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岭南版美术三上 第十一课——质朴的民间工艺 精品课件(25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岭南版美术三上 第十一课——质朴的民间工艺 精品课件(25页)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质朴的民间工艺
第11课
(岭南版)三年级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艺术欣赏
05
实践练习
06
知识拓展
07
课堂评价
教学目标
1.艺术表现: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剪、染、缝、塑等基本技能,将传统纹样转化为具有个人符号的小作品。
2.创意实践:帮助学生在既定工艺框架内进行创新:改变纹样组合、替换功能载体或色彩搭配,实现“旧样新生”。
3.审美感知:引导学生能用“朴拙、玲珑、浑厚、精巧”等词语描述作品的形式美感,说出材质与色彩的直觉体验。
4.文化理解:通过学习了解不同纹样或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能把作品与当代生活场景建立意义关联,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01
02
新知导入
“这些传统玩具你认识吗 ”
风筝
布老虎
拨浪鼓
02
新知导入
这些古代的儿童玩具,流传上千年,至今不衰,还入非遗文化。
这些民间工艺,是由民众创造、代代相传的手工艺术,承载民俗文化、生活美学与匠心智慧。
03
新知讲解
起源:汉代“剪彩”习俗,用于祭祀、装饰
工具材料:剪刀/刻刀、彩色宣纸
核心技法:折叠(对称剪)、镂空(阴刻/阳刻)、掏剪(细节处理)
风格差异:北方粗犷(河北)、南方细腻(福建)
剪纸:剪刀下的千变万化
03
新知讲解
剪纸代表作
武胜剪纸(四川)
融合南北风格,入选《四川民间剪纸集》
无极剪纸(河北)
生活气息浓郁,风格粗犷质朴
柘荣剪纸(福建)
锯齿纹特色鲜明,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03
新知讲解
蓝的千年对话
扎染:按照设计的图案,将需要印染的材料捆扎起来,再进行染色。又称扎爆、绞嫩。
蜡染:运用蜡防染技术印染成的绘染手工艺品,古称结果。分为处理、点蜡、染色、去蜡四个步骤。
03
新知讲解
蜡染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蜡染工艺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发展出多种技术和风格。在中国,蜡染技术逐渐形成了苗族、壮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独特的风格和纹样。苗族蜡染以其精细的几何图案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壮族蜡染则以其大胆的图案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而受到赞赏。
03
新知讲解
皮影戏:
灯影里的千年故事
起源:西汉“影子戏”,2011年列入人类非遗
组成要素:兽皮剪影、光源、幕布、唱腔
流派特色:陕西(高额头)、唐山(环勾眉眼)、浙江(重彩绘)
03
新知讲解
皮影代表作
巴林左旗皮影戏(内蒙古):李国华《三打白骨精》,融合游牧文化与中原艺术。
唐山皮影:《封神演义》选段,“掐嗓子”唱法独特。
浙江海宁皮影:《水漫金山》,彩绘细腻,色彩艳丽。
03
新知讲解
泥塑:泥土中的生命与祝福
起源:新石器时代,以泥土为原料塑形
工艺特点:“三分塑七分彩”,泥土塑形后彩绘
代表流派: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天津“泥人张”
文化寓意:祈福纳祥(如《长命百岁坐虎》)
03
新知讲解
凤翔胡深:《泥塑马》《泥塑羊》
逯彤:作品《过大年》
04
艺术欣赏
剪花娘子(剪纸)库淑兰 陕西
找一找:钱串子纹、锯齿纹、兰花纹、太阳纹
钱串子纹
锯齿纹
兰花纹
太阳纹
04
艺术欣赏
库淑兰,六岁开始随母亲学剪纸、作画,其剪纸风格构图大胆、人物形象饱满、色彩鲜丽,很快受到了艺术界关注。她的艺术剪纸也先后在西安美术家画廊、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1996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系首位获此称号的中国人。以库淑兰为代表的彩贴剪纸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蜡染)
宋 贵州省博物馆
1987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桃花村
尝试分析“蜡染界的老祖宗”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的工艺特色和艺术价值
04
艺术欣赏
集蜡染、挑花、刺绣于一体,形成多层次、多质感的视觉效果;采用两次封蜡技术,呈现浓淡分明的层次效果;“冰纹”细腻流畅纹样层次丰富,鹭鸟纹取材于早期铜鼓图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04
艺术欣赏
鹭鸟展翅的动势与几何纹的静态秩序形成对比,既生动活力又不失严谨庄重;土黄与靛蓝沉稳大气,辅以少量草绿点缀,呈现出宋代少数民族独特的色彩美学;鹭鸟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纯洁与高雅,其大量出现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05
实践练习
实践小课堂:我的家乡工艺
1.课前调查:询问长辈或查找资料,了解家乡民间工艺。
2.准备分享:用文字+图画记录工艺名称、制作材料、用途。
3.课堂展示:小组内介绍,评选“家乡工艺小使者”。
安全提示:使用工具时注意规范操作。
05
实践练习
工艺示例
苏绣
宜兴紫砂壶
06
知识拓展
一分钟了解蜡染的制作过程
06
知识拓展
简易纸影人偶的制作方法
06
知识拓展
了解“泥人张”
"泥人张"是中国传统案上雕塑的代表,创始于清代末年。创始人张明山,生于天津,他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的泥人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称他为:泥人张。
07
课堂评价
在了解家乡工艺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资料收集的能力,同时增加了对传统的文化认同。
加深了对传统工艺品制作的了解程度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