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夏港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夏港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初中语文10月练习卷
夏港中学八上语文练习卷
考试时间:80分钟;试卷总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
1、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9分)
(1)东皋薄暮望,    。
(2)晴川历历汉阳树,    。
(3)    ,浅草才能没马蹄。
(4)    ,归雁入胡天。
(5)几处早莺争暖树,    。
(6)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7)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
2.根据语境完成题目(5分)
太湖,镶嵌在锦绣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若瑶池仙境,似世外桃源,是人们 的梦里水乡。清淤、治藻、调水、禁渔、修复……十年的精心呵护,水质跃升、芦花摇曳、鱼虾肥美,这颗“绿宝石”越来越靓丽,越来越年轻了。无锡,浩hàn( )太湖三万六千顷碧波最美的那一方,演绎了一个现代版大禹治水的故事,浓缩了一座城对美的追求。她踏着轻yíng( )的步伐,悄( )然向人们走来……
(1)给加点字注音。(1分)
悄( )然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浩hàn ( ) 轻yíng( )
(3)下列词语填入原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心无旁骛 B.心驰神往 C.引人入胜 D.心潮澎湃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正是这样的情怀,陪伴着我们踏实坚定地走过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
②北宋的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③他们虽然身处时代不同,身份有别
④汉代的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⑤但是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杰出表现诠释着家国情怀
⑥中国从不缺少脊梁
A.②④⑥③⑤① B.③⑤②④⑥① C.⑥④②③⑤① D.④②③⑤⑥①
4.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般说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B.“长歌怀采薇”中的“采薇”化用了伯夷、叔齐隐居不仕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追寻古人隐逸山林的志趣。
C.《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此书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的地理名著。
D.《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被称为“诗佛”。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读汪曾祺散文的时候,就像是欣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素描。
B.电影《流浪地球》以其盛大的场景、震撼人心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C.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D.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孩子们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6.学校开展“新闻速递”活动,请你参与。(2分)
【新闻阅读】10月8日上午,亚奥理事会与杭州亚组委赛事总结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库马尔盛赞:杭州举办了史上最好的一届亚运会。这是对杭州亚运会的最高褒奖。
现在,随着杭州亚运会闭幕式的顺利落幕,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是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为亚洲乃至全世界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动人时光,也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优异答卷。这次杭州亚运会,让人记忆犹新的,除了服务的热情好客,运动员的拼搏进取,以及赛场内外“心心相融”外,还有“黑科技”的扎堆亮相,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如开幕式上的数字火炬人——“弄潮儿”,以及1.05亿数字火炬手以“数实融合”方式点燃主火炬,搬运标枪、铁饼的显眼包“机器狗”,“会充电”的座椅,“会开处方”的健身房,“会说话”的红绿灯。杭州亚运会,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科技、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明日世界”。
【我概括】请试着为上面的新闻拟一则标题(不超过20字)。
7.综合性学习与写作(8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为了净化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学校拟开展“让青春在e时代闪光”为主题的综合性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2分)
(2)请你仿照以下示例,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两种主题活动形式。(2分)
示例:举办“网上健康行”知识讲座。
① ②
(3)你的同桌小明上课时玩手机,老师及时发现制止后,小明对这位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此你将如何劝说他?(4分)
二、阅读与欣赏(40分)
(一)课外古诗文阅读(21分)
同一片风景,以不同的角度欣赏,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请阅读古诗文,完成题目。
【甲】春题湖上①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饯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木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①此诗作于长庆四年(824),作者杭州刺史任期届满之时。
【乙】钱塘湖石记
钱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下:
钱塘湖北有石函①,南有笕②。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③,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军吏二人,与本所由④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
若岁早,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⑤,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瀕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
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⑥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予在郡三年,仍⑦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选自《白氏长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注释】①石函:石函桥、石函闸。②笕:笕决湖。③复时:一昼夜,即二十四小时。④所由:官名,唐代一般指胥吏及差役。⑤押帖:书面说明。⑥官河:文中指运河。⑦仍:连续。
8.根据下表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方法指引 文中语句 字词解释
【查阅字典】①前往,到……去;②像,如同;③按照;④连词:假如,如果;⑤连词:相当于“和”。 若堤防如法 如: (写序号)
【成语推断】望尘莫及 而旱田苗无所及也 及:
【借助字形】“决”小篆字形为。《说文·水部》:“決,行流也。从水,从夬。”夬,分决也,有所破坏决裂。 即更决临平湖 决:
9.请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准 盐 铁 使 旧 法 又 须 先 量 河 水 浅 深 待 溉 田 毕 却 还 本 水 尺 寸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6分)
(1)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3分)
(2)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3分)
11.八(8)班学生学了《钱塘湖春行》后,老师要求课后搜集白居易所写西湖景色的诗文,做拓展探究。小明与小新读了【甲】【乙】两段文字后进行了讨论交流,请揣摩他们的思路,补全对话。(9分)
小明:我做课堂作业时,发现白居易善于用词,三言两语就可以在诗句中勾勒出画面感。你看《春题湖上》中颔联中(1)“ ”“ ”两字与《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争”和“啄”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前句两字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青松生机盎然,皓月高悬远空的优类情态;后句两字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美,洋溢出春的活力与生机。(2分)
小新:读《春题湖上》的颈联,更是画而感十足,引人遐想:(2) 。(2分)
小明:诗人笔下西湖关景如此秀丽明媚,难怪有人评论甲诗“言外正有余情”,我也感受到了作者(3) 、 、 之情。(3分)
小新:其实,白居易不止是一位善于发现自然之美的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杭州刺史时,疏浚钱塘湖,筑堤修闸,灌溉良田千顷:疏浚六井,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在我看未,他更是一个(4) 、 的人。(2分)
(二)现代文阅读(14分)
怀念我的父亲
赵丽宏
①一个月前,父亲突然去世。我赶到父亲身边时,他平静地躺着,脸上似乎略带微笑,就像睡着了一样。
②父亲是一个善良温和的人,他的脸上总是含着宽厚的微笑。记忆深刻的是,我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
③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父亲送我去学校报到。那时父亲还年轻,铺盖卷提在他的手中并不显得沉重。想到即将一个人在很远的学校里过寄宿生活,我不禁有些害怕和紧张。父亲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说:“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和城市里的味道不一样,乡下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小时候就是在乡下长大的。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离开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我离家没有几天,天气突然变冷,我没有棉袄,差点没冻死。”父亲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④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是“有问题”的人,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车站。那天,是我自己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呐呐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⑤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早已退休,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嘛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泪水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稀疏的头发和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唉,父亲是有点老了。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没有人能够阻挡这样的过程。
⑥在我的所有读者中,对我的文章和书最在乎的人,是父亲。只要知道哪家报纸杂志刊登有我的作品,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去买到。他总是用欣赏的目光读我的文字,从他阅读时的表情,我知道他很为自己的儿子骄傲,甚至比我自己还兴奋。在他晚年体弱时,这种兴奋竟然一如十数年前。前几年,有一次我出版了新书,准备在南京路的新华书店为读者签名。父亲知道了,打电话给我说他要去看看,我再三关照他不要凑这个热闹。那天早展,书店里果然人山人海,我很专注地埋头为读者签名。我无意中抬头时,突然发现了父亲,他拄着拐杖,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一个人默默地在远处注视着我。见我抬头,他冲我微微一笑,然后向我挥了挥手……
⑦父亲将他的爱,将他的期望,还有他的遗憾和痛苦,都流露宣泄在这轻轻一挥手之间了。
(有删改)
12.作者回忆了父亲三次送“我”的过程,请仔细研读全文,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把表格补充完整。(4分)
父亲的表现 “我”的感受
第一次送别 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我,安排我的住宿。 ①
第二次送别 ② 我知道父亲心里不好受;感慨人生
第三次送别 ③ ④
13.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小题。(4分)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划波浪线句子。(2分)
他拄着拐杖,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一个人沉默地在远处注视着我。见我抬头,他冲我微微一笑,然后向我挥了挥手……
(2)文章中多次写到父亲的微笑,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划横线句子的含义。(2分)
14.作者通过哪些事,表现出“对我的文章和书最在乎的人”是父亲的?(3分)
15.主持人、评论员马丁在电视节目《中国演说家》中怀念了他的中国式父亲,他说:“中国式父亲批评你却从不夸你,爱你却说不出口,什么都要让你悟却不清楚告诉你,嘴上嫌弃你内心却为你骄傲,常常只做,不说,默默付出。”结合文中的内容,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否像马丁所说的中国式父亲,说说理由。(3分)
(三)名著阅读(5分)
16.探究主题:从红军领袖与将领看“红星“为何能“照耀中国”
人物特点 人物姓名
他真诚,谦虚,不摆架子,乐于接受批评意见。体恤部属,与普通士兵共同吃苦,在战术方面足智多谋,打造了一支具有令人生畏的战斗力量的中国革命军队。 朱德
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和率真,富有幽默感,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博览群书,擅长演讲,记忆力超常,写作功底深厚,毫不在意生活琐事和外形,却对工作精益求精,有无穷的精力,能洞察中国民众的迫切需求,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①   
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像老虎一样强悍,从不知疲倦,生活像部下一样简朴,不看重钱财,非常喜爱马。虽然脾气火爆但很谦虚,对富人十分憎恶。 ②   
他生活简朴,脸上透着真诚,热情洋溢,身上拥有着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妙融合,会讲英语,善于逻辑推理,不屈不挠,冷静理智,是“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 ③   
从以上人物分析可知“红星”能“照耀中国”的原因有: ④   
2025-2026学年度初中语文10月练习卷
夏港中学八上语文练习卷
考试时间:80分钟;试卷总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
1、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9分)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7)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根据语境完成题目(5分)
太湖,镶嵌在锦绣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若瑶池仙境,似世外桃源,是人们 的梦里水乡。清淤、治藻、调水、禁渔、修复……十年的精心呵护,水质跃升、芦花摇曳、鱼虾肥美,这颗“绿宝石”越来越靓丽,越来越年轻了。无锡,浩hàn( )太湖三万六千顷碧波最美的那一方,演绎了一个现代版大禹治水的故事,浓缩了一座城对美的追求。她踏着轻yíng( )的步伐,悄( )然向人们走来……
(1)给加点字注音。(1分)
悄( qiǎo )然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浩hàn ( 瀚 ) 轻yíng( 盈 )
(3)下列词语填入原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心无旁骛 B.心驰神往 C.引人入胜 D.心潮澎湃
A.心无旁骛:专心一意而无其他念头;
B.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
C.引人入胜:吸引人进入美妙的境界;
D.心潮澎湃:形容心情十分激动,无法平静;
文中指太湖就像是梦里的水乡,是人们一心追求、向往的地方,故用“心驰神往”;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①正是这样的情怀,陪伴着我们踏实坚定地走过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
②北宋的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③他们虽然身处时代不同,身份有别
④汉代的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⑤但是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杰出表现诠释着家国情怀
⑥中国从不缺少脊梁
②④⑥③⑤① B.③⑤②④⑥① C.⑥④②③⑤① D.④②③⑤⑥①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排序。
通读整个语段可知,这个语段主要谈“中国不缺少脊梁”这个话题,故⑥句是首句,提出了观点;
④②按照时间顺序,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直接论证⑥句的观点,所以在第二、第三位;
③的“他们”承接④②句的司马迁、陆游,对他们进行评价、议论,故在第四位;
⑤的“但是”和③句的“虽然”形成转折关系,突出了司马迁、陆游的家国情怀,在第五位;
①句的“这样的情怀”承接⑤句的“家国情怀”,总结,在第六位;
故排序:⑥④②③⑤①;
故选C。
4.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般说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B.“长歌怀采薇”中的“采薇”化用了伯夷、叔齐隐居不仕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追寻古人隐逸山林的志趣。
C.《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此书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的地理名著。
D.《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被称为“诗佛”。
【详解】D.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2分)
A.读汪曾祺散文的时候,就像是欣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素描。
B.电影《流浪地球》以其盛大的场景、震撼人心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C.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D.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孩子们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6.学校开展“新闻速递”活动,请你参与。(2分)
【新闻阅读】10月8日上午,亚奥理事会与杭州亚组委赛事总结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库马尔盛赞:杭州举办了史上最好的一届亚运会。这是对杭州亚运会的最高褒奖。
现在,随着杭州亚运会闭幕式的顺利落幕,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是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为亚洲乃至全世界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动人时光,也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优异答卷。这次杭州亚运会,让人记忆犹新的,除了服务的热情好客,运动员的拼搏进取,以及赛场内外“心心相融”外,还有“黑科技”的扎堆亮相,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如开幕式上的数字火炬人——“弄潮儿”,以及1.05亿数字火炬手以“数实融合”方式点燃主火炬,搬运标枪、铁饼的显眼包“机器狗”,“会充电”的座椅,“会开处方”的健身房,“会说话”的红绿灯。杭州亚运会,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科技、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明日世界”。
【我概括】请试着为上面的新闻拟一则标题(不超过20字)。
亚奥理事会盛赞杭州亚运为史上最美(杭州亚运被亚奥理事会给予最高褒奖)
7.综合性学习与写作(8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为了净化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学校拟开展“让青春在e时代闪光”为主题的综合性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2分)
例:①健康绿色上网,共建和谐空间。②网络无边,青春有限;珍惜时间,健康上网。
(2)请你仿照以下示例,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两种主题活动形式。(2分)
示例:举办“网上健康行”知识讲座。
①举办“净化网络,合理上网”主题征文活动②召开“轻舞飞扬,e时代的我们”主题班会 ③开展“让青春在e时代闪光”的主题演讲赛④举行“绿色上网,健康成长”的主题辩论会
(3)你的同桌小明上课时玩手机,老师及时发现制止后,小明对这位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此你将如何劝说他?(4分)
小明,你上课玩手机,本来就不对啊。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老师发现你上课玩手机并制止你,是对你负责,你不能对老师有抵触情绪,而要感谢老师。你说对吗?
阅读与欣赏(40分)
(一)课外古诗文阅读(21分)
同一片风景,以不同的角度欣赏,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请阅读古诗文,完成题目。
【甲】春题湖上①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饯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木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①此诗作于长庆四年(824),作者杭州刺史任期届满之时。
【乙】钱塘湖石记
钱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下:
钱塘湖北有石函①,南有笕②。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③,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军吏二人,与本所由④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
若岁早,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⑤,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瀕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
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⑥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予在郡三年,仍⑦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选自《白氏长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注释】①石函:石函桥、石函闸。②笕:笕决湖。③复时:一昼夜,即二十四小时。④所由:官名,唐代一般指胥吏及差役。⑤押帖:书面说明。⑥官河:文中指运河。⑦仍:连续。
8.根据下表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方法指引 文中语句 字词解释
【查阅字典】①前往,到……去;②像,如同;③按照;④连词:假如,如果;⑤连词:相当于“和”。 若堤防如法 如: ④ (写序号)
【成语推断】望尘莫及 而旱田苗无所及也 及: 等到
【借助字形】“决”小篆字形为。《说文·水部》:“決,行流也。从水,从夬。”夬,分决也,有所破坏决裂。 即更决临平湖 决: 挖
9.请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准 盐 铁 使 旧 法/又 须 先 量 河 水 浅 深/待 溉 田 毕/却 还 本 水 尺 寸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6分)
(1)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3分)
根据农田的亩数,确定放水的日期和时间,测量湖水的尺寸,按照规定限量放水
(2)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3分)
我在杭州任职三年,连续几年都遇到干旱,对于钱塘湖的利弊,我都彻底探究了其中的缘由
11.八(8)班学生学了《钱塘湖春行》后,老师要求课后搜集白居易所写西湖景色的诗文,做拓展探究。小明与小新读了【甲】【乙】两段文字后进行了讨论交流,请揣摩他们的思路,补全对话。(9分)
小明:我做课堂作业时,发现白居易善于用词,三言两语就可以在诗句中勾勒出画面感。你看《春题湖上》中颔联中(1)“ 排 ”“ 点 ”两字与《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争”和“啄”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前句两字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青松生机盎然,皓月高悬远空的优类情态;后句两字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美,洋溢出春的活力与生机。(2分)
小新:读《春题湖上》的颈联,更是画而感十足,引人遐想:(2)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生动传神地刻画出西湖的美。(2分)
小明:诗人笔下西湖关景如此秀丽明媚,难怪有人评论甲诗“言外正有余情”,我也感受到了作者(3) 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对西湖美景的眷恋 、 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之情。(3分)
小新:其实,白居易不止是一位善于发现自然之美的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杭州刺史时,疏浚钱塘湖,筑堤修闸,灌溉良田千顷:疏浚六井,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在我看未,他更是一个(4) 关注现实为民着想 、 关注百姓疾苦 的人。(2分)
(二)现代文阅读(14分)
怀念我的父亲
赵丽宏
①一个月前,父亲突然去世。我赶到父亲身边时,他平静地躺着,脸上似乎略带微笑,就像睡着了一样。
②父亲是一个善良温和的人,他的脸上总是含着宽厚的微笑。记忆深刻的是,我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
③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父亲送我去学校报到。那时父亲还年轻,铺盖卷提在他的手中并不显得沉重。想到即将一个人在很远的学校里过寄宿生活,我不禁有些害怕和紧张。父亲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说:“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和城市里的味道不一样,乡下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小时候就是在乡下长大的。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离开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我离家没有几天,天气突然变冷,我没有棉袄,差点没冻死。”父亲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④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是“有问题”的人,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车站。那天,是我自己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呐呐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⑤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早已退休,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嘛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泪水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稀疏的头发和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唉,父亲是有点老了。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没有人能够阻挡这样的过程。
⑥在我的所有读者中,对我的文章和书最在乎的人,是父亲。只要知道哪家报纸杂志刊登有我的作品,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去买到。他总是用欣赏的目光读我的文字,从他阅读时的表情,我知道他很为自己的儿子骄傲,甚至比我自己还兴奋。在他晚年体弱时,这种兴奋竟然一如十数年前。前几年,有一次我出版了新书,准备在南京路的新华书店为读者签名。父亲知道了,打电话给我说他要去看看,我再三关照他不要凑这个热闹。那天早展,书店里果然人山人海,我很专注地埋头为读者签名。我无意中抬头时,突然发现了父亲,他拄着拐杖,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一个人默默地在远处注视着我。见我抬头,他冲我微微一笑,然后向我挥了挥手……
⑦父亲将他的爱,将他的期望,还有他的遗憾和痛苦,都流露宣泄在这轻轻一挥手之间了。
(有删改)
12.作者回忆了父亲三次送“我”的过程,请仔细研读全文,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把表格补充完整。(4分)
父亲的表现 “我”的感受
第一次送别 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我,安排我的住宿。 ①害怕紧张,第一次感到对父亲的依恋
第二次送别 ②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到车站目送"我",脸上带着勉强的微笑,眼含泪光挥手 我知道父亲心里不好受;感慨人生
第三次送别 ③送"我"到弄堂口,泪流满面,擦着眼泪 ④ 发现父亲老了,感慨时光流逝
13.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小题。(4分)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划波浪线句子。(2分)
他拄着拐杖,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一个人沉默地在远处注视着我。见我抬头,他冲我微微一笑,然后向我挥了挥手……
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拄着拐杖""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默默地注视""微微一笑""挥了挥手"等细节,写出父亲年老体衰却仍想见证"我"的成就,又不愿打扰的状态,体现了父亲对"我"深沉而含蓄的爱与骄傲。
(2)文章中多次写到父亲的微笑,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划横线句子的含义。(2分)
父亲以轻松的语气和温和的微笑讲述少年时的艰辛,并非不记得苦难,而是不想让"我"因寄宿生活而害怕,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我"勇敢面对,展现了他对"我"的疼爱与担当。
14.作者通过哪些事,表现出“对我的文章和书最在乎的人”是父亲的?(3分)
父亲会不厌其烦地买刊登"我"作品的报刊;用欣赏的目光读"我"的文字,为"我"骄傲;在"我"新书签名时,拄着拐杖默默在远处注视"我"。
15.主持人、评论员马丁在电视节目《中国演说家》中怀念了他的中国式父亲,他说:“中国式父亲批评你却从不夸你,爱你却说不出口,什么都要让你悟却不清楚告诉你,嘴上嫌弃你内心却为你骄傲,常常只做,不说,默默付出。”结合文中的内容,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否像马丁所说的中国式父亲,说说理由。(3分)
文中的父亲是马丁所说的中国式父亲。他爱"我"却含蓄,如三次送别时用行动表达不舍与牵挂,而非直白诉说;为"我"的成就骄傲,却在签名会时默默注视,不张扬;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我",以温和的方式传递力量,符合"只做,不说,默默付出"的特点。
【解析】
12.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人物表现与"我"的感受的梳理。①第一次送别时,"我"的感受可从第③段"想到即将一个人在很远的学校里过寄宿生活,我不禁有些害怕和紧张""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得出,即害怕紧张,第一次感到对父亲的依恋。②第二次送别中父亲的表现,根据第④段"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呐呐说: '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可知,是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到车站目送"我",脸上带着勉强的微笑,眼含泪光挥手。③第三次送别父亲的表现,从第⑤段"父亲送我到弄堂口……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泪水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可知,是送"我"到弄堂口,泪流满面,擦着眼泪。
④第三次送别"我"的感受,结合第⑤段"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稀疏的头发和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唉,父亲是有点老了。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可知,是发现父亲老了,感慨时光流逝。
13.①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第⑥段"他拄着拐杖,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一个人默默地在远处注视着我。见我抬头,他冲我微微一笑,然后向我挥了挥手……"句中"拄着拐杖"是动作描写,体现父亲年老体衰的状态;"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默默地注视"表现出父亲不想打扰"我"签名、只想静静见证的体贴;"微微一笑""挥了挥手"是神态与动作描写,传递出父亲为"我"骄傲的情感。这些细节共同刻画了父亲对"我"深沉而含蓄的爱,他虽年老仍牵挂"我"的成就,却选择以不张扬的方式表达。
②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第③段"父亲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前文提到"我不禁有些害怕和紧张",父亲讲述"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没有棉袄,差点没冻死"的往事。父亲少年时的经历充满"艰辛和严峻",但他用"轻松的语气"和"温和的微笑"讲述,并非淡化苦难,而是为了安抚"我"对寄宿生活的恐惧。他以自身经历为例子,想让"我"明白困难可以克服,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与用心良苦的鼓励,将沉重的担忧转化为温和的力量传递给"我"。
题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概括。第⑥段"只要知道哪家报纸杂志刊登有我的作品,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去买到。他总是用欣赏的目光读我的文字,从他阅读时的表情,我知道他很为自己的儿子骄傲""有一次我出版了新书……父亲知道了,打电话给我说他要去看看……我无意中抬头时,突然发现了父亲,他拄着拐杖,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一个人默默地在远处注视着我"。文中通过三件事体现父亲的在乎:一是父亲会主动且不厌其烦地购买刊登"我"作品的报刊;二是他阅读"我"的文字时带着欣赏的目光,为"我"感到骄傲;三是在"我"新书签名会时,年老体衰的他拄着拐杖,默默在远处注视"我",见证"我"的成就。这些行为都凸显了父亲对"我"作品的高度关注和深厚情感。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父亲三次送别时,虽内心不舍却很少直白表达,如第二次送别"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为"我"的作品骄傲,却在签名会时"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一个人默默地在远处注视着我";用自己少年经历鼓励"我",以行动传递关爱,而非过多言语。文中的父亲符合马丁所说的"中国式父亲"。他的爱含蓄而深沉,从不直白诉说,而是通过行动表达:送别时用微笑掩饰伤感,用自身经历鼓励"我";为"我"的成就骄傲,却选择默默注视而非上前打扰;始终以温和的方式传递关爱与期望,体现了"只做,不说,默默付出"的特点,与"爱你却说不出口""嘴上不说内心骄傲"的描述高度契合。
(三)名著阅读(5分)
16.探究主题:从红军领袖与将领看“红星“为何能“照耀中国”
人物特点 人物姓名
他真诚,谦虚,不摆架子,乐于接受批评意见。体恤部属,与普通士兵共同吃苦,在战术方面足智多谋,打造了一支具有令人生畏的战斗力量的中国革命军队。 朱德
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和率真,富有幽默感,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博览群书,擅长演讲,记忆力超常,写作功底深厚,毫不在意生活琐事和外形,却对工作精益求精,有无穷的精力,能洞察中国民众的迫切需求,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① 毛泽东
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像老虎一样强悍,从不知疲倦,生活像部下一样简朴,不看重钱财,非常喜爱马。虽然脾气火爆但很谦虚,对富人十分憎恶。 ② 贺龙  
他生活简朴,脸上透着真诚,热情洋溢,身上拥有着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妙融合,会讲英语,善于逻辑推理,不屈不挠,冷静理智,是“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 ③ 周恩来  
从以上人物分析可知“红星”能“照耀中国”的原因有:(2分) ④红军领袖与将领们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他们真诚、谦虚、质朴、勇敢、足智多谋、精通业务、关爱部属、生活简朴等,这些品质使他们能够打造一支强大的革命军队,赢得了士兵和民众的支持与信任
2025-2026学年秋学期第一次作业反馈
(二)
(3)(4分)
初二语文答题卡
12.(4分)

姓名:
贴条形码区

班级:
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学号:

二、阅读与欣赏(4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
(一)
13.(4分)
1.(9分)
8.(3分)
(1)(2分)
(1)
(2)
如:
及:
(3)
(4)
决:
(5)
(2)(2分)
9.(3分)
(6)
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
(7)
10.(6分)
14.(3分)
2(1)(1分)
(1)
2(2)(2分)
(2)
2(3). BCa四
15.(3分)
3.BC4.ABC5.0BC四
6.(2分)
11.(9分)
(1)(2分)
(三)
7.(8分)
(2)(2分)
16.(5分)
(1)(2分)


(2)(2分)
(3)(3分)


(4)(2分)
■口口口
第1页共3页
第2页共3页
第3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