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县长平初级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仁寿县长平初级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语文9月综合练习
四川省仁寿县长平初级中学校 罗桂华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4 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希望叫你看见一点山的更美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放眼望去,整个山坡银装素裹,宛仙境。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平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伫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看吧,由碧波荡漾的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旺旺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阳光洒下,河面更是波光粼粼,分外迷人。远山近水,相映成趣,宛若一幅宁静致远的画卷。
1.下列对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看护 (kàn) B.一髻儿(jí) C.薄雪 (báo) D.空灵(lín)
2.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部分词语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壤上”改为“攘上” B. “绿平”改为“绿萍”
C. “伫蓄”改为“贮蓄” D. “蓝旺旺”改为“蓝汪汪”
3.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放眼望去,整个山坡银装素裹,宛如仙境。
B.看吧,由碧波荡漾的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C.阳光洒下,河面更是波光粼粼,分外迷人。
D.远山近水,相映成趣,宛若一幅宁静致远的画卷。
4.下列对语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更美的一点山的肌肤。
B.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C.这件花衣被风儿好像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山的更美的肌肤。
D.这件花衣被风儿好像吹动,叫你希望看见更美的山的一点肌肤。
5.七年级某班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你来负责这次活动,你会准备采取哪些活动形式?(4分)
①讲交友故事


6.每个人对友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悟,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在你的心中,什么是友情呢? 友情是黑暗中的明灯,让你看到一线希望 ;
友情是 , ;
友情是 , ,;愿这美好的友情,陪你走过漫漫人生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7 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sì):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7.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相委而去 去:离开。
B. 尊君在不 不:同“否”。
C. 期返而食 期:约定。
D. 欲服三军 服:服从。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B.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C.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D.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9. 下列对选段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甲】文中的“怒”与“惭”写出了客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B. 【甲】文中的元方从“无信”和“无礼”两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友人致歉后,元方的反应则是“入门不顾”。
C. 【乙】文中吴起碰到老朋友,就留他吃饭,傍晚时老朋友来到吴起家,他们一起吃了饭。
D.【乙】文主要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待人诚恳的好品质。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分)
②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7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1—12 题。(7分)
中 秋 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1077年四月,苏辙(弟)送苏轼贬赴徐州上任,此诗即作于此年兄弟中秋赏月之时。
1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不直写月光,而是从“暮云”入手,用笔富于波折,显露新奇。
B.“玉盘”喻指明月,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更富动态感。
C.“不长好”意在表明诗人被贬时的心情低沉,与景物形成强烈反差。
D.此诗写景不见赏月之人,从月色的美好,到人心境的愉悦,可知人自在其中。
12.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根据下面情境,在横线上补写诗文名句。(6分)
曹操在《观沧海》中,以“① ,② ”两句描绘出大海包容万物、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与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王湾《次北固山下》中,“③ ,④ ”一句既写出了昼夜交替、季节更迭的自然时序变化,又暗含“时光流逝、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的深刻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⑤ ,⑥ ”两句以直白的抒情,将前面“枯藤、老树、昏鸦”等萧瑟意象铺垫出的愁绪推向顶点,道尽了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思乡之苦。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课文重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4.下列对《春》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③段写人的活动和人的感觉反衬出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表现春草的可爱。
B.第④段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春花,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第⑥段作者描写雨中的乡村、行人和农民,是正面描写,烘托出春雨中安静祥和的氛围。
D.本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想去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15.下列对文本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表现了春雨洗涤后小草青绿的颜色特别浓烈、特别耀眼。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杨柳风”是指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意思是:春风吹到脸上不觉得寒冷,很温暖。
C.“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卖弄”一词,在文中从感彩看是贬义词。
D.选段在语言方面多用叠词,使语句节奏舒缓且有韵律美。如“稀稀疏疏”“舒活舒活”“抖擞抖擞”等。
16.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下面诗句描绘的画面与它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国内外相关调查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72%的中国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辽宁一名专家表示,某县妇联对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做过一次调查,从没洗过衣服的占79%,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调查,孩子为何不做家务?很多学生、家长坦言,不是“不爱劳动”,而是“没时间”“不会劳动”。
【材料二】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正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成为生活与职场的失败者。可是,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被漠视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认为,许多人不是完全不明白,而是被应试教育裹挟了。应试教育是一种反生活教育,自然会轻视劳动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扭曲的认识,因为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恰恰相反,生活能力强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意见》强调,学校要注重劳动教育的系统化、课程化,可以开设劳动课程,编写劳动教材。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根据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材料三】新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形态,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要注重“劳动教育+科技”的深度融合,避免劳动教育变成某种生活技能的单纯机械训练,要关注互联网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劳动之美。人工智能驱动劳动教育认知模式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平台开展劳动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的劳动平台,体验劳动情境,获得劳动知识,进而提高其在实践生活中的劳动技能。融入了先进科技手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将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育人要求,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劳动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大计,社会力量必不可少。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群团组织以及公益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开展公益劳动。
17.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自由决定劳动课程。
B. 某校可利用虚拟平台技术安排学生模拟汽车修理过程。
C. 学校的生物课程可安排粮食种植等教学内容。
D. 职业院校可以邀请“劳模”下校开展劳动教育。
18. 下列对以上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与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严重偏低,甚至某些高中学生连基本的劳动技能也没掌握。
B. 一直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已经被忽视。
C. 调查研究证明,不热爱劳动的人,在生活和职场中更容易成为失败者。
D. 对学生来讲,适当的劳动不仅不耽误学习,而且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9.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学校提出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两条有效建议。(4分)
(三)文学作品的阅读(15分)
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⑤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⑥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⑦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大跨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⑧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⑨A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⑩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B.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段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减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母亲年事已高。
B.妈妈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是因为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C.第 段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地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之情。
D.第 段实写了眼前所见的一组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妈妈想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2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A、B句。(6分)
(1)A.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B.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从描写的角度加以赏析)
22.文章末段写到“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四、名著阅读(6分)
23.(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朝花夕拾”意为早上盛放的花朵,傍晚被人捡起,喻指作者中年时回忆童年、少
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B.《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
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C.《朝花夕拾》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教育问题,如《五猖会》中“我”被强迫背书的情
节反映出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D.《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嘲
弄和鞭挞的文章是《<二十四孝图>》。
(2)《朝花夕拾》中鲁迅常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或表现主题。请你补全示例,再从下列篇目中任选其一,分析其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效果。(3分)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示例】《五猖会》通过文中“我”观看迎神赛会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
分析:
五、作文(60分)
2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10分)
你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偶然停下脚步,注意到了一只动物。它可能是一只窗台上的猫、一片树叶上的昆虫、一群搬家的蚂蚁……观察后你有什么感想,请把你的观察和感想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写作要求:请结合修辞、外貌、动作或神态来进行描写
2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50分)
进入初中以来,你获得了什么 也许是新的集体给你的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是新的学习方式给你的新体验,也许是新的老师和朋友给你的难忘记忆,也许是……请选取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以“在这里,我获得了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请先将标题补充完整,并写出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③不得套写、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④卷面整洁,书写规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语文9月综合练习答案
四川省仁寿县长平初级中学校 罗桂华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4 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希望叫你看见一点山的更美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放眼望去,整个山坡银装素裹,宛如仙境。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平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伫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看吧,由碧波荡漾的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旺旺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阳光洒下,河面更是波光粼粼,分外迷人。远山近水,相映成趣,宛若一幅宁静致远的画卷。
1.下列对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C )
A.看护 (kàn) B.一髻儿(jí) C.薄雪 (báo) D.空灵(lín)
解析:A.看护 (kān) B.一髻儿(jì) D.空灵(líng)
2.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部分词语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壤上”改为“攘上” B. “绿平”改为“绿萍”
C. “伫蓄”改为“贮蓄” D. “蓝旺旺”改为“蓝汪汪”
解析:A.镶上
3.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B )
A.放眼望去,整个山坡银装素裹,宛如仙境。
B.看吧,由碧波荡漾的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C.阳光洒下,河面更是波光粼粼,分外迷人。
D.远山近水,相映成趣,宛若一幅宁静致远的画卷。
解析:A.“银装素裹”形容雪景,指雪下过之后的场景或冬天雪后的美丽景色,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在描述整个山坡时,用“银装素裹”来形容,说明山坡被雪覆盖,宛如仙境,该词语使用恰当。
B选项:“碧波荡漾”描绘的是碧绿的水面波浪起伏的样子。而“澄清的河水”通常强调河水清澈透明,没有杂质,一般不会用“碧波荡漾”来形容,因为“澄清”更侧重于水质的清澈,而不是水面的波浪状态,所以该词语使用不恰当。
C选项:“波光粼粼”形容波光明净,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阳光洒下,河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闪烁,用“波光粼粼”来形容非常合适,该词语使用恰当。
D选项:“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远山和近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卷,用“相映成趣”来形容这种景象很恰当,该词语使用恰当。
4.下列对语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B )
A.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更美的一点山的肌肤。
B.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C.这件花衣被风儿好像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山的更美的肌肤。
D.这件花衣被风儿好像吹动,叫你希望看见更美的山的一点肌肤。
解析:语序不当
5.七年级某班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你来负责这次活动,你会准备采取哪些活动形式?(4分)
①讲交友故事
②唱交友歌曲
③赏交友图片
6.每个人对友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悟,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在你的心中,什么是友情呢? 友情是黑暗中的明灯,让你看到一线希望 ;
友情是 焦渴时的甘泉,让你品到一丝清甜;友情是 寒冷时的暖阳,让你感到一丝温暖;愿这美好的友情,陪你走过漫漫人生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7 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sì):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课外参考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 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7.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 相委而去 去:离开。
B. 尊君在不 不:同“否”。
C. 期返而食 期:约定。
D. 欲服三军 服:服从。
解析:服:使动用法,使……信服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B.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C.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D.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解析:本句句意:(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9. 下列对选段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 【甲】文中的“怒”与“惭”写出了客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B. 【甲】文中的元方从“无信”和“无礼”两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友人致歉后,元方的反应则是“入门不顾”。
C. 【乙】文中吴起碰到老朋友,就留他吃饭,傍晚时老朋友来到吴起家,他们一起吃了饭。
D. 【乙】文主要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待人诚恳的好品质。
解析:根据原文可知,“傍晚时老朋友来到吴起家,他们一起吃了饭”错误,应该是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落实“期”“至”各1分,句子通顺、翻译准确 2 分)
②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落实“俟”“恐”各1分,句子通顺、翻译准确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7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1—12 题。(7分)
中 秋 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1077年四月,苏辙(弟)送苏轼贬赴徐州上任,此诗即作于此年兄弟中秋赏月之时。
1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开头不直写月光,而是从“暮云”入手,用笔富于波折,显露新奇。
B.“玉盘”喻指明月,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更富动态感。
C.“不长好”意在表明诗人被贬时的心情低沉,与景物形成强烈反差。
D.此诗写景不见赏月之人,从月色的美好,到人心境的愉悦,可知人自在其中。
【解析】选C。“不长好”没有表明心情低沉,也没有形成反差;意指这样好的夜不常有,应好好珍惜。
12.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1)从标题“中秋月”中,表达了诗人以月寄相思,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2)从“不长好”中,表达出诗人对团聚的珍惜:
(3)从“何处看”中,表达对未来能否再相聚的忧虑之意:
(4)从“清寒”、“无声”中,表达了诗人凄凉、孤独、空寂的心境:
(5)从“此生”明年”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生命无常的感叹。
(只要答对2点即可,共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根据下面情境,在横线上补写诗文名句。(6分)
漫步在时光的诗行里,总有一些景色与古人笔下的情怀悄然重合。登临碣石,望见那苍茫海面上波光起伏,山岛巍然,正是曹孟德笔下"①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的壮阔。杨花落尽时,听闻友人远行的消息,那份随风远去的牵念,恰如太白所言"②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夜宿客舟,在残夜将尽时望见大江之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心中豁然开朗,王湾"海日生残夜,③ 江春入旧年 ”的哲思悄然浮现。然而,当日暮西沉,秋意袭来,眼前“④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又无端勾起了天涯孤旅的愁肠,此刻,方才真正懂得马致远那声穿越时空的叹息:⑤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课文重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4.下列对《春》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C )
A.第③段写人的活动和人的感觉反衬出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表现春草的可爱。
B.第④段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春花,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第⑥段作者描写雨中的乡村、行人和农民,是正面描写,烘托出春雨中安静祥和的氛围。
D.本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想去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C 第⑥段作者描写雨中的乡村、行人和农民,是侧面描写。
15.下列对文本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C )
A.“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表现了春雨洗涤后小草青绿的颜色特别浓烈、特别耀眼。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杨柳风”是指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意思是:春风吹到脸上不觉得寒冷,很温暖。
C.“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卖弄”一词,在文中从感彩看是贬义词。
D.选段在语言方面多用叠词,使语句节奏舒缓且有韵律美。如“稀稀疏疏”“舒活舒活”“抖擞抖擞”等。
【解析】C “卖弄”一词,贬词褒用。
16.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下面诗句描绘的画面与它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 C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解析】A项,“春风又绿江南岸”意为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而小草偷偷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刚刚发芽的情景,刚发芽的小草是不可能望上去将整个大江南岸变绿的。选项与原文不接近。
B项,“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能够遮盖住马蹄的草,也已经不是刚钻出来的长度了。选项与原文不接近。
C项,“草色遥看近却无”意为刚长出来的小草远远看去能看到草色,离近看却又看不到,描写的是小草刚钻出地面的状态。
D项,“风吹草低见牛羊”意为风吹过,草下现出牛羊的身影,这描写了草十分高,能够盖住牛羊。选项与原文不接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国内外相关调查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72%的中国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辽宁一名专家表示,某县妇联对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做过一次调查,从没洗过衣服的占79%,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调查,孩子为何不做家务?很多学生、家长坦言,不是“不爱劳动”,而是“没时间”“不会劳动”。
【材料二】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正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成为生活与职场的失败者。可是,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被漠视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认为,许多人不是完全不明白,而是被应试教育裹挟了。应试教育是一种反生活教育,自然会轻视劳动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扭曲的认识,因为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恰恰相反,生活能力强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意见》强调,学校要注重劳动教育的系统化、课程化,可以开设劳动课程,编写劳动教材。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根据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材料三】新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形态,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要注重“劳动教育+科技”的深度融合,避免劳动教育变成某种生活技能的单纯机械训练,要关注互联网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劳动之美。人工智能驱动劳动教育认知模式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平台开展劳动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的劳动平台,体验劳动情境,获得劳动知识,进而提高其在实践生活中的劳动技能。融入了先进科技手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将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育人要求,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劳动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大计,社会力量必不可少。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群团组织以及公益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开展公益劳动。
17.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
A.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自由决定劳动课程。
B. 某校可利用虚拟平台技术安排学生模拟汽车修理过程。
C. 学校的生物课程可安排粮食种植等教学内容。
D. 职业院校可以邀请“劳模”下校开展劳动教育。
【解析】选A。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根据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可知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决定劳动课程。
18. 下列对以上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B )
A. 与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严重偏低,甚至某些高中学生连基本的劳动技能也没掌握。
B. 一直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已经被忽视。
C. 调查研究证明,不热爱劳动的人,在生活和职场中更容易成为失败者。
D. 对学生来讲,适当的劳动不仅不耽误学习,而且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析】选B。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正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可知,而非“一直以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已经被忽视”。
19.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学校提出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两条有效建议。(4分)
示例:(1)开设实际有效的劳动课,要让劳动教育系统化、课程化;
(2)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科技馆,把劳动教育与科技进行深度融合;
(3)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基地劳动,让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的过程(提的建议行之有效即可,一点2分,共4分)。
(三)文学作品的阅读(15分)
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⑤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⑥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⑦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大跨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⑧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⑨A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⑩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B.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段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减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母亲年事已高。
B.妈妈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是因为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C.第 段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地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之情。
D.第 段实写了眼前所见的一组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妈妈想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解析】 D 实写眼前景象有误
2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A、B句。(6分)
(1)A.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昏色彩比作油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大武山黄昏的优美,反衬出作者在母亲失忆后的伤感。
(2)B.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从描写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妈妈要回家的强烈愿望以及找不到家的惶恐。
22.文章末段写到“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妈妈要回的“家”不只是一个空间,而是满载美好生活的记忆,而随着岁月的逝去,年华渐老,妈妈再也无法在现实中真正返回。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光阴匆匆和对妈妈青春不再的无限感慨。
四、名著阅读(6分)
23.(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D )
A.“朝花夕拾”意为早上盛放的花朵,傍晚被人捡起,喻指作者中年时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B.《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C.《朝花夕拾》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教育问题,如《五猖会》中“我”被强迫背书的情节反映出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D.《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二十四孝图>》。
解析:D项,该文章应是《无常》。
(2)《朝花夕拾》中鲁迅常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或表现主题。请你补全示例,再从下列篇目中任选其一,分析其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效果。(3分)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示例】《五猖会》通过文中“我”观看迎神赛会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强权教育扼杀儿童天性的反感和批判。
分析:【示例一】《狗·猫·鼠》中,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示例二】《阿长与《山海经》》中将长妈妈迷信、喜欢切切察察等行为让“我”厌烦,与目不识丁的她为“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让“我”感动进行对比,突显了她善良、纯朴、疼爱孩子的形象。
五、作文(60分)
2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10分)
感官包括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通过感官描写事物,可以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请你运用多感官综合的技法对“秋雨”进行描写,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突出文章的中心。200字左右。
评分标准:(1)两种以上感官描写,一种一分,最多 2 分;(2)两种修辞 ,一种2分,共4分;(3)语言生动2 分;(4)突出中心 2 分。
2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50分)
进入初中以来,你获得了什么 也许是新的集体给你的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是新的学习方式给你的新体验,也许是新的老师和朋友给你的难忘记忆,也许是……请选取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以“在这里,我获得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请先将标题补充完整,并写出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③不得套写、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④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