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我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6 我 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现代诗歌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激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语言运用: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思维能力: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美;
审美创造:能够结合旁批,自主鉴赏诗歌的内容,体会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咏春”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春天一来,诗人就容易触景生情,有伤春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崔护;有乐春者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苏轼,“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白居易。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看春天的诗作,看看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诗人。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主要作品有《智慧之歌》《诗八首》。
2.文学知识
九叶诗派:这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共有九位代表诗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3.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含着希望与新生。
4.字词梳理
见ppt。
三、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2.划分节奏。
我看
穆旦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3.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 (第1、2节):描绘“我”看到的大自然的景色。
第二层(第3—5节):直接抒情,表达“我”对大自然的喜爱及融入大自然的情感。
目标导学二:品析诗歌,理解内容
1.阅读前两节,说说“我”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景物: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大地。
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富有生机。
画面:春日夕阳图(春风吹拂着青草荡起绿潮,鸟儿展翅飞入晴空,夕阳染红的流云映照着红色的大地。)
2.阅读后面三节诗歌,想一想“你”指什么,对“你”,“我”有哪些情感?
明确:“你”是大自然,是生命。
“我”赞美、敬畏自然和生命,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欣然接受生命赋予的一切。
3.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明确:“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表达了要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小结:在作者看来,由“我”看自然之景,自然转入到与自然的交流,自然及万物的容纳之广,一切人类的喜怒哀乐均受之于自然的平静中,作者个人的非凡经历在自然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像自然接纳一切一样去平静的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以此来宽慰自己。
目标导学三:细节探究,分析手法
1.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青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揉”表现了春风的温柔。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突出小草的旺盛,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2.品味第二节,在常规认知里,飞鸟是无法“吸入”晴空的,“流云”怎么会“慢慢地红晕”?
明确:“吸入”化主动为被动,飞鸟是被动地、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深远的晴空,可见飞鸟状态的“静”,也可见晴空之深邃。写出了平展翅翼的静鸟与天空融为一体的景象。
“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大地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将夕阳染红大地的场景写得富有柔情。而沉醉了的不止大地,还有诗人。
诗歌语言陌生化 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表达形式的影响,穆旦追求诗歌的戏剧化。“努力在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结合中,追求传达感情密度大,传达方法独特新颖。” ——(孙玉石《新诗十讲》) 打破常规语序、语法:飞鸟被吸入晴空 打破语言逻辑的语言表达: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意象联结上的跳跃:寂静的谐奏、生命的静流 鉴赏方法:打破审美习惯、重构生活认知,才能获得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深度认知。
3.诗的第三节,诗人为什么说“枉然”地“描画”?
明确:心中的欢乐和忧戚曾使人过于在意,此刻面对大自然的美景,诗人沉醉其间,想到人的一生转瞬即逝,我们的欢乐忧伤,与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相比,多么微不足道,于是忘记了一切欢乐和忧戚,所以说是“枉然”地“描画”。
4.诗歌的第四节,诗人在这里联想到了“远古哲人”,产生了什么思考?
明确: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的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5.朗读诗歌最后一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句。体会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反复,表达了诗人的热切盼望。
比喻、拟人、排比,写出生命像大自然中的“鸟”“云”“树”一样坦荡自在,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
6.首句中的“我看”领起了哪些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从内容上看,诗歌前两节,“我看”一词领起了四句诗,描绘了一幅纯美的春日夕阳图。
从形式上看,“我看”反复使用,照应诗题,丰富了春日夕阳图的内容,又形成不断反复的旋律,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目标导学四:归纳总结
1.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睛空等。
2.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明确: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
第二节押i韵;
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
第四节又换韵为i;
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①第五节的“天风”“ 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
②“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③“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
4.语言陌生化。
如写春风“揉过”“丰润的青草”,好像人的轻轻揉动使得青草“丰润”起来,“揉”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又如“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看似不合事理,却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花朵的枯荣,感受到生命的不断变化,语言的陌生化增强了表意的丰富性。
目标导学五:积累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日夕阳图,主要通过春风、春草、飞鸟、天空、大地等意象来描绘。诗人由眼前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生发出对人的生命的感悟,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考。景物、情感、思考融为一体。
五、课后作业
阅读穆旦的另一首诗歌《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再次感受穆旦诗歌中陌生化语言的运用。(见备课素材)
六、板书设计
我看
穆旦
春风 青草
飞鸟 流云
欢乐 热望
勃发 飞奔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体会诗歌的表现力,并注重诗歌画面的展开,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不足之处 1.语言陌生化的特点没有具体阐述,学生理解内容有一定障碍。 2.对生命的感悟方面引导得不多,只是停留在情感抒发方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