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四学四步】3.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AI赋能+四学四步】3.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3.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部分是小学科学中机械运动知识的启蒙内容,贴合学生生活经验,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运动与位置认知框架。 教材以生活场景和实践活动为核心,选取校园操场、乘坐公共汽车、升国旗三个典型场景,通过具象化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操场中跑步与静坐的同学、行驶公交与路边景物、上升国旗与固定旗杆,让学生直观感知物体是否在动的差异,为后续抽象概念作铺垫。 教材聚焦两大核心:一是明确参照物概念,以大地为默认静止参照物,帮助学生理解 位置变化与否是判断运动或静止的关键;二是教授方向加距离的位置描述方法,通过教室场景中描述同学位置的案例,让学生掌握准确表达物体位置的具体方式。 此外,教材设计蒙眼抓人实践活动,将位置描述知识转化为互动体验,强化学生对方向加距离必要性的认知;同时通过公共汽车内外视角对比,车内同学位置不变、地面同学看到车在移动,自然引出运动相对性,突破认知难点。 整体编排由浅入深、从观察到实践,既符合小学生具象思维特点,又紧密联系生活,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运动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其用科学视角观察生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运动和位置有生活经验基础:日常见过操场跑步、公交行驶等场景,能直观判断动或不动,但未形成参照物的科学概念。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参照物的抽象术语理解较难,且描述位置时易忽略方向加距离的完整性。 此外,学生已具备简单的小组合作能力,能参与交流讨论,但逻辑表达能力有限,需教师通过具象案例、互动游戏引导,将生活经验转化为科学认知,突破运动相对性的理解难点。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明确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需要选择参照物,同时掌握准确描述物体位置需要结合方向和距离的方法。 科学思维:基于观察现象,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描述物体位置。 探究实践:能在活动和场景的观察中,主动观察、描述物体运动与位置。 态度责任:激发探究兴趣,体会知识应用,培养科学态度。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照物概念,能依据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是否变化判断运动或静止;掌握方向加距离的物体位置描述方法。 难点: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即因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运动或静止判断结果不同。
5.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 AI 视频《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和操场 、 公交 、升国旗等生活场景图片,创设具象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将抽象的运动与位置知识具象化,契合三年级学生思维特点。 2. 实践体验法:设计蒙眼抓人游戏、小组互相描述位置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 “方向 + 距离” 的重要性,强化知识应用。 3. 直观演示与讲解结合法:教师结合资料卡片、AI “悄悄话” 视频,直观讲解参照物、位置描述等核心知识,降低理解难度。 4. 小组合作法:小组内开展位置描述、反向找物体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互动,提升合作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 1. 逻辑递进,层层突破:从情景导入到探索活动,再到拓展反思、课堂练习,符合 “观察 - 认知 - 实践 - 应用” 的学习逻辑,逐步突破重难点。 2. 聚焦重难点设计:针对参照物、运动相对性的难点,通过公交内外视角对比、AI 方法指导;针对 “方向 + 距离” 重点,用句式规范描述、反向活动强化,设计精准。 3. 学练结合:每个知识模块后配套互动,课堂练习选取指路、刻舟求剑等案例,及时巩固知识,实现学用结合。
6.学习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 1. 观看AI视频《生活中的物体运动》 引导学生回答AI老师的问题: (1)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2)生活中有不运动的物体吗? 2. 提供操场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操场上运动的物体有哪些?静止的物体有哪些? (2)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二、探索活动 (一)判断运动与静止 1.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讲解: (1)跑步的同学、跳绳的同学、跳远的同学等是运动的。因为把大地看作静止的,跑步、跳绳、跳远的同学相对于大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2)教学楼、树木、坐在旁边的同学等是静止的。因为把大地看作静止的,教学楼、树木、坐在旁边的同学相对于大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2. 出示资料卡片,引导学生阅读。 3. 提供两个生活情境 乘坐公共汽车 升国旗 (1)依据教师讲解分析什么是运动的?什么是静止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乘坐公共汽车升国旗运动的物体公共汽车国旗静止的物体站在路边的人旗杆判断依据把大地看作静止的,公共汽车相对于大地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站在路边的人相对于大地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把大地看作静止的,国旗相对于大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旗杆相对于大地的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
视频方法指导:AI老师悄悄话——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引导重新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乘坐公共汽车升国旗运动的物体公共汽车国旗静止的物体站在路边的人旗杆判断依据以路边建筑物、电线杆为参照物,公共汽车相对于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路边的人、路边建筑物、电线杆以地面为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以旗杆(或教学楼等)为参照物,国旗相对于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旗杆、教学楼等以地面为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
(二)描述物体位置 1. 活动安排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描述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要求使用 “×× 在我(前 / 后 / 左 / 右)(距离,如一米、两步等)处” 的句式。如小建在我右边一米处。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小组内的位置描述情况。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描述不清楚或有错误的地方进行补充和纠正。 2. 视频方法指导:AI老师悄悄话——方向和距离表示方法 3. 小结描述运动物体位置方法:方向+距离→位置 4. 反向活动 小组内一人说出具体位置,其他人找物体。例如,我左边第二个座位是谁?我后面倒数第一个是谁? 对描述不清楚或有错误的地方进行补充和纠正。 (三)“蒙眼抓人” 游戏 1. 活动准备 ①蒙眼布若干块。 ②选择一块较为空旷、安全的场地(如教室空地、操场小区域) 2. 视频方法指导——游戏规则 3. 组织学生开始游戏 ①各小组在指定场地开始游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②对描述不准确或 “蒙眼者” 抓不到人的小组重新开始。 4. 视频方法指导:AI老师悄悄话——怎样分享交流 5. 活动反思 在“蒙眼抓人”游戏中,只知道方向不知道距离或只知道距离不知道方向,能抓到人吗?学生结合自己游戏经验回答:能,但可难抓到。教师强调方向加距离描述运动物体位置的重要性。 三、拓展 乘坐公共汽车时,我和同学坐前后排,位置没有变化。但地面上的同学却说我们的位置和公共汽车一起在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回答: 当你和同学以 公共汽车(或车内的座椅等车内物体)为参照物时,你们相对于公共汽车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会觉得自己是静止的。而地面上的同学以地面(或路边的树木、建筑物等地面物体)为参照物时,公共汽车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你们在公共汽车里,所以地面上的同学会认为你们和公共汽车一起在运动。 教师总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四、课堂练习 1.给问路的人指路时,下列做法最有帮助的是( ) A.只说 “往前走” B.说 “往前走 50 米,在路口右转” C.只说 “在路口右转” 2.下列哪种描述物体位置的方式最清晰( ) A.铅笔在教室里 B.铅笔在桌子上 C.铅笔在语文书的右边,距离语文书3 厘米 3. 在“刻舟求剑”的故事中,楚人的宝剑掉到了江底,他马上在船上做记号。对于江底的宝剑来说,( )是静止的。 A.船上的楚人 B.船上的记号 C.江底 4.“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的运动是以( )为参照物的。 A.地球 B.太阳 C.月球 参考答案:BCCA 五、板书设计 运动和位置 运功和静止是相对的。 位置:方向+距离
7.教学成效及特色亮点 (一)教学成效 1. 目标达成度高:通过 AI 视频、场景观察和 “蒙眼抓人” 等活动,学生能准确理解参照物概念,用 “方向 + 距离” 描述位置,多数可通过课堂练习,如判断刻舟求剑中静止物体,突破运动相对性难点。 2. 能力全面提升:观察操场、公交等场景,锻炼科学思维;小组描述位置、参与游戏,提升探究实践与合作表达能力,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3. 知识联系生活:结合升国旗、指路等生活场景,学生能运用运动和位置知识解释现象,实现知识迁移。 (二)特色亮点 1. AI 赋能教学:AI 视频导入创设情境,“悄悄话” 形式提供方法指导,降低抽象概念理解难度,契合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 2. 活动设计分层:从情景观察到 “蒙眼抓人” 实践,再到拓展反思,由浅入深,强化 “方向 + 距离” 认知,突破重难点。 3. 生活紧密结合:选取操场、公交等熟悉场景,设计指路、刻舟求剑等练习,让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科学视角观察生活的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