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模拟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模拟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模拟练习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 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酝酿(niàng) 确凿(záo) 粗犷(kuàng) 咄咄逼人(duō)
B. 静谧(mì) 吝啬(sè) 倜傥(tǎng) 人声鼎沸(dǐng)
C. 憔悴(qiáo) 匿笑(nì) 菡萏(dàn) 混为一谈(hún)
D. 霎时(shà) 徘徊(huí) 抖擞(sǒu) 恍然大悟(huǎng)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 云霄 决别 截然不同 花团锦簇
B. 分岐 鉴赏 小心翼翼 人迹罕至
C. 博学 烘托 各得其所 不求甚解
D. 骄媚 嘹亮 油然而生 混为一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经过老师的讲解,我对这道题的解法恍然大悟。
B. 他在选择中考志愿的第一志愿时,既想报清华附中,又想报北大附中,总是见异思迁。
C. 这本书的情节引人入胜,读起来真让人津津乐道。
D. 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大家都在欣赏花灯。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通过这次班会,使同学们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尤其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城市的特色。
C. 为了避免类似的安全问题不再发生,学校加强了校园巡逻。
D. 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是否努力学习。
古诗文默写。(6 分)
(1),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3),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4)子曰:“,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5)子曰:“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名著阅读。(4 分)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其中《》一文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经历,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2)《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________,他教会了孙悟空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等本领。
二、古诗文阅读(1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2 分)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 7-10 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
(3)尊君在不( )
(4)下车引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 “惭” 的原因是什么?(2 分)
元方 “入门不顾” 是否失礼?请谈谈你的看法。(2 分)
(二)古诗词鉴赏(4 分)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 11-12 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 分)
请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2 分)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记叙文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6 题。
父亲的半瓶酒
贾平凹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我的小女儿。
②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让他操碎了心。他想亲自照顾我一段时间,说实在的,我看了信,心里也挺难受的。我很想把他接来,但是,一是家里住不开,二是我看出父亲似乎越来越自卑。他每一次给我打电话都不断地道歉,说是占用了我们多少时间,耽误了我们多少工作。我听得厌烦,但又不敢不耐心听,因为我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
③一个星期天,父亲又来了电话,说他又病了,每天都在发烧,医生让他住院,但他不愿意,他说他要等我回去。我听了很着急,便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家了。
④回到家,我看到父亲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精神也很不好。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问他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父亲说:“没事,过几天就好了,你工作忙,我不想耽误你。” 我听了很生气,便责备了他几句。父亲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流泪。
⑤晚上,我和父亲睡在一个炕上。父亲说:“我想和你喝点酒。” 我便去买了一瓶酒和一些菜。父亲喝了半瓶酒,便开始说起他的往事。他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读书,后来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教师。他说他一辈子都很要强,从来没有向谁低过头,但是现在老了,却觉得自己很没用,什么也做不了,还老是给我添麻烦。
⑥我听了父亲的话,心里很感动,也很惭愧。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他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更不愿意给我添麻烦。我便安慰他说:“爸,你别这么说,你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照顾你是应该的。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好好养病,等病好了,我接你到城里住。” 父亲听了我的话,点了点头,眼里含着泪水。
⑦第二天,我便带着父亲去了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说父亲的病没有什么大碍,只是有点感冒,吃点药就好了。我听了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⑧从医院回来后,父亲的精神好了很多。他说他想回乡下,不想给我添麻烦。我知道父亲的脾气,便没有勉强他。我给父亲买了很多药和一些营养品,便带着妻子和孩子回了城里。
⑨回到城里后,我每天都给父亲打电话,询问他的身体情况。父亲每次都说他很好,让我不要担心。我知道父亲是在安慰我,他不想让我担心他。
⑩有一次,我打电话给父亲,他说他在地里干活。我听了很生气,便责备他说:“爸,你怎么又去干活了?你不是答应我好好养病的吗?” 父亲说:“没事,我只是活动一下,身体好多了。” 我听了很无奈,便没有再说什么。
我知道父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一辈子都在干活,突然让他停下来,他肯定不习惯。我也知道父亲是为了不给我添麻烦,他想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不想成为我的负担。
父亲的半瓶酒,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父亲的爱,是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伟大。我知道,我一定要好好地照顾父亲,让他安享晚年。
文章围绕父亲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第②段中 “我看出父亲似乎越来越自卑”,父亲 “自卑” 的原因是什么?(4 分)
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父亲喝了半瓶酒,便开始说起他的往事。他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读书,后来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教师。他说他一辈子都很要强,从来没有向谁低过头,但是现在老了,却觉得自己很没用,什么也做不了,还老是给我添麻烦。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 “父亲的半瓶酒,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这句话的理解。(4 分)
(二)说明文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20 题。
中国的剪纸艺术
①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剪纸艺术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②剪纸的制作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材料则以宣纸为主。宣纸质地柔软,易于裁剪,而且颜色洁白,适合表现各种图案。剪纸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刻结合等。阴刻是将图案中的空白部分刻掉,保留线条;阳刻则是将图案中的线条刻掉,保留空白部分;阴阳刻结合则是将阴刻和阳刻的方法结合起来,使图案更加生动、形象。
③剪纸的题材非常广泛,涵盖了人物、动物、植物、风景、神话传说等各个方面。其中,以表现吉祥寓意的题材最为常见,如 “福”“禄”“寿”“喜” 等字的剪纸,以及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鸳鸯、喜鹊等动物剪纸。这些剪纸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④剪纸的艺术风格因地域而异。北方剪纸风格粗犷豪放,线条简洁有力,如陕西剪纸;南方剪纸风格细腻柔美,线条流畅婉转,如江南剪纸。不同地域的剪纸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
⑤剪纸艺术不仅在中国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收藏了中国的剪纸作品,如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剪纸艺术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为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4 分)
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第④段中加点词语 “主要” 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北方剪纸风格粗犷豪放,线条简洁有力,如陕西剪纸;南方剪纸风格细腻柔美,线条流畅婉转,如江南剪纸。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剪纸艺术具有哪些价值。(3 分)
四、写作(50 分)
请以 “那一刻,我长大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 500 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模拟练习答案解析
(对应练习满分 120 分,解析侧重考点、易错点及答题思路)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 分)
1. 字音辨析(3 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重点字词注音,需区分易读错音、多音字。
A 项 “粗犷” 的 “犷” 应读 “guǎng”(易误读为 “kuàng”,注意与 “旷” 区分);
C 项 “混为一谈” 的 “混” 应读 “hùn”(多音字,表 “掺杂、混合” 时读 “hùn”,表 “浑浊” 时可读 “hún”,如 “浑浊”);
D 项 “徘徊” 的 “徊” 应读 “huái”(易误读为 “huí”,需牢记固定读音)。
2. 字形辨析(3 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重点字词字形,需区分形近字、同音字。
A 项 “决别” 应为 “诀别”(“诀” 表 “分别”,如 “诀别”;“决” 表 “决定、坚决”,如 “决定”);
B 项 “分岐” 应为 “分歧”(“歧” 表 “岔路、不相同”,如 “分歧”;“岐” 多为地名,如 “岐山”);
D 项 “骄媚” 应为 “娇媚”(“娇” 表 “柔弱、美好”,如 “娇媚”;“骄” 表 “骄傲”,如 “骄傲”)。
3. 词语运用(3 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在语境中的运用,需结合词义与语境判断。
A 项 “恍然大悟”:形容突然明白,符合 “老师讲解后理解解题方法” 的语境,使用正确;
B 项 “见异思迁”:指看见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含贬义,用于 “选择志愿时犹豫” 不恰当(此处应表 “犹豫不定”,而非 “改变主意”),使用错误;
C 项 “津津乐道”:形容对某事很感兴趣,乐于谈论,符合 “书的情节吸引人,让人愿意讨论” 的语境,使用正确;
D 项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声音嘈杂,像水沸腾一样,符合 “元宵节街头热闹” 的语境,使用正确。
4. 病句辨析(3 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病句类型(成分残缺、语义重复、两面对一面等)。
A 项 “通过…… 使……” 导致主语残缺(删去 “通过” 或 “使”,让 “班会” 或 “同学们” 作主语);
B 项 “经典、名著” 语义重复(“名著” 属于 “经典” 范畴,可删去 “经典、” 或 “、名著”);
C 项 “避免…… 不再发生” 否定不当(“避免” 已表否定,应删去 “不”,改为 “避免类似安全问题发生”);
D 项 “能否…… 是否……” 两面对一面,逻辑一致,无病句,使用正确。
5. 古诗文默写(6 分)
答案:
(1)秋风萧瑟 (2)风正一帆悬 (3)枯藤老树昏鸦
(4)学而不思则罔 (5)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必背古诗文,需注意易错字书写:
(1)“萧瑟”:“萧” 不要写成 “潇”,“瑟” 注意下面是 “必”(非 “心”);
(2)“悬”:不要多写 “心” 字底;
(3)“藤”:上下结构,下面是 “滕”(非 “腾”);
(4)“罔”:易错写为 “惘”(“罔” 表 “迷惑而无所得”,“惘” 表 “失意”,需结合句意区分);
(5)“焉”:不要漏写下面的 “灬”,“择” 不要写成 “泽”。
6. 名著阅读(4 分)
答案:
(1)《旧事重提》;《五猖会》 (2)菩提祖师
解析:本题考查《朝花夕拾》《西游记》课内必读名著知识点:
(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五猖会》是其中回忆童年赛会的篇目,核心情节为 “父亲强迫背《鉴略》”,需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私塾生活)区分;
(2)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居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需与 “唐僧”(取经路上的师傅)区分,七十二变、筋斗云是菩提祖师所教的核心本领。
二、古诗文阅读(16 分)
(一)文言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12 分)
7. 实词解释(4 分)
答案:
(1)约定 (2)离开 (3)同 “否”(表否定) (4)拉,牵拉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文言文实词,需结合语境与课下注释理解:
(1)“期行”:“期” 为动词,“约定”(非 “日期”,名词作动词);
(2)“舍去”:“去” 在古文中表 “离开”(今义为 “到…… 去”,需区分古今异义);
(3)“不”:通假字,同 “否”,需注明 “通假”,避免直接解释为 “没有”;
(4)“引之”:“引” 为 “拉、牵拉”,体现友人惭愧后的动作,需与 “引领”(带领)区分。
8. 句子翻译(4 分)
答案:
(1)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陈太丘丢下(他)离开,(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2)正午时分(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解析:翻译需遵循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补全省略成分、古今异义:
(1)省略成分:“过中(友人)不至”“太丘舍去(之)”“(太丘)去后(友人)乃至”,需补全主语,使句意完整;“舍” 译为 “丢下、舍弃”,“乃” 译为 “才”;
(2)“日中”:古今异义,译为 “正午”;“无信”“无礼”:分别译为 “不讲信用”“没有礼貌”,需准确对应 “信”(信用)、“礼”(礼貌)的含义。
9. 内容理解(2 分)
答案:友人 “惭” 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是 “无信”(约定正午到却迟到),二是 “无礼”(对着元方骂元方的父亲),被元方反驳后,自知理亏。
解析:需结合元方的话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分析,友人的惭愧源于对自身 “无信”“无礼” 的认知,核心是 “意识到错误”。
10. 观点探究(2 分)
答案:示例一:不失礼。元方年仅七岁,面对友人的无信无礼,能清晰反驳,维护父亲尊严,“入门不顾” 是孩童率真的表现,体现他对 “无信无礼” 行为的坚决否定,并非 “失礼”。
示例二:略显失礼。友人虽有错,但已 “惭” 并 “下车引之”,表现出悔意,元方应给予基本的尊重,“入门不顾” 可能显得过于生硬,缺少包容。
解析:本题为开放题,需结合元方的年龄、友人的态度分析:若支持 “不失礼”,可强调 “孩童率真”“维护尊严”;若支持 “失礼”,可强调 “尊重他人悔意”“包容”,观点明确、理由合理即可。
(二)古诗词鉴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 分)
11. 意象与作用(2 分)
答案:首句选取 “杨花”“子规” 两个意象。作用:①“杨花” 漂泊无定,象征友人王昌龄的漂泊境遇;②“子规”(杜鹃鸟)啼声哀婉,常表 “思乡、离别”,烘托出凄凉、伤感的氛围,为下文抒发对友人的牵挂做铺垫。
解析:“意象” 指诗歌中带有情感的景物,需结合意象的象征义与诗歌情感分析:杨花的 “漂泊”、子规的 “哀啼”,均与 “友人被贬、离别” 的主题呼应,奠定伤感基调。
12. 诗句赏析(2 分)
答案: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明月” 人格化,赋予明月 “传递愁心” 的能力,想象明月陪伴友人一路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牵挂与担忧之情。
解析:赏析需先点明手法(拟人),再分析手法效果(明月人格化,让抽象的 “愁心” 可感可知),最后结合诗歌主旨(对友人的情感)总结,遵循 “手法 + 内容 + 情感” 的答题思路。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记叙文阅读《父亲的半瓶酒》(16 分)
13. 内容概括(4 分)
答案:①父亲退休后照管 “我” 的小女儿,想进城却因自卑和 “我” 家住房问题未提;②父亲生病发烧,不愿住院,等 “我” 回家后才告知;③晚上父亲与 “我” 喝酒,诉说往事,流露 “觉得自己没用” 的想法;④父亲病愈后拒绝进城,回乡下仍坚持干活,不愿给 “我” 添麻烦。
解析:概括需遵循 “人物 + 事件”,按时间顺序梳理:从 “父亲的想法” 到 “生病”“喝酒诉往事”“病愈后坚持乡下生活”,避免遗漏关键情节(如 “自卑”“不愿添麻烦” 的核心心理)。
14. 原因分析(4 分)
答案:父亲 “自卑” 的原因:①父亲退休后,从 “教师” 的角色转变为 “照管孩子”,觉得自己失去了价值,无法再为家庭做 “重要贡献”;②父亲担心给 “我” 添麻烦,每次打电话都道歉,怕占用 “我” 的时间、耽误 “我” 的工作;③“我” 家住房紧张,父亲意识到自己进城可能给 “我” 的生活带来不便,不愿成为负担。
解析:需结合第②段 “父亲不断道歉”“怕耽误工作”、第⑧段 “不想给我添麻烦” 等细节,从 “自我价值认知”“担心拖累子女”“实际生活条件” 三个角度分析,紧扣 “自卑” 的核心是 “觉得自己没用、怕添麻烦”。
15. 句子赏析(4 分)
答案: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他说…… 他说……”),通过父亲讲述往事,展现了父亲的人生经历:①过去 “要强、努力”(靠自己考上大学成为教师),与现在 “觉得自己没用” 形成对比;②既体现了父亲对过往的回忆,也流露了他年老后因无法为家庭出力而产生的愧疚感;③为下文 “我” 的 “感动与惭愧” 做铺垫,突出父亲 “不愿添麻烦” 的深沉父爱。
解析:赏析需先点明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再分析内容(父亲的经历与心理),最后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用(对比、铺垫、突出主题),避免只谈内容不分析手法。
16. 句子理解(4 分)
答案:“父亲的半瓶酒” 是全文的线索,也是 “我” 理解父爱的关键:①通过喝酒时父亲的倾诉,“我” 明白了父亲 “要强” 的性格背后,是不愿给子女添麻烦的体贴;②“我” 意识到父亲的 “自卑” 并非真的 “没用”,而是年老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以及对子女的深爱;③“我” 懂得了要珍惜父爱,主动承担照顾父亲的责任,让父亲安享晚年,这是 “我” 在情感上 “成长” 的体现。
解析:需结合 “半瓶酒” 的象征意义(父爱载体),从 “理解父亲心理”“懂得父爱内涵”“自身成长” 三个层面分析,紧扣 “明白很多道理” 的核心是 “对父爱与责任的认知”。
(二)说明文阅读《中国的剪纸艺术》(14 分)
17. 说明对象与特点(4 分)
答案:说明对象是 “中国的剪纸艺术”。特点:①历史悠久(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明清鼎盛);②制作工具、材料、方法明确(工具:剪刀、刻刀;材料:宣纸;方法:阴刻、阳刻、阴阳刻结合);③题材广泛(人物、动物、植物等,以吉祥寓意为主);④艺术风格地域差异显著(北方粗犷,南方细腻);⑤国际影响力大(世界知名博物馆收藏,是中外文化交流桥梁)。
解析:说明对象可直接从标题提取,特点需从全文各段梳理:第①段(历史)、第②段(制作)、第③段(题材)、第④段(风格)、第⑤段(影响力),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18. 说明方法与作用(4 分)
答案:第②段主要运用分类别、作诠释的说明方法。①分类别:将剪纸制作方法分为 “阴刻、阳刻、阴阳刻结合” 三类,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不同方法的特点,让读者能准确区分;②作诠释:对 “阴刻”“阳刻”“阴阳刻结合” 分别解释(如 “阴刻是将图案中的空白部分刻掉,保留线条”),通俗地阐明了每种方法的具体操作,使抽象的制作方法更易理解。
解析:需先准确判断说明方法(分类别:按标准分类;作诠释:解释概念),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用(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避免只写方法不分析作用。
19. 词语作用分析(3 分)
答案:不能删去。“主要” 在文中表 “大部分”,说明北方剪纸风格以 “粗犷豪放” 为主(如陕西剪纸),南方以 “细腻柔美” 为主(如江南剪纸),但不排除北方有少量细腻风格、南方有少量粗犷风格的剪纸。若删去 “主要”,则变成 “北方剪纸风格全是粗犷豪放,南方全是细腻柔美”,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主要”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解析:这类题需遵循 “表态(不能删)+ 解词(主要:大部分)+ 析句(删前 / 删后句意差异)+ 总结(体现语言准确性)” 的答题思路,核心是突出 “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20. 价值分析(3 分)
答案:剪纸艺术的价值:①艺术价值: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②文化价值:题材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③交流价值: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解析:需结合文章内容提取:第③段(艺术与文化价值)、第⑤段(交流价值),分点概括,每个价值需对应文中具体依据(如 “吉祥寓意”“地域文化”“中外交流”)。
四、写作(50 分)
21. 命题作文《那一刻,我长大了》写作指导
审题关键
“那一刻”:需聚焦 “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如 “看到母亲白发的瞬间”“独自解决问题的时刻”),而非 “一段时间”,要突出 “瞬间的触动”;
“我长大了”:核心是 “心理成长”(如学会担当、懂得感恩、理解他人、克服懦弱),而非 “年龄增长”,需通过具体事件体现 “成长的变化”。
选材建议
结合七年级学生生活经历,可选择以下素材:
家庭场景:如 “父母生病时,我主动照顾,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被照顾者’”“看到父母为生活奔波的辛苦,懂得体谅父母”;
校园场景:如 “独自完成小组任务,克服依赖,学会责任”“帮助同学解决困难,明白‘付出’的意义”;
生活场景:如 “第一次独自出门办事(买东西、取快递),克服紧张,变得独立”“面对错误主动道歉,学会承担责任”。
结构示例
开头:设置场景,引出 “那一刻”(如 “黄昏时分,我看到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背影,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角,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中间:详细描写事件经过(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