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质量评价(四) 水的运动(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质量评价(四) 水的运动(含解析)

资源简介

阶段质量评价(四) 水的运动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注入咸海。图1为锡尔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该河某地水文观测站测绘到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和降水量图。据此完成1~3题。
1.锡尔河的主要补给是 (  )
A.雨水补给 B.湖泊水补给
C.冰川积雪融水 D.地下水补给
2.推测锡尔河流域冬春季节降水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表径流处于丰水期,蒸发量大
B.西风活动频繁,输送水汽量较多
C.沙尘暴活动强度大,凝结核较多
D.亚洲高压增强,偏北风湿润多雨
3.在3、4月份降水量增加,但河流径流量反而减少,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蒸发量增大 B.下渗量增多
C.生活用水增加 D.生产用水增加
河宽作为河流形态的基本参数之一,对于理解地表水过程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多集中在6—8月,其干流河宽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流域概况。据此完成4~5题。
4.雅鲁藏布江干流河宽相对较宽的月份是 (  )
A.3—4月 B.6—7月
C.9—10月 D.11—12月
5.雅鲁藏布江下游河道河宽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小,其影响因素为 (  )
A.地形 B.降水
C.气温 D.植被
温尼伯湖是哈得孙湾西南部的大型淡水湖,为冰期时古冰川湖的残迹。冰川消融初期,湖水曾经通过雷德河注入密西西比河。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下图示意目前温尼伯湖及周边水系。读图,完成6~8题。
6.推测目前雷德河汛期主要出现的季节为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冰川消融初期至今湖泊面积发生的变化为 (  )
A.逐渐萎缩 B.逐渐增大
C.先大后小 D.先小后大
8.温尼伯湖外泄通道的改变对雷德河水文特征的影响错误的是 (  )
A.河流径流量减少
B.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C.河流结冰期变长
D.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面积达4 320 km2的A-76冰山从南极洲冰架脱落,随后开始缓慢漂移。下图示意A-76冰山脱落位置及周边海域地理环境,a→e为A-76冰山脱落后位置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推测A-76冰山在脱落后运动到e位置后运动方向的未来趋势及其原因是 (  )
A.将会继续向西—极地东风
B.将会继续向西—地转偏向力
C.将会转向向东—海陆轮廓
D.将会转向向东—西风漂流
10.A-76冰山对所经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
A.海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大
B.大气逆辐射减少
C.洋面输送水汽量增大
D.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增加
巴芬湾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巴芬岛与格陵兰岛之间,通过戴维斯海峡和大西洋相通。巴芬湾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其两侧海水性质存在明显差异。1616年5月,为探寻北极西北通道,某航海家从戴维斯海峡进入海湾,沿格陵兰岛西岸北上,历经3个月完成了环绕巴芬湾一周的航行。下图示意巴芬湾海域及其洋流分布。完成11~13题。
11.巴芬湾西侧表层洋流的流向及形成动力分别是 (  )
A.自北向南 盛行西风
B.自北向南 极地东风
C.自南向北 盛行西风
D.自南向北 极地东风
12.与同纬度西侧海域相比,巴芬湾东侧海域 (  )
A.表层海水结冰较早
B.表层海水盐度较高
C.海雾出现频率较低
D.向大气输送水热少
13.该航海家在巴芬湾环绕一周的航行途中,最可能会感觉到 (  )
A.日出时间越来越晚
B.日出方位一直向北移动
C.极光现象频繁出现
D.正午船上杆影始终朝北
我国东部海域洋流系统较为复杂,下图为其中典型洋流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黄海沿岸流势力最强的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5.与台湾暖流形成关系密切的因素有 (  )
①海陆轮廓 ②地转偏向力 ③日月引潮力 ④盛行西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浙闽沿岸流对流经海域的影响是 (  )
A.增加渔业资源量
B.加快所有轮船的航速
C.缩小海水污染范围
D.增大海水垂直温差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感热通量是指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气与下垫面之间发生的热交换。下图示意某年7月份北印度洋感热通量分布状况(单位:cal·cm-2),正值代表热量由下向上传递,负值代表热量由上向下传递。
(1)据图说出7月份北印度洋感热通量的分布特点。(6分)
(2)分析该季节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感热通量为负值的原因。(6分)
(3)感热通量的分布会加强海面的风向,推测此时该海域加强的风向,并说明理由。(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超过其恢复和更新能力,会造成中深层地下水补给区的水位低于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改变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方式。某科研团队研究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简称TDS,即每升水中所含的溶解性固体量)分布特征,发现TDS值越高的地方,地下水水位越低。下图示意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TDS值的分布。
(1)分析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水位分布并推断地下水流动方向。(8分)
(2)简述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6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每年春末夏初,美国长岛湾西部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易爆发水华。过量浮游生物残体的降解导致长岛湾西部溶解氧含量下降。研究发现,在特定的风向下,长岛湾表层和深层海水的环流模式能为其西部补充溶解氧,减轻水华。当天文、气象、水文等因素较好配合时,长岛湾与大西洋海水交换显著增强,对湾内水质具有明显的改善。如图示意长岛湾位置。
(1)分析长岛湾西部海域夏季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原因。(6分)
(2)指出长岛湾西部夏季溶解氧含量上升时,长岛湾表层和深层海水的环流方向,并说明理由。(6分)
(3)简述长岛湾与大西洋海水交换增强的条件。(8分)
阶段质量评价(四)
1.C 2.B 3.D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注入咸海。因此该地河流补给主要为冰川积雪融水补给,C正确;该地区地处内陆,降水较少,雨水补给量较少,湖泊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量较少,不是主要补给类型,A、B、D错误。故选C。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冬春季节,该地西风活动频繁,天山山脉阻挡西风气流,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B正确;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以冰川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冬季气温低,冰川积雪融水量小,为枯水期,且蒸发量较小,A错误;锡尔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空气干燥,降水量多少与水汽含量有关,凝结核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偏北风气温低,水汽含量少,D错误。故选B。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3、4月份气温回升,蒸发量较大,本地区农业生产所需水量增加,灌溉水量增加,因此引河流水进行灌溉,河流径流量减少,D正确;蒸发量增大也会使得河流径流量减少,但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下渗量和生活用水并不会有明显季节变化,B、C错误。故选D。
4.C 5.A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多集中在6—8月,地表径流汇集到干流需要一定的时间,且一般在雨季末期河流径流量达到最大,故9—10月是雅鲁藏布江干流河宽相对较宽的月份,C正确。
第5题,结合图片信息可知,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流域面积较小,主要是由于山高谷深,河宽受地形限制,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小,A正确;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降水和气温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对河宽的影响也应该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B、C错误;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河流下游植被覆盖情况,D错误。故选A。
6.A 7.C 8.C
解析:第6题,结合材料可知,目前雷德河流域已无冰川分布,但该地纬度较高,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季节性积雪融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进入汛期,A正确。
第7题,结合材料信息发现,温尼伯湖湖面面积的变化主要受冰川补给量的影响。冰川消融初期,补给量大,湖泊水量增加,湖泊面积扩大;后来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冰川面积减小,补给量减小,加上全球变暖,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导致湖面萎缩。综上所述,C正确。
第8题,温尼伯湖原来水位较高,其排泄通道为向南的雷德河,所以补给雷德河的水量较多,使得雷德河径流量大,季节变化小,且自北向南流动不会发生凌汛。后来由于温尼伯湖水位降低,改为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使得雷德河流向发生变化,且湖泊水不再补给雷德河,雷德河的径流量变小,没有湖泊的调节作用,雷德河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A、B不符合题意;外泄通道改变,加之气候变暖,导致河流结冰期缩短,C符合题意;河流由自北向南流动改为自南向北流动,纬度较高,有结冰期,自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流动,初春和秋末冬初时会发生凌汛,D不符合题意。
9.D 10.B
解析:第9题,由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逆时针转动的位置变化,一方面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倾向于向西运动,另一方面受到海陆轮廓的阻挡,下部无法移动,而上部向西移动,最终形成a→b→c的位置变化,但到达e位置后,随着往外海移动,会受到西风漂流的影响,转向东移动。故选D。
第10题,A-76冰山会使得其所在区域反射率增加,海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A错误;海水温度降低,蒸发减弱,水汽输送量减少,C错误;海水温度降低,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气温降低,大气逆辐射减少,B正确,D错误。
11.B 12.B 13.D
解析:第11题,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巴芬湾位于高纬度地区,该地区主要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因此巴芬湾西侧表层洋流为由北冰洋沿着巴芬岛向南流的洋流,所以巴芬湾西侧表层洋流的流向是自北向南,其形成动力是极地东风,B正确。
第12题,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可知,巴芬湾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同纬度西侧海域相比,巴芬湾东侧海域是自南向北的洋流,为西格陵兰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因此巴芬湾东侧海域表层海水结冰较晚,盐度较高,海雾出现频率较高,蒸发更多,向大气输送水热多,B正确。
第13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该航海家自5月开始,历时3个月完成航行,所以在绕行一周的航行当中,日出时间先变早再变晚,日出方位先向东北后向东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极光现象出现并不频繁,A、B、C错误。由于在绕行一周的航行中正午太阳始终在南方的天空,因此正午船上杆影始终朝北,D正确。
14.D 15.A 16.A
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黄海沿岸流总体自北向南流,洋流流向与风向基本一致,因此黄海沿岸流主要受冬季盛行风(西北风)的影响,在冬季势力最强,D正确。
第15题,台湾暖流是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过程中遇到亚欧大陆阻挡,并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形成的,故与其形成关系密切的因素是海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①②正确;日月引潮力与潮汐有关,与洋流关系不大,③错误;盛行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对台湾暖流影响小,④错误。故选A。
第16题,读图可知,浙闽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交汇,海水上泛,鱼类饵料丰富,增加渔业资源量,A正确;浙闽沿岸流由北向南流,轮船只有顺洋流航行才能加快航速,B错误;洋流会扩大污染范围,减轻原污染海域的污染程度,C错误;浙闽沿岸流为寒流,能降低表层海水温度,减小海水垂直温差,D错误。
17.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7月份北印度洋感热通量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以正值为主,西部地区以负值为主,感热通量东高西低;东部感热通量等值线分布较稀疏,感热通量区域变化较小;西部感热通量等值线分布较密集,感热通量区域变化较大;东部地区正值数值较小,西部地区负值数值较大。第(2)题,由图文材料可知,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感热通量为负值,说明气温高于水温(或水温低于气温)。由所学知识可知,水温除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与洋流有关。7月份是夏季,该地区受西南季风(离岸风)影响,底层冷水上泛,形成(沿岸)寒流,使该地区水温低于气温,热量由上向下传递,感热通量为负值。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季北印度洋海域大气温度差异很小,感热通量的正值或负值主要反映下垫面的海水水温,下垫面的温度差异会引起热力环流。北印度洋西部感热通量值为负值,说明西部水温较低;北印度洋东部感热通量值为正值,说明东部水温较高。根据海—气相互作用和热力环流可知,北印度洋西部海水温度较低时,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较高时,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在北印度洋东西两侧之间形成气压差,近海面气流由气压较高的西部流向气压较低的东部,增强了海面的偏西风。
参考答案:(1)感热通量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以正值为主(或西部地区以负值为主或东高西低);东部分布较稀疏(或西部分布较密集);西部地区负值数值较大(或东部地区正值数值较小)。
(2)夏季,该地区受西南季风(离岸风)影响,底层冷水上泛,形成(沿岸)寒流,使该地区水温低于气温,热量由上向下传递,感热通量为负值。
(3)偏西风。原因: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海感热通量为负值,水温低于气温。
18.解析:第(1)题,从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TDS值分布可以看出盆地北部及部分边缘地带,其TDS值较低,故地下水水位较高,盆地中心部位其TDS出现最大值,地下水水位较低。部分盆地边缘及北部由于地下水水位较高,而盆地中心地带其地下水水位较低,故地下水应由周边区域向中心地带流动;盆地中心地带地下水水位较深,且数值变化较大,故中心地带地下水以垂直下渗为主。第(2)题,太原盆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夏季降水多,该地风化强烈,裂隙发育较多,大气降水在岩石裸露区直接下渗可补给地下水。汾河等河流水量较大,由于该地地下水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水可通过地层的裂隙,不断补给地下水。由于该地风化强烈,裂隙发育,该地中深层地下水水位较低,浅层地下水通过不断的渗透补给中深层地下水。
参考答案:(1)盆地北部及部分边缘地带地下水水位较高;盆地中心部位地下水水位较低。盆地北部及部分边缘地带地下水向盆地中心汇集;盆地中心地带以垂直下渗为主。
(2)大气降水下渗;汾河等河流渗漏;浅层地下水下渗。
19.解析:第(1)题,富营养化程度高,说明营养盐类丰富,浮游藻类迅速繁殖,可从水温等角度分析。读图可知,长岛湾西部海域较为封闭,与附近海域海水交换少,营养物质易积聚;西部靠近哈得孙河入海口附近,夏季流量大,带来大量营养盐类;夏季水温高,太阳辐射强,光照强,浮游生物繁殖快,导致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第(2)题,由材料可知,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浮游生物残体降解,长岛湾西部溶解氧含量下降;西部溶解氧含量上升,说明生物残体减少,或水体交换使得氧含量上升。东部(外海)溶解氧含量较高,故表层海水向外海流动,将浮游生物残体向外扩散,减少降解耗氧,西部溶解氧含量下降趋势变慢;东部溶解氧含量较高的底层海水向西补偿,为西部富营养化水域补充溶解氧。即夏季时,表层海水向东(向外海),底层海水向西(向内)。第(3)题,根据材料从天文、气象、水文等角度展开分析。风是驱动海水流动的主要因素,此外水位差、潮汐等也会影响水体流动。长岛湾东侧与大西洋交互面积较大,盛行风自西向东,驱动表层海水加速流出,可促进长岛湾与大西洋的海水交换;恰逢天文大潮的落潮,可使长岛湾的水体加速流出;入海径流量增大,径流冲淡,加速湾内水体流出;入海淡水径流增多,海水盐度降低,密度降低,水位上升,高于外海,加速湾内水体流出至大西洋。
参考答案:(1)海域封闭,营养物质易积聚;夏季水温较高,浮游生物繁殖快;径流带来营养盐类。
(2)表层向东(向外海),底层向西(向内)。表层海水向外海流动,将浮游生物残体向外扩散,减少降解耗氧;底层海水向西补偿,为富营养化水域补充溶解氧。
(3)盛行风自西向东,驱动表层海水加速流出;恰逢天文大潮的落潮,可使湾内水体加速流出;入海径流量增大,径流冲淡,海水盐度降低,水位上升(高于外海),加速湾内水体流出。
5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