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二中、永春一中、龙岩一中”三校协作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三明二中、永春一中、龙岩一中”三校协作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口回
“三明二中、永春一中、龙岩一中”三校协作
可型
2025一2026学年第一学期联考高三地理答题卡
18.(1)4分)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注意事项
条鞋的益
考场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
贴条形码区
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
留痕迹。
无米杏器:苦
3
(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2)(6分)
4.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I[A][B][C][D]
5[A][B][C][D]
9[A][B][C][D]
13[][B][C][D]
2[A][B][C][D]
6[A][B][C][D]
10[A][B][C][D]
14[A][B][C][D]
3[A][B][C][D]
7 [A][B][C][D]11 [A][B][C][D]
15 [A][B][C][D]
4[A][B][C][D]
8[A][B][C][D]12[A][B][C][D]16[A][B][C][D]
非选择题:共52分。
(3)(6分)
17.(1)5分)
(4)(4分)
(2)(8分)
19.(1)(4分)
U
ㄖ囚■
囚囚■


(2)(4分)
请勿在此区域作答或
(3)(5分)
者做任何标记
(4)6分)
1

囚■囚
囚■囚
■“三明二中、永春一中、龙岩一中”三校协作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联考
高三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D B D C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A A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1) 黄河输(含)沙量大(1分),(清口段)下游河床淤高(1分);黄河汛期水位上升(1分),顶托作用强(1分);清口段排水不畅(1分),易生水患。
(2)6-8月为淮河汛期(1分),上游蓄水量大(1分),水位高(1分);(进入9月,)黄河汛期结束(1分),水位回落(1分),(清口段)上下游水位落差大(1分);开坝后流速快(1分),有利于冲刷、搬运(下游)河湖淤积的泥沙(1分)。
18.
(1)总体水温较高、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北部南北温差大、南部南北温差小。(任答4点给满分)
(2)(5月以来,)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分),多晴天(1分);太阳直射点北移(1分),太阳辐射强(1分);受周边陆地影响(1分),升温快(1分)。
(3)(5月-7月上旬)强烈的太阳辐射(1分)使海水温度升高(1分),有利于洋面空气增温(1分)增湿(1分);副高北移,下沉气流减弱(1分),有利于洋面湿热空气膨胀上升(1分)。
(4) 高水温促进台风的生成(1分)、加剧台风强度(1分);加剧海水蒸发(1分),使夏季风更加湿热(1分)。
19.
(1)林冠的削弱作用(1分),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1分);林冠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1分),并通过热传递(辐射、传导)使林内大气升温(1分)。
(2)光热水条件差,植被光合作用弱;木材采伐,植被量减少。
(3)林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1分),8月土温降低(1分),蒸发量减少(1分);降水量增多(1分),土壤含水量较高(1分)。
(4)(土壤缺少植被保护,)外力侵蚀作用增强(1分),增加封存有机碳的暴露(1分);到达地面的阳光增多(1分),土温升高(1分),微生物分解速度加快(1分),碳排放增多(1分)。“三明二中、永春一中、龙岩一中”三校协作
2025一2026学年第一学期联考
高三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2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B
D
C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A
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1)黄河输(含)沙量大(1分),(清口段)下游河床淤高(1分):黄河汛期水位
上升(1分),顶托作用强(1分):清口段排水不畅(1分),易生水患。
(2)6-8月为淮河汛期(1分),上游蓄水量大(1分),水位高(1分):(进入9
月,)黄河汛期结束(1分),水位回落(1分),(清口段)上下游水位落差大(1
分):开坝后流速快(1分),有利于冲刷、搬运(下游)河湖淤积的泥沙(1
分)。
18.
(1)总体水温较高、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北部南北温差大、南部南北温差小。
(任答4点给满分)
(2)(5月以来,)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分),多晴天(1分):太阳直射点北移(1
分),太阳辐射强(1分);受周边陆地影响(1分),升温快(1分)。
(3)(5月-7月上旬)强烈的太阳辐射(1分)使海水温度升高(1分),有利于洋
面空气增温(1分)增湿(1分):副高北移,下沉气流减弱(1分),有利于洋面
湿热空气膨胀上升(1分)。
(4)高水温促进台风的生成(1分)、加剧台风强度(1分):加剧海水蒸发(1
分),使夏季风更加湿热(1分)。
19.
(1)林冠的削弱作用(1分),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1分):林冠吸收太
阳辐射后增温(1分),并通过热传递(辐射、传导)使林内大气升温(1分)。
(2)光热水条件差,植被光合作用弱;木材采伐,植被量减少。
(3)林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1分),8月土温降低(1分),蒸发量减少(1
分):降水量增多(1分),土壤含水量较高(1分)。
(4)(土壤缺少植被保护,)外力侵蚀作用增强(1分),增加封存有机碳的暴露
(1分):到达地面的阳光增多(1分),土温升高(1分),微生物分解速度加快
(1分),碳排放增多(1分)。
2“三明二中、永春一中、龙岩一中”三校协作
2025一2026学年第一学期联考
高三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土星的自转轨道面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约为26.7°,土星环位于土星赤道上空,宽20
万公里,厚度仅为30米。随着土星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变化,从地球观测土星环的形状会
有所不同(图1)。图2示意某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据此完成1一2题。
自转轴

d
土星轨道
地球
土星
a
地球轨道
图1
图2
1.若从地球上看土星环如图1中甲所示,则当日土星位于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若傍晚时分,地球上观测到土星正从地平线升起,则当日土星位于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某圆形广场(40°N,115°E)四周空旷、无遮挡,广场边缘有一个健身器材。秋分日
天气晴朗,图3示意当日14:30(北京时间)健身器材的日影。据此完成3~5题。

广场中心
图3
3.体育器材位于广场中心的
A.西南
B.西北
C.东南
D.东北
4.当日,与图示时刻太阳高度角相同的另一时刻的北京时间是
A.14:00
B.10:30
C.9:50
D.10:10
5.稍后,从图示角度观察体育器材立柱影子长短变化以及转动方向分别是
A.变短向右B.变长向左
C.变短向左D.变长向右
图4为某日02时亚洲部分地区的天气形势图。未来36小时,甲天气系统将以20km/h的
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据此完成68题。
40
89
0
10
18
27
22
30
1007
1010


005
19
19
站点及
气温/°C
1010
等压线及
25
9906y
数值/hPa
10002
1005
100
110°
1209
图4
6.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A.2月
B.4月
C.7月
D.9月
7.A地当前的天气可能是
A.大雨倾盆
B.晴空万里
C.雾气弥漫
D.沙尘漫天
8.未来36小时,甲天气系统的变化是
①中心气压值升高②中心气压值下降③释放的潜热增多④吸收的潜热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5年5月24日,一名滑翔伞爱好者在祁连山P处,借助山谷风进行无动力滑翔训
练,过程中误入积雨云(云内上升气流强烈)底部,被气流卷至8589米高空。在该爱好者
的操控下,滑翔伞最终出云脱险并安全降落。图5示意当日起飞点附近地形及周边地区气流
状况。据此完成9~10题。
4000
.3600
高空西北风
3600
干冷气流
98E
低层暖湿气流
3600
-3200
40N
OP点
J3600
4000
4400
祁连山脉
图5
3“三明二中、永春一中、龙岩一中”三校协作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联考
高三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土星的自转轨道面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约为26.7°,土星环位于土星赤道上空,宽20万公里,厚度仅为30米。随着土星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变化,从地球观测土星环的形状会有所不同(图1)。图2示意某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若从地球上看土星环如图1中甲所示,则当日土星位于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 若傍晚时分,地球上观测到土星正从地平线升起,则当日土星位于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某圆形广场(40°N,115°E)四周空旷、无遮挡,广场边缘有一个健身器材。秋分日天气晴朗,图3示意当日14:30(北京时间)健身器材的日影。据此完成3~5题。
图3
3.体育器材位于广场中心的
A.西南 B.西北 C.东南 D.东北
4.当日,与图示时刻太阳高度角相同的另一时刻的北京时间是
A.14:00 B.10:30 C.9:50 D.10:10
5.稍后,从图示角度观察体育器材立柱影子长短变化以及转动方向分别是
A.变短 向右 B.变长 向左 C.变短 向左 D.变长 向右
图4为某日02时亚洲部分地区的天气形势图。未来36小时,甲天气系统将以20km/h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据此完成6~8题。
图4
6.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A. 2月 B. 4月 C. 7月 D. 9月
7.A地当前的天气可能是
A. 大雨倾盆 B. 晴空万里 C. 雾气弥漫 D. 沙尘漫天
8.未来36小时,甲天气系统的变化是
①中心气压值升高 ②中心气压值下降 ③释放的潜热增多 ④吸收的潜热减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25年5月24日,一名滑翔伞爱好者在祁连山P处,借助山谷风进行无动力滑翔训练,过程中误入积雨云(云内上升气流强烈)底部,被气流卷至8589米高空。在该爱好者的操控下,滑翔伞最终出云脱险并安全降落。图5示意当日起飞点附近地形及周边地区气流状况。据此完成9~10题。
图5
9.当日低层大气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A.南高北低,梯度小 B.南高北低,梯度大
C.北高南低,梯度小 D.北高南低,梯度大
10.当日P点上空积雨云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气层结稳定 ②山谷呈东北—西南走向
③太阳辐射较弱 ④云内气流上升释放潜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南亚岛国斯里兰卡受季风交替控制(图6),与季风迎风坡相比,背风坡的降水强度往往更大,且降水强度常在傍晚达到峰值。研究发现,背风坡降雨强度与水汽的累积量相关。据此完成11~13题。
图6
11.斯里兰卡7月盛行风的风向是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12.背风坡降水强度更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背风坡气流抬升作用较强 ②盛行风挟带水汽少
③中部山脉的相对高度有限 ④对流牵引海风抬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斯里兰卡海风转为陆风的时段(地方时)最可能是
A.11-12时 B.13-14时 C.15-16时 D.17-18时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植被、冻土、冰川等要素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某研究团队在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支流K开展水文监测,发现含沙量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点,并推测未来含沙量可能继续增加。图7示意青藏高原1980-2020年年均降水量及年均气温变化。据此完成14~16题。
图7
14.1980-2020年期间,青藏高原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B.大气削弱作用减弱
C.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保温作用减弱
15.影响支流K的含沙量出现明显昼夜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 土壤冻融作用 ②冰川侵蚀作用 ③流水侵蚀作用 ④岩石风化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研究团队推测未来支流K的含沙量可能继续增大的依据可能是流域内
①植被覆盖率减小 ②固态降水占比减小 ③自然灾害减少 ④冻土面积减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南宋时期,黄河夺淮入海,此后清口段(图8)屡遭水患。为此,明朝修建治水工程:修建拦水堤,束窄黄河河道;修建束清坝和御黄坝,每年6月上旬关坝蓄水、9月上旬开坝冲淤,以实现“蓄清排浑”,最终使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图8
从排水的角度,分析黄河夺淮入海后清口段屡遭水患的原因。(5分)
说明束清坝和御黄坝选择在9月上旬开坝的原因。(8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热带气旋的形成与发展受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2024年5月-7月上旬,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持续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水温迅速上升。研究表明,偏高的海水温度可能给我国夏季带来更加猛烈的暴雨。7月中旬以后,随着副热带高压北移,图示20°N以南海区有较多热带气旋生成。图9示意2024年5月16日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分布。
图9
描述图示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点。(4分)
分析5月中旬南海表层水温高的原因。(6分)
说明7月中旬以后20°N以南海区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的条件。(6分)
解释海水温度偏高使夏季暴雨加剧的原因。(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森林是一个集碳汇与碳源于一体的系统,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储存起来,同时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碳也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到大气中。某研究团队在我国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区(木材采伐期多为冬季)开展研究,发现:①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碳的速率与温度、含水量呈正相关②8月林区土壤排放的CO 最多。图10示意林区不同月份的降水量以及林内的气温和地下5cm处的土温变化。
图10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5-10月林内气温高于土温的主要原因。(4分)
分析林区冬季碳汇能力弱的原因。(4分)
与7月相比,分析8月林区土壤排放的CO 最多的原因。(5分)
从土壤碳排放的角度,说明该林区过度采伐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