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生物的基本特征课型新授课课时3课时设计者教材分析一、本节教材与前后章节教材之间的联系:?本节选自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共两个课时,是初中生物开篇章的一个内容。首先,从同一门学科的视野出发:本节课属于“生命科学”学科,从这种学科视野出发,可以发现:上册第一章(即本章)“地球上的生物”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是“艳丽多姿的生物”,第二章 “生物的主要类群” 涉及到的后续相关内容是“动物的主要类群”、“植物的主要类群”、“细菌和真菌”,第三章 “生物的多样性”涉及到的后续相关内容是“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下册第五章“生态系统”涉及到的后续相关内容是“生物圈”。这些内容与本节内容的逻辑联系是:地球上这些“艳丽多姿的生物”独有一些“生物的基本特征”,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可以把他们分为“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几大类,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圈”无不与“生物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其次,从不同学科的视野出发:上册学习的内容,诸如第五章“地球”、第六章“变化的地形”等属于“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的知识内容,与本节“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属于“生命科学”学科)知识内容的逻辑联系是:“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生物”因“变化的地形”等因素不同而多种多样。下册学习的内容,诸如第一章“水”、第二章“空气”、第三章“阳光”、第四章“土壤”等(属于“物质科学”学科)内容,与本节“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联系是:“水”、“空气”、“阳光”、“土壤”四大环境要素共同构成了“地球物质-能量环境”,是地球上生物体(包括人类)赖以存续发展的共同物质-能量环境。因此,在“物质”、“能量”、“系统”、“环境”等概念视野之下,“地球”上不断“变化的地形”与“水”、“空气”、“阳光”、“土壤”构成的“物质-能量环境”为“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和能量源泉。二、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结构: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内容内部的逻辑联系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四点,一是生物都能进行繁殖,二是生物都有生长和发育的现象,三是生物具有应激性,四是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所有生物都具有这四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非生物所没有的,人们能用它们来识别生物和非生物。三、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要素:(1)科学知识、技能要素:知识要素: 1、生物具有繁殖、生长和发育、应激性,以及遗传和变异等基本特性。2、依据生物的基本特征识别生物和非生物。技能要素:认真观察,分析归纳,交流合作。(2)科学过程方法要素:1、用观察的方法识别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2、通过观察,认识蚯蚓的运动及对外界的反应。(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因素:1、实验、观察、记录结果的态度、体验。2、热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价值观。(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互动关系要素:生物在科学、技术、生活领域的应用。四、本节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与难度:由于初一学生刚接触科学,对生物的理解还处在浅层阶段,对于如何识别生物和非生物存在较大困难;而观察法是自然科学中应用最广的实验方法,而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到。因此,深度、广度、难度都比较大。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上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各种生物,加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动植物的观察,也对生物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观点。但是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如何识别生物与非生物,学生由于对日常生活思维的束缚,会通过是否有感觉的,是否会运动,是否会说话等先入为主的前认知来辨别生物。此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发散思维、合作学习以及注意力的集中等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人和常见动物及植物活动的情景的比较,知道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2、通过比较常见的生物和非生物,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识别生物和非生物。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观察的实验方式。2、利用观察的方法识别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3、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外形以及生命活动,认识陆生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真进行探究蚯蚓的外形以及生命活动进行探究题,培养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学习,形成热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价值观。STSE互动关系目标:了解生物在科学、技术、生活领域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生物和非生物。难点:学会观察的实验方式;识别生物和非生物。教学方法教法:1、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会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课堂上的一些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长新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2、演示法:对于本节课涉及到的遗传、变异等的抽象知识,我会采用展示图片以及视频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事物。然后采用归纳法,并配合讲授法一起使用,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3、读书指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以及PPT展示的课外材料获取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情景教学法:通过猜谜语、课堂小实验等形式,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学法: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提炼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3、引导学生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活蚯蚓、玻璃棒、天平、玻璃片、纸张、醋、纸盒、手电筒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任务(一):生物都能进行繁殖【环节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程【提问】大家喜欢看电影吗?最喜欢看什么电影呢?【讲述】老师也很喜欢看电影,其中最喜欢看的就是《超能陆战队》。电影里的机器人大白几乎无所不能,对电影中的小宏无微不至,是一个大暖男。【播放机器人的视频】【提问】那么大家想不想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这样的大白呢?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高智能的机器人肯定很贵。那老师现在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们先凑钱,合起来买两个机器人,再让他们进行交配,以此繁殖出许许多多的小机器人,然后一人分一个。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好吗?【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机器人能进行表达感觉、运动等类似的生命活动,但这些活动是由人控制的、非自主的被动活动。机器人没有生命,不能生生出小机器人,也就是不能进行繁殖。我们称,没有生命的物体为非生物,而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提问】我们知道,我们人类是一种生物。那么机器人与人类相比,还有哪些地方不同呢?具备了哪些特征的才是生物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板书】1.2.1生物的基本特征【回答】【观看】【思考】【回答】【记录】【思考】通过学生都感兴趣的电影人物引入,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环节2】提升总结,认识生物能进行繁殖【讲述】我们刚刚说,机器人作为一种非生物,是不能进行繁殖的,而生物能进行繁殖。【播放PPT】繁殖: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播放PPT】/ // /【板书】生物都能进行繁殖【观看】【记录】在讲述的过程中展示图片,使学生形成感性的理解。【环节3】了解高等植物的繁殖需要经历的阶段【提问】那么高等植物的繁殖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呢?我们先来认识一种神奇的植物——生石花。【PPT展示】/【播放生石花的视频】【提问】视频介绍了生石花是怎么来繁殖后代的呢?【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生石花通过开花、结种子繁殖后代。【播放PPT】植物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的图片【讲述】开花后的高等植物经过传份、受精,结成果实,再产生种子,来繁殖后代。【思考】【观看视频】【回答】生石花繁殖经历的过程【观看】【记录】植物繁殖的过程播放视频,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在讲述的过程中播放相关图片,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环节4】了解高等动物的繁殖需要经历的阶段【提问】高能动物又是怎么进行繁殖的呢?【播放PPT】动物交配、怀孕、产生后代的图片【讲述】高等动物通过交配、怀孕产生后代。【思考】【观看】【记录】动物繁殖的过程在讲述的过程中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的认识。【环节5】知道生物繁殖的意义【提问】既然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那么,生物繁殖的意义是什么呢?【总结】在讨论回答基础上总结:【播放PPT】繁殖能够保证生物延续生存。【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相互启发,深化思考。教学任务(二):生物都有生长和发育的现象【环节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但是生物刚出生的时候,是很小的。我们以人类为例,这是一位明星小时候的照片,大家一起来猜猜他是谁?【播放PPT】姚明小时候的照片【播放PPT】姚明一张张长大的照片【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在姚明从婴儿慢慢地长大了,这是为什么呢?【思考】【回答】【讨论】【回答】活跃课堂气氛。【环节2】总结提升,认识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我们也跟姚明一样,从婴儿开始,慢慢地生长,再发育成一个具有生殖能力的成体,当然其它动物也一样,比如说狐狸、鸟类等,动物们都会进行生长和发育的过程。【播放PPT】// // /【思考】【记录】动物能进行生长发育在讲述的过程中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环节3】总结提升,认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讲述】当然,植物也不例外。这是菜豆生长的一系列过程。它从种子萌发开始,形成幼苗,然后慢慢长大,发育成具有开花、结果能力的植物体。【播放PPT】/【讲述】从图片上,看起来似乎不是很真实,那么接下来,通过一段视频,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播放视频】植物的生长【思考】【记录】植物能进行生长发育在讲述的过程中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形成更直观的认识。【环节4】了解植物的生长是持续终身的【讲述】看完了这段关于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视频后,老师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在这里还要加上一句,“千年树妖”,大家相不相信现实生活中的植物能够存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呢?其实植物的生长是持续终身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上最高的植物”——北美红杉。【播放PPT】北美红杉是地球上最高的树木,最高可达110m,胸径8m,树龄4000岁,一棵树能产生50万粒种子。【思考】植物能否存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观看】地球上最高的植物——北美红杉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环节5】总结提升,了解生物都有生长和发育的现象【提问】刚才我们说了动物具有生长和发育的过程,植物也有生长和发育的过程,那么机器人能进行生长发育吗?我们有听说过机器人的身高会增高的吗?【总结】其实生长和发育也是我们区别生物和非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板书】生物都有生长和发育的现象【思考】【记录】生物都有生长和发育的现象通过新学知识比较机器人与区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总结,形成对生物能进行生长发育的科学认识。教学任务(三):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环节1】展示图片,提出问题【讲述】姚明慢慢长大并发育为具有生殖能力的成人,并和妻子生了一个女儿。【PPT展示】/ /【提问】大家觉得姚明父女俩长得像不像呢?【播放PPT】展示狗生小狗,大豆种子繁殖出大豆植株的图片/【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回答】【思考】【回答】通过列举这些常见的动植物使学生对遗传这个概念有更加感性直观的认识。【环节2】提升总结,认识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播放PPT】遗传: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思考】【记录】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提升总结,形成对生物具有遗传性的科学认识。【环节3】展示图片,提出问题【讲述】但是仔细对比姚明父女俩的照片,又可以发现他们有很多地方长得是不像的。女儿可能地方有的像妈妈,有的地方谁都不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肯定见到过一些双胞胎,他们并不是长得一模一样的。【播放PPT】/【讲述】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也是如此。一棵树上既开了白花又开了红花,猫生出了颜色不同的小猫,母猪生出了七彩小猪。【播放PPT】/ //【提问】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观看】【听讲】【观看】生物变异的图片【思考】【回答】通过列举这些常见的动植物使学生对生物的变异这个概念有更加感性直观的认识。【环节4】提升总结,认识生物具有变异的特征【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播放PPT】变异: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讲述】其实遗传和变异是区别生物和非生物的又一个基本特征。【板书】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思考】【记录】生物具有变异的特征提升总结,形成对生物具有变异性的科学认识。教学任务(四):生物具有应激性【环节1】猜谜语,引导学生思考【提问】接下来,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小小姑娘真害羞,轻轻一碰把头低”,打一种植物。【提问】看来大家都知道谜底就是“含羞草”。大家是根据含羞草的什么特征得出答案的呢?【思考】【回答】【回答】通猜谜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环节2】总结提升,认识植物具有应激性【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含羞草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播放视频】含羞草【讲述】树叶在秋冬季节会落叶,向日葵会面朝太阳转动【播放PPT】/ /【播放动画】向日葵面朝太阳转动【观看视频】在讲述的过程中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环节3】创设情境,认识动物具有应激性【提问】那么我们人类是否也具有这种特征呢?【讲述】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课堂小实验。【课堂小实验】请学生上台,用布蒙住双眼,碰一下较热的水杯,观察学生的反应。【讲述】其他动物也是如此,绵羊在夏天的时候毛比较少,冬天的时候毛比较多;变色龙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播放PPT】/ // /【思考】【参与课堂小实验】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直观体验和观察,寓教学内容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任务4】提升总结,认识生物具有应激性【讲述】可见,动植物都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生物的这种特征称作应激性,这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板书】生物具有应激性【思考】【记录】生物具有应激性提升总结,形成对生物具有应激性的科学认识。教学任务(五):利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识别生物和非生物【提问】那根据我们刚刚学习的生物的这些基本特征,我想问问大家,木马是生物吗?请大家从生物的这四项基本特征出发,比较分析一下木马和马。【提问】请同学上台展示你的分析结果。【总结】可见,我们可以根据生物的这四项基本特征来区别生物和非生物。【板书】区别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分析】木马和马【上台展示】木马与马的不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对比分析能力。通过学生上台展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任务(六):总结本节课主要收获,形成具有统整联系的知识结构【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并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统整联系:【播放PPT】1、生物的本质是具有生命的物体。2、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繁殖、生殖和发育、应激性,以及遗传和变异等基本特征。3、依据生物的基本特征能识别生物和非生物。4、太阳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而水、空气、阳光、土壤构成了地球一切生物(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爱惜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总结交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总结交流,理解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统整联系。通过对新旧知识的回顾总结,揭示科学知识之间的统整联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任务(七):课堂练习练习一:连连看/练习二:现在我们来练一练,老师将利用PPT快速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请大家找出其中是生物的物体,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播放PPT】快速展示一些图片【回答】课堂练习【观看】【思考】【记录】【回答】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与条件,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游戏的方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有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作业设计寻找你们住的小区常见的动物、植物、玩具各一种,并从是否能繁殖、是否能生长发育、是否有应激性,以及是否能遗传和变异四个方面对每一种物体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书本P43。板书设计1.2.1生物的基本特征(第2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任务(一):观察和识别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讲述】上节课老师布置了大家回去寻找你们住的小区中的动物、植物、玩具各一种,并从生物的四项基本特征入手对每一种物体进行观察。现在我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你的成果。【汇报交流】通过学生上台展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任务(二):探究观察蚯蚓【环节1】检查器材【提问】那大家想过这些动植物为什么会生长在你们的这片小区呢?它们在别的地区也能健康生长吗?生物的分布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没有关系呢?我们今天就以蚯蚓为例,通过观察蚯蚓,来认识一下陆生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板书】1.2.2 生物的基本特征一、探究蚯蚓【讲述】大家桌上分别有活蚯蚓、玻璃棒、天平、玻璃片、纸张、醋、纸盒和手电筒,请同学们检查一下这些器材是否完好。【思考】【回答】【检查器材】做实验从检查器材开始,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探究能力。【环节2】观察蚯蚓的运动【活动介绍】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蚯蚓移动的情况。大家要注意在观察蚯蚓运动前,尽量不要触摸蚯蚓。蚯蚓是通过什么是身体向前移动的?蚯蚓的刚毛有什么作用呢?蚯蚓能向后移动吗?把蚯蚓放入纸筒内,它移动是会发出声音吗?为什么呢?将蚯蚓先后放在玻璃片和纸张上,比较它的移动情况。【板书】1、观察蚯蚓的运动【提问】我请几位同学上台来交流一下你的观察结果。【仔细观察】蚯蚓的移动情况【汇报交流】蚯蚓的移动情况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学生上台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环节3】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活动介绍】用玻璃棒轻触蚯蚓身体的各个部分,蚯蚓的哪一部分反应灵敏?用棉签蘸少量的醋,将其靠近蚯蚓的前端3cm处和后端3cm处,它会有什么反应?距离蚯蚓50cm处拍手,它对声音有什么反应?蚯蚓有听觉吗?把蚯蚓放在阴暗的纸盒里,然后用手电筒照射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它对光线有反应吗?哪一端反应更灵敏?【板书】2、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提问】我请几位同学上来交流一下你的观察结果。【提问】经过刚才的活动探究,大家能总结出蚯蚓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呢?【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播放PPT】蚯蚓具有触觉、嗅觉、对光反应等感觉功能。【板书】触觉、嗅觉、对光反应【仔细观察】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汇报交流】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举手回答、相互补充】蚯蚓具有的感觉功能【记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学生上台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任务(三):认识陆生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提问】蚯蚓一般喜欢生活在怎样的土壤里呢?根据以上我们对蚯蚓的观察,生存环境对蚯蚓的运动和生命活动有没有影响呢?【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播放PPT】蚯蚓一般生活在阴湿、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是一种穴居动物。蚯蚓的运动和生命活动是对生存环境适应的结果。陆生动物的运动和生命活动也是对生存环境适应的结果。【板书】适应生存环境【回答】蚯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思考】【记录】陆生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提升总结,形成对陆生动物的运动和生命活动是对生存环境适应结果的科学认识。教学任务(四):总结提升【环节1】培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问】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可爱的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周围的生物呢?【回答】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价值观。【环节2】了解生物在技术、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讲述】生物在技术、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仿生学的发展。【播放PPT】仿生学是指人类模仿生物功能,来发明创造的科学。【板书】二、生物的应用——仿生学【介绍】仿生学例子:汽车、潜水艇、伏特电池、火箭、飞机【播放PPT】//【观看】【记录】让学生了解生物在科学、技术、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在讲述的过程中播放PPT,是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板书设计1.2.2生物的基本特征一、探究蚯蚓观察蚯蚓的运动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触觉、嗅觉、对光反应二、生物的应用——仿生学作业设计课后查阅有关仿生学的材料,写一篇科技小论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