,这是认知发展和思维锻炼的基石(材料二)。2.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AI辅助学习中,主动思考、质疑,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材料二)。3. 合理使用工具:将AI作为学习辅助手段,避免过度依赖,保持自主学习和人脑的主体性(材料二、三)。【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2)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17.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和辨析能力。ABC.正确;D.材料三中郑庆华院士强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要保持教育内在规律、育人基本属性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D项中“带来了教育内在规律与育人基本属性的改变”与材料中“保持不变”的表述矛盾,因此D项错误。故答案为:D18.本题考查对访谈语境和问答逻辑的理解能力。还原的提问:“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关系?”。分析依据:①回答内容:郑庆华校长的回答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展开,既提到“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强调“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并讨论了教育中“不变”与“求变”的辩证关系。②逻辑契合:提问与回答在主题上高度一致,提问聚焦于“关系”,回答则从赋能、育人、创新等多个维度阐述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③语境连贯:材料三的访谈背景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还原的提问符合这一语境,且与前后文的记者提问风格一致。故答案为:该提问合理。19.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整合与运用能力。1.教师角度:①普及AI技术,培养实操能力:材料三中郑庆华院士提到教师应“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这要求教师将AI技术融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原理并提升实践能力。②坚守育人初心:材料三强调“人类高于AI”的核心观念,教师需引导学生驾驭技术而非依赖技术。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价值观培养,避免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③创新教学方式:材料一提到教育部鼓励基地学校“创新教与学支持服务方式”,材料三则提到“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这要求教师利用AI资源改进教学,同时保持教育规律不变。2.学生角度:①夯实知识基础:材料二指出“基础知识的框架和知识的积累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学生需重视基础知识积累,这是认知发展和思维锻炼的基石。②培养批判性思维:材料二提到“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必须以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前提”。学生需在AI辅助学习中主动思考、质疑,提升问题解决能力。③合理使用工具:材料二强调“工具终究只是工具,再强大的工具也无法替代人脑”,材料三则提到“技术只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需将AI作为学习辅助手段,避免过度依赖,保持自主学习和人脑的主体性。故答案为:教师角度:1. 普及AI技术,培养实操能力:在教学中融入AI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其作用并锻炼动手能力(材料三)。2. 坚守育人初心:明确“人类高于AI”的核心观念,引导学生驾驭技术而非依赖技术(材料三)。3. 创新教学方式:利用AI丰富资源,改进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同时保持教育规律不变(材料一、三)。学生角度:1. 夯实知识基础:尽管AI工具便捷,但需重视基础知识积累,这是认知发展和思维锻炼的基石(材料二)。2.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AI辅助学习中,主动思考、质疑,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材料二)。3. 合理使用工具:将AI作为学习辅助手段,避免过度依赖,保持自主学习和人脑的主体性(材料二、三)。【答案】20.渴望自由,希望大雨冲刷心中烦闷(或“逞英雄”)。;先是觉得自己像勇士,后来感到惶恐(或“害怕”)。;向父母诉苦,求关注(或“抱怨父母不关心自己”)。;佩服父亲,怨气消散(或“感动、理解”)。21.演员需要演绎好以下两个动作:1. “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表现“我”的疲惫和不满情绪,动作要显得随意甚至带有怒气。2. “蹿进屋内”:表现“我”急切想得到父母关注的心理,动作要迅速,带有委屈或撒娇的意味。3.原因:这两个动作生动展现了“我”在经历暴雨后既疲惫又渴望被关心的心理状态。扔自行车是发泄情绪的表现,而“蹿进屋内”则是希望父母立刻注意到自己的狼狈样子。22.合理。1. “我”的片段:强调“我”主动诉苦,夸大自己的遭遇,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安慰,表现青春期的任性和自我中心。2. 父亲的片段:父亲选择隐瞒自己的危险经历,不愿让家人担心,表现他的成熟和责任感。效果:通过对比,突出两代人在同样年龄时的不同心态和行为,强化“父亲更成熟、更能担当”的形象,同时让观众思考成长的意义。23.推荐语:《两代人的雨季》通过一场暴雨,串联起父子两代人的青春故事。17岁的“我”在雨中逞强,渴望关注;而17岁的父亲却在暴雨中默默承担家庭责任。故事用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两代人的成长差异,引导我们思考:真正的勇敢不是逞强,而是学会担当。这部微视频不仅充满温情,更是一堂生动的青春教育课,值得每一位青少年观看!【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20.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临放学时:文章第②段提到“我”因心烦选择冒雨回家,渴望通过大雨冲刷内心烦闷,情绪上带有“逞英雄”的意味。骑行途中:第⑤段描述“我”在雨中先是觉得自己像勇士,后来因雷声和雨势感到惶恐,情绪从勇敢转为害怕。进家门时:第⑦段提到“我”向父母诉苦,希望得到关注和安慰,但父母无动于衷,因此“我”感到生气。回房间前:第⑩段提到“我”在听完父亲的故事后,怨气消散,对父亲心生佩服。故答案为:① 渴望自由,希望大雨冲刷心中烦闷(或“逞英雄”)。② 先是觉得自己像勇士,后来感到惶恐(或“害怕”)。③ 向父母诉苦,求关注(或“抱怨父母不关心自己”)。④ 佩服父亲,怨气消散(或“感动、理解”)。21.本题考查对人物动作与心理关系的理解能力。动作一:“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表现内容:通过“扔”这一动作,展现“我”在经历暴雨后的疲惫和不满情绪。动作需显得随意甚至带有怒气,体现“我”对父母未及时关注的失望。心理依据:第⑥段提到“我”想象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关心,但实际未如愿,因此通过“扔”自行车发泄情绪。动作二:“蹿进屋内”:表现内容:通过“蹿”这一动作,展现“我”急切希望得到父母关注的心理。动作需迅速,带有委屈或撒娇的意味。心理依据:第⑥段提到“我”希望父母立刻注意到自己的狼狈样子,因此“蹿”进屋内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故答案为:演员需要演绎好以下两个动作:1. “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表现“我”的疲惫和不满情绪,动作要显得随意甚至带有怒气。2. “蹿进屋内”:表现“我”急切想得到父母关注的心理,动作要迅速,带有委屈或撒娇的意味。3.原因:这两个动作生动展现了“我”在经历暴雨后既疲惫又渴望被关心的心理状态。扔自行车是发泄情绪的表现,而“蹿进屋内”则是希望父母立刻注意到自己的狼狈样子。22.本题考查对对比手法的理解能力。片段一:“我”的诉苦:1.表现内容:第⑦段提到“我”主动向父母诉苦,夸大自己的遭遇,希望得到关注和安慰,体现青春期的任性和自我中心。2.心理依据:第⑥段提到“我”想象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关心,但实际未如愿,因此通过诉苦表达不满。片段二:父亲的隐瞒:1.表现内容:第⑨段提到父亲选择隐瞒自己的危险经历,不愿让家人担心,体现他的成熟和责任感。2.心理依据:第⑨段提到父亲知道爷爷奶奶比他辛苦,因此选择默默承担。3.对比效果:突出差异:通过对比“我”的诉苦和父亲的隐瞒,突出两代人在同样年龄时的不同心态和行为。强化形象:强化“父亲更成熟、更能担当”的形象,同时让观众思考成长的意义。4.知识卡片应用:对比剪辑通过让观众比较两个情节,使之相互映衬、强化效果,符合知识卡片中的定义。故答案为:合理。1. “我”的片段:强调“我”主动诉苦,夸大自己的遭遇,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安慰,表现青春期的任性和自我中心。2. 父亲的片段:父亲选择隐瞒自己的危险经历,不愿让家人担心,表现他的成熟和责任感。效果:通过对比,突出两代人在同样年龄时的不同心态和行为,强化“父亲更成熟、更能担当”的形象,同时让观众思考成长的意义。2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1.主题把握:文章通过“我”和父亲在雨中的不同经历,展现两代人的成长差异,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勇敢是学会担当。2.推荐语要点:情节串联:提到暴雨串联起父子两代人的青春故事。对比突出:强调17岁的“我”逞强与17岁的父亲担当的对比。主题升华:点明故事引导读者思考成长的真正意义。宣传效果:突出微视频的温情和教育意义,吸引青少年观看。语言要求:推荐语需语言流畅,符合主题,且字数不少于50字。故答案为:推荐语:《两代人的雨季》通过一场暴雨,串联起父子两代人的青春故事。17岁的“我”在雨中逞强,渴望关注;而17岁的父亲却在暴雨中默默承担家庭责任。故事用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两代人的成长差异,引导我们思考:真正的勇敢不是逞强,而是学会担当。这部微视频不仅充满温情,更是一堂生动的青春教育课,值得每一位青少年观看!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校内周末作业试卷(学生版).docx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校内周末作业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