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测试“过山车” 课件(13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8 测试“过山车” 课件(13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3.8 测试“过山车”
聚焦
我们的“过山车”做好了!
聚焦
我们的“过山车”做好了!
探索 1
交流评估
1、我们用小球代替小车,评价我们的“过山车”。
完成度最好为 3 颗星。
探索 1
交流评估
2、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停止时的位置。
探索 1
交流评估
方向盘
软尺
可以用方位盘
确定方向,用
软尺测量距离。
小球在起点的 方向,距离起点有 cm处。
探索 1
交流评估
3、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并描述它的运动方式和速度变化。
探索 1
交流评估
4、利用秒表、软尺、细绳、小木块等,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以及到达终点时的能量大小。
探索 1
实验视频
探索 2
改进完善
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到达终点时能量更大,可以怎样 改进“过山车”?
探索 2
改进完善
1、增加起点的高度或降低终点的高度。
2、运动路线曲线运动部分增加,直线运动部分减少。
3、用更加光滑的轨道。
课堂练习
1.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步骤: →制订方案→实施方案→ → 。
2.在观察“过山车”运动过程中,描述小球的位置,要以“过山车”的为中心,用 测量距离。
明确任务
交流评估
软尺或细绳
改进完善
谢谢观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8《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测试,进一步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运动形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运动快慢与轨道坡度、光滑度等因素有关”,深化对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
科学思维:能根据测试数据(如运动时间、距离)分析小球运动快慢的原因,推理出“改进过山车的方法”,培养证据推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
探究实践:学会用方向盘确定方向、用软尺和细绳测量距离、用秒表记录时间,完成小球位置描述、运动形式观察、运动快慢比较等测试任务;能通过重复实验获取可靠数据,提升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态度责任:在测试与改进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通过优化设计,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乐趣,增强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准确描述小球在过山车轨道上的位置(方向+距离),观察并记录小球的运动形式(直线或曲线),比较不同过山车中小球运动的快慢。
难点:规范测量轨道距离和运动时间,理解“重复实验取中间值”的科学性;根据测试结果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约5分钟)
回顾引入:“上节课我们分组制作了过山车模型,大家的模型都做好了吗?今天我们要通过测试来检验它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看看小球在上面会怎样运动。”
提出问题:展示做好的过山车模型,提问:“如何判断我们的过山车是否合格?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运动形式和快慢会有什么特点呢?”引出本课主题——测试“过山车”。
(二)交流评估(约15分钟)
明确评估标准:出示“过山车评价表”,说明评估项目及标准:
轨道总长是否在2米以上(★★★)。
是否包含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小球能否滚完全部轨道,不脱轨(★★★)。
是否与同学合作完成(★★★)。
小组自评:各组对照标准,用星星数量评估自己的模型,记录未达标的项目(如“轨道总长1.8米,差0.2米”“曲线轨道处小球偶尔脱轨”)。
重点指导:描述小球位置:
介绍工具:方向盘(确定方向)、软尺和细绳(测量距离)。
演示方法:
(1)将方向盘中心点对准过山车起点,平铺在轨道下方。
(2)将小球放在轨道任意一点,用方向盘说出其相对于起点的方向(如“东北方向”“西南方向”)。
(3)用细绳沿轨道从起点铺到小球位置,再用软尺量细绳长度,得到距离。
(4)完整描述:“小球位于起点的XX方向,距离XX厘米处。”
实践操作:各组任选轨道上2个点(如中间位置、终点),按上述方法描述小球位置,填写记录:
① 小球停在终点时,位于起点的____方向,距离____cm处;
② 小球在轨道中间位置时,位于起点的____方向,距离____cm处。
(三)测试分析(约20分钟)
1. 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
操作步骤:
(1)用标签纸将过山车轨道按形状分成若干段(如直线段、曲线段)。
(2)从起点释放小球,观察每段轨道上小球的运动路线。
(3)重复3次,记录每段轨道的运动形式(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
交流总结:“小球在直线轨道上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上做曲线运动,运动形式随轨道形状变化而变化。”
2. 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
提出问题:“不同过山车的小球运动快慢一样吗?如何比较?”
明确方法:
(1)测量较短过山车的轨道长度,在较长过山车轨道上量出相同距离,用橡皮泥做终点标记。
(2)取两颗相同的小球,从两过山车起点同时释放,用秒表记录到达终点的时间。
(3)重复3次,将数据排序后取中间值作为最终时间。
分组实验:各组与其他小组合作,测量并记录数据:
过山车 轨道长度(厘米) 所用时间(秒) 取值(中间值)
自己小组 第一次:____
第二次:____
第三次:____
其他小组 第一次:____
第二次:____
第三次:____
分析发现:“在相同距离下,小球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
(四)改进完善(约10分钟)
讨论改进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结合测试结果分组讨论,教师补充:
增加起点高度或降低终点高度(增大坡度,提升初始速度)。
使用更光滑的轨道(减少摩擦力)。
减少曲线轨道,增加直线轨道(曲线运动阻力更大)。
制定改进计划:各组针对自己模型的问题(如“脱轨”“速度慢”),选择1-2种方法,简要记录改进步骤(如“将起点支架加高5厘米,打磨曲线轨道接口”)。
(五)课堂总结(约5分钟)
回顾梳理:“今天我们通过测试,学会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小球位置,观察了直线和曲线运动,比较了运动快慢,还找到了改进过山车的方法。”
拓展延伸:“课后大家可以按照改进计划完善模型,下节课我们展示优化后的过山车!”
六、板书设计
3.8 测试“过山车”
评估标准:
总长2米以上 | 直线+曲线轨道 | 小球不脱轨 | 合作完成
测试内容:
描述位置:方向(方向盘)+ 距离(软尺/细绳)
运动形式:直线运动(直线轨道)、曲线运动(曲线轨道)
比较快慢:相同距离比时间(重复实验取中间值)
改进方法:
增大坡度(加高起点/降低终点)
轨道更光滑
减少曲线,增加直线
五、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自评—测试—改进”的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位置、运动形式、快慢”的理解,操作性强且贴合学生兴趣。用“方向盘+软尺”描述位置的活动,将抽象的“位置”具象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不足:部分学生测量距离时未沿轨道铺设细绳,导致数据误差;记录时间时反应较慢,秒表操作不熟练;对“重复实验取中间值”的意义理解不深,存在敷衍记录的情况。
改进:下次教学可提前演示“沿轨道铺细绳”的正确方法,分组时安排1名“计时员”专项练习秒表操作;通过案例对比(如“一次数据”与“三次中间值”的差异),让学生体会重复实验的必要性。此外,可增加“小组互查”环节,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