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
温馨提示:
1.本卷共8页,满分120分(含书写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卷面书写(3分)
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
一、学校将举行以“行”为主题的杭州山水徒步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参与。(21分)
◎理解“行”的含义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6分)
本意: ① 。 《说文解字》:行,人之步(qū) ② 也,从彳从亍。
引申义:①行走;②流通;③从事,进行;④能干;⑤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
甲骨文 楷书
(1)补全上面空格①—②处。(2分)
(2)请为下列词语或成语中的“行”选择合适的引申义。(填序号)(2分)
A.你真行 B.操行 C.风行一时
(3)从“行”含义探究,你发现字义的延伸有何规律。请根据以上探索进行归纳。(2分)
◎撰写“行”的徒步宣传诗歌
行咏
在烟波A.浩(miǎo)_____的山水中, 我们踏浪而歌,在杭州的古韵中, B.(kòu)_____问文明的回响。 行走在湖心亭雪夜,你会照见孤寂, 同张岱拥毳围炉,漫看 “ ① ,上下一白”的永恒苍茫。 行走在琅珰歧路时,你会以棍为戟, 学太白拔剑击柱,长啸 “ ② , ③ ”的铮铮誓言。 行走在望仙阁头,你会读懂忧乐, 似范文正于岳阳楼凭栏长吟,见证 “ ④ , ⑤ ”的亘古胸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甲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走在孤山湘水畔,你会悟得新生, 如刘禹锡挥笔酬和,笑叹 “ ⑥ , ⑦ ”的天地轮回。 行走着,咏唱着, 不停歇地跨越,不低头地求索。 此身永远在路上,此心永远在逐梦。
2.阅读《行咏》小诗,完成以下任务。(12分)
(1)请将诗歌第一节中遗漏的字补充完整。(2分) A.浩(miǎo)____ B.(kòu)____问
(2)根据小诗,填写古诗文名句,补全①—⑦处。(7分)
(3)请结合所学,参照小诗进行仿写,补全甲处。(3分)
◎践行“行”的思想意义
3.徒步过程中,有班级将以下对联作为班级标语,也有班级选取艾青诗歌中的常用意象作为班级徒步徽章内容。你认为哪个意象与这幅对联最匹配,请选择并阐释理由。(3分)
A.土地 B.光 C.礁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今年以来,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在网络平台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一些旅行者抛弃了过往高铁、飞机等传统出行方式,通过换乘公交车进行长途旅行。这样的公交车“发烧友”不追求旅程的便捷,更不计时间成本,在他们看来,到达目的地之前,旅行就已经开始了。让公交车成为长途旅行的“主角”,是旅行爱好者另辟蹊径的创意,也是文旅市场持续细分的过程中,旅行者基于自身需求进行的“旅途定制”。相比其他公共交通固定的班次,公交车的时间表更为灵活。旅行者可以选择合适的车次,也可以在途中临时停留或改变行程,这极大地增加了旅行的自由度。
公交车沿途会经过城市、乡村,相比飞机只能看见云端、火车大部分时候只看得见农田,乘坐公交车反而为旅行者提供了欣赏沿途自然美景和风土人情的机会,甚至可以深入一些偏远地区,这是其他交通方式难以提供的体验。 (选自《大众日报》)
【材料二】
刘华强曾历时71天,换乘了226越公交车,途径100多个城市、5345个站台,从澳门乘坐公交车到北京,此举让他开始火遍全国,自2020年以来,刘华强坐着公交“走读”中国,行程两万多公里、途径百余座城市,这种“慢”游方式频频“出圈”,相比于坐着高铁游中国的风驰电掣、“特种兵式旅游”的极限挑战、CityWalk的沉浸体验,“坐着公交游中国”让人在不慌不忙中邂逅未知,“非主流”的路线解锁了很多“隐藏款”风光。同样的奔赴山海,收获不一样的情绪价值。
坐公交游中国的背后,是跨区域公交换乘的便捷,折射出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效能的稳步提升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强劲动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区域公交让沪苏浙居民享受无缝对接的交通体验;京津冀定制快巴方便河北居民快速往返北京;重庆成都两地实现公交轨道“一码通”,市民出行更便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地区之间人员货物往来更加频繁,更多“瓶颈路”“断头路”被打通,更多“主动脉”“微循环”变畅通。
(选自“学习强国”平台,有删改)
【材料三】
对公交旅行者而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搭乘过的每一辆公交车,以及沿途遇到的自然风景、接触到的风土人情,都可能加深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理解,改变其看待世界的方式。对“慢下来”的公交旅行者而言,乘坐公交、步行接驳、就近住宿等过程,或许会令人感到奔波和疲惫:随身携带哪些物品、怎样规划乘车路线、错过一地末班车后在哪里住宿,以及连续坐车中身体出现不适等突发事件,都可能成为旅途中的烦恼,乃至威胁到旅行者的人身安全。但这些也让旅行的细节更加丰富和饱满,偶尔没赶上末班车或没找到先前规划的路线中的公交站,可能让人主动寻求陌生人的帮助,进而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撞个满怀”,这种独特的经历,不是在其他知名风景区旅行所能带来的。在公交旅行过程中,旅行者规划线路、实际旅行、处理突发情况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其综合能力和意志力,增强个体对生活的掌控感。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结合材料一,选择一名对象,解释什么是“公交旅行”。(2分)
A.幼儿园的妹妹 B.爱好旅游的同学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公交旅行”的特点?(2分)
A.旅行者不追求旅程的便捷,不计时间成本。
B.公交车的时间表灵活,旅行者可以临时停留或改变行程。
C.旅行者可以深入偏远地区,体验独特风光。
D.旅行者需要提前预订车票,严格按照固定班次出行。
6.有人认为“公交旅行”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旅游方式,也有人认为它过于麻烦且不安全。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分)
7.右图是杭州绝美的3条公交旅游线路,小浙同学国庆想来杭州坐公交旅行,请你选择其中一条线路,结合上述材料,为其提3条旅行建议。(5分)
A.1314路 B.194路 C.87路
三、班级开展散文欣赏活动,请你完成任务。(16分)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①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②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1)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③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④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⑤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⑥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⑦库尔马家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⑧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⑨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⑩“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2)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8.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相关事件,分析以下典型顾客的特点。(4分)
顾客类型 典型事件 形象特点
①__________ 不愿试穿新衣,拒绝照镜子,极为害羞。 保守、羞涩
库尔马家的儿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小姑娘 妈妈凑不出费用,她常来看“自己的”花衬衣,最后店家送给她。 天真、执着
帕孜依拉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宽容、随和
9.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请联系上下文,从文中画横线句中,任选一句赏析。(3分)
(1)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2)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
10.文章主要写了裁缝铺形形色色的顾客,提到金鱼的部分似乎与文章关联不大。你怎么看?请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4分)
11.文章结尾“我”想通了什么事情?结合文章内容和下方材料,思考文章丰富内涵。(5分)
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
四、古诗文文本阅读。(18分)
[甲]题石门洞 唐·释玄宗 密竹流泉不居热,洞门深沉风雨歌。 洗出清风快活天,醉弄江南谢家月。 [乙]石门洞 唐·李白 何年霹震惊,云散苍崖裂。 直上泻银河,万古流不竭。
[丙]石门亭记
宋·王安石
①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威刻其观游之感概,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②夫所以作亭这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关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老逊于荒围。《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有其塑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注释]①令朱君:指当时青田县的知县,从下文可知他是作者丈人之舅弱。②燕闲:安宁,安闲。暴(pù):即曝,太阳晒。④老(mào)逊于荒:老死在荒野中。
12.假设你要为唐诗纪录片《山水之韵》选取石门洞镜头,导演要求用两个画面分别呈现[甲][乙]两诗的意境。请参考示例完成表格。(3分)
诗句 镜头设计 理由(结合诗句内容)
例:密竹流泉不居热 竹林特写+流水近景 用“密竹”遮住阳光,“流泉”带来清凉感
直上泻银河 仰拍瀑布全景 ①__________
洞门深沉风雨歌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13.你要拍摄唐诗纪录片《山水之韵》,需要疏通文本,以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万古流不竭 竭泽而渔 B.环顾其身无可忧 自顾不暇
C.去郊而适野 适可而止 D.其不然乎 毛骨悚然
14.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3分)
广 大 茂 关 万 物 附 焉 以 生 而 不 自 以 为 功 者 山 也
15.纪录片《山水之韵》的“文心雕龙”板块,计划拍摄一段介绍王安石《石门亭记》的短片。导演认为,文章通过一连串的设问,清晰地揭示了“作亭之意”的核心——“仁”。请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将“仁”的丰富内涵补充完整。(4分)
16.《山水之韵》的编剧想为《石门亭记》短片寻找一个“唐宋文人精神传承”的主题,请从以下篇目中任选两篇,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其作者的精神世界与王安石“忧天下亦仁也”这一观点的相通之处。(6分)
A.《岳阳楼记》(范仲淹) B.《醉翁亭记》(欧阳修)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五、作文。(5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行走,丈量世界的尺度,也丈量内心的旅程。可能踏过山川草木,留下对自然胜景的惊叹;也可能穿越历史长街,触碰古老文化的印记;更可能走向未知的舞台,传递青春的理想与担当。你的行走,曾踏向哪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行走”为话题,从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任务 内容 文本类型
任务一 记叙自己旅游的经历见闻和感悟 游记
任务二 围绕主题阐述观点、抒发情感、发出号召 演讲稿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