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余县高一年级选科第一次测试地理试卷一、单选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2024年5月3日,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5月8日10时12分,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预选着陆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观察发现,与正面相比,月球背面陨石坑更多,可能是月球背面( )A.受太阳辐射强 B.岩浆活动剧烈 C.无地球屏障保护 D.风力侵蚀弱2.与地球相比,月球没有生命存在的主导影响因素是( )A.与太阳的距离 B.稳定的宇宙环境 C.充足的太阳光照 D.自身的质量和体积3.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将要发射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 B.降落在我国境内的嫦娥六号探测器C.在环月轨道飞行的嫦娥六号探测器 D.升空分离后的长征五号火箭推进器天文总辐射量是地球表面不考虑大气影响、仅由日地天文关系所决定的太阳辐射量;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图为太阳辐射量在不同纬度的分布和太阳大气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有效总辐射量在赤道附近减少最明显,其直接原因是( )A.地势较低 B.纬度较低 C.昼长较短 D.云量较多5.有关太阳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A.①层太阳活动会给地球带来极光现象 B.②层太阳活动会影响地面的有线通信C.③层太阳活动会对罗盘使用造成影响 D.④层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下图表示地震时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到达震中距相同的地震台所需的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W2可传播的物质状态是( )A.固体 B.气体 C.液体 D.以上三者均可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W1的传播速度快于W2 B.震中距越远,纵波和横波到达地震台的时间差越大C.W1和W2均可在液体中传播 D.地震时人首先感受到的是W1带来的晃动有袋类动物最早起源于南美洲,目前主要分布在澳洲,南美洲亦有少数分布。早期地球有两块大陆,位于南半球的是冈瓦纳古陆。有袋类动物在冈瓦纳古陆内部迁移,该大陆分裂成现今的数个大洲后,澳洲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绝大多数有袋类动物的分布区。图示意冈瓦纳古陆分布及有袋类动物可能的迁徙路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8.最符合目前有袋类动物分布特征的迁移路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9.依据有袋类动物起源的地质年代可推测,冈瓦纳古陆解体始于( )A.中生代 B.元古宙 C.古生代 D.太古宙石笋是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锥体,其高度往往与溶洞中的滴水量成正相关。通过对石笋的分析可推断气候演变特征。司岗里洞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洞内发育有丰富的石笋。下图为1300-1900年司岗里洞最深部一处石笋的距顶深度曲线和平均生长速率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1300-1900年,司岗里洞内的石笋( )A.生长发育变快 B.生长发育变慢 C.生长发育停滞 D.生长发育没有间断11.根据石笋的生长变化可以推断出该时段( )A.东亚寒潮多发 B.东南亚洪灾频发 C.南亚旱灾多发 D.西亚气候湿润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为河流阶地。橘子洲是湘江的江心洲。下图为湘江橘子洲附近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橘子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面积最大季节组合正确的是( )A.流水侵蚀 夏季 B.流水堆积 夏季C.流水侵蚀 冬季 D.流水堆积 冬季13.关于图中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持续性抬升形成阶地 B.阶地②形成晚于阶地③C.土壤肥沃且颗粒较粗 D.山下的聚落需要防御滑坡、沙尘暴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图a—图b)。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完成下面小题。14.推测丹娘沙丘的直接沙源来自( )A.山坡 B.江心沙洲 C.山顶 D.河流上游15.推测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16.丹娘沙丘属于( )A.海岸地貌 B.喀斯特地貌 C.风沙地貌 D.河流地貌二、综合题(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处于太阳系(图1)中的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人类也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2022年10月26日,美国航天局(NASA)发布了一张由太阳动力学观测台捕捉到的太阳的“微笑”(图2)。科学家表示,“微笑”背后是“笑里藏刀”,太阳的两只“眼睛”所代表的暗斑被称为日冕空洞,高能的太阳风从中向地球飞速奔袭而来。(1)太阳能量的来源是其内部的 反应。“微笑”的太阳还有明亮的“鼻子”,是指太阳活动能量高度集中释放的形式,据此可以推测,“鼻子”区域是 (填太阳活动类型),位于太阳大气的 层。太阳的两只大“眼睛”所代表的暗斑增强可能在两极地区产生 现象,并对气候、天气产生一定影响。此现象在2014年剧烈发生了1次,估计未来最近的1次将发生约在 年。(5分)(2)太阳系八大行星中,B表示 ,小行星带位于 星和 星轨道之间(填名称)。它们与地球公转运动相似: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具有同向性;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具有 性;轨道倾角都不大,具有 性。(5分)(3)太阳“笑”了,你认为哪些公共事业部门应该做好防范工作( )(2分)①通信部 ②航空航天部 ③冶金工业部 ④水利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2分)①.火山喷发 ②.生物出现 ③.水体运动④.潮汐现象 ⑤.地形起伏 ⑥.大气运动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⑥(5)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6分)18.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是全球同纬度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但太阳能资源丰富。下图为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年均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示意图。(1)说出图示地区年均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材料二:某款房车的车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如下图),可通过太阳能发电满足房车旅行日常需求。(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款房车太阳能电池板在青海省发电效率高的原因。(6分)材料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我国居民可以通过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设备发电,每户家庭成为一个微型太阳能发电站。用户不仅可以自己发电,还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出售给国家电网。(3)根据材料三,说明建设居民家庭微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积极意义。(4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河三角洲是以黄河入海处的河道为中心的巨大扇形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山东东营黄河口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候鸟的重要栖息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国际机场”。左图为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图,右图为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景观图。 (1)指出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写出影响海岸线变化的因素。(6分)(2)简述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4分)(3)分析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的原因。(6分)大余县高一年级选科第一次测试地理试卷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C D A D B D A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B B A C1.C 2.D 3.C【解析】1.本题考查月球背面陨石坑分布差异的成因。太阳辐射强弱与陨石坑数量无直接关系,且正背面太阳辐射差异小,故A错误;岩浆活动剧烈会形成火山地貌而非陨石坑,故B错误;月球背面因无地球阻挡,更易受外来天体撞击,故C符合题意;月球无大气层,风力侵蚀作用极弱,正背面无差异,故D错误;故选C。2.月球与地球距离太阳相近,非主导因素,故A错误;地球和月球所处宇宙环境相同,故B错误;月球有太阳光照,但缺乏液态水和大气,故C非主导因素;:月球质量体积小,无法形成适宜生命的大气层,是主导因素,故D符合题意;故选D。3.本题考查天体的定义。未发射的火箭属于地球附属物,非天体,故A错误;②B:降落后的探测器依附于月球,非独立天体,故B错误;环月飞行的探测器处于宇宙空间并独立运行,属于人造天体,故C符合题意;分离后的推进器若未进入轨道或已坠毁,则不属于天体,故D错误;故本题选C。【点睛】天体是指宇宙中的所有个体,包括 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星云等。天体是对宇宙空间物质的真实存在而言的,也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4.D 5.A【解析】4.赤道地区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故D正确,赤道地区地势不是一定降低的,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A错误;纬度降低,太阳高度角增大,有效太阳辐射增大,B错误;赤道地区昼夜接近等长,C错误。故选D。5. 结合所学可知,①层是太阳大气层最外层的日冕层,在日冕层的太阳风活动(或日冕物质抛射)带电粒子流会给地球带来极光现象,A正确;②层为色球层,该层太阳活动耀斑等会影响地面的无线通信,B错误;③层为光球层,该层的太阳活动是黑子,会对罗盘使用造成影响的是耀斑,C错误;④层是太阳内部,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的是光球层的太阳黑子 ,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6.D 7.B【解析】6.图中可看出,同样的震中距,W2传播时间短,说明传播速度快,应为纵波,纵波能够通过固、液、气三态传播,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7. 据图可看出,同样的震中距,W1传播时间长,说明W1传播速度慢,为横波,A错;由图可知,离震中越远,传播用时相差越大,B对;W1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C错;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W2,D错。故答案选B。【点睛】两波(横波、纵波)分两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两面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8.D 9.A【解析】8.根据图示信息及大洲的轮廓可以推断,南美洲位于图中最左下角,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图中最右侧。材料指明,有袋类动物最早起源于南美洲,因此,有袋类动物迁徙路线始于南美洲,BC错误。读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大陆西北侧为印度所在陆地,目前该地区无有袋类动物分布,说明有袋类动物迁徙未经过该地区,因此,有袋类动物可能迁徙的路线为丁,D正确,A错误。故选D。9.有袋类动物虽然为哺乳动物,但比普通胎生动物更低级原始,其起源于中生代。中生代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形成冈瓦纳大陆等两块大陆。冈瓦纳古陆应在有袋类动物迁徙后解体,据此推测,冈瓦纳古陆解体始于中生代,A正确。太古宙时期仅出现蓝细菌,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不存在有袋类动物,BD错误。古生代后期出现爬行动物,尚未出现有待类动物,且古生代全球形成联合古陆,尚未解体,C错误。故选A。【点睛】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意为“中间的生物时代”,因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而得名,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 。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也是主要的成煤期。 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10.B 11.C【解析】10.读图,1300-1900年,司岗里洞内的石笋距顶深度曲线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石笋呈生长趋势,并没有停滞,但1600-1700年缺少相关数据,所以无法判断其生长发育是否没有间断。结合图中平均生长速率可知,总体而言,其平均生长速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其生长发育变慢。综上分析可知,ACD错,B正确,故选B。1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石笋高度往往与溶洞中的滴水量成正相关,该地处于云南省西南部,纬度低,受东亚寒潮的影响较弱,受南亚西南季风的影响强。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期间石笋生长发育变慢,表明溶洞中的滴水量呈减少趋势,表明南亚旱灾多发,该地区受暖湿西南季风的影响减弱,降水减少,洞内滴水减少,A错,C正确;东南亚洪灾频发,表明西南季风增强,则该区域洞内滴水增多,有利于石笋的生长,B错;该区域与西亚距离遥远,该地区石笋的变化无法推断西亚的气候变化,D错。故选C。【点睛】本题组难度较大,第1小题要加强对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抓住石笋的距顶深度曲线的变化以及平均生长速率变化,并理解石笋的距顶深度与石笋高度的关系;第2小题注意抓住材料信息“石笋是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锥体,其高度往往与溶洞中的滴水量成正相关,通过对石笋的分析可推断气候演变特征”,该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可推断其夏季西南季风的强弱变化。12.D 13.B【解析】12.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当河流流速减慢,挟带的泥沙等物质堆积下来,在湘江中逐渐形成沙洲,橘子洲的形成主要受流水堆积作用,AC错误;冬季河流处于枯水期,水位下降,橘子洲出露面积最大,夏季降水多,河流水位高,橘子洲部分区域可能被淹没,面积相对较小,B错误,D正确,故选D。13.结合所学知识,地壳抬升时,河流下蚀增强,形成新河道;地壳稳定后河流侧蚀加强,泥沙堆积形成阶地的平坦面;地壳再次抬升,河流重新下切,原来的冲积层被保留在两侧,成为阶地,反复几次形成多级阶地,因此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有关,A错误;一般来说,位置越高的阶地形成时间越早,阶地②位置低于阶地③,阶地②形成晚于阶地③,B正确;阶地组成物质由河流堆积形成,土壤肥沃且颗粒较细,C错误;该区域西侧岳麓山地势较陡,且该地降水丰富,夏季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岳麓山地处湿润区,地表土壤湿润,缺乏沙尘暴形成的干燥沙源,D错误,故选B。【点睛】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14.B 15.A 16.C【解析】14.冬春季节,为雅鲁藏布江枯水期,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为沙丘提供沙源;读图可知,江心沙洲距离沙丘较近,为丹娘沙丘直接提供沙源,B正确,山坡、山顶、河流上游并非直接提供沙源,ACD错误。故选B。1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丹娘沙丘位于江心沙洲的西北方,该地冬春季多大风,江心沙洲在冬春季节水位低时,露出水面,为沙丘提供沙源;在主导风的作用下,江心沙洲的沙粒被搬运到丹娘沙丘,故主导风向为东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丹娘沙丘是由风力搬运和堆积沙粒形成的地貌形态,风沙地貌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符合丹娘沙丘的成因和特征,C正确。海岸地貌是在海岸地带由海浪等海洋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河流地貌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如河谷、河漫滩等, ABD错误。故选C。【点睛】风成地貌是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其形态奇特,是风对岩石长期磨蚀结果。风力堆积形成沙丘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常见,沙粒在风力减弱处堆积,塑造出多样的地貌景观,反映着风的强大塑造力。17.(1) 核聚变 耀斑 色球 极光 2025 (5分)(2) 金星 火 木 近圆 共面 (5分)(3)B(2分)(4)D(2分)(5)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生命生存的大气环境、适宜的温度、液态水。(6分)【分析】本大题以太阳系为情境载体,涉及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影响,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详解】(1)太阳能量来源于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这是因为在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释放出巨大能量。读图2,太阳活动能量高度集中释放的形式是耀斑,比较明亮,耀斑常出现在色球层,所以“鼻子”区域是耀斑,位于太阳大气的色球层。由材料可知,太阳的两只“眼睛”所代表的暗斑被称为日冕空洞,高能的太阳风从中向地球飞速奔袭而来,冲击地球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11年,2014年剧烈发生1次,那么未来最近一次大约在2014+11=2025年。(2)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B表示金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八大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近圆性(轨道偏心率小,接近正圆)、共面性(轨道倾角不大,几乎在同一平面)。(3)太阳“笑”了说明太阳活动增强。太阳活动增强时发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对航空航天的通信等产生不利影响,地球降水异常,可能出现水旱灾害,因此通信部、航空航天部和水利部应做好防范工作,①②④符合题意;而冶金工业部主要从事金属冶炼等工作,太阳活动对其影响较小,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4)生物出现依赖太阳辐射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水体运动(如洋流、水循环)、大气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潮汐现象是天体引潮力(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起,地形起伏是内力作用等导致,与太阳辐射无关,②③⑥正确,①④⑤错误。故选D。(5)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太阳处于壮年期,辐射稳定,为地球提供稳定能量。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受天体撞击风险小,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能吸引并保留适宜的大气,且大气成分适合生命呼吸。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使地表温度适宜,利于液态水存在。适宜的温度使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提供必要物质基础。18.(1)特点: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空间分布特点;高值中心在青海西北部及甘肃西部地区,低值中心在陕西南部地区。(6分)(2)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人烟稀少,污染少,大气透明度高。(6分)(3)提供电力资源,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改善环境质量;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土地资源;增加家庭经济收入。(4分)【分析】本题以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材料为背景,知识点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开发意义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观察材料一的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年均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示意图,依据不同颜色的图例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年总辐射平均值存在差异,所以空间分布不均。青海西北部及甘肃西部地区颜色最深,代表年总辐射平均值处于最高区间,是高值中心;陕西南部地区颜色最浅,代表年总辐射平均值处于最低区间,是低值中心,整体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特点。(2)从大气角度分析,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等削弱作用较小,使得太阳辐射能更多地到达地面。青海省地广人稀,工业活动和人类生活产生的污染物较少,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过程中受到的阻挡少,从而使太阳能电池板能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发电效率高。(3)建设居民家庭微型太阳能发电站可以为家庭自身提供电力资源,一定程度上满足家庭用电需求,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缓解社会整体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居民家庭使用太阳能发电,能够优化家庭以及社会整体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使用太阳能发电,减少了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了因燃烧化石燃料而产生的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居民家庭微型太阳能发电站一般安装在屋顶等闲置空间,充分利用了家庭的空间资源,节约了土地资源。根据材料三,用户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出售给国家电网,这为家庭增加了经济收入。19.(1)扩大;河流(泥沙)堆积;海水侵蚀。(6分)(2)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黄河入海口处,地势平坦,流速减慢,并受海水顶托的作用,大量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4分)(3)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大,栖息地广阔;栖息地位于黄河入海口,生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充足;人类活动干扰少,生态环境好。(6分)【分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图和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景观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海岸线变化原因、流水堆积地貌形成原因、湿地形成原因等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力、体现地理综合学科素养。【详解】(1)据图示信息可知自1855年以来黄河入海口处的海岸线总体不断向海洋推进,说明黄河三角洲面积总体呈扩大趋势。三角洲的泥沙来源来自于河流携带泥沙,河流携带泥沙堆积越多,三角洲面积越大。而海水侵蚀会使海岸线后退。(2)三角洲属于流水堆积地貌,其形成原因需要分析物质来源、搬运条件、沉积环境三方面。物质来源方面,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流水搬运能力减弱,且受海水顶托的作用,所以大量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3)鸟类国际机场说明候鸟来此数量多,这是由于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广大,栖息地广阔,适宜大量候鸟栖息;栖息地位于黄河入海口,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入海,生物资源丰富,鸟类的食物来源充足;黄河三角洲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干扰少,生态环境好。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余县高一年级选科第一次测试地理试卷.docx 大余县高一年级选科第一次测试地理试卷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