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轴》精选压轴题(一)—2025年浙江省七(上)数学期中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数轴》精选压轴题(一)—2025年浙江省七(上)数学期中复习

资源简介

《数轴》精选压轴题(一)—2025年浙江省七(上)数学期中复习
一、单选题
1.(2024七上·杭州期中)若在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处依次标上"我""爱""数""学"四个字,且将正方形放置在数轴上,其中"我""爱"对应的数分别为-2和-1,如图,现将正方形绕着顶点按顺时针方向在数轴上向右无滑动地翻滚,例如,第一次翻滚后“数”所对应的数为0,则连续翻滚后数轴上数2024对应的字是(  )
A.我 B.爱 C.数 D.学
2.(2024七上·江北期中)等边△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点A、C对应的数分别为0和﹣1,若△ABC绕顶点沿顺时针方向在数轴上连续翻转,翻转1次后,点B所对应的数为1,则连续翻转2024次后,点C(  ).
A.对应的数是2023 B.对应的数是2023.5
C.对应的数是2024 D.对应的数是2024.5
3.(2024七上·德阳月考)正方形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点D、A对应的数分别为0和1.若正方形绕着顶点顺时针方向在数轴上连续翻转,转1次后,点B所对应的数为2;则翻转2024次后,数轴上数2024所对应的点是(  )
A.点C B.点D C.点A D.点B
二、填空题
4.(2024七上·金华期中)数轴上三个点A、B、P,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1,若A、B、P三个点中,其中一点到另外两点的距离相等时,我们称这三个点为“和谐三点”则符合“和谐三点”的点P对应的数表示为   .
5.(2024七上·杭州期中)电影《哈利 波特》中,小哈利波特穿越墙进入“站台”的镜头(如示意图的Q站台),构思奇妙,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若A、B站台分别位于,处,,则P站台用类似电影的方法可称为“   站台”.
6.(2024七上·杭州期中)数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数轴上的点建立起对应关系,揭示了数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小之在草稿纸上画了一条数轴进行操作探究:
在数轴上剪下从到2,长度是8个单位的一条线段,并把这条线段沿某点折叠,然后在重叠部分某处剪一刀(如图),展开后得到三条线段.若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之比为1:1:2,则折痕处对应的点所表示的数可能是   .
三、解答题
7.(2024七上·龙湾期中)如图,数轴上一点A表示的数是,点B表示的数是1,数轴上一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着数轴正方向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时,点P表示的数是 .
(2)当点P和原点O之间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时,求t的值.
(3)点P出发的同时,另一个动点Q从数轴上某一点C出发,沿某一个方向匀速运动,它们恰好同时到达点B.且当时,点P、Q之间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则点C表示的数为 .(直接写出答案)
8.(2024七上·杭州期中)已知:如图数轴上有A、B、C三点,点A和点B间距20个单位长度且点A、B表示的有理数互为相反数,,数轴上有一动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沿数轴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点A表示的有理数是   ,点C表示的有理数是   ,点P表示的数是   (用含t的式子表示);
(2)当t等于多少秒时,P、B两点之间相距10个单位长度?
(3)若点A、点B和点C与点P同时在数轴上运动,点A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和点C分别以3个单位/秒和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是否存在常数m,使得为一个定值,若存在,请求出m值以及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9.(2024七上·龙湾期中)如图,数轴上点为,点为,点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
(1)若点到的距离为,点到的距离为.
①当时,求点所表示的数.
②当时,求点所表示的数.
(2)如图,数轴上动点在动点右侧,并且始终与动点保持个单位长度的距离,四个点中,记其中两个点的距离为,剩余两个点的距离为,当,在点之间运动时,若,求点所表示的数.
10.(2024七上·瑞安期中)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13,动点M从A点出发,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N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从B点出发,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2)当t为何值时,点M与点N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
(3)操作探究:将数轴沿点B对折,对折后点N与数轴上的点重合。若点到点A的距离是点M到点B的距离的2倍,请直接写出t的值。
11.(2024七上·温州期中)如图,已知实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且,,满足.
两点之间的距离可用这两点对应的字母表示,例如,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
(1)求与的值.
(2)动点从原点出发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个单位长度,同时点,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秒.
①若,,当时,求的值;
②若的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求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12.(2024七上·温州期中)如图,以数轴上的点为折点,将数轴向右对折,数轴上点与点完全重合,记点与点关于点对称.
(1)当点与点表示的数分别为和2,且满足点与点关于点对称时,则点表示的数为  ;
(2)当点与点表示的数分别为和4时,将线段进行对折,使点和点完全重合,这样将线段连续对折3次后,再将其展开,则最左端的折点表示的数为  ,最右端的折点表示的数为  ;
(3)当点与点表示的数分别为和15,且满足到的距离等于到的距离的4倍(即,点与点关于点对称时,求点所表示的数.可省略“”简写为
13.(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 1,在数轴上有一根铁丝 AB,点 A对应的数为-10,点 B对应的数为 30.
(1)铁丝AB的长为   ;
(2)若将铁丝AB向右移动的距离为x,此时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 b,且|a|+|b|=56,
求x的值;
(3)将铁丝AB在点P处剪断,再由分成的两段铁丝分别折成两个长方形(不浪费,不重叠)
按如图 2 放置,若阴影部分的宽均为1.
①求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②设小长方形的宽为y,试探究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14.(2025七上·乐清期中)如图,点O为数轴的原点,点A表示的数为7,边长为1的正方形BCDE在数轴上,此时点C在点A左边,且点C与点A的距离为3.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   .
(2)若正方形BCDE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P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从原点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
①当P,B两点相遇时,请求出此时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点P遇到点B时,立即以原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若点C与点A的距离等于点P与点O的距离,此时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 .(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15.(2024七上·杭州期中)数轴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工具,现数轴上有一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1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   ,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   .
(2)求当t为何值时,.
(3)折叠数轴使点P与Q重合,折点记为M,还原后再折叠数轴使点B与Q重合,折点记为N,点P和点Q在运动过程中,线段的中点E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线段的中点E表示的数;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16.(2024七上·永康期中)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点B,点C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点B表示12,点C表示24,点D表示36,我们称点A与点D在数轴上的“友好距离”为45个单位长度,并表示为.
已知动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初始速度沿着“折线数轴”向其正方向运动.当运动到点O与点B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一半.当运动到点B与点C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3倍.经过点C后立刻恢复初始速度.
(1)动点P从点A运动至点C需要多少时间?
(2)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t秒至点B和点C之间时,求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3)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至点D的过程中某个时刻满足时,求动点P运动的时间.
17.(2024七上·宁波期中) 如图,数轴上有 两点, 之间距离为 21,原点 在 之间, 到 的距离是 到 的距离的两倍.
(1)点 表示的数为   ,点 表示的数为   ;
(2)点 、点 和点 (点 初始位置在原点 ) 同时向左运动,它们的速度分别为 1 , 2,2 个单位长度每秒,则经过多少秒,点 到点 与点 的距离相等
(3)点 沿着数轴移动,每次只允许移动 1 个单位长度,经过 8 次移动后,点 与原点 相距 1 个单位长度. 满足条件的点 的移动方法共有多少种
(4)点 和点 同时沿着数轴移动,两点每次均只允许移动 1 个单位长度. 请判断点 和点 经过相同次数的移动后,能否同时到达原点 如果能,请给出点 和点 各自的移动方法; 如果不能, 请说明理由.
18.(2024七上·杭州期中)点M,N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m,n,若M,N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MN,则.如图,已知数轴上点M,N分别表示数m,n,其中.
(1)若,求
①线段MN的中点表示的数是   ,
②数轴上表示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3,则有理数是   ;
(2)若在该数轴上有另一个点表示的数为.若,且,能否求出代数式的值 若能,请求出该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3)若,且,点从点开始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当点开始运动时,点M,N分别以每秒5个单位和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则代数式在某段时间内不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求的值.
四、阅读理解
19.(2024七上·余姚期中)【阅读】如图1,在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为m,点N表示的数为n,点M到点N的距离记为MN.我们规定:MN的大小可以用位于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减去左边的点表示的数表示,即.
图1
【应用】请用上面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图2
如图2,在数轴上有A、B两点,点A表示的数为-12,点B表示的数为8 . 点P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从A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点Q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同时从B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1)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
(2)当t为何值时,点P与点Q相遇,并求出相遇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
(3)点P与点Q在相遇后立即以原速度向相反方向运动,在整个过程中,请问当t为何值时,OP=2OQ?
20.(2024七上·宁波期中)【阅读材料】
我们知道“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利用此规律,我们可以求数轴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具体方法是: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就是表示这两个数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若点M表示的数,点N表示的数是,点M在点N的右边(即),则点M,N之间的距离为,即.例如:若点C表示的数是,点D表示的数是,则线段.
【理解应用】
(1)已知在数轴上,点E表示的数是,点F表示的数是,求线段的长;
【拓展应用】
如图,数轴上有三个点,点A表示的数是,点B表示的数是3,点P表示的数是x.
(2)当A,B,P三个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所连线段的中点时,则__________;
(3)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点Q到点A,点B的距离和为21?若存在,求出点Q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1.(2024七上·余姚期中)【阅读】如图1,在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为m,点N表示的数为n,点M到点N的距离记为.我们规定:的大小可以用位于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减去左边的点表示的数表示,即.
【应用】请用上面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如图2,在数轴上有A、B两点,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8.点P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从A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点Q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同时从B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1)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
(2)当t为何值时,点P与点Q相遇,并求出相遇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
(3)点P与点Q在相遇后立即以原速度向相反方向运动,在整个过程中,请问当t为何值时,?
22.(2024七上·浙江期中)【阅读】
点是数轴上的三个点,若点到点的距离是点到点的距离的(为正整数)倍,则称点是的倍关联点.如图,数轴上点分别表示数,2和3,因为点到点的距离是3个单位,点到点的距离是1个单位,所以点是的3倍关联点,但点不是的3倍关联点.
【理解】
若点表示的数为1,则点______(填“是”或“不是”)的1倍关联点.点是的______倍关联点.
【应用】
(1)若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且点是的2倍关联点,求的值.
(2)若数轴上有一点,点从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当运动秒时,点是的倍关联点,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时间.(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五、实践探究题
23.(2024七上·苍南期中)根据背景素材,探索解决问题.
周末小明一家打算去露营基地野餐
素材 野餐准备计划路线图:家→炸鸡店→面包店→水果店→奶茶店→露营基地;
素材 这条路线近似看成东西走向.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行车里程(单位:)如下:,;
素材 滴滴车价目表:起步价(不超过 时)车费元,超过 时,超出部分每千米车费加价元,原价消费满元赠送一张折优惠券和一张折优惠券(每种优惠券只能使用一次).
问题解决
任务 求露营基地在家的哪个方向,并求出与家的距离;
任务 计算炸鸡店到面包店所用的车费;
任务 说说该路线如何正确使用优惠券,使总车费最低,并求出最低总车费.
24.(2024七上·宁波期中)数学活动课上,同学们将数轴进行折叠、旋转等几何变换.请阅读下列素材,完成探究任务
【素材1】灵动小组绘制了一条“灵动数轴”(如下图),其中点A表示的数为a,点B表示的数为b,点C表示的数为c.已知a、b、c满足.
【素材2】
通达小组分别以“灵动数轴”中的点A和点B为中心旋转一定角度,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数轴阶梯”,其中点A和点B之间的部分(包括点A和点B)叫做“阶梯坡面”.
(1)【任务1】在“灵动数轴”中,   ,   ,   .
(2)【任务2】
折叠“灵动数轴”,使点B与点C重合,求此时与点A重合的点所表示的数.
(3)【任务3】
点D落在“阶梯坡面”上,.现在动点P、Q同时开始运动:点P从点C出发,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点A运动,过点A后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上坡”至点B,再以5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下坡”至终点A;点Q从点D出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上坡”至终点B.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后,另一个点也立即停止运动.当点P在“阶梯坡面”上运动时,满足,若此时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请直接写出t的值.
25.(2024七上·瑞安期中)数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数轴上的点建立起了对应关系,揭示了数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1)操作一:
折叠纸面,若使1表示的点与﹣1表示的点重合,则﹣4表示的点与    表示的点重合;
(2)操作二:
折叠纸面,若使1表示的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回答以下问题:
①表示的点与数    表示的点重合;
②若数轴上A、B两点之间距离为9(A在B的左侧),且A、B两点经折叠后重合,则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    ,   ;
(3)操作三:
在数轴上剪下11个单位长度(从﹣5到6)的一条线段,并把这条线段沿某点折叠,然后在重叠部分某处剪一刀得到三条线段(如图所示).若得到的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之比为2:1:1,则折痕处对应的点所表示的数可能是多少?
26.(2024七上·鹿城期中)根据以下素材,探索完成任务.
实验探究:钢球在“磁悬浮”轨道上如何运动?
素材1 我国上海的“磁悬浮”列车,依靠“磁悬浮”技术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行驶,从而减小阻力,因此列车时速可超过400公里.可利用钢球在“磁悬浮”轨道架上的运动模拟“磁悬浮”列车在轨道行驶,实验中钢球大小不计,假设钢球的运动都是匀速的.
素材2 现有一个长为的“磁悬浮”轨道架,如图所示,轨道架上安置了三个大小、质量完全相同的钢球、、,左右各有一个钢制挡板和,其中到左挡板的距离为,到右挡板的距离为,、两球相距.
素材3 在钢球碰撞实验中(相撞时间不计),当一钢球以一速度撞向另一静止钢球时,这个钢球停留在被撞钢球的位置,被撞钢球则以同样的速度向前运动,钢球接到左右挡板则以相同的速度反向运动.
问题解决
任务1 根据素材2,若球在数轴上表示坐标原点,球表示的数为40,则球表示的数为_______,右挡板表示的数为_______.
任务2 碰撞实验中,若球以每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从原点开始计时,请分别求出球第一次和第二次撞向右挡板的时间.
任务3 在任务1、2的条件下,当3个钢球运动的路程和为时,球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_.(直接写出答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数轴的折叠(翻折)模型
【解析】【解答】解:∵正方形边长为1,
∴依次翻滚4次为一个周期,
∵且第一次翻滚后"数"对应的数为0,
∴连续翻滚后数轴上数2024对应的字是"数",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和旋转的性质得到:依次翻滚4次为一个周期,进而即可求解.
2.【答案】C
【知识点】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
旋转2次后,C点落在数轴上,对应2;
旋转4次后,C点落在数轴上,对应4;
……
即旋转2n次(n为正整数),C点对应2n.
因此旋转2024次后,点C对应2024.
故答案为:C.
【分析】通过分析前2次,4次得到C点对应数字的规律可解.
3.【答案】B
【知识点】探索数与式的规律;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
【解析】【解答】解:当正方形在转动第一周过程中,即正方形连续翻转了4次,第一次翻转A对应1,第二次翻转B对应2,第三次翻转C对应3,第四次D对应4,…
∴四次一个循环,
∵,
∴数轴上数2024所对应的点是;
故选B.
【分析】由翻转可知四次一循环,由规律可以得到2024所对应的点.
4.【答案】-3或0或3
【知识点】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分类讨论
【解析】【解答】解:点P在点A的左侧时,
∵A、B、P三个点是“和谐三点”,
∴PA=AB=2.
∵点A表示的数为-1,
∴点P对应的数表示为-3;
当点P在A,B之间时,
∵A、B、P三个点是“和谐三点”,
∴PA=PB=AB=1
∵点A表示的数为-1,
∴点P对应的数表示为0;
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
∵A、B、P三个点是“和谐三点”,
∴AB=PB=2.
∵点A表示的数为-1,
∴点P对应的数表示为3.
综上所述,符合“和谐三点”的点P对应的数表示为:-3或0或3.
故答案为:-3或0或3.
【分析】根据“和谐三点”的定义,分点“P在点A的左侧”、“P在A,B之间”、“P在点B的右侧”,三种情形,分别求出符合“和谐三点”的点P对应的数.
5.【答案】或
【知识点】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有理数的加法实际应用;有理数减法的实际应用
【解析】【解答】解:∵A、B站台分别位于,处,
∴,
∵,
∴当点在点的左侧时:,
∴,
∴点表示的数为:;
当点在点的右侧时:,
∴,
∴点表示的数为:;
故P站台用类似电影的方法可称为或站台;
故答案为:或.
【分析】利用点A、B表示的数,可求出AB的长,再根据分情况讨论:当点在点的左侧时;当点在点的右侧时;分别求出点P表示的数即可.
6.【答案】或或
【知识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析】【解答】解:
如图: ①当AB:BC:CD=1:1:2时,

解得:
∴折痕处所表示的数为:
②当 时,
设AB=a, BC =2a, CD =a,
∵AB+BC+CD=8,
∴a+2a+a=8,
解得: a=2,
∴AB =2, BC =4, CD=2;
∴折痕处所表示的数为: - 6+2+2=-2;
③当AB:BC:CD=2:1:1时,
设AB=2a, BC=a, CD=a,
∵AB+BC+CD=8,
∴a+a+2a=8,
解得: a=2,
∴AB =4, BC =2, CD=2;
∴折痕处所表示的数为: - 6+4+1=-1;
综上所述:折痕处所表示的数可能为:-1或-2或-3.
故答案为: 或 或 。
【分析】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 ,,,列方程求出AB、BC、CD的值计算折痕处对应的点所表示的
数的值.
7.【答案】(1)
(2)解:根据题意,得点表示的数为,
点和原点之间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

或,
解得:或;
(3)或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绝对值的概念与意义;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分类讨论
【解析】【解答】解:(1)当时,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
(3)设点表示的数为,
点和点同时到达点,且点运动到点的时间为(秒),
点的运动速度为每秒个单位,
当时,点表示的数为,
点之间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
∴当点在点左侧时,,,
解得:或(舍去);
当点在点右侧时,,
解得:或(舍去);
综上所述,点表示的数为或.
【分析】(1)根据点表示的数=点表示的数点的速度×运动时间,即可得到答案;
(2)先求出点表示的数,然后由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并解之即可;
(3)设点表示的数为,先求出点运动到点的时间,从而得出点的运动速度,然后求出当时,点表示的数,最后再根据点之间的距离分两种情况讨论:当点在点左侧时或当点在点右侧时,分别列方程并解之即可.
(1)解:当时,点P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
(2)解:由题意可知,点P表示的数是,
点P和原点O之间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

或,
解得:或;
(3)解:设点C表示的数为,
点P和点Q同时到达点B,且点P运动到点B的时间为秒,
点Q的运动速度为每秒个单位,
当时,点P表示的数是,
点P、Q之间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
当点在点左侧时,,

解得:或(舍);
当点在点右侧时,

解得:或(舍);
即点C表示的数为或.
8.【答案】(1)- 10;30;- 10+2t
(2)解:当点P在点B左边时(0PB=10-(-10+2t)=20-2t,
∵ P、B两点之间相距10个单位长度,
∴20﹣2t=10, 解得t=5,
当点P在点B右边时(t > 10),PB=-10+2t-10=2t-20,
∵ P、B两点之间相距10个单位长度,
∴2t-20=10, 解得t=15,
∴当t = 5或15秒时, P、B两点之间相距10个单位长度
(3)解:
存在常数m, 使得mAP+5BP-3CP为一个定值,
理由如下:
由题意可知,点A表示的数为-10-t; 点B表示的数为10+3t; 点C表示的数为30+4t,
∴AP=-10+2t-(-10-t)=3t,
BP=10+3t-(-10+2t)=20+t,
CP=30+4t-(-10+2t)=40+2t,
∴mAP+5BP-3CP
=3mt+5(20+t)-3(40+2t)
=(3m﹣1)t﹣20,
∵要使得mAP+5BP-3CP为一个定值,

解得

这个定值为
【知识点】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数轴的线段和差倍分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点B表示的数为x,则点A表示的数为-x,
∵点A和点B间距20个单位长度,
∴x-(-x)=20,
解得x=10,
∴点A表示的有理数是-10; 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10
∵AC=40,
∴点C表示的有理数是-10+40 =30,
∵动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沿数轴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
∴点P表示的数是-10+2t,
故答案为: - 10, 30, - 10+2t;
【分析】(1)设点B表示的数为x,则点A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求出点A、点B点C表示的数,再由点P的运动得到点P表示的数即可;
(2)分点P在点点B左边和右边两种情况,列方程求解即可;
(3)根据点的移动得到点A、点B和点C表示的数,再算出AP、BP、CP并代入 中,合并同类项,由存在性问题求解即可.
9.【答案】(1)解:①,
当时,点是的中点,
点所表示的数.
②当时,
若在左侧,,
点所表示的数
若在之间,,
点所表示的数
点所表示的数为或
(2)解:,,
点所表示的数
,,
点所表示的数
,,
点所表示的数
,,
点所表示的数
点所表示的数为或或或
【知识点】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
【解析】【分析】(1)根据时,点是的中点即可解题;
分在左侧和在之间,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计算即可;
(2)利用,,,四种情况画出图形解题即可.
(1)解:①,
当时,点是的中点,
点所表示的数.
②当时,
若在左侧,,
点所表示的数
若在之间,,
点所表示的数
点所表示的数为或.
(2)解:,,
点所表示的数
,,
点所表示的数
,,
点所表示的数
,,
点所表示的数
点所表示的数为或或或.
10.【答案】(1)20
(2)解:①M在N左边时:
t=(20-4)÷(3+1)=6(秒)
②M在N右边时:
t=(20+4)÷(3+1)=4(秒)
(3)解:或12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
【解析】【解答】解:(1)13-(-7)=20;
(3)由题意知点M表示的数为-7+3t,点N表示的数字为13-t,设点N'表示的数字为13+t
点N'到A的距离为13+t-(-7)=20+t,点M到点B的距离为|-7+3t-13|
于是20+t=2|-7+3t-13|,
即有20+t=40-6t或20+t=6t-40
解得t=或12
【分析】(1)直接用右边B表示的数减去A表示的数即可AB的距离;
(2)分别讨论M在N左边和右边时两种情况,分别表示出M、N的距离即可得相应的时间;
(3)分别写出M、N'所示的数字,求出M到B的距离,N'到A的距离,列出方程即可得结果.
11.【答案】(1)解:∵,
∴,,
∴,.
(2)解:①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B表示的数为,即,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当,时,点表示,点表示,
∴,,
∵,
∴,
∴或,
解得(舍去)或;
②,
∵,
∴,
∴.
∵,
∴.
∵的值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
【知识点】偶次方的非负性;绝对值的非负性;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数轴,绝对值,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非负数的应用.
(1)根据绝对值和平方的非负性可列出方程,,解方程可求出a和c的值;
(2)①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B表示的数为,即,点A表示的数为,点C表示的数为,当,时,点表示,点表示,根据可列出方程,利用绝对值的意义解方程可求出,;
②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可得:,,进而可求出,根据的值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列出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
(1)解:∵,
∴,,
∴,.
(2)解:①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B表示的数为,即,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
当,时,点表示,点表示,
∴,,
∵,
∴,
∴或,
解得(舍去)或;
②,
∵,
∴,
∴.
∵,
∴.
∵的值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
12.【答案】(1)8
(2),
(3)解:设点表示的数为,
①当点在上时,,
解得:,
此时,点表示的数为:,
②当点在的延长线上时,,
解得:,
此时,点表示的数为:,
综上所述:点表示的数为或.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应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折线模型
【解析】【解答】解:(1)设点N表示的数为x,则,解得x=8,
故答案为:8;
(2)由题意可得:第一次对折,折点表示的数为:,
第二次对折,折点表示的数为:,
第三次对折,折点表示的数为:,这就是最左端的折点;
最右端的折点为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中点公式计算即可;
(2)根据中点公式进行多次计算即可;
(3)先根据当点在上时,点在的延长线上时,两种情况讨论求出点N,再根据中点公式求解即可.
(1)解:,
故答案为:8;
(2)解:第一次折点表示的数为:,
第二次左边的折点表示的数为:,左边的折点表示的数为:,
第三次左边的折点表示的数为:,左边的折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
(3)解:设点表示的数为,
①当点在上时,,
解得:,
此时,点表示的数为:,
②当点在的延长线上时,,
解得:,
此时,点表示的数为:,
综上所述:点表示的数为或.
13.【答案】(1)40
(2)解:
当原点在之间时,不符题意
当点在原点右侧时,则,解得
(3)解:①观察图形可知一条大长方形宽比小长方形宽大2,一条大长方形长比小长方形长大2,得大长方形周长比小长方形周长大8,所以小长方形周长为(40-8)÷2=16.
当长为16时,点对应的数为-10+16=6;
当长为16时,点对应的数为 30-16=14.
②不变,理由:小长方形宽为 ,长为 8-,大长方形的宽为2,长为10,按如图1分割,阴影面积即为4个梯形面积:
(注: 也可按如图 2 等分割,解答略 )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用代数式表示几何图形的数量关系
【解析】【解答】解:(1)AB=30-(-10)= 40;
故答案为:40.
【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即可;
(2)将x的取值分成两个范围进行去绝对值计算即可;
(3)①设小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则由题意可列:2(a+b)+2(a+2+b+2)=40,解得a+b=8,推出点P对应的数是-2;
②设小长方形的宽为y,小长方形的长为8-y,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1×4+2×(8-y)×1+2×1×y=20.
14.【答案】(1)3
(2)解:①设P、B两点相遇时间为秒,
由题意得:,
解得:,
此时点表示的数为:;
②0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
【解析】【解答】解:(1)∵点表示的数为,点在点左边,且点与点的距离为3;
∴点表示的数为:,
由题意:,
∴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3;
(2)②、由①可知:相遇时、表示的数为4.5,点表示的数为5.5,
设相遇后的运动时间为秒,
当点与点的距离等于点到点的距离时,,,
∴,
解得:,
∴当时,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0.
【分析】(1)根据点在点左边且点与点的距离为3求出点C表示的数,再根据正方形的边长即可求出数轴上点表示的数;
(2)①设P、B两点相遇时间为秒,由题意得:,可求出相遇时需要的时间,即可求出相遇时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②由①可知相遇时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然后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求出满足条件时的运动时间,再根据运动时间即可求出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15.【答案】(1)24,4
(2)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即或,
解得:或.
答:当t为7或9时,;
(3)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折叠数轴使点P与Q重合,折点记为M,还原后再折叠数轴使点B与Q重合,折点记为N,
∴点M表示的数为,点N表示的数为,
∵点E为线段的中点,
∴点E的坐标为,
∴点P和点Q在运动过程中,线段的中点E的位置不变,线段的中点E表示的数为10.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折叠(翻折)模型
【解析】【解答】
(1)
解:根据题意得:A、B两点之间的距离;
设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x,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4.
故答案为:24,4;
【分析】
(1)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接计算即可;再设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x,由该点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可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即可;
(2)由题意知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由于,则由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列出关于t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即可;
(3)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根据点M为的中点、点N为的中点,可得出点M表示的数为,点N表示的数为,再结合点E为线段的中点,即可得出点E表示的数是10.
(1)解:根据题意得:A、B两点之间的距离;
设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x,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4.
故答案为:24,4;
(2)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即或,
解得:或.
答:当t为7或9时,;
(3)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折叠数轴使点P与Q重合,折点记为M,还原后再折叠数轴使点B与Q重合,折点记为N,
∴点M表示的数为,点N表示的数为,
∵点E为线段的中点,
∴点E的坐标为,
∴点P和点Q在运动过程中,线段的中点E的位置不变,线段的中点E表示的数为10.
16.【答案】(1)解:根据题意得:
(秒);
答:动点从点运动至点需要18.5秒
(2)解:动点从点运动至点需要的时间为:(秒),
运动t秒至点B和点C之间时,点P表示的数为:

∴当时,点表示的数为,
当动点运动至点和点之间时,点表示的数为
(3)解:,,,
共2两种情况.
当点在点和点之间,即时,点表示的数为,
,,
∴,
解得:;
当点在点的右侧,即时,点表示的数为,
,,

解得:.
答:动点的运动的时间是14.5秒或秒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法则;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折线模型
【解析】【分析】(1)可把运动路程分为3段,再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分别求出各不同路段的时间,最后再求和即可;
(2)先求出点运动到点时所需时间为秒,而运动到点C时需要秒,则当时点P恰好在BC段运动,即可用12加上秒后对应的数字表示出点表示的数;
(3)由于可计算得,及的长,则点P不可能在OA上,也不可能在BC上,即只有2种情况,则当点在点和点之间,即时,点表示的数为,分别表示出和,再结合已知可列出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当点在点的右侧,即时,点表示的数为,同上列方程并求解即可.
(1)解:根据题意得:
(秒);
答:动点从点运动至点需要18.5秒;
(2)解:动点从点运动至点需要的时间为:
(秒),
运动t秒至点B和点C之间时,点P表示的数为:

∴当时,点表示的数为,
当动点运动至点和点之间时,点表示的数为;
(3)解:,,,
共2两种情况.
当点在点和点之间,即时,点表示的数为,
,,
∴,
解得:;
当点在点的右侧,即时,点表示的数为,
,,

解得:.
答:动点的运动的时间是14.5秒或秒.
17.【答案】(1)-14;7
(2)解:设经过秒,点到点与点的距离相等,则此时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
∴,,
由题意得:,
解得:或,
∴经过或秒,点到点与点的距离相等;
(3)解:设点沿着数轴向左移动次,则向右移动次,对应的数为或,
则,即,
解得:或,
当时,有1种移动方法,点沿着数轴向左移动,经过8次移动后,点对应的数为,此时点与原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当时,有种移动方法:连续向左移动次,再向右移动1次;连续向左移动次,再向右移动1次,最后向左移动1次;连续向左移动次,再向右移动1次,最后向左连续移动2次;连续向左移动4次,再向右移动1次,最后向左连续移动3次;连续向左移动3次,再向右移动1次,最后向左连续移动4次;连续向左移动2次,再向右移动1次,最后向左连续移动5次;向左移动1次,再向右移动1次,最后向左连续移动6次;先向右移动1次,再向左连续移动7次;
故,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的移动方法共有种;
(4)解:不能,理由如下:
设点向左移动次,向右移动次,则点移动了次,
∴,
∴,
设点向左移动了次,则向右移动了次,
∴,
∴,
∵、、均为正整数,
∴不符合题意,
∴点和点经过相同次数的移动后,不能同时到达原点.
【知识点】解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方法;化简含绝对值有理数;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
【解析】【解答】(1)解:∵到的距离是到的距离的两倍,
∴设点表示的数为,则点表示的数为,
∵,之间距离为21,
∴,
解得:,
∴,∴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14,7;
【分析】(1)设点表示的数为,则点表示的数为,由题意可得,求出的值即可得解;
(2)设经过秒,点到点与点的距离相等,则此时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设点沿着数轴向左移动次,则向右移动次,对应的数为或,则,即,求解即可;
(4)设点向左移动次,向右移动次,则点移动了次,由题意得出,推出,设点向左移动了次,则向右移动了次,由题意得出,得到,结合、、均为正整数判断即可得解.
18.【答案】(1)1;-7或1
(2)解:∵

∵,



原式=
=.
(3)解:∵,且,





①当时,原式为:
∵这段时间内代数式的值不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②当时,原式为:
∵这段时间内代数式的值不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综上所述,k的值为
【知识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
【解析】【解答】解:(1)①∵


∴线段MN的中点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1.
②∵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3,
∴有理数是:-7或1,
故答案为:-7或1.
【分析】(1)①根据非零数之和为零,则每个数均为0,则即可求出m和n的值,进而即可求出其中点A所表示的数;
②结合①和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3,即可求解;
(2)根据题意表示出BN的长度,则即可得到:将其代入代数式即可;
(3)根据题意得到:进而写出代数式:进而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时,②当时,分别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化简代数式,最后根据这段时间内代数式的值不随着的变化而变化,则可得到含有t这一项的系数为0,进而列方程即可求解.
19.【答案】(1)解:如图可知
A、B两点的距离为:.
(2)解:相遇的时间:
∵点的位置为,点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从点出发,
∴相遇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
(3)解:①当、未相遇且在原点右侧时,
,,
由,

.
②当、未相遇且在原点左侧时,
,,
由,

.
③当、相遇后且在原点左侧时,
,,


.
④当、相遇后且在原点右侧时,
,,
由,

.
综上,,,,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动点往返运动模型
【解析】【分析】
(1)根据已知条件,数轴上两点坐标,距离等于大数减小数可得;
(2)根据时间,求得t的值,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遇点的坐标;
(3)根据 点P与点Q ,当、未相遇且在原点右侧时,当、未相遇且在原点左侧时,当、相遇后且在原点左侧时,当、相遇后且在原点右侧时,分四种情况讨论OP=2OQ 求解.
20.【答案】解:(1);
(2)或或
(3)存在
设点表示的数为,当点在点左侧时,则:,解得:;
当点在点右侧时,则:,解得:;
∴点Q表示的数为或11.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解答】(2)当点为中点时,则:,解得:;
当点为中点时,则:,解得:,
当点为中点时,则:,解得:;
故答案为:或或
【分析】(1)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题即可;
(2)①分点为中点,点为中点或点为中点三种情况,列方程求解即可;
(3)设点表示的数为,分点在点左侧和点在点右侧两种情况,列方程求解即可.
21.【答案】(1)解:根据题意得,.
答: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
(2)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根据题意得:,
解得:,
∴.
答:当t为5秒时,点P与点Q相遇,相遇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
(3)解:当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即或,
解得:或;
当时,点P表示的数为,
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即或,
解得:或.
答:当t为或4或6或秒时,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动点往返运动模型
【解析】【分析】
(1)利用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直接计算即可;
(2)先分别求出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再根据点P与点Q相遇(相遇时两点表示的数相同),可列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出的值,再将其代入中计算即可;
(3)先求出当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根据,可列出关于t的含绝对值的方程并求解即可;再求出当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根据,再列出关于t的含绝对值的方程并求解即可.
(1)解:根据题意得,.
答: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
(2)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解得:,
∴.
答:当t为5秒时,点P与点Q相遇,相遇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
(3)解:当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即或,
解得:或;
当时,点P表示的数为,
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即或,
解得:或.
答:当t为或4或6或秒时,.
22.【答案】理解:是,2;
应用:(1)分以下两种情况:
当点在点之间时,则,,
∵点是的2倍关联点,
∴,即,
解得:;
当点在点右边时,则,,
∵点是的2倍关联点,
∴,即,
解得:;
∴的值为或7;
(2)当运动秒时,点表示的数为:,
分以下两种情况:
当点在点之间时,则,,
∵点是的倍关联点,
∴,即,
解得:;
当点在点右边时,则,,
∵点是的倍关联点,
∴,即,
解得:;
∴当点在点之间时,;当点在点右边时,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解:理解:若点表示的数为1,则点到点的距离是2个单位,点到点的距离是2个单位,点到点的距离是1个单位,
∴点是的1倍关联点,点是的2倍关联点,
故答案为:是,2;
【分析】理解:分别求出点到的距离,再根据“ 1倍关联点 ”的定义解答即可;
应用:(1)分①当点在点之间,②当点在点右边,两种情况根据点是的2倍关联点,得到方程解题即可;
(2)分①点在点之间,②点在点右边,两种情况根据点是的倍关联点,列等式解题即可.
23.【答案】解:
任务 1:
答:露营基地在家的西边 11.5 km 处;
任务 2: 8+(6-3)×2=14 (元)
答: 炸鸡店到面包店所需费用 14元;
任务3:
家→炸鸡店3千米;费用8元。
炸鸡店→面包店6千米(费用14元。获取优惠券 )
面包店→水果店 2.5千米(费用8元)
水果店→奶茶店5千米(使用8折优惠券)
费用[8+(5-3)× 2)]×0.8=9.6元
奶茶店→露营基地 12千米(使用7折优惠券)
费用[8+(12-3)× 2)×0.7=18.2元
(元)
答: 共用车费 57.8 元
【知识点】折扣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地理方位、正负数概念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费用计算以及优惠策略选择。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和车费计算规则,进而解决三个具体问题:确定露营基地的方位及距离、计算特定段路程的车费、设计使用优惠券使总车费最低的方案。
24.【答案】(1)-3;7;-6
(2)∵ 点B与点C重合 ,
∴折叠后的长度为,
∴折叠点为,
∵A点与重合的点到折叠点的距离相等,A所表示的数为-3,
∴A点与重合的点到折叠点的距离为,
∴与点A重合的点所表示的数为
(3)解:∵A表示的数为-3,B表示的数为7,BD=7,
∴可得到D表示的数为0,
由题可知t的取值范围为:0≤t≤1,1<t≤6,6<t≤8,
而Q点从D点运动到B点全程用时7s,
∵ 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后,另一个点也立即停止运动 ,
∴P、Q两点全程用时7s,
∵P在阶梯坡面运动,
∴分两段分析,即1<t≤6与6<t≤7,
当1<t≤6,P表示的数为-3+2(t-1),即2t-5,Q表示的数为t,
∴AQ=t-(-3),PQ=
∵2AQ=9PQ,
∴,解得t=(舍去),或;
当6<t≤8,P从B运动到A,
∴P表示的数为7-5(t-6),即37-5t,Q代表的数是t,
∴AQ=t+3,PQ=
∵2AQ=9PQ,

解得(舍去),或,
综上所述t的值为:,或.
【知识点】偶次方的非负性;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双重非负性);绝对值的非负性;数轴的折叠(翻折)模型
【解析】【解答】(1)∵ 已知a、b、c满足

∴a+3=0,6+c=0,b-7=0,
解得a=-3,b=7,c=-6;
故答案为:-3;7;-6.
【分析】(1)本题考查非负性,根据绝对值的非负性,偶次幂的非负性以及算数平方根的非负性即可分别计算出a,b,c的值;
(2)首先根据两点重合求出折叠后的长度,再利用数轴得出折叠点所表示的数,根据重合的两点到折叠点的距离相等从而得到 与点A重合的点所表示的数 ;
(3)根据A表示的数为-3,B表示的数为7,BD=7,即可得到D表示的数为0,再根据点P的运动轨迹为C→A→B→A,利用得:P从C→A用时1s,A→B用时5s,B→A用时2s,即可得到t的范围,Q点从D运动到B点时, 根据题目中一个点到达终点后,另一个点也立即停止运动,即可知道P,Q两点全程用时只有2s,再根据P在阶梯坡面运动,故分为两段分析,故而得出t的值.
25.【答案】(1)4
(2);;
(3)解:①
所以折痕处表示的数为: ;

所以折痕处表示的数为: ;

所以折痕处表示的数为: ,
综上所述,折痕处对应的点表示的数可能是, 或 .
【知识点】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折叠(翻折)模型
【解析】【解答】解:(1)∵表示1的点与-1表示的点重合,
∴折痕为原点O,
∴-4表示的点与4表示的点重合,
故答案为:4;
(2)∵折叠纸面,若使1表示的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
∴折痕表示的点为-1;
①设表示的点与数a表示的点重合,

解得a=
故答案为:;
②设A点所表示的数为x,B点表示的数为y,
∵数轴上A、B两点之间距离为9(A在B的左侧), 折痕表示的点是-1,
∴,
∴x=,y=,
∴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和;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对称性找到折痕的点为原点0, 可以得出-4与4重合;
(2)根据对称性找到折痕的点为-1,①设表示的点与数a表示的点重合,根据对称性列式求出a的值;
②设A点所表示的数为x,B点表示的数为y,因为AB=9,所以A、B到折痕的点距离为,因为折痕对应的点为-1,由此得出A、B两点表示的数;
(3)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如图,当AB:BC:CD=1∶1∶2时,②当AB:BC:CD=1∶2∶1时,③当AB:BC:CD=2∶1∶1时,分别根据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求出一份的长度,进而根据数轴上表示数的特点及对称性求解即可.
26.【答案】任务1:,70 ;
任务2∶根据题意得∶(秒);
(秒).
答∶B球第一次撞向右挡板E的时间为7秒,B球第二次撞向右挡板E的时间为43秒;
任务3:.
【知识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
【解析】【解答】解:任务1∶根据题意得∶,,
若A球在数轴上表示坐标原点,则C球在数轴的负半轴,右挡板E在数轴的正半轴,
∴C球表示的数为,右挡板E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70;
任务3∶,
∵左挡板D在数轴的负半轴,
∴左挡板D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C球的运动范围为;A球的运动范围为;B球的运动范围为,,
∴当3个钢球运动的路程和为时,C球在运动此时离左挡板D的距离为,
∴此时C球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
【分析】任务1∶根据题意,可求出,的值,再根据球在数轴的负半轴,B球在数轴的正半轴,即可得出C球及右挡板B表示的数;
任务2∶根据题意,可求出B球第一次及第二次撞向右挡板的路程和,再利用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出结论;
任务3∶求出的值,结合左挡板D在数轴的负半轴,可得出左挡板D表示的数为,分析三个球的运动范围,可找出当3个钢球运动的路程和为时,C球在运动,此时离左挡板D的距离为,结合左挡板D表示的数为,即可求出结论.
1 / 1《数轴》精选压轴题(一)—2025年浙江省七(上)数学期中复习
一、单选题
1.(2024七上·杭州期中)若在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处依次标上"我""爱""数""学"四个字,且将正方形放置在数轴上,其中"我""爱"对应的数分别为-2和-1,如图,现将正方形绕着顶点按顺时针方向在数轴上向右无滑动地翻滚,例如,第一次翻滚后“数”所对应的数为0,则连续翻滚后数轴上数2024对应的字是(  )
A.我 B.爱 C.数 D.学
【答案】C
【知识点】数轴的折叠(翻折)模型
【解析】【解答】解:∵正方形边长为1,
∴依次翻滚4次为一个周期,
∵且第一次翻滚后"数"对应的数为0,
∴连续翻滚后数轴上数2024对应的字是"数",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和旋转的性质得到:依次翻滚4次为一个周期,进而即可求解.
2.(2024七上·江北期中)等边△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点A、C对应的数分别为0和﹣1,若△ABC绕顶点沿顺时针方向在数轴上连续翻转,翻转1次后,点B所对应的数为1,则连续翻转2024次后,点C(  ).
A.对应的数是2023 B.对应的数是2023.5
C.对应的数是2024 D.对应的数是2024.5
【答案】C
【知识点】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
旋转2次后,C点落在数轴上,对应2;
旋转4次后,C点落在数轴上,对应4;
……
即旋转2n次(n为正整数),C点对应2n.
因此旋转2024次后,点C对应2024.
故答案为:C.
【分析】通过分析前2次,4次得到C点对应数字的规律可解.
3.(2024七上·德阳月考)正方形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点D、A对应的数分别为0和1.若正方形绕着顶点顺时针方向在数轴上连续翻转,转1次后,点B所对应的数为2;则翻转2024次后,数轴上数2024所对应的点是(  )
A.点C B.点D C.点A D.点B
【答案】B
【知识点】探索数与式的规律;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
【解析】【解答】解:当正方形在转动第一周过程中,即正方形连续翻转了4次,第一次翻转A对应1,第二次翻转B对应2,第三次翻转C对应3,第四次D对应4,…
∴四次一个循环,
∵,
∴数轴上数2024所对应的点是;
故选B.
【分析】由翻转可知四次一循环,由规律可以得到2024所对应的点.
二、填空题
4.(2024七上·金华期中)数轴上三个点A、B、P,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1,若A、B、P三个点中,其中一点到另外两点的距离相等时,我们称这三个点为“和谐三点”则符合“和谐三点”的点P对应的数表示为   .
【答案】-3或0或3
【知识点】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分类讨论
【解析】【解答】解:点P在点A的左侧时,
∵A、B、P三个点是“和谐三点”,
∴PA=AB=2.
∵点A表示的数为-1,
∴点P对应的数表示为-3;
当点P在A,B之间时,
∵A、B、P三个点是“和谐三点”,
∴PA=PB=AB=1
∵点A表示的数为-1,
∴点P对应的数表示为0;
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
∵A、B、P三个点是“和谐三点”,
∴AB=PB=2.
∵点A表示的数为-1,
∴点P对应的数表示为3.
综上所述,符合“和谐三点”的点P对应的数表示为:-3或0或3.
故答案为:-3或0或3.
【分析】根据“和谐三点”的定义,分点“P在点A的左侧”、“P在A,B之间”、“P在点B的右侧”,三种情形,分别求出符合“和谐三点”的点P对应的数.
5.(2024七上·杭州期中)电影《哈利 波特》中,小哈利波特穿越墙进入“站台”的镜头(如示意图的Q站台),构思奇妙,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若A、B站台分别位于,处,,则P站台用类似电影的方法可称为“   站台”.
【答案】或
【知识点】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有理数的加法实际应用;有理数减法的实际应用
【解析】【解答】解:∵A、B站台分别位于,处,
∴,
∵,
∴当点在点的左侧时:,
∴,
∴点表示的数为:;
当点在点的右侧时:,
∴,
∴点表示的数为:;
故P站台用类似电影的方法可称为或站台;
故答案为:或.
【分析】利用点A、B表示的数,可求出AB的长,再根据分情况讨论:当点在点的左侧时;当点在点的右侧时;分别求出点P表示的数即可.
6.(2024七上·杭州期中)数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数轴上的点建立起对应关系,揭示了数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小之在草稿纸上画了一条数轴进行操作探究:
在数轴上剪下从到2,长度是8个单位的一条线段,并把这条线段沿某点折叠,然后在重叠部分某处剪一刀(如图),展开后得到三条线段.若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之比为1:1:2,则折痕处对应的点所表示的数可能是   .
【答案】或或
【知识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析】【解答】解:
如图: ①当AB:BC:CD=1:1:2时,

解得:
∴折痕处所表示的数为:
②当 时,
设AB=a, BC =2a, CD =a,
∵AB+BC+CD=8,
∴a+2a+a=8,
解得: a=2,
∴AB =2, BC =4, CD=2;
∴折痕处所表示的数为: - 6+2+2=-2;
③当AB:BC:CD=2:1:1时,
设AB=2a, BC=a, CD=a,
∵AB+BC+CD=8,
∴a+a+2a=8,
解得: a=2,
∴AB =4, BC =2, CD=2;
∴折痕处所表示的数为: - 6+4+1=-1;
综上所述:折痕处所表示的数可能为:-1或-2或-3.
故答案为: 或 或 。
【分析】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 ,,,列方程求出AB、BC、CD的值计算折痕处对应的点所表示的
数的值.
三、解答题
7.(2024七上·龙湾期中)如图,数轴上一点A表示的数是,点B表示的数是1,数轴上一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着数轴正方向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时,点P表示的数是 .
(2)当点P和原点O之间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时,求t的值.
(3)点P出发的同时,另一个动点Q从数轴上某一点C出发,沿某一个方向匀速运动,它们恰好同时到达点B.且当时,点P、Q之间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则点C表示的数为 .(直接写出答案)
【答案】(1)
(2)解:根据题意,得点表示的数为,
点和原点之间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

或,
解得:或;
(3)或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绝对值的概念与意义;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分类讨论
【解析】【解答】解:(1)当时,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
(3)设点表示的数为,
点和点同时到达点,且点运动到点的时间为(秒),
点的运动速度为每秒个单位,
当时,点表示的数为,
点之间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
∴当点在点左侧时,,,
解得:或(舍去);
当点在点右侧时,,
解得:或(舍去);
综上所述,点表示的数为或.
【分析】(1)根据点表示的数=点表示的数点的速度×运动时间,即可得到答案;
(2)先求出点表示的数,然后由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并解之即可;
(3)设点表示的数为,先求出点运动到点的时间,从而得出点的运动速度,然后求出当时,点表示的数,最后再根据点之间的距离分两种情况讨论:当点在点左侧时或当点在点右侧时,分别列方程并解之即可.
(1)解:当时,点P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
(2)解:由题意可知,点P表示的数是,
点P和原点O之间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

或,
解得:或;
(3)解:设点C表示的数为,
点P和点Q同时到达点B,且点P运动到点B的时间为秒,
点Q的运动速度为每秒个单位,
当时,点P表示的数是,
点P、Q之间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
当点在点左侧时,,

解得:或(舍);
当点在点右侧时,

解得:或(舍);
即点C表示的数为或.
8.(2024七上·杭州期中)已知:如图数轴上有A、B、C三点,点A和点B间距20个单位长度且点A、B表示的有理数互为相反数,,数轴上有一动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沿数轴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点A表示的有理数是   ,点C表示的有理数是   ,点P表示的数是   (用含t的式子表示);
(2)当t等于多少秒时,P、B两点之间相距10个单位长度?
(3)若点A、点B和点C与点P同时在数轴上运动,点A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和点C分别以3个单位/秒和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是否存在常数m,使得为一个定值,若存在,请求出m值以及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 10;30;- 10+2t
(2)解:当点P在点B左边时(0PB=10-(-10+2t)=20-2t,
∵ P、B两点之间相距10个单位长度,
∴20﹣2t=10, 解得t=5,
当点P在点B右边时(t > 10),PB=-10+2t-10=2t-20,
∵ P、B两点之间相距10个单位长度,
∴2t-20=10, 解得t=15,
∴当t = 5或15秒时, P、B两点之间相距10个单位长度
(3)解:
存在常数m, 使得mAP+5BP-3CP为一个定值,
理由如下:
由题意可知,点A表示的数为-10-t; 点B表示的数为10+3t; 点C表示的数为30+4t,
∴AP=-10+2t-(-10-t)=3t,
BP=10+3t-(-10+2t)=20+t,
CP=30+4t-(-10+2t)=40+2t,
∴mAP+5BP-3CP
=3mt+5(20+t)-3(40+2t)
=(3m﹣1)t﹣20,
∵要使得mAP+5BP-3CP为一个定值,

解得

这个定值为
【知识点】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数轴的线段和差倍分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点B表示的数为x,则点A表示的数为-x,
∵点A和点B间距20个单位长度,
∴x-(-x)=20,
解得x=10,
∴点A表示的有理数是-10; 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10
∵AC=40,
∴点C表示的有理数是-10+40 =30,
∵动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沿数轴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
∴点P表示的数是-10+2t,
故答案为: - 10, 30, - 10+2t;
【分析】(1)设点B表示的数为x,则点A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求出点A、点B点C表示的数,再由点P的运动得到点P表示的数即可;
(2)分点P在点点B左边和右边两种情况,列方程求解即可;
(3)根据点的移动得到点A、点B和点C表示的数,再算出AP、BP、CP并代入 中,合并同类项,由存在性问题求解即可.
9.(2024七上·龙湾期中)如图,数轴上点为,点为,点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
(1)若点到的距离为,点到的距离为.
①当时,求点所表示的数.
②当时,求点所表示的数.
(2)如图,数轴上动点在动点右侧,并且始终与动点保持个单位长度的距离,四个点中,记其中两个点的距离为,剩余两个点的距离为,当,在点之间运动时,若,求点所表示的数.
【答案】(1)解:①,
当时,点是的中点,
点所表示的数.
②当时,
若在左侧,,
点所表示的数
若在之间,,
点所表示的数
点所表示的数为或
(2)解:,,
点所表示的数
,,
点所表示的数
,,
点所表示的数
,,
点所表示的数
点所表示的数为或或或
【知识点】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
【解析】【分析】(1)根据时,点是的中点即可解题;
分在左侧和在之间,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计算即可;
(2)利用,,,四种情况画出图形解题即可.
(1)解:①,
当时,点是的中点,
点所表示的数.
②当时,
若在左侧,,
点所表示的数
若在之间,,
点所表示的数
点所表示的数为或.
(2)解:,,
点所表示的数
,,
点所表示的数
,,
点所表示的数
,,
点所表示的数
点所表示的数为或或或.
10.(2024七上·瑞安期中)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13,动点M从A点出发,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N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从B点出发,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2)当t为何值时,点M与点N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
(3)操作探究:将数轴沿点B对折,对折后点N与数轴上的点重合。若点到点A的距离是点M到点B的距离的2倍,请直接写出t的值。
【答案】(1)20
(2)解:①M在N左边时:
t=(20-4)÷(3+1)=6(秒)
②M在N右边时:
t=(20+4)÷(3+1)=4(秒)
(3)解:或12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
【解析】【解答】解:(1)13-(-7)=20;
(3)由题意知点M表示的数为-7+3t,点N表示的数字为13-t,设点N'表示的数字为13+t
点N'到A的距离为13+t-(-7)=20+t,点M到点B的距离为|-7+3t-13|
于是20+t=2|-7+3t-13|,
即有20+t=40-6t或20+t=6t-40
解得t=或12
【分析】(1)直接用右边B表示的数减去A表示的数即可AB的距离;
(2)分别讨论M在N左边和右边时两种情况,分别表示出M、N的距离即可得相应的时间;
(3)分别写出M、N'所示的数字,求出M到B的距离,N'到A的距离,列出方程即可得结果.
11.(2024七上·温州期中)如图,已知实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且,,满足.
两点之间的距离可用这两点对应的字母表示,例如,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
(1)求与的值.
(2)动点从原点出发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个单位长度,同时点,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秒.
①若,,当时,求的值;
②若的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求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1)解:∵,
∴,,
∴,.
(2)解:①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B表示的数为,即,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当,时,点表示,点表示,
∴,,
∵,
∴,
∴或,
解得(舍去)或;
②,
∵,
∴,
∴.
∵,
∴.
∵的值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
【知识点】偶次方的非负性;绝对值的非负性;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数轴,绝对值,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非负数的应用.
(1)根据绝对值和平方的非负性可列出方程,,解方程可求出a和c的值;
(2)①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B表示的数为,即,点A表示的数为,点C表示的数为,当,时,点表示,点表示,根据可列出方程,利用绝对值的意义解方程可求出,;
②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可得:,,进而可求出,根据的值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列出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
(1)解:∵,
∴,,
∴,.
(2)解:①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B表示的数为,即,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
当,时,点表示,点表示,
∴,,
∵,
∴,
∴或,
解得(舍去)或;
②,
∵,
∴,
∴.
∵,
∴.
∵的值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
12.(2024七上·温州期中)如图,以数轴上的点为折点,将数轴向右对折,数轴上点与点完全重合,记点与点关于点对称.
(1)当点与点表示的数分别为和2,且满足点与点关于点对称时,则点表示的数为  ;
(2)当点与点表示的数分别为和4时,将线段进行对折,使点和点完全重合,这样将线段连续对折3次后,再将其展开,则最左端的折点表示的数为  ,最右端的折点表示的数为  ;
(3)当点与点表示的数分别为和15,且满足到的距离等于到的距离的4倍(即,点与点关于点对称时,求点所表示的数.可省略“”简写为
【答案】(1)8
(2),
(3)解:设点表示的数为,
①当点在上时,,
解得:,
此时,点表示的数为:,
②当点在的延长线上时,,
解得:,
此时,点表示的数为:,
综上所述:点表示的数为或.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应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折线模型
【解析】【解答】解:(1)设点N表示的数为x,则,解得x=8,
故答案为:8;
(2)由题意可得:第一次对折,折点表示的数为:,
第二次对折,折点表示的数为:,
第三次对折,折点表示的数为:,这就是最左端的折点;
最右端的折点为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中点公式计算即可;
(2)根据中点公式进行多次计算即可;
(3)先根据当点在上时,点在的延长线上时,两种情况讨论求出点N,再根据中点公式求解即可.
(1)解:,
故答案为:8;
(2)解:第一次折点表示的数为:,
第二次左边的折点表示的数为:,左边的折点表示的数为:,
第三次左边的折点表示的数为:,左边的折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
(3)解:设点表示的数为,
①当点在上时,,
解得:,
此时,点表示的数为:,
②当点在的延长线上时,,
解得:,
此时,点表示的数为:,
综上所述:点表示的数为或.
13.(2024七上·嘉兴期中)如图 1,在数轴上有一根铁丝 AB,点 A对应的数为-10,点 B对应的数为 30.
(1)铁丝AB的长为   ;
(2)若将铁丝AB向右移动的距离为x,此时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 b,且|a|+|b|=56,
求x的值;
(3)将铁丝AB在点P处剪断,再由分成的两段铁丝分别折成两个长方形(不浪费,不重叠)
按如图 2 放置,若阴影部分的宽均为1.
①求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②设小长方形的宽为y,试探究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答案】(1)40
(2)解:
当原点在之间时,不符题意
当点在原点右侧时,则,解得
(3)解:①观察图形可知一条大长方形宽比小长方形宽大2,一条大长方形长比小长方形长大2,得大长方形周长比小长方形周长大8,所以小长方形周长为(40-8)÷2=16.
当长为16时,点对应的数为-10+16=6;
当长为16时,点对应的数为 30-16=14.
②不变,理由:小长方形宽为 ,长为 8-,大长方形的宽为2,长为10,按如图1分割,阴影面积即为4个梯形面积:
(注: 也可按如图 2 等分割,解答略 )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用代数式表示几何图形的数量关系
【解析】【解答】解:(1)AB=30-(-10)= 40;
故答案为:40.
【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即可;
(2)将x的取值分成两个范围进行去绝对值计算即可;
(3)①设小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则由题意可列:2(a+b)+2(a+2+b+2)=40,解得a+b=8,推出点P对应的数是-2;
②设小长方形的宽为y,小长方形的长为8-y,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1×4+2×(8-y)×1+2×1×y=20.
14.(2025七上·乐清期中)如图,点O为数轴的原点,点A表示的数为7,边长为1的正方形BCDE在数轴上,此时点C在点A左边,且点C与点A的距离为3.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   .
(2)若正方形BCDE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P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从原点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
①当P,B两点相遇时,请求出此时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点P遇到点B时,立即以原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若点C与点A的距离等于点P与点O的距离,此时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 .(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答案】(1)3
(2)解:①设P、B两点相遇时间为秒,
由题意得:,
解得:,
此时点表示的数为:;
②0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
【解析】【解答】解:(1)∵点表示的数为,点在点左边,且点与点的距离为3;
∴点表示的数为:,
由题意:,
∴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3;
(2)②、由①可知:相遇时、表示的数为4.5,点表示的数为5.5,
设相遇后的运动时间为秒,
当点与点的距离等于点到点的距离时,,,
∴,
解得:,
∴当时,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0.
【分析】(1)根据点在点左边且点与点的距离为3求出点C表示的数,再根据正方形的边长即可求出数轴上点表示的数;
(2)①设P、B两点相遇时间为秒,由题意得:,可求出相遇时需要的时间,即可求出相遇时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②由①可知相遇时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然后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求出满足条件时的运动时间,再根据运动时间即可求出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15.(2024七上·杭州期中)数轴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工具,现数轴上有一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1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   ,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   .
(2)求当t为何值时,.
(3)折叠数轴使点P与Q重合,折点记为M,还原后再折叠数轴使点B与Q重合,折点记为N,点P和点Q在运动过程中,线段的中点E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线段的中点E表示的数;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答案】(1)24,4
(2)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即或,
解得:或.
答:当t为7或9时,;
(3)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折叠数轴使点P与Q重合,折点记为M,还原后再折叠数轴使点B与Q重合,折点记为N,
∴点M表示的数为,点N表示的数为,
∵点E为线段的中点,
∴点E的坐标为,
∴点P和点Q在运动过程中,线段的中点E的位置不变,线段的中点E表示的数为10.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折叠(翻折)模型
【解析】【解答】
(1)
解:根据题意得:A、B两点之间的距离;
设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x,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4.
故答案为:24,4;
【分析】
(1)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接计算即可;再设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x,由该点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可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即可;
(2)由题意知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由于,则由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列出关于t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即可;
(3)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根据点M为的中点、点N为的中点,可得出点M表示的数为,点N表示的数为,再结合点E为线段的中点,即可得出点E表示的数是10.
(1)解:根据题意得:A、B两点之间的距离;
设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x,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4.
故答案为:24,4;
(2)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即或,
解得:或.
答:当t为7或9时,;
(3)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折叠数轴使点P与Q重合,折点记为M,还原后再折叠数轴使点B与Q重合,折点记为N,
∴点M表示的数为,点N表示的数为,
∵点E为线段的中点,
∴点E的坐标为,
∴点P和点Q在运动过程中,线段的中点E的位置不变,线段的中点E表示的数为10.
16.(2024七上·永康期中)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点B,点C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点B表示12,点C表示24,点D表示36,我们称点A与点D在数轴上的“友好距离”为45个单位长度,并表示为.
已知动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初始速度沿着“折线数轴”向其正方向运动.当运动到点O与点B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一半.当运动到点B与点C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3倍.经过点C后立刻恢复初始速度.
(1)动点P从点A运动至点C需要多少时间?
(2)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t秒至点B和点C之间时,求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3)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至点D的过程中某个时刻满足时,求动点P运动的时间.
【答案】(1)解:根据题意得:
(秒);
答:动点从点运动至点需要18.5秒
(2)解:动点从点运动至点需要的时间为:(秒),
运动t秒至点B和点C之间时,点P表示的数为:

∴当时,点表示的数为,
当动点运动至点和点之间时,点表示的数为
(3)解:,,,
共2两种情况.
当点在点和点之间,即时,点表示的数为,
,,
∴,
解得:;
当点在点的右侧,即时,点表示的数为,
,,

解得:.
答:动点的运动的时间是14.5秒或秒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法则;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折线模型
【解析】【分析】(1)可把运动路程分为3段,再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分别求出各不同路段的时间,最后再求和即可;
(2)先求出点运动到点时所需时间为秒,而运动到点C时需要秒,则当时点P恰好在BC段运动,即可用12加上秒后对应的数字表示出点表示的数;
(3)由于可计算得,及的长,则点P不可能在OA上,也不可能在BC上,即只有2种情况,则当点在点和点之间,即时,点表示的数为,分别表示出和,再结合已知可列出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当点在点的右侧,即时,点表示的数为,同上列方程并求解即可.
(1)解:根据题意得:
(秒);
答:动点从点运动至点需要18.5秒;
(2)解:动点从点运动至点需要的时间为:
(秒),
运动t秒至点B和点C之间时,点P表示的数为:

∴当时,点表示的数为,
当动点运动至点和点之间时,点表示的数为;
(3)解:,,,
共2两种情况.
当点在点和点之间,即时,点表示的数为,
,,
∴,
解得:;
当点在点的右侧,即时,点表示的数为,
,,

解得:.
答:动点的运动的时间是14.5秒或秒.
17.(2024七上·宁波期中) 如图,数轴上有 两点, 之间距离为 21,原点 在 之间, 到 的距离是 到 的距离的两倍.
(1)点 表示的数为   ,点 表示的数为   ;
(2)点 、点 和点 (点 初始位置在原点 ) 同时向左运动,它们的速度分别为 1 , 2,2 个单位长度每秒,则经过多少秒,点 到点 与点 的距离相等
(3)点 沿着数轴移动,每次只允许移动 1 个单位长度,经过 8 次移动后,点 与原点 相距 1 个单位长度. 满足条件的点 的移动方法共有多少种
(4)点 和点 同时沿着数轴移动,两点每次均只允许移动 1 个单位长度. 请判断点 和点 经过相同次数的移动后,能否同时到达原点 如果能,请给出点 和点 各自的移动方法; 如果不能, 请说明理由.
【答案】(1)-14;7
(2)解:设经过秒,点到点与点的距离相等,则此时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
∴,,
由题意得:,
解得:或,
∴经过或秒,点到点与点的距离相等;
(3)解:设点沿着数轴向左移动次,则向右移动次,对应的数为或,
则,即,
解得:或,
当时,有1种移动方法,点沿着数轴向左移动,经过8次移动后,点对应的数为,此时点与原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当时,有种移动方法:连续向左移动次,再向右移动1次;连续向左移动次,再向右移动1次,最后向左移动1次;连续向左移动次,再向右移动1次,最后向左连续移动2次;连续向左移动4次,再向右移动1次,最后向左连续移动3次;连续向左移动3次,再向右移动1次,最后向左连续移动4次;连续向左移动2次,再向右移动1次,最后向左连续移动5次;向左移动1次,再向右移动1次,最后向左连续移动6次;先向右移动1次,再向左连续移动7次;
故,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的移动方法共有种;
(4)解:不能,理由如下:
设点向左移动次,向右移动次,则点移动了次,
∴,
∴,
设点向左移动了次,则向右移动了次,
∴,
∴,
∵、、均为正整数,
∴不符合题意,
∴点和点经过相同次数的移动后,不能同时到达原点.
【知识点】解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方法;化简含绝对值有理数;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
【解析】【解答】(1)解:∵到的距离是到的距离的两倍,
∴设点表示的数为,则点表示的数为,
∵,之间距离为21,
∴,
解得:,
∴,∴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14,7;
【分析】(1)设点表示的数为,则点表示的数为,由题意可得,求出的值即可得解;
(2)设经过秒,点到点与点的距离相等,则此时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设点沿着数轴向左移动次,则向右移动次,对应的数为或,则,即,求解即可;
(4)设点向左移动次,向右移动次,则点移动了次,由题意得出,推出,设点向左移动了次,则向右移动了次,由题意得出,得到,结合、、均为正整数判断即可得解.
18.(2024七上·杭州期中)点M,N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m,n,若M,N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MN,则.如图,已知数轴上点M,N分别表示数m,n,其中.
(1)若,求
①线段MN的中点表示的数是   ,
②数轴上表示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3,则有理数是   ;
(2)若在该数轴上有另一个点表示的数为.若,且,能否求出代数式的值 若能,请求出该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3)若,且,点从点开始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当点开始运动时,点M,N分别以每秒5个单位和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则代数式在某段时间内不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求的值.
【答案】(1)1;-7或1
(2)解:∵

∵,



原式=
=.
(3)解:∵,且,





①当时,原式为:
∵这段时间内代数式的值不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②当时,原式为:
∵这段时间内代数式的值不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综上所述,k的值为
【知识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
【解析】【解答】解:(1)①∵


∴线段MN的中点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1.
②∵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3,
∴有理数是:-7或1,
故答案为:-7或1.
【分析】(1)①根据非零数之和为零,则每个数均为0,则即可求出m和n的值,进而即可求出其中点A所表示的数;
②结合①和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3,即可求解;
(2)根据题意表示出BN的长度,则即可得到:将其代入代数式即可;
(3)根据题意得到:进而写出代数式:进而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时,②当时,分别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化简代数式,最后根据这段时间内代数式的值不随着的变化而变化,则可得到含有t这一项的系数为0,进而列方程即可求解.
四、阅读理解
19.(2024七上·余姚期中)【阅读】如图1,在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为m,点N表示的数为n,点M到点N的距离记为MN.我们规定:MN的大小可以用位于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减去左边的点表示的数表示,即.
图1
【应用】请用上面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图2
如图2,在数轴上有A、B两点,点A表示的数为-12,点B表示的数为8 . 点P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从A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点Q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同时从B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1)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
(2)当t为何值时,点P与点Q相遇,并求出相遇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
(3)点P与点Q在相遇后立即以原速度向相反方向运动,在整个过程中,请问当t为何值时,OP=2OQ?
【答案】(1)解:如图可知
A、B两点的距离为:.
(2)解:相遇的时间:
∵点的位置为,点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从点出发,
∴相遇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
(3)解:①当、未相遇且在原点右侧时,
,,
由,

.
②当、未相遇且在原点左侧时,
,,
由,

.
③当、相遇后且在原点左侧时,
,,


.
④当、相遇后且在原点右侧时,
,,
由,

.
综上,,,,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动点往返运动模型
【解析】【分析】
(1)根据已知条件,数轴上两点坐标,距离等于大数减小数可得;
(2)根据时间,求得t的值,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遇点的坐标;
(3)根据 点P与点Q ,当、未相遇且在原点右侧时,当、未相遇且在原点左侧时,当、相遇后且在原点左侧时,当、相遇后且在原点右侧时,分四种情况讨论OP=2OQ 求解.
20.(2024七上·宁波期中)【阅读材料】
我们知道“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利用此规律,我们可以求数轴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具体方法是: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就是表示这两个数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若点M表示的数,点N表示的数是,点M在点N的右边(即),则点M,N之间的距离为,即.例如:若点C表示的数是,点D表示的数是,则线段.
【理解应用】
(1)已知在数轴上,点E表示的数是,点F表示的数是,求线段的长;
【拓展应用】
如图,数轴上有三个点,点A表示的数是,点B表示的数是3,点P表示的数是x.
(2)当A,B,P三个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所连线段的中点时,则__________;
(3)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点Q到点A,点B的距离和为21?若存在,求出点Q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
(2)或或
(3)存在
设点表示的数为,当点在点左侧时,则:,解得:;
当点在点右侧时,则:,解得:;
∴点Q表示的数为或11.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解答】(2)当点为中点时,则:,解得:;
当点为中点时,则:,解得:,
当点为中点时,则:,解得:;
故答案为:或或
【分析】(1)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题即可;
(2)①分点为中点,点为中点或点为中点三种情况,列方程求解即可;
(3)设点表示的数为,分点在点左侧和点在点右侧两种情况,列方程求解即可.
21.(2024七上·余姚期中)【阅读】如图1,在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为m,点N表示的数为n,点M到点N的距离记为.我们规定:的大小可以用位于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减去左边的点表示的数表示,即.
【应用】请用上面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如图2,在数轴上有A、B两点,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8.点P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从A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点Q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同时从B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1)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
(2)当t为何值时,点P与点Q相遇,并求出相遇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
(3)点P与点Q在相遇后立即以原速度向相反方向运动,在整个过程中,请问当t为何值时,?
【答案】(1)解:根据题意得,.
答: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
(2)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根据题意得:,
解得:,
∴.
答:当t为5秒时,点P与点Q相遇,相遇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
(3)解:当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即或,
解得:或;
当时,点P表示的数为,
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即或,
解得:或.
答:当t为或4或6或秒时,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动点往返运动模型
【解析】【分析】
(1)利用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直接计算即可;
(2)先分别求出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再根据点P与点Q相遇(相遇时两点表示的数相同),可列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出的值,再将其代入中计算即可;
(3)先求出当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根据,可列出关于t的含绝对值的方程并求解即可;再求出当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根据,再列出关于t的含绝对值的方程并求解即可.
(1)解:根据题意得,.
答: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
(2)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解得:,
∴.
答:当t为5秒时,点P与点Q相遇,相遇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
(3)解:当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即或,
解得:或;
当时,点P表示的数为,
点Q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即或,
解得:或.
答:当t为或4或6或秒时,.
22.(2024七上·浙江期中)【阅读】
点是数轴上的三个点,若点到点的距离是点到点的距离的(为正整数)倍,则称点是的倍关联点.如图,数轴上点分别表示数,2和3,因为点到点的距离是3个单位,点到点的距离是1个单位,所以点是的3倍关联点,但点不是的3倍关联点.
【理解】
若点表示的数为1,则点______(填“是”或“不是”)的1倍关联点.点是的______倍关联点.
【应用】
(1)若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且点是的2倍关联点,求的值.
(2)若数轴上有一点,点从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当运动秒时,点是的倍关联点,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时间.(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答案】理解:是,2;
应用:(1)分以下两种情况:
当点在点之间时,则,,
∵点是的2倍关联点,
∴,即,
解得:;
当点在点右边时,则,,
∵点是的2倍关联点,
∴,即,
解得:;
∴的值为或7;
(2)当运动秒时,点表示的数为:,
分以下两种情况:
当点在点之间时,则,,
∵点是的倍关联点,
∴,即,
解得:;
当点在点右边时,则,,
∵点是的倍关联点,
∴,即,
解得:;
∴当点在点之间时,;当点在点右边时,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解:理解:若点表示的数为1,则点到点的距离是2个单位,点到点的距离是2个单位,点到点的距离是1个单位,
∴点是的1倍关联点,点是的2倍关联点,
故答案为:是,2;
【分析】理解:分别求出点到的距离,再根据“ 1倍关联点 ”的定义解答即可;
应用:(1)分①当点在点之间,②当点在点右边,两种情况根据点是的2倍关联点,得到方程解题即可;
(2)分①点在点之间,②点在点右边,两种情况根据点是的倍关联点,列等式解题即可.
五、实践探究题
23.(2024七上·苍南期中)根据背景素材,探索解决问题.
周末小明一家打算去露营基地野餐
素材 野餐准备计划路线图:家→炸鸡店→面包店→水果店→奶茶店→露营基地;
素材 这条路线近似看成东西走向.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行车里程(单位:)如下:,;
素材 滴滴车价目表:起步价(不超过 时)车费元,超过 时,超出部分每千米车费加价元,原价消费满元赠送一张折优惠券和一张折优惠券(每种优惠券只能使用一次).
问题解决
任务 求露营基地在家的哪个方向,并求出与家的距离;
任务 计算炸鸡店到面包店所用的车费;
任务 说说该路线如何正确使用优惠券,使总车费最低,并求出最低总车费.
【答案】解:
任务 1:
答:露营基地在家的西边 11.5 km 处;
任务 2: 8+(6-3)×2=14 (元)
答: 炸鸡店到面包店所需费用 14元;
任务3:
家→炸鸡店3千米;费用8元。
炸鸡店→面包店6千米(费用14元。获取优惠券 )
面包店→水果店 2.5千米(费用8元)
水果店→奶茶店5千米(使用8折优惠券)
费用[8+(5-3)× 2)]×0.8=9.6元
奶茶店→露营基地 12千米(使用7折优惠券)
费用[8+(12-3)× 2)×0.7=18.2元
(元)
答: 共用车费 57.8 元
【知识点】折扣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地理方位、正负数概念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费用计算以及优惠策略选择。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和车费计算规则,进而解决三个具体问题:确定露营基地的方位及距离、计算特定段路程的车费、设计使用优惠券使总车费最低的方案。
24.(2024七上·宁波期中)数学活动课上,同学们将数轴进行折叠、旋转等几何变换.请阅读下列素材,完成探究任务
【素材1】灵动小组绘制了一条“灵动数轴”(如下图),其中点A表示的数为a,点B表示的数为b,点C表示的数为c.已知a、b、c满足.
【素材2】
通达小组分别以“灵动数轴”中的点A和点B为中心旋转一定角度,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数轴阶梯”,其中点A和点B之间的部分(包括点A和点B)叫做“阶梯坡面”.
(1)【任务1】在“灵动数轴”中,   ,   ,   .
(2)【任务2】
折叠“灵动数轴”,使点B与点C重合,求此时与点A重合的点所表示的数.
(3)【任务3】
点D落在“阶梯坡面”上,.现在动点P、Q同时开始运动:点P从点C出发,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点A运动,过点A后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上坡”至点B,再以5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下坡”至终点A;点Q从点D出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上坡”至终点B.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后,另一个点也立即停止运动.当点P在“阶梯坡面”上运动时,满足,若此时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请直接写出t的值.
【答案】(1)-3;7;-6
(2)∵ 点B与点C重合 ,
∴折叠后的长度为,
∴折叠点为,
∵A点与重合的点到折叠点的距离相等,A所表示的数为-3,
∴A点与重合的点到折叠点的距离为,
∴与点A重合的点所表示的数为
(3)解:∵A表示的数为-3,B表示的数为7,BD=7,
∴可得到D表示的数为0,
由题可知t的取值范围为:0≤t≤1,1<t≤6,6<t≤8,
而Q点从D点运动到B点全程用时7s,
∵ 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后,另一个点也立即停止运动 ,
∴P、Q两点全程用时7s,
∵P在阶梯坡面运动,
∴分两段分析,即1<t≤6与6<t≤7,
当1<t≤6,P表示的数为-3+2(t-1),即2t-5,Q表示的数为t,
∴AQ=t-(-3),PQ=
∵2AQ=9PQ,
∴,解得t=(舍去),或;
当6<t≤8,P从B运动到A,
∴P表示的数为7-5(t-6),即37-5t,Q代表的数是t,
∴AQ=t+3,PQ=
∵2AQ=9PQ,

解得(舍去),或,
综上所述t的值为:,或.
【知识点】偶次方的非负性;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双重非负性);绝对值的非负性;数轴的折叠(翻折)模型
【解析】【解答】(1)∵ 已知a、b、c满足

∴a+3=0,6+c=0,b-7=0,
解得a=-3,b=7,c=-6;
故答案为:-3;7;-6.
【分析】(1)本题考查非负性,根据绝对值的非负性,偶次幂的非负性以及算数平方根的非负性即可分别计算出a,b,c的值;
(2)首先根据两点重合求出折叠后的长度,再利用数轴得出折叠点所表示的数,根据重合的两点到折叠点的距离相等从而得到 与点A重合的点所表示的数 ;
(3)根据A表示的数为-3,B表示的数为7,BD=7,即可得到D表示的数为0,再根据点P的运动轨迹为C→A→B→A,利用得:P从C→A用时1s,A→B用时5s,B→A用时2s,即可得到t的范围,Q点从D运动到B点时, 根据题目中一个点到达终点后,另一个点也立即停止运动,即可知道P,Q两点全程用时只有2s,再根据P在阶梯坡面运动,故分为两段分析,故而得出t的值.
25.(2024七上·瑞安期中)数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数轴上的点建立起了对应关系,揭示了数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1)操作一:
折叠纸面,若使1表示的点与﹣1表示的点重合,则﹣4表示的点与    表示的点重合;
(2)操作二:
折叠纸面,若使1表示的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回答以下问题:
①表示的点与数    表示的点重合;
②若数轴上A、B两点之间距离为9(A在B的左侧),且A、B两点经折叠后重合,则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    ,   ;
(3)操作三:
在数轴上剪下11个单位长度(从﹣5到6)的一条线段,并把这条线段沿某点折叠,然后在重叠部分某处剪一刀得到三条线段(如图所示).若得到的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之比为2:1:1,则折痕处对应的点所表示的数可能是多少?
【答案】(1)4
(2);;
(3)解:①
所以折痕处表示的数为: ;

所以折痕处表示的数为: ;

所以折痕处表示的数为: ,
综上所述,折痕处对应的点表示的数可能是, 或 .
【知识点】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折叠(翻折)模型
【解析】【解答】解:(1)∵表示1的点与-1表示的点重合,
∴折痕为原点O,
∴-4表示的点与4表示的点重合,
故答案为:4;
(2)∵折叠纸面,若使1表示的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
∴折痕表示的点为-1;
①设表示的点与数a表示的点重合,

解得a=
故答案为:;
②设A点所表示的数为x,B点表示的数为y,
∵数轴上A、B两点之间距离为9(A在B的左侧), 折痕表示的点是-1,
∴,
∴x=,y=,
∴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和;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对称性找到折痕的点为原点0, 可以得出-4与4重合;
(2)根据对称性找到折痕的点为-1,①设表示的点与数a表示的点重合,根据对称性列式求出a的值;
②设A点所表示的数为x,B点表示的数为y,因为AB=9,所以A、B到折痕的点距离为,因为折痕对应的点为-1,由此得出A、B两点表示的数;
(3)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如图,当AB:BC:CD=1∶1∶2时,②当AB:BC:CD=1∶2∶1时,③当AB:BC:CD=2∶1∶1时,分别根据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求出一份的长度,进而根据数轴上表示数的特点及对称性求解即可.
26.(2024七上·鹿城期中)根据以下素材,探索完成任务.
实验探究:钢球在“磁悬浮”轨道上如何运动?
素材1 我国上海的“磁悬浮”列车,依靠“磁悬浮”技术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行驶,从而减小阻力,因此列车时速可超过400公里.可利用钢球在“磁悬浮”轨道架上的运动模拟“磁悬浮”列车在轨道行驶,实验中钢球大小不计,假设钢球的运动都是匀速的.
素材2 现有一个长为的“磁悬浮”轨道架,如图所示,轨道架上安置了三个大小、质量完全相同的钢球、、,左右各有一个钢制挡板和,其中到左挡板的距离为,到右挡板的距离为,、两球相距.
素材3 在钢球碰撞实验中(相撞时间不计),当一钢球以一速度撞向另一静止钢球时,这个钢球停留在被撞钢球的位置,被撞钢球则以同样的速度向前运动,钢球接到左右挡板则以相同的速度反向运动.
问题解决
任务1 根据素材2,若球在数轴上表示坐标原点,球表示的数为40,则球表示的数为_______,右挡板表示的数为_______.
任务2 碰撞实验中,若球以每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从原点开始计时,请分别求出球第一次和第二次撞向右挡板的时间.
任务3 在任务1、2的条件下,当3个钢球运动的路程和为时,球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_.(直接写出答案)
【答案】任务1:,70 ;
任务2∶根据题意得∶(秒);
(秒).
答∶B球第一次撞向右挡板E的时间为7秒,B球第二次撞向右挡板E的时间为43秒;
任务3:.
【知识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
【解析】【解答】解:任务1∶根据题意得∶,,
若A球在数轴上表示坐标原点,则C球在数轴的负半轴,右挡板E在数轴的正半轴,
∴C球表示的数为,右挡板E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70;
任务3∶,
∵左挡板D在数轴的负半轴,
∴左挡板D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C球的运动范围为;A球的运动范围为;B球的运动范围为,,
∴当3个钢球运动的路程和为时,C球在运动此时离左挡板D的距离为,
∴此时C球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
【分析】任务1∶根据题意,可求出,的值,再根据球在数轴的负半轴,B球在数轴的正半轴,即可得出C球及右挡板B表示的数;
任务2∶根据题意,可求出B球第一次及第二次撞向右挡板的路程和,再利用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出结论;
任务3∶求出的值,结合左挡板D在数轴的负半轴,可得出左挡板D表示的数为,分析三个球的运动范围,可找出当3个钢球运动的路程和为时,C球在运动,此时离左挡板D的距离为,结合左挡板D表示的数为,即可求出结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