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3.8 测试“过山车”聚焦我们的“过山车”做好了!聚焦我们的“过山车”做好了!探索 1交流评估1、我们用小球代替小车,评价我们的“过山车”。完成度最好为 3 颗星。探索 1交流评估2、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停止时的位置。探索 1交流评估方向盘软尺可以用方位盘确定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小球在起点的 方向,距离起点有 cm处。探索 1交流评估3、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并描述它的运动方式和速度变化。探索 1交流评估4、利用秒表、软尺、细绳、小木块等,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以及到达终点时的能量大小。探索 1实验视频探索 2改进完善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到达终点时能量更大,可以怎样 改进“过山车”?探索 2改进完善1、增加起点的高度或降低终点的高度。2、运动路线曲线运动部分增加,直线运动部分减少。3、用更加光滑的轨道。课堂练习1.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步骤: →制订方案→实施方案→ → 。2.在观察“过山车”运动过程中,描述小球的位置,要以“过山车”的为中心,用 测量距离。明确任务交流评估软尺或细绳改进完善谢谢观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8《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测试,进一步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运动形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运动快慢与轨道坡度、光滑度等因素有关”,深化对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科学思维:能根据测试数据(如运动时间、距离)分析小球运动快慢的原因,推理出“改进过山车的方法”,培养证据推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探究实践:学会用方向盘确定方向、用软尺和细绳测量距离、用秒表记录时间,完成小球位置描述、运动形式观察、运动快慢比较等测试任务;能通过重复实验获取可靠数据,提升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态度责任:在测试与改进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通过优化设计,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乐趣,增强创新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准确描述小球在过山车轨道上的位置(方向+距离),观察并记录小球的运动形式(直线或曲线),比较不同过山车中小球运动的快慢。难点:规范测量轨道距离和运动时间,理解“重复实验取中间值”的科学性;根据测试结果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约5分钟)回顾引入:“上节课我们分组制作了过山车模型,大家的模型都做好了吗?今天我们要通过测试来检验它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看看小球在上面会怎样运动。”提出问题:展示做好的过山车模型,提问:“如何判断我们的过山车是否合格?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运动形式和快慢会有什么特点呢?”引出本课主题——测试“过山车”。(二)交流评估(约15分钟)明确评估标准:出示“过山车评价表”,说明评估项目及标准:轨道总长是否在2米以上(★★★)。是否包含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小球能否滚完全部轨道,不脱轨(★★★)。是否与同学合作完成(★★★)。小组自评:各组对照标准,用星星数量评估自己的模型,记录未达标的项目(如“轨道总长1.8米,差0.2米”“曲线轨道处小球偶尔脱轨”)。重点指导:描述小球位置:介绍工具:方向盘(确定方向)、软尺和细绳(测量距离)。演示方法:(1)将方向盘中心点对准过山车起点,平铺在轨道下方。(2)将小球放在轨道任意一点,用方向盘说出其相对于起点的方向(如“东北方向”“西南方向”)。(3)用细绳沿轨道从起点铺到小球位置,再用软尺量细绳长度,得到距离。(4)完整描述:“小球位于起点的XX方向,距离XX厘米处。”实践操作:各组任选轨道上2个点(如中间位置、终点),按上述方法描述小球位置,填写记录:① 小球停在终点时,位于起点的____方向,距离____cm处;② 小球在轨道中间位置时,位于起点的____方向,距离____cm处。(三)测试分析(约20分钟)1. 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操作步骤:(1)用标签纸将过山车轨道按形状分成若干段(如直线段、曲线段)。(2)从起点释放小球,观察每段轨道上小球的运动路线。(3)重复3次,记录每段轨道的运动形式(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交流总结:“小球在直线轨道上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上做曲线运动,运动形式随轨道形状变化而变化。”2. 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提出问题:“不同过山车的小球运动快慢一样吗?如何比较?”明确方法:(1)测量较短过山车的轨道长度,在较长过山车轨道上量出相同距离,用橡皮泥做终点标记。(2)取两颗相同的小球,从两过山车起点同时释放,用秒表记录到达终点的时间。(3)重复3次,将数据排序后取中间值作为最终时间。分组实验:各组与其他小组合作,测量并记录数据:过山车 轨道长度(厘米) 所用时间(秒) 取值(中间值)自己小组 第一次:____第二次:____第三次:____其他小组 第一次:____第二次:____第三次:____分析发现:“在相同距离下,小球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四)改进完善(约10分钟)讨论改进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结合测试结果分组讨论,教师补充:增加起点高度或降低终点高度(增大坡度,提升初始速度)。使用更光滑的轨道(减少摩擦力)。减少曲线轨道,增加直线轨道(曲线运动阻力更大)。制定改进计划:各组针对自己模型的问题(如“脱轨”“速度慢”),选择1-2种方法,简要记录改进步骤(如“将起点支架加高5厘米,打磨曲线轨道接口”)。(五)课堂总结(约5分钟)回顾梳理:“今天我们通过测试,学会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小球位置,观察了直线和曲线运动,比较了运动快慢,还找到了改进过山车的方法。”拓展延伸:“课后大家可以按照改进计划完善模型,下节课我们展示优化后的过山车!”六、板书设计3.8 测试“过山车”评估标准:总长2米以上 | 直线+曲线轨道 | 小球不脱轨 | 合作完成测试内容:描述位置:方向(方向盘)+ 距离(软尺/细绳)运动形式:直线运动(直线轨道)、曲线运动(曲线轨道)比较快慢:相同距离比时间(重复实验取中间值)改进方法:增大坡度(加高起点/降低终点)轨道更光滑减少曲线,增加直线五、教学反思亮点:通过“自评—测试—改进”的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位置、运动形式、快慢”的理解,操作性强且贴合学生兴趣。用“方向盘+软尺”描述位置的活动,将抽象的“位置”具象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足:部分学生测量距离时未沿轨道铺设细绳,导致数据误差;记录时间时反应较慢,秒表操作不熟练;对“重复实验取中间值”的意义理解不深,存在敷衍记录的情况。改进:下次教学可提前演示“沿轨道铺细绳”的正确方法,分组时安排1名“计时员”专项练习秒表操作;通过案例对比(如“一次数据”与“三次中间值”的差异),让学生体会重复实验的必要性。此外,可增加“小组互查”环节,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8《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docx 3.8测试“过山车”.mp4 3.8测试“过山车”.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