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份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势必为世界持续和平与永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天下归之》)材料二: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人崇高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人早就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要达到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目标,需要有天下为公的责任担当。《礼记·礼运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样才能实现《尚书·尧典》中提出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贤都怀有“天下”的胸怀,这里的天下是指人类的总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以其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显示出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提倡各个国家之间能够“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携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提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和责任感落实到实践中,为人类的发展规划了一个共同奋斗目标,也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方向。《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不断弘扬每个人内心中的光明美德,使人能够通过学习,去污而自新,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家们就对人的本性进行了思考。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把“善”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施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是最接近“道”的品格,道德高尚的人就应该具有水那样的品格。“人心和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摘编自孙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根基》)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强调“立德”;“外王”为用,强调“立功”“立言”。B.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爱好和平的思想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C.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有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塑造了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体现了大国的担当。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B.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C.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儒家思想,体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D.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人性“善”的追求的一项是( )(3分)A. 《论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 《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C. 《老子》:“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D. 《墨子》:“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德”的价值观念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及其注释,完成下面小题。偷月饼王干月亮升起来了,黄黄的,像一只薄薄的金黄月饼。地上,黑的、白的界限清清明明,树影摇摇晃晃。村庄上静得很,庄心河银晃晃地流着,水声脆脆地唱着。我们出发了,外婆家里的小狗大黑也跟在后面。干什么?偷月饼!偷东西,肯定不是好人,连狗见了也要咬。但在红蜻蜓故乡,却是古朴淳厚的乡风。中秋晚上,每家每户都要焚香敬神,“中秋不敬月,出门遭雨雪”。在自己家的天井里,小桌上供上几只月饼,一大碗煮熟的老菱,一管长长的整藕,点燃一炷香,主人公在缭绕的烟雾之中作个揖,说几句吉利的话,然后便回到屋里睡觉,一任月光和清风欣赏品尝。倘若黎明时节,月饼不见了,那最好,全家都高兴。不知怎的,这乡风渐渐不那么浓了,人们对它有些“淡”。已有好几年吃不上月饼了,连糯米元宵也有点勉强了。听说,这几年以粮为“缸”①,藕塘填了,水面上,只能放水浮莲,吃不到菱了,糯稻不种,自留地也只能偷偷地栽。我和弟弟、妹妹就只有靠“偷”了。原来还可以多“偷”几家,现在“偷”不到了。我们只有到月婆婆家去了。月婆婆,人说她是个老姑娘。我也不懂什么意思,只晓得有一个人住在那又破又矮的小草棚里,是“五保”②。她是一个瞎子。但走起路来像明目人一样,从来没有跌过跟头,每天还到河边拎水回来用。她靠搓绳卖几个零用钱。每年中秋,月婆婆总要备十几只月饼供供月亮,而“月神”对她又特别“给脸”,每次总要吃得光光的。踏着一路水似的月光,我们几个来到了月婆婆的家门口,悄悄蹲在她屋前的草丛中。月婆婆从草屋里出来了,她瘦精精的,满头银发,双手端着两只大碗,黑乎乎的,大概是刚出锅的老菱,放到供桌上。真怪!哪来的老菱?心急的小胖就要下手,我忙按住他。月婆婆又出来了,颤颤巍巍的双手捧的,是月饼!好像掉了一片饼屑子,月婆婆拈起往嘴里送,又停在半空中,放回,将缺角凑上,那股诱人的油香和甜味散布在空气里,袭扰我们的胃。月婆婆双手作成拱状。向东天那团圆月作了个揖,然后喃喃自语:“月公公,今年计划更紧了,我搓的草绳价钱又低,只能买四只,让你挨饿了,明年,再多买些补给你。”声音很低,很虔诚,我们都沉浸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中,许久,我们都没有敢动,我们有点想回家了,身上凉润润的,下露水了?月婆婆拿出一张小板凳和一捆捶熟了的稻草,搓起绳来,一股金黄的小溪从她两掌之间涓涓流出,她轻轻哼起了一首古老的歌谣:凉月巴巴,照见家家;……我们静静听着。许久,她放下手中的活,走进屋里,好像睡下了,好像是在叹息,一摞金色的草绳愣在那里,一动不动。我想起了什么,挪了一下身子,又往回一缩,又挪了一下,最后爬出草丛,蹑手蹑脚地走近小桌,将四只月饼捧到手上。小胖和我弟弟跑来帮忙,抓菱角,谁知慌忙之中就将两只碗碰倒在地,清脆的声音划破寂静的夜。月婆婆的白发在窗口出现了。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的笑容……【注】①以粮为“缸”:“以粮为纲”的谐音,指在农业生产中一切生产都围绕粮食生产来安排,粮食是农业生产的中心和主线,这个口号是在上个世纪50代年末60年代初提出来的,反映了党和政府对粮食问题的担忧和重视。这一方针的提出是基于对农业基础地位的科学认识和现实粮食需求的全面把握,对中国社会发展既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带来深刻的历史教训。②“五保”: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五保户”常见于我国农村地区,五保对象为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这种制度的设立是我国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以童年趣事入文,记录了“我”在外婆家玩耍时,跟“小胖”、“我的弟弟”等一道去月婆婆家里偷吃月饼的经历。B. 月婆婆搓草绳时就像一股金黄的小溪从她两掌之间涓涓流出,“我”的心被这劳动的场景深深打动,发出由衷的赞美。C. 人们对偷月饼这样的乡风渐渐“淡”下来了,连糯米元宵也有点勉强了,因为改革开放后大家看重钱而不重视文化了。D. 我们在“偷”月饼抓菱角时,慌忙之中将碗碰倒在地,惊醒了月婆婆,月婆婆也因为贡品被“月神”收纳了而露出了笑容。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首段六个叠词的使用,以优雅而简洁的语言将月光下乡村的夏夜写得静谧而充满暗示性,让读者感知到一场异样的事情就快发生。B. 文中大量心理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将月婆婆供奉月饼与菱角时的怪诞行为写得活灵活现,也写出了我们行“偷”的“紧张”。C. 月婆婆哼起的古老歌谣既押韵又富于生活情调,口语化,每句有叠音,修辞手法上既有顶真又有回环,如神来一笔极具美感。D. 从本文也可以看出,王干的散文善于写饮食中的人生,从舌尖到心底,“食”与“味”都淋漓尽致,哪怕媚俗取巧也在所不惜。8.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偷月饼”这一乡俗?(4分)9. 本文很美,但很多人读完后都双眼湿润,请说说有哪些因素给读者带来了忧伤。(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哀公问政。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致知在格物”,成语“格物致知”即出于此,该成语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则而总结理性知识。B. “为政在人”与《墨子·兼爱》中“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的“为”意思不同。C. “嘉善而矜不能”与《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D. “继绝世,举废国”“绝世”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礼记·大学》中认为,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项中,一定要以格物为根本。B. 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的亲人;义就是人们相处应该适宜得当,最重要的是尊敬贤人。C. 孔子在谈治理天下国家的准则时说,能够优待远方的来客,四方的人就会归顺;能够安抚各诸侯国,天下的人自然就敬畏。D. 孔子认为,摒弃小人的谗言,远离美色,轻视钱物,重视道德,能劝勉贤人;对待士人要讲忠诚信义,并以厚禄供养他们。13. 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2)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14. 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对如何“修身”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辛弃疾戊申岁,奏邸忽腾报,谓余以病挂冠,因赋此①。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怨恩。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青云得意,见说长存。抖擞衣冠,怜渠无恙,合挂当年神武门②。都如梦,算能争几许,鸡晓钟昏。此心无有亲冤。况抱瓮年来自灌园③。但凄凉顾影,频悲往事,殷勤对佛,欲问前因。却怕青山,也妨贤路,休斗尊前见在身。山中友,试高吟《楚些》,重与招魂。【注】①宋孝宗淳熙十五年,辛弃疾因谗被劾落职已七年有余,邸报中突然出现其因病辞官的消息,词人百感交集,而作此词以自陈。②“抖擞……神武门”,《南史》载陶弘景身居要职但离群索居。后挂官服于神武门上,上表辞官。③《庄子》载,子贡过汉阴,见到一个老人一次又一次抱着瓮灌溉田圃,用力多而收效少,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后以“抱瓮灌园”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词人以“老子”自谓,既增添了词的口语化色彩,又突出了词人才高不羁的形象特点。B. 这首词开篇即声明看透人间恩怨的态度,“笑尽”二字极写词人的潇洒意态,旷达豪放。C. “抖擞衣冠,怜渠无恙,合挂当年神武门”三句用典,表明“早当勇退,不必待劾”之意。D. 这首词语言婉转多姿,句式上呈现散文化的特点;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抒情,风格沉郁。16. 下片描述了词人如今隐居的情状,其中蕴含了词人哪些复杂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2)上至一国之君,下至黎民百姓,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根本。《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强调这个道理。(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认为“自我夸耀,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不能长久下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平时晒太阳的主要目的实际上并不是补钙,而是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钙吸收,增加肌肉协调性,预防跌倒。晒太阳时,紫外线晒到皮肤上,皮肤的7-脱氢胆固醇会逐渐转变为维生素D。但如果是隔着玻璃晒太阳, A ,使得紫外线能量明显衰减,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影响,也会影响钙的吸收。隔着玻璃晒太阳确实无法促进钙的吸收,甚至还有可能会晒伤。如果实在是无法外出活动的话,也一定要打开窗子, B 。“夏天短裤和短袖、冬天露出脸和手”就是最佳的选择。①要注意的是,晒太阳的时间并不是越久越好,②过长或过短都可能会伤害皮肤。③绝大多数人每天在阳光下10—20分钟即可,④儿童可以时间短些为宜,⑤老人可以适当长些,⑥但一般建议在30分钟之内。⑦如果有需要可以戴墨镜,⑧避免不让阳光直射导致眼睛损伤,⑨戴帽子则可以避免秀发被晒伤。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 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群山绵亘,泉水潆洄,梦泉村静谧地藏于山坳里。老屋石墙,汩汩清泉,历经数百年沧桑,生生不息,见证着村庄的变迁。步入村子,游客络绎不绝,受到商业气息的影响,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偶遇一位卖杏仁的老者,闲聊时,老者指向身后的房屋,将悠远的历史娓娓道来。定睛一瞧,村内民居风格统一,这些石屋皆是石头垒墙、石板铺顶,整体厚重古朴、美观大方。在村中漫步前行,喧嚣声渐渐散去,石板路曲径通幽,泉水叮咚,轻轻吟唱。泉水旁,青苔斑斑,不由得让人想起“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的诗句来。立于山村开阔处,举目四望,便看到齐长城遗址。齐长城如同一条巨龙,横亘在山崖之上,蜿蜒盘旋,雄姿尚在,蔚为壮观。置身此间,仿佛能看到2000年前的金戈铁马。如今的梦泉村建成了40多处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巧妙融合的民宿,让游客多了新体验;搭建的露天营地,与自然天成的山色、泉音相得益彰;特色的研学游线路,让孩童们拥抱大自然……古村落绽放新颜,吸引了八方游客,昔日偏僻的小山村热闹起来了。20. 文中有三个加点的叠词“渐渐、轻轻、斑斑”,请简要说明它们在语意上分别强调了什么。(3分)21.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22.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影响”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1)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影响(2)受到商业气息的影响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份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答案【答案】1. C 2. B 3. C4. 材料一《德之所在,天下归之》(1)主要围绕着“重德”的价值观念展开;(2)分别论述其内涵包含的三个方面:“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3)最后一段点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4)是总分总的结构。5.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人心和善”,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1题详解】C.“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有宽广的格局……塑造了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以其宽广的格局……显示出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可知,曲解文意,“显示”不等于“塑造“。故选C。【2题详解】B.“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中“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可知,“正德”的终极目标是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故选B。【3题详解】A. 能体现人性“善”的追求。B. 从反面体现人性“善”的追求。C.与人性“善”的追求无关。D. 从“孝”的角度体现人性“善”的追求。故选C。【4题详解】从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一《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共五段文字,主要围绕着“重德”的价值观念展开,分别论述其内涵包含的三个方面。第一段总提“重德”。第二段点出内涵的第一个方面:“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第三段点出内涵的第二个方面:“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第四段点出内涵的第三个方面:“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最后一段点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由此可知,材料一是总分总的结构。【5题详解】由材料一最后一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由材料二第二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提倡各个国家之间能够‘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携手发展”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人心和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可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人心和善”,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答案】6. B 7. C8. (1)供奉月饼祭祀月神是一种古朴淳厚的乡风民俗,“中秋不敬月,出门遭雨雪”已成为一种心理暗示与文化警惕,不可简单地归结为封建迷信。 (2)供奉月饼的人作揖求吉,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月饼不见了全家反而都高兴,对“偷”月饼的人不会责怪,不可用简单的法律条令来裁夺。 (3)“偷”月饼的人更多的是为了找乐趣,其行为也可帮助供奉月饼者完成心愿,美好动机驱动下的行为才值得抒写,与动机不纯的偷盗是两码事。9. (1)时代带来的忧伤。种粮政策带来食品单一,菱角、莲藕和糯米都不再生产,孩子们吃不上月饼,只能在中秋节通过“偷”的方式解馋,时代所致的忧伤。 (2)月婆婆的“五保户”身价带来的忧伤。终身未嫁的一个盲人,政府救济对象,靠搓绳卖几个零用钱,孤苦伶仃。 (3)月婆婆的善良带来的忧伤。因为供奉的月饼较往年少了,心生愧疚给月神交代少了的原因,并承认来年多买些补给它。 (4)月婆婆的叹息带来的忧伤。哼唱完古老的歌谣,发现“家家欢乐,天天吃粑”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月婆婆回屋叹息,让人忧伤。 (5)气氛烘托带来的忧伤,一摞金色的草绳愣在那里一动不动,用拟人的手法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6)细节描写带来的忧伤,儿童渴望美食,最后爬出草丛,蹑手蹑脚地走近小桌去抓月饼和菱角,慌忙之中将碗碰倒在地,清脆的声音划破寂静的夜,营养缺乏刺伤着童真。【6题详解】A.“去月婆婆家里”错误,月婆婆住在又破又矮的小草棚里,并无院子与天井,所以我们并没有进到家里。C.“改革开放后大家看重钱而不重视文化了”有误,脱离文本,也不符合原文设置的历史时期。D.“月婆婆也因为贡品被‘月神’收纳了而露出了笑容”错误,文末句子是虚写,是“我”的臆测,不一定属实。故选B。【7题详解】A.“夏夜”错误,“中秋”属于秋季。B.“月婆婆供奉月饼与菱角时的怪诞行为”错误,月婆婆的行为符合乡规礼俗,并非怪诞,她只是比别人坚守得更好而已。D.“哪怕媚俗取巧也在所不惜”错误,王干的美食写作继承了汪曾祺的衣钵,不媚俗,不取巧,通达平和,自然清新。故选C。【答案】10. BDF 11. C 12. A13. (1)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相互关爱呢?所以天下的人互相关爱就会治理好,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 (2)提高亲族的爵位,增加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这是用来劝勉人们爱自己亲人的方法。14. ①材料一认为“修身”要先“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②材料二认为“修身”要“以道”(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应知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应做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10题详解】句意: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君子不能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亲亲之杀”是主谓结构,语意完整,其后停顿,即B处;“尊贤之等”与“亲亲之杀”句子结构一致,其后停顿,即D处;“礼所生”上主谓结构,语意完整,“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停顿;“故”表示因此,作句子开头,引出下句,所以应在“故”前断开,即F处。故选BDF。【11题详解】A.正确。B.正确。治理/作为。C.错误。意思不同。同情,怜悯/炫耀,夸耀。句意:对其中有善行的人要给予嘉奖,对其中能力薄弱的人要给予同情。/自我夸耀的人不会长久。D.正确。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冠绝当世。句意: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已经废灭的国家。/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12题详解】A.“一定要以格物为根本”错误。依据原文可知,一概都以修养自身品性作为根本。故选A。【13题详解】(1)“恶”,怎么;“劝”,鼓励;“治”,治理得好;“乱”,发生祸乱。(2)“尊”,使……尊贵,提高;“重”,使……重,增加;“所以”,用来……的。【14题详解】①依据“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可知,材料一认为“修身”要先“正心”,即端正自己的内心;②依据“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知材料二认为“修身”要“以道”,即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应知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即爱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应做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即必须做到内心虔诚外表端庄,不符合礼节的事绝不要去干。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品性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品性作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材料二: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治理政事的方法在于获得人才,获得贤才的方法在于国君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在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在于树立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而以爱自己的亲属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说人们相处应该适宜得当,而以尊敬贤人最为重要。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君子不能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不能不侍奉好自己的亲人;想侍奉好自己的亲人,就不能不知道尊贤爱人;想知道尊贤爱人,就不能不了解和掌握自然的法则。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就是天下共行的美德。”孔子说:“爱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知道这三项的人,就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就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国家了。”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尊重贤人,爱护自己的亲人,敬重大臣,体恤众臣,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人民,招纳各种工匠以资国用,优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四方的诸侯。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就能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典范。能够尊重贤人,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能够爱自己的亲人,就不会使叔伯、兄弟产生怨恨。能够尊敬大臣,在处理事情时就不会感到迷惑不定。能够体恤众臣,那些为士的人就会重重报答恩德。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百姓,那么百姓(会因)被勉励(而努力工作);能够招纳各种工匠,那么财物就会充足。能够优待远方的来客,四方的人都会归顺;能够安抚各国诸侯,全天下的人自然都会敬畏。必须内心虔诚外表端庄,不符合礼节的事绝不要去干,这是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方法。摒弃那些谗佞小人的坏话,远离那些诱人的女色,轻视钱财货物,珍视道德品质,这是劝勉贤人最好的方法。提高亲族的爵位,增加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这是用来劝勉人们爱自己亲人的方法。为大臣多设属官,这是奖励大臣的好方法。对待士要讲究忠信,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是劝勉士为国效力的好方法。役使百姓要适时,赋税征收要减轻,这是劝勉百姓努力从事生产的好方法。天天省视工匠的工作情况,月月考查他们的技术本领,发给他们的粮米薪资要与他们的工效相称,这是劝勉各种工匠努力工作的好方法。对于远方的客人,要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对其中有善行的人要给予嘉奖,对其中能力薄弱的人要给予同情,这是优待远方来客的好方法。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已经废灭的国家,整顿已经混乱的秩序,扶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让诸侯各自选择适当的时节来朝聘,贡礼薄收,赏赐厚重,这是安抚四方诸侯的好方法。【答案】15. A 16. ①心境澄澈,安于田园淳朴生活的平静。②于凄寂之中生发的顾影自怜。感时伤世,于佛理中寻求命途多舛之因的抑郁不平。③见邸报对虽已隐居多年仍有人恐其入仕进而搬弄是非的讽刺。④请求同隐青山的友人再赋“招魂”,将他招回山林以排遣愁闷的解嘲。【15题详解】A. “突出了词人才高不羁的形象”分析不准确,古代诗词里的“老子”,多是自称老夫的意思,这里用以形容自己的老迈,而非突出“才高不羁的形象”。故选A。【16题详解】下片写“况抱瓮年来自灌园”,此句既是描写词人自己抱着水瓮浇灌田园,也是用典,根据注释③可知典故出自“庄子”,后以“抱瓮灌园”喻安于拙陋淳朴生活。此处用典同样是表达词人心境澄澈,安于田园淳朴生活的平静。“但凄凉顾影,频悲往事,殷勤对佛,欲问前因”,“凄凉顾影”出自苏轼《永遇乐·长忆别时》:“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写出词人并非真的安于田园生活,他在孤寂中常常生发顾影自怜之悲;更经常回忆起往事,一个“悲”字直接抒发了感时伤世的悲凉;现实中的不如意无法派遣,他只能“殷勤对佛,欲问前因”,想要从佛理中找出自己命途多舛的原因。但佛祖又怎么能给他满意的答复呢?他只能在对佛自问中表达自己的抑郁不平。“却怕青山,也妨贤路,休斗尊前见在身”,此句用典,牛僧儒《席上赠刘梦得》诗:“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青山”“妨贤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此句呼应词前小序“戊申岁,奏邸忽腾报,谓余以病挂冠”,辛弃疾早已隐居多年,然而那些小人还是怕他入仕为官,因而在邸报中说他因病辞官,此句是辛弃疾对这些小人的辛辣嘲讽。“山中友,试高吟《楚些》,重与招魂”,《楚些》,指《楚辞》《招魂》,句尾用“些”字。此句用屈原《招魂》典故,既表达了同屈原一样的人生境遇,也暗含了自己与屈原的傲岸不屈。同时此句请求同隐青山的友人再赋“招魂”,将他招回山林以排遣愁闷,表达了词人的不屑以及解嘲。【答案】 17 (1)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答案】18. A:玻璃会阻挡一部分紫外线 B:让阳光直接与皮肤接触19. (1)语句:②,删去“或过短都”。(2)语句:④,删去“为宜”。(3)语句:⑧,删去“不让”。18题详解】A处,结合上下文“如果是隔着玻璃晒太阳”“使得紫外线能量明显衰减”,推断此处是说玻璃会削弱紫外线的照射,可以填入“玻璃会阻挡一部分紫外线”之类的内容。B处,结合上文“隔着玻璃晒太阳确实无法促进钙的吸收”,推断此处是说“要打开窗子”让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到皮肤上,可以填入“让阳光直接与皮肤接触”之类的内容。【19题详解】②句,不合逻辑,可以删去“或过短都”,改为“过长可能会伤害皮肤”。④句,结构混乱,“儿童可以时间短些为宜”句式杂糅,可以删去“为宜”,改为“儿童可以时间短些”。⑧句,不合逻辑,“避免不让阳光直射导致眼睛损伤”否定不当,可以删去“不让”,改为“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眼睛损伤”;或删去“避免”,改为“不让阳光直射导致眼睛损伤”。【答案】20. ①“渐渐”强调喧嚣声散去的缓慢过程;②“轻轻”强调泉水声音的轻柔;③“斑斑”强调了青苔数量的众多。21. ①如今的梦泉村建成了40多处特色民宿,②这些民宿将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融合在一起,③它们让游客多了新体验。22. ①(1)中的意思是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阻碍,“影响”表示阻碍、妨碍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②(2)中指的是古村受到商业气息的熏染发生了改变,“影响”表示古村发生的改变、变化。【20题详解】“渐渐”,副词,指的是程度或数量的逐步增减,限制谓语“散去”,强调喧嚣声散去的缓慢过程;“轻轻”,形容词,温和地,温柔地,修饰谓语“吟唱”,写泉水叮咚,像轻轻地吟诗唱歌一样,强调泉水声音的轻柔;“斑斑”,形容斑点众多的样子或色彩鲜明的样子,此处强调了青苔数量的众多与颜色的鲜艳,句中作谓语。三个词通过语素叠加的方式来强调突出特点,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1题详解】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本句主干句是“如今的梦泉村建成了40多处特色民宿”,然后将两个定语“融合了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让游客有新体验”转化为非主干句提炼出来,第一句是“这些民宿将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融合在一起”,第二句是“让游客多了新体验”,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22题详解】“影响”,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人或事)的行为、思想或性质。(1)由“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影响”可知,此处是“阻碍”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阻碍”。(2)由原文“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可知,买卖之声时而传来,“受到商业气息的影响”指的是古村受到商业气息的作用发生了改变,原来的“世外桃源”的样子受到了冲击和改变,“影响”表示古村发生的改变、变化。【23题详解】一、材料核心内涵材料整合王尔德“爱自己”的个体生命浪漫观与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的社会伦理观,核心探讨社会群体语境下,“爱自己”与“爱他人”的辩证关系:- “爱自己”:指向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接纳、对生命体验的珍视,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源;- “爱他人”:指向社会关系中对他人的共情、付出与善意传递,是生命价值的外在延伸;- 关系本质: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滋养、辩证统一——爱自己是爱他人的基础(唯有自洽丰盈,方能持续输出善意),爱他人是爱自己的升华(在付出中深化自我价值认知)。核心立意方向1. 基础辩证型:- 爱自己是爱他人的前提(先学会与自我和解,才有能量关怀世界);- 爱他人是爱自己的回响(善意的传递会反哺自我生命的充实感)。2. 深度融合型:- 爱己如根,爱人如枝,共筑生命之树(二者共生,让生命既扎根稳固,又舒展蓬勃);- 爱之双翼:既要拥抱自我,也要托举他人(拒绝“独爱己”的自私或“只爱人”的自我牺牲,寻得平衡之道);- 以自爱为舟,渡向爱人之岸(个体生命的浪漫出发,终将在社会联结中抵达更辽阔的深度)。范文一:爱己如根,爱人如枝,共筑生命之树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孟子言“爱人者,人恒爱之”。在人群的风里,生命若要长成参天的模样,需让爱自己的根扎进土壤,让爱他人的枝伸向晴空——二者共生,方是生命最蓬勃的姿态。爱自己,是生命扎根的力量。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亲手搭建木屋,在独处中倾听内心的声音,他爱自己对“简单生活”的执念,在自然里耕种、写作,把日子过成了诗。这份对自我选择的坚定接纳,让他的生命根基扎得极深,足以抵御世俗的风浪。而中国宋代的苏轼,一生在贬谪中辗转,却从未苛待自己:黄州的东坡肉里藏着他对生活滋味的热爱,惠州的荔枝诗里写着他与自我处境的和解。他爱自己,不是沉溺小我,而是以自洽的姿态把苦难酿成浪漫,让生命的根须在逆境里也能汲取养分。爱他人,是枝桠舒展的姿态。孟子“仁者爱人”的训诫,从来不是要让人损耗自我去迎合他人,而是让生命的枝桠向世界递出善意的橄榄枝。特蕾莎修女一生扎根加尔各答的贫民窟,为濒死者擦洗身体,为饥饿者分发面包——她先深爱着自己的信仰与精神追求,再将这份力量化作对他人的慈悲。而中国云南的张桂梅校长,她先把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刻进骨里,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用知识的火把照亮上千名女孩的人生。这些爱他人的姿态,不是自我的消耗,而是生命枝桠向着阳光的舒展,让个体的价值在社会联结里生长得更辽阔。爱己与爱人共生,让生命枝繁叶茂。当梭罗的文字滋养了无数渴望“回归内心”的现代人,当苏轼的豁达成了中国人面对逆境的精神底色,当特蕾莎的慈悲被世界铭记,当张桂梅的坚守改变了大山女孩的命运——我们看见,爱自己的浪漫从未局限于个体,爱他人的善意也从未空耗自我,它们像树根与枝桠,共同托举起生命的繁茂。就像溪水先在源头积蓄,才能奔涌着滋养两岸;人也需先把自己的“心溪”填满温暖,再让这份温暖流向他人,最终在双向的滋养里,让生命长成既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的风景。爱自己的根,让生命有了站稳的底气;爱他人的枝,让生命有了生长的高度。在人群的风里,愿我们都能让这棵生命之树,扎根自洽的土壤,舒展善意的枝桠,最终在天地间,长成独属于自己、也照亮他人的模样。范文二:以自爱为舟,渡向爱人之岸王尔德笔下“爱自己”的浪漫,是生命出发的渡口;孟子口中“爱人者”的回响,是航程终要抵达的彼岸。身处社会的洋流中,我们当以自爱为舟,载着善意与温度,渡向爱人的彼岸——这趟航程,让个体的浪漫有了深度,也让社会的联结有了温度。自爱为舟,让我们拥有出发的勇气。梵高在阿尔勒的麦田里画下炽热的向日葵时,他先深爱着自己对色彩与光影的偏执。那时的他穷困潦倒,不被主流艺术圈接纳,却从未放弃对绘画的热爱,把所有生命能量倾注在画布上。这份对自我热爱的坚守,成了他对抗孤独与困顿的舟楫,让他有勇气在艺术的河流里独自启航。而中国唐代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潇洒背后,是他对自己“天生我材”的笃定接纳。他爱自己的才华与风骨,才敢在权贵面前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份自爱,让他的生命航船有了破浪的底气。爱人是岸,让航程抵达更辽阔的疆域。当梵高的《星月夜》在百年后温暖了无数孤独的灵魂,当李白的诗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月光,我们看见:爱自己的浪漫出发,终将在对他人的精神滋养里,抵达更辽阔的彼岸。孟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思想,他深爱着自己“平治天下”的理想,更把这份爱化作对百姓的关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至今仍在滋养着中国社会的伦理土壤。现代公益人陈行甲,在卸任官员后投身公益,他先把自己的人生选择安顿妥当,再用行动帮扶贫困群体、对抗社会顽疾,这份对他人的爱,让他的生命航程从“个体理想”延伸到“社会价值”的深海。自爱与爱人的航程,驶向生命的深度。就像航海者既要熟悉自己的舟楫,也要懂得洋流与彼岸的方向,生命的浪漫也需在自爱与爱人的平衡里,驶向更深刻的境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跑步与写作,他爱自己对“规律生活”与“文字表达”的执念,这份自爱让他的精神世界足够丰盈;同时,他的文字里满是对都市人孤独与挣扎的共情,《挪威的森林》成了几代人心灵的慰藉——他以自爱为舟,渡向了爱人的彼岸,也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份双向奔赴里,长成了既有厚度、又有温度的模样。王尔德的浪漫是起点,孟子的仁厚是归处。愿我们都能修好自己的“自爱之舟”,载着真诚与善意,勇敢驶向“爱人之岸”——在这趟航程里,个体的生命会因社会的联结而深刻,社会的风景也会因个体的善意而温暖。范文三:爱之双翼:既要拥抱自我,也要托举他人王尔德的“爱自己”与孟子的“爱人”,恰如生命的双翼——唯有既温柔拥抱自我,又坚定托举他人,双翼齐飞,方能在社会的风里,飞出爱之真义的模样。若偏废其一,或成封闭孤岛,或成自我消耗的燃烛,皆非爱之正道。拥抱自我,莫成孤岛。爱自己是生命的本能,但若将这份爱封闭成孤岛,浪漫便成了自我沉溺的囚笼。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是他对自我本心的深情拥抱——他深知自己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便坦然归园田居,在菊花与南山间安放灵魂。但他的“爱自己”从不是对世界的冷漠,农忙时他会帮乡邻耕地,饥荒时会把粮食分给穷亲戚。这份清醒的自爱,让他既守住了本心,又未隔绝于人情温暖。而美国作家海明威,在文学创作里极致地爱自己的才华与勇气,《老人与海》里的硬汉精神震撼世界,但他晚年却因过度沉溺于“自我英雄叙事”,最终选择了与世界隔绝的结局——这警示我们:拥抱自我,需留一扇向世界敞开的窗。托举他人,勿失自我。爱他人是人性的光辉,但若为了托举他人而燃尽自我,善意便成了自我消耗的苦旅。曼德拉为南非种族平等奋斗终身,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但也从未放弃对自我理想的坚守——在罗本岛的监狱里,他坚持读书、锻炼,把苦难的岁月变成自我精神的锻造场,这份“爱自己”的坚守,让他的“爱人”之举更具力量,最终成为南非的精神图腾。反观某些“自我牺牲式”的奉献者,为了帮扶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学业、健康甚至家庭,最终在疲惫与怨怼中消解了善意的底色——这告诉我们:托举他人,需以自我生命的健康成长为底色。双翼齐飞,方得爱之真义。当陶渊明的菊花与乡邻的笑容相映,当曼德拉的理想与南非的阳光共辉,我们看见爱之双翼齐飞的模样:它是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洽,也是他“杖藜徐步叩松扉”对邻里的关切;它是居里夫人对科学探索的痴迷热爱,也是她将镭的专利公之于众、让科学造福人类的无私;它是当代创业者对自身事业的极致追求,也是他们成功后投身慈善、反哺社会的担当。这些生命都明白:爱自己让我们有力量起飞,爱他人让我们有方向飞翔,双翼齐飞,方能在天地间划出爱之真义的轨迹。王尔德的浪漫与孟子的仁厚,本就是爱之真谛的两面。愿我们都能学会:以温柔拥抱自我,让生命有扎根的力量;以真诚托举他人,让生命有舒展的姿态。当爱之双翼齐飞,我们终将在社会的风里,飞出既属于自己、也照亮他人的生命航线。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份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答案【答案】1. C 2. B 3. C4. 材料一《德之所在,天下归之》(1)主要围绕着“重德”的价值观念展开;(2)分别论述其内涵包含的三个方面:“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3)最后一段点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4)是总分总的结构。5.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人心和善”,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1题详解】C.“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有宽广的格局……塑造了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以其宽广的格局……显示出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可知,曲解文意,“显示”不等于“塑造“。故选C。【2题详解】B.“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中“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可知,“正德”的终极目标是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故选B。【3题详解】A. 能体现人性“善”的追求。B. 从反面体现人性“善”的追求。C.与人性“善”的追求无关。D. 从“孝”的角度体现人性“善”的追求。故选C。【4题详解】从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一《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共五段文字,主要围绕着“重德”的价值观念展开,分别论述其内涵包含的三个方面。第一段总提“重德”。第二段点出内涵的第一个方面:“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第三段点出内涵的第二个方面:“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第四段点出内涵的第三个方面:“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最后一段点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由此可知,材料一是总分总的结构。【5题详解】由材料一最后一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由材料二第二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提倡各个国家之间能够‘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携手发展”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人心和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可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人心和善”,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答案】6. B 7. C8. (1)供奉月饼祭祀月神是一种古朴淳厚的乡风民俗,“中秋不敬月,出门遭雨雪”已成为一种心理暗示与文化警惕,不可简单地归结为封建迷信。 (2)供奉月饼的人作揖求吉,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月饼不见了全家反而都高兴,对“偷”月饼的人不会责怪,不可用简单的法律条令来裁夺。 (3)“偷”月饼的人更多的是为了找乐趣,其行为也可帮助供奉月饼者完成心愿,美好动机驱动下的行为才值得抒写,与动机不纯的偷盗是两码事。9. (1)时代带来的忧伤。种粮政策带来食品单一,菱角、莲藕和糯米都不再生产,孩子们吃不上月饼,只能在中秋节通过“偷”的方式解馋,时代所致的忧伤。 (2)月婆婆的“五保户”身价带来的忧伤。终身未嫁的一个盲人,政府救济对象,靠搓绳卖几个零用钱,孤苦伶仃。 (3)月婆婆的善良带来的忧伤。因为供奉的月饼较往年少了,心生愧疚给月神交代少了的原因,并承认来年多买些补给它。 (4)月婆婆的叹息带来的忧伤。哼唱完古老的歌谣,发现“家家欢乐,天天吃粑”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月婆婆回屋叹息,让人忧伤。 (5)气氛烘托带来的忧伤,一摞金色的草绳愣在那里一动不动,用拟人的手法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6)细节描写带来的忧伤,儿童渴望美食,最后爬出草丛,蹑手蹑脚地走近小桌去抓月饼和菱角,慌忙之中将碗碰倒在地,清脆的声音划破寂静的夜,营养缺乏刺伤着童真。【6题详解】A.“去月婆婆家里”错误,月婆婆住在又破又矮的小草棚里,并无院子与天井,所以我们并没有进到家里。C.“改革开放后大家看重钱而不重视文化了”有误,脱离文本,也不符合原文设置的历史时期。D.“月婆婆也因为贡品被‘月神’收纳了而露出了笑容”错误,文末句子是虚写,是“我”的臆测,不一定属实。故选B。【7题详解】A.“夏夜”错误,“中秋”属于秋季。B.“月婆婆供奉月饼与菱角时的怪诞行为”错误,月婆婆的行为符合乡规礼俗,并非怪诞,她只是比别人坚守得更好而已。D.“哪怕媚俗取巧也在所不惜”错误,王干的美食写作继承了汪曾祺的衣钵,不媚俗,不取巧,通达平和,自然清新。故选C。【答案】10. BDF 11. C 12. A13. (1)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相互关爱呢?所以天下的人互相关爱就会治理好,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 (2)提高亲族的爵位,增加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这是用来劝勉人们爱自己亲人的方法。14. ①材料一认为“修身”要先“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②材料二认为“修身”要“以道”(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应知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应做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10题详解】句意: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君子不能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亲亲之杀”是主谓结构,语意完整,其后停顿,即B处;“尊贤之等”与“亲亲之杀”句子结构一致,其后停顿,即D处;“礼所生”上主谓结构,语意完整,“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停顿;“故”表示因此,作句子开头,引出下句,所以应在“故”前断开,即F处。故选BDF。【11题详解】A.正确。B.正确。治理/作为。C.错误。意思不同。同情,怜悯/炫耀,夸耀。句意:对其中有善行的人要给予嘉奖,对其中能力薄弱的人要给予同情。/自我夸耀的人不会长久。D.正确。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冠绝当世。句意: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已经废灭的国家。/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12题详解】A.“一定要以格物为根本”错误。依据原文可知,一概都以修养自身品性作为根本。故选A。【13题详解】(1)“恶”,怎么;“劝”,鼓励;“治”,治理得好;“乱”,发生祸乱。(2)“尊”,使……尊贵,提高;“重”,使……重,增加;“所以”,用来……的。【14题详解】①依据“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可知,材料一认为“修身”要先“正心”,即端正自己的内心;②依据“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知材料二认为“修身”要“以道”,即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应知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即爱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应做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即必须做到内心虔诚外表端庄,不符合礼节的事绝不要去干。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品性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品性作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材料二: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治理政事的方法在于获得人才,获得贤才的方法在于国君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在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在于树立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而以爱自己的亲属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说人们相处应该适宜得当,而以尊敬贤人最为重要。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君子不能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不能不侍奉好自己的亲人;想侍奉好自己的亲人,就不能不知道尊贤爱人;想知道尊贤爱人,就不能不了解和掌握自然的法则。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就是天下共行的美德。”孔子说:“爱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知道这三项的人,就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就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国家了。”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尊重贤人,爱护自己的亲人,敬重大臣,体恤众臣,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人民,招纳各种工匠以资国用,优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四方的诸侯。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就能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典范。能够尊重贤人,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能够爱自己的亲人,就不会使叔伯、兄弟产生怨恨。能够尊敬大臣,在处理事情时就不会感到迷惑不定。能够体恤众臣,那些为士的人就会重重报答恩德。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百姓,那么百姓(会因)被勉励(而努力工作);能够招纳各种工匠,那么财物就会充足。能够优待远方的来客,四方的人都会归顺;能够安抚各国诸侯,全天下的人自然都会敬畏。必须内心虔诚外表端庄,不符合礼节的事绝不要去干,这是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方法。摒弃那些谗佞小人的坏话,远离那些诱人的女色,轻视钱财货物,珍视道德品质,这是劝勉贤人最好的方法。提高亲族的爵位,增加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这是用来劝勉人们爱自己亲人的方法。为大臣多设属官,这是奖励大臣的好方法。对待士要讲究忠信,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是劝勉士为国效力的好方法。役使百姓要适时,赋税征收要减轻,这是劝勉百姓努力从事生产的好方法。天天省视工匠的工作情况,月月考查他们的技术本领,发给他们的粮米薪资要与他们的工效相称,这是劝勉各种工匠努力工作的好方法。对于远方的客人,要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对其中有善行的人要给予嘉奖,对其中能力薄弱的人要给予同情,这是优待远方来客的好方法。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已经废灭的国家,整顿已经混乱的秩序,扶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让诸侯各自选择适当的时节来朝聘,贡礼薄收,赏赐厚重,这是安抚四方诸侯的好方法。【答案】15. A 16. ①心境澄澈,安于田园淳朴生活的平静。②于凄寂之中生发的顾影自怜。感时伤世,于佛理中寻求命途多舛之因的抑郁不平。③见邸报对虽已隐居多年仍有人恐其入仕进而搬弄是非的讽刺。④请求同隐青山的友人再赋“招魂”,将他招回山林以排遣愁闷的解嘲。【15题详解】A. “突出了词人才高不羁的形象”分析不准确,古代诗词里的“老子”,多是自称老夫的意思,这里用以形容自己的老迈,而非突出“才高不羁的形象”。故选A。【16题详解】下片写“况抱瓮年来自灌园”,此句既是描写词人自己抱着水瓮浇灌田园,也是用典,根据注释③可知典故出自“庄子”,后以“抱瓮灌园”喻安于拙陋淳朴生活。此处用典同样是表达词人心境澄澈,安于田园淳朴生活的平静。“但凄凉顾影,频悲往事,殷勤对佛,欲问前因”,“凄凉顾影”出自苏轼《永遇乐·长忆别时》:“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写出词人并非真的安于田园生活,他在孤寂中常常生发顾影自怜之悲;更经常回忆起往事,一个“悲”字直接抒发了感时伤世的悲凉;现实中的不如意无法派遣,他只能“殷勤对佛,欲问前因”,想要从佛理中找出自己命途多舛的原因。但佛祖又怎么能给他满意的答复呢?他只能在对佛自问中表达自己的抑郁不平。“却怕青山,也妨贤路,休斗尊前见在身”,此句用典,牛僧儒《席上赠刘梦得》诗:“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青山”“妨贤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此句呼应词前小序“戊申岁,奏邸忽腾报,谓余以病挂冠”,辛弃疾早已隐居多年,然而那些小人还是怕他入仕为官,因而在邸报中说他因病辞官,此句是辛弃疾对这些小人的辛辣嘲讽。“山中友,试高吟《楚些》,重与招魂”,《楚些》,指《楚辞》《招魂》,句尾用“些”字。此句用屈原《招魂》典故,既表达了同屈原一样的人生境遇,也暗含了自己与屈原的傲岸不屈。同时此句请求同隐青山的友人再赋“招魂”,将他招回山林以排遣愁闷,表达了词人的不屑以及解嘲。【答案】 17 (1)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答案】18. A:玻璃会阻挡一部分紫外线 B:让阳光直接与皮肤接触19. (1)语句:②,删去“或过短都”。(2)语句:④,删去“为宜”。(3)语句:⑧,删去“不让”。18题详解】A处,结合上下文“如果是隔着玻璃晒太阳”“使得紫外线能量明显衰减”,推断此处是说玻璃会削弱紫外线的照射,可以填入“玻璃会阻挡一部分紫外线”之类的内容。B处,结合上文“隔着玻璃晒太阳确实无法促进钙的吸收”,推断此处是说“要打开窗子”让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到皮肤上,可以填入“让阳光直接与皮肤接触”之类的内容。【19题详解】②句,不合逻辑,可以删去“或过短都”,改为“过长可能会伤害皮肤”。④句,结构混乱,“儿童可以时间短些为宜”句式杂糅,可以删去“为宜”,改为“儿童可以时间短些”。⑧句,不合逻辑,“避免不让阳光直射导致眼睛损伤”否定不当,可以删去“不让”,改为“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眼睛损伤”;或删去“避免”,改为“不让阳光直射导致眼睛损伤”。【答案】20. ①“渐渐”强调喧嚣声散去的缓慢过程;②“轻轻”强调泉水声音的轻柔;③“斑斑”强调了青苔数量的众多。21. ①如今的梦泉村建成了40多处特色民宿,②这些民宿将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融合在一起,③它们让游客多了新体验。22. ①(1)中的意思是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阻碍,“影响”表示阻碍、妨碍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②(2)中指的是古村受到商业气息的熏染发生了改变,“影响”表示古村发生的改变、变化。【20题详解】“渐渐”,副词,指的是程度或数量的逐步增减,限制谓语“散去”,强调喧嚣声散去的缓慢过程;“轻轻”,形容词,温和地,温柔地,修饰谓语“吟唱”,写泉水叮咚,像轻轻地吟诗唱歌一样,强调泉水声音的轻柔;“斑斑”,形容斑点众多的样子或色彩鲜明的样子,此处强调了青苔数量的众多与颜色的鲜艳,句中作谓语。三个词通过语素叠加的方式来强调突出特点,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1题详解】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本句主干句是“如今的梦泉村建成了40多处特色民宿”,然后将两个定语“融合了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让游客有新体验”转化为非主干句提炼出来,第一句是“这些民宿将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融合在一起”,第二句是“让游客多了新体验”,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22题详解】“影响”,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人或事)的行为、思想或性质。(1)由“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影响”可知,此处是“阻碍”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阻碍”。(2)由原文“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可知,买卖之声时而传来,“受到商业气息的影响”指的是古村受到商业气息的作用发生了改变,原来的“世外桃源”的样子受到了冲击和改变,“影响”表示古村发生的改变、变化。【23题详解】一、材料核心内涵材料整合王尔德“爱自己”的个体生命浪漫观与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的社会伦理观,核心探讨社会群体语境下,“爱自己”与“爱他人”的辩证关系:- “爱自己”:指向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接纳、对生命体验的珍视,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源;- “爱他人”:指向社会关系中对他人的共情、付出与善意传递,是生命价值的外在延伸;- 关系本质: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滋养、辩证统一——爱自己是爱他人的基础(唯有自洽丰盈,方能持续输出善意),爱他人是爱自己的升华(在付出中深化自我价值认知)。核心立意方向1. 基础辩证型:- 爱自己是爱他人的前提(先学会与自我和解,才有能量关怀世界);- 爱他人是爱自己的回响(善意的传递会反哺自我生命的充实感)。2. 深度融合型:- 爱己如根,爱人如枝,共筑生命之树(二者共生,让生命既扎根稳固,又舒展蓬勃);- 爱之双翼:既要拥抱自我,也要托举他人(拒绝“独爱己”的自私或“只爱人”的自我牺牲,寻得平衡之道);- 以自爱为舟,渡向爱人之岸(个体生命的浪漫出发,终将在社会联结中抵达更辽阔的深度)。范文一:爱己如根,爱人如枝,共筑生命之树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孟子言“爱人者,人恒爱之”。在人群的风里,生命若要长成参天的模样,需让爱自己的根扎进土壤,让爱他人的枝伸向晴空——二者共生,方是生命最蓬勃的姿态。爱自己,是生命扎根的力量。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亲手搭建木屋,在独处中倾听内心的声音,他爱自己对“简单生活”的执念,在自然里耕种、写作,把日子过成了诗。这份对自我选择的坚定接纳,让他的生命根基扎得极深,足以抵御世俗的风浪。而中国宋代的苏轼,一生在贬谪中辗转,却从未苛待自己:黄州的东坡肉里藏着他对生活滋味的热爱,惠州的荔枝诗里写着他与自我处境的和解。他爱自己,不是沉溺小我,而是以自洽的姿态把苦难酿成浪漫,让生命的根须在逆境里也能汲取养分。爱他人,是枝桠舒展的姿态。孟子“仁者爱人”的训诫,从来不是要让人损耗自我去迎合他人,而是让生命的枝桠向世界递出善意的橄榄枝。特蕾莎修女一生扎根加尔各答的贫民窟,为濒死者擦洗身体,为饥饿者分发面包——她先深爱着自己的信仰与精神追求,再将这份力量化作对他人的慈悲。而中国云南的张桂梅校长,她先把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刻进骨里,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用知识的火把照亮上千名女孩的人生。这些爱他人的姿态,不是自我的消耗,而是生命枝桠向着阳光的舒展,让个体的价值在社会联结里生长得更辽阔。爱己与爱人共生,让生命枝繁叶茂。当梭罗的文字滋养了无数渴望“回归内心”的现代人,当苏轼的豁达成了中国人面对逆境的精神底色,当特蕾莎的慈悲被世界铭记,当张桂梅的坚守改变了大山女孩的命运——我们看见,爱自己的浪漫从未局限于个体,爱他人的善意也从未空耗自我,它们像树根与枝桠,共同托举起生命的繁茂。就像溪水先在源头积蓄,才能奔涌着滋养两岸;人也需先把自己的“心溪”填满温暖,再让这份温暖流向他人,最终在双向的滋养里,让生命长成既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的风景。爱自己的根,让生命有了站稳的底气;爱他人的枝,让生命有了生长的高度。在人群的风里,愿我们都能让这棵生命之树,扎根自洽的土壤,舒展善意的枝桠,最终在天地间,长成独属于自己、也照亮他人的模样。范文二:以自爱为舟,渡向爱人之岸王尔德笔下“爱自己”的浪漫,是生命出发的渡口;孟子口中“爱人者”的回响,是航程终要抵达的彼岸。身处社会的洋流中,我们当以自爱为舟,载着善意与温度,渡向爱人的彼岸——这趟航程,让个体的浪漫有了深度,也让社会的联结有了温度。自爱为舟,让我们拥有出发的勇气。梵高在阿尔勒的麦田里画下炽热的向日葵时,他先深爱着自己对色彩与光影的偏执。那时的他穷困潦倒,不被主流艺术圈接纳,却从未放弃对绘画的热爱,把所有生命能量倾注在画布上。这份对自我热爱的坚守,成了他对抗孤独与困顿的舟楫,让他有勇气在艺术的河流里独自启航。而中国唐代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潇洒背后,是他对自己“天生我材”的笃定接纳。他爱自己的才华与风骨,才敢在权贵面前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份自爱,让他的生命航船有了破浪的底气。爱人是岸,让航程抵达更辽阔的疆域。当梵高的《星月夜》在百年后温暖了无数孤独的灵魂,当李白的诗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月光,我们看见:爱自己的浪漫出发,终将在对他人的精神滋养里,抵达更辽阔的彼岸。孟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思想,他深爱着自己“平治天下”的理想,更把这份爱化作对百姓的关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至今仍在滋养着中国社会的伦理土壤。现代公益人陈行甲,在卸任官员后投身公益,他先把自己的人生选择安顿妥当,再用行动帮扶贫困群体、对抗社会顽疾,这份对他人的爱,让他的生命航程从“个体理想”延伸到“社会价值”的深海。自爱与爱人的航程,驶向生命的深度。就像航海者既要熟悉自己的舟楫,也要懂得洋流与彼岸的方向,生命的浪漫也需在自爱与爱人的平衡里,驶向更深刻的境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跑步与写作,他爱自己对“规律生活”与“文字表达”的执念,这份自爱让他的精神世界足够丰盈;同时,他的文字里满是对都市人孤独与挣扎的共情,《挪威的森林》成了几代人心灵的慰藉——他以自爱为舟,渡向了爱人的彼岸,也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份双向奔赴里,长成了既有厚度、又有温度的模样。王尔德的浪漫是起点,孟子的仁厚是归处。愿我们都能修好自己的“自爱之舟”,载着真诚与善意,勇敢驶向“爱人之岸”——在这趟航程里,个体的生命会因社会的联结而深刻,社会的风景也会因个体的善意而温暖。范文三:爱之双翼:既要拥抱自我,也要托举他人王尔德的“爱自己”与孟子的“爱人”,恰如生命的双翼——唯有既温柔拥抱自我,又坚定托举他人,双翼齐飞,方能在社会的风里,飞出爱之真义的模样。若偏废其一,或成封闭孤岛,或成自我消耗的燃烛,皆非爱之正道。拥抱自我,莫成孤岛。爱自己是生命的本能,但若将这份爱封闭成孤岛,浪漫便成了自我沉溺的囚笼。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是他对自我本心的深情拥抱——他深知自己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便坦然归园田居,在菊花与南山间安放灵魂。但他的“爱自己”从不是对世界的冷漠,农忙时他会帮乡邻耕地,饥荒时会把粮食分给穷亲戚。这份清醒的自爱,让他既守住了本心,又未隔绝于人情温暖。而美国作家海明威,在文学创作里极致地爱自己的才华与勇气,《老人与海》里的硬汉精神震撼世界,但他晚年却因过度沉溺于“自我英雄叙事”,最终选择了与世界隔绝的结局——这警示我们:拥抱自我,需留一扇向世界敞开的窗。托举他人,勿失自我。爱他人是人性的光辉,但若为了托举他人而燃尽自我,善意便成了自我消耗的苦旅。曼德拉为南非种族平等奋斗终身,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但也从未放弃对自我理想的坚守——在罗本岛的监狱里,他坚持读书、锻炼,把苦难的岁月变成自我精神的锻造场,这份“爱自己”的坚守,让他的“爱人”之举更具力量,最终成为南非的精神图腾。反观某些“自我牺牲式”的奉献者,为了帮扶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学业、健康甚至家庭,最终在疲惫与怨怼中消解了善意的底色——这告诉我们:托举他人,需以自我生命的健康成长为底色。双翼齐飞,方得爱之真义。当陶渊明的菊花与乡邻的笑容相映,当曼德拉的理想与南非的阳光共辉,我们看见爱之双翼齐飞的模样:它是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洽,也是他“杖藜徐步叩松扉”对邻里的关切;它是居里夫人对科学探索的痴迷热爱,也是她将镭的专利公之于众、让科学造福人类的无私;它是当代创业者对自身事业的极致追求,也是他们成功后投身慈善、反哺社会的担当。这些生命都明白:爱自己让我们有力量起飞,爱他人让我们有方向飞翔,双翼齐飞,方能在天地间划出爱之真义的轨迹。王尔德的浪漫与孟子的仁厚,本就是爱之真谛的两面。愿我们都能学会:以温柔拥抱自我,让生命有扎根的力量;以真诚托举他人,让生命有舒展的姿态。当爱之双翼齐飞,我们终将在社会的风里,飞出既属于自己、也照亮他人的生命航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语文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