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年级上册8《黄山奇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四篇课文,内容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散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黄山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展现了黄山石头的奇特与有趣,引导学生感受黄山奇石的妙趣横生。课文从儿童视角出发,将地质景观与人文传说相融合,契合2022年新课标中“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要求,助力学生了解自然奇观背后的文化内涵。作为培养观察能力的典型文本,本课融合语文、地理、艺术等多学科元素,构建“景观认知—想象体验—表达分享”的学习路径,落实新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目标,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自然、描述景观的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闻、名”等16个生字,会写“巨”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有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3.模仿课文,展开想象,尝试用“好像”“真像”说说其他奇石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识别并朗读奇石名称,理解课文对“仙桃石”“仙人指路”等奇石的描写;掌握“巨”字的正确书写。2. 难点: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并尝试用“好像”“真像”介绍奇石。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 回顾旧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已学景点“鹳雀楼(山西省)”“庐山瀑布(江西省)”,建设“美丽中国行”的旅行情境。2. 数字技术引入播放数字人动画,由虚拟小导游欢迎学生来到“美丽中国行第三站——安徽黄山”,并提出“完成任务可成为黄山小导游”的挑战,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3.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黄山奇石”,学生自由读,并完成朗读要求。二、初读课文,梳理信息1. 定位黄山展示安徽省地图,引导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规则,找到黄山在“安徽省南部”的位置;结合“部”字的双耳旁(与区域相关),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及“安徽省南部”的表述。2. 初识“黄山四绝”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四绝”是什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聚焦“奇石”,理解“奇”即“奇形怪状”。3. 朗读与识字(1)提出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完后明确课文共6自然段。(2)通过生字卡片检测生字认读情况,再升级为词语认读,鼓励学生挑战,增强学习信心。(3)聚焦“中外闻名”一词的“闻”字,问学生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如新闻联播,闻味道等),学生发现“闻”字在这两处意思不同,老师顺势借助看字形解字义(像人把耳朵贴在门边倾听),讲解“闻”字的字义,在课文中为“听,听见”,进而理解“中外闻名”的含义。齐读词语加深记忆。三、精读课文,感悟“奇”趣1. 找奇石布置“读课文圈画奇石名称;区分重点介绍和简单介绍的奇石”的任务,学生完成后分享(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强调“边读边圈画”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前四种奇石各占一个自然段,描写细致,为重点介绍;后三种奇石一句带过,描写简短,为简单介绍。2. 辨读音针对“金鸡叫天都”的“都”,明确其在此处读“dū”(指天上的都市、城市),多形式朗读。3. 品奇石(1)仙桃石展示仙桃石段落,引导学生朗读,找出关键词“好像”,理解“仙桃石像从天上飞下来的大桃子”是人们的想象;结合“桃子结在树上”“巨石在山顶石盘上”“石头巨大无法搬运”,分析想象的合理性;聚焦“飞、落”两个动词,指导学生重读动词,读出奇石的神奇。(2)仙人指路展示仙人指路段落,引导学生朗读,找出“真像”,理解“仙人指路”是人们的想象;提问“仙人从哪来”“为谁指路”,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如“仙人从天上来、从地底来等,给迷路游客、小动物等指路”),感受奇石的有趣;结合“巨石”理解“巨”即“巨大”,顺势指导“巨”字书写,请生当小老师说书写要点,老师补充并出示口诀(“上窄下宽底横长,横画间距写匀称,竖折折角要写方”),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描红书写后,开展“星级点评”(符合书写要求得星)。四、拓展想象,练习表达1. 看图识奇石展示“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图片,让学生快速说出名称,回顾简单介绍的奇石。2. 学说介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方法(用“好像”说形状,用“真像”说动作),以“我想介绍的是……”为开头,展开想象介绍奇石;组织学生同桌交流,再邀请“小导游”上台,手持导游旗分享,教师点评(重点关注是否说清形状、动作,是否有合理想象)。五、总结升华,延伸任务1. 由虚拟小导游恭喜学生完成任务,肯定学生具备小导游潜力,布置“课下把黄山美景讲给家人听,争取当最佳小导游”的任务。2.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再次强调对黄山奇石的喜爱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宣布“美丽中国行——黄山站”结束。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