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成都外国语学校高2025级10月月考试卷
语文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
审题人:高一语文组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
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
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
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
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
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
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
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
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
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
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
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
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
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
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
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一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
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
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
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
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
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
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
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
1成都外国语学校高2025级10月月考试题
语文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B.“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
错误。原文是说“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所以孤立、隔
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并非乡民个体间。故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相比现代社会”错误。文章中仅提到“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
由”,却没有与现代社会进行比较。
B.“它们和法律都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错误。原文是说“在乡土社会中
法律是无从发生的”,“熟悉和信任”是调节乡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而“法律并不
是”。
C.原文未比较乡土信用与现代契约信用的“稳定性”,且“应优先保留乡土信用”的建议无原文依据,
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仅指出乡土信用在现代社会的“流弊”,而非倡导“优先保留”。故选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留恋,能够反映“乡土本色”中“乡下人离不开泥土”的特点。
B.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不能反映“乡土本色”。
C.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能够反映“乡土本色”中乡下人靠农业谋生的特点。
D.表现了乡村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能够反映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的特点。故选B。
4.【答案】①举例论证:第3段举语言学家研究的成果为例,证明农民粘着土地的特点。②比喻论证:第
4段把宣泄出外的人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生动形象写出宣泄出外的农民的情态,以此论证乡
村人口并不是绝对固定。③对比论证:第7段中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进行对比,以此论证我们的乡土社
会其实就是礼俗社会。④引用论证:第8段中作者引用并解释《论语》中的第一句话以此论证人们在长久
的陶炼下对规矩是熟悉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第3段“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不太有变动。’”
中,作者列举语言学家在张北一带研究的实际成果这一具体事例,来证明农民黏着土地的特点。
②第4段“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通过比喻论证将抽象的乡村人
口流动情况变得具体可感,以此论证乡村人口并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
③第7段“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前者是礼俗社会,
后者是法理社会”,通过对比,强调我们的乡土社会其实就是礼俗社会。
④第8段“这过程是《论语》…‘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引用并解释《论语》中
的第一句话,来论证人们在长久的陶炼下对规矩是熟悉的。
5.【答案】①促进流动,突破孤立和隔膜,突破地域限制,增加社区间的往来。②重视法律,重视契约,
不局限于熟人情分。③关注普遍原则,不能只知道个别关联,要追求普遍真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材料信息和探究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文中“不流动…就是孤立和隔膜”“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
子”,表明乡土社会因不流动而存在孤立隔膜、地域限制等问题,所以要促进人员流动,打破孤立隔膜,
增加往来。
②文中“现代社会…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
重视,而是…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说明乡土社会依赖熟人间的信任和规矩,而现代社会需要
法律和契约来保障,所以乡土社会需要重视法律和契约的作用。
③文中“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不需要这种原则…似乎不太追求
1■

成都外国语学校高2025级10月月考
解答题
解答题
语文答题卡
8.(4分)
16.(6分)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正确填涂
考号
[o]
[o]
0]
[o]
[0
[o]
[0]
[0]
[0]
[0]
[0]
缺考标记
[1]
[1]
[1]
[1]
[1]
[1]
[1]
[1]
[1]
[1]
[2]
「21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
[4
解答题
[5
5
[5]
[5]
[5]
[5
[5]
[57
J
[5]
[5
解答题
6
[6]
[6]
[6
[6]
[6]
[6
[6]
61
16
17.(6分)(1)
[7]
[7]
[7]
9.(6分)
[8]
[8]
[8]
[8
[8]
(2)
[91
[91
[91
9
9
[9]
[9
(3)
单选题(每题3分,
共30分)
解答题
I[A][B][C][D]
7[A][B][C][D]
15[A][B][C][D]
2[A][B][C][D]
10[A][B][C][D]
19[A][B][C][D]
18.(3分)
3[A][B][C][D]
1I[A][B][C][D]
6[A][B][C][D]
12[A][B][C][D]
A
B
解答题
解答题
4.(4分)
解答题
20.(4分)
13.(8分)
(1)
解答题
(2)
解答题
21.(6分)(1)
5.(6分)
(2)
解答题
(3)
14.(3分)
解答题
22.(4分)
囚囚■
囚囚■



语文作文题

23.(60分)
囚■囚
囚■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