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湾区202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大湾区202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原文“中国旋涡是一个向心卷入的运动,而非向外的扩张运动”,D项题干表
述与之矛盾。
2.B解析:A项错误,赵汀阳并非从“合法性”入手,而是直接探讨“中国”这一概念
的存在方式和哲学内涵。C项错误,“天下”概念并非自我中心主义,而是普遍性的概念。
D项错误,文章只是解释了汉唐的进攻行为并非扩张,而是政权之争和防守反击,并未详细
驳斥“天下体系”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
3.①不少好几代人以前就移民了②始终心系中国③中国是他们的一个永在的家园
解析:①结合后句“这好几代人中有的甚至没有来过中国也不会汉语”的递进句意推测;②
根据“但按照其说法”的转折语意关系推测:③要依据后句“就像一个想回就可以回去的家”
比喻句意推测。语句表意接近,即可得分。
4.①请求例证,化抽象为具体:面对赵汀阳对“中国”概念的哲学抽象解释,访员没有继续
追问理论,而是用“比如?我们可以举些例子”这样直白的提问,引导赵汀阳用具体事例解
释。
②引用经典,引出核心论断:结合中国历史或文艺作品的特有现象,比如“合久必分”,引
导赵汀阳深入阐述观点的同时,展示其观点解释历史问题的强大理论力量:
③顺势转换,引入新题:比如抽出“中国旋涡”话题概念,由赵汀阳作进一步阐述其中隐含
的秘密:
④引入质疑,激发深度辨析:以其他学者的质疑或虚拟观点为讨论点,主动引入外部争议,
引出赵汀阳辩驳及更深层次思考,实现了“跟着受访者观点走,又推着观点变深刻”的引导
效果。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①“中国旋涡”的运作方式:依靠中原先进的文化、精神世界和“天下”观念(原文“争
夺精神世界的使用权”)作为吸引力,由外向内地将周边群体不断“卷入”、融合进来。
②不同之处:“差序格局”是由内向外“推”,讲究亲疏有别,结果是区分内外。“中国
旋涡”是由外向内“吸”(或“卷”),讲究兼容并包,结果是融合壮大。
(每问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D解析:文本二平实自然,并非理论性强,“二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表述错误。
所以选D。
7.C解析:文本中王安福老汉明确强调过去“李如珍他爹掌权,大家进到庙里都连句响话也
不敢说”,可见其“痛快”的关键是“精神自由”,根源是“掌权者性质与村民话语权的变
化”,而“物质改善”是李家庄的整体变化,并非老汉对比时的核心指向。所以选C。
8.①运用对比手法:村长将抗战前后李家庄在政权、生活、社会治安、村民素质等方面进行
对比,让村民更直观地感受到变化,如过去的贫困、现在的富足,过去的担惊受怕、现在的
安心生活等,引发情感共鸣,增强讲话的感染力。(2分)
②运用排比句,结合村民生活实际:他讲述的内容都是村民亲身经历的事,贴近村民生活,
易被理解和接受。(2分)
③多次使用反问句:如“在抗战以前这样子行不行”,目的是引起听众思考,增强互动效果,
强调如今的变化来之不易。(2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题材真实,源于生活:小说素材直接源自农村现实,如组织民兵、互助生产、剿蝗抗旱
等情节,均是劳动人民斗争与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作者从生活“大海”中汲取创作源泉。
②人物鲜活,形像生动:村长那番“大白话”讲话,完全复现了农民的心声与情感,证明了
作者对人物的深刻熟悉。
③语言质朴,细节传神:作品中大量运用“熬败了鬼子”、“老子英雄儿好汉”等口语化语
言,以及对展览胜利品、民兵表演等场景的生动描写,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作
者深入生活后的精准再现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10.CDF解析:全句为“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意思是“不久朝廷又有向北征伐的战役,征召嵇绍。嵇绍因天子蒙受风尘,接奉诏书驰往行
驾住处。”
I1.A解析:原文的“毕”是“完备、满足”的意思。
12.B解析:不是嵇康对自己的评价。原文意思为“假使是一个有高才大度,又无所不通的
人,而又能不求仕进,那才是可贵的。”
13.(1)您早知道我放任散漫,不通事理,我也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及如今在朝的贤能之士。
(I旧、惟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2)我为您考虑很久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时候,更何况人生短暂的
一世呢。(君、消息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2★启用前注意保密
2026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市(县、区)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和考生号(高考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
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
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
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
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共72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问:“中国”这个概念,超越了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甚至曾经的敌对,具有无法抗拒
的巨大合法性和感召力。为什么会如此呢?
赵汀阳:“合法性”的提法使我有些犹豫,因为我所试图解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
存在概念,并不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中国的存在方式相应的是可能性、必然性、合理性、
有效性之类的历史哲学、存在论、甚至博弈论的问题,并不涉及合法性之类的政治学概念。
问:作为哲学家,你是从哲学上而不是政治上去分析“中国”这个存在。但如果“中国”
是一个神性概念,面对这个存在,显然在国家统一中可以成为合法性资源,这是很自然的事
情。
赵汀阳:一个存在的历程有其历史,或可能只是一些过眼云烟的兴衰成败或快意恩仇故
事,并非所有的历史过程都具有为时间塑形的历史性,即一种存在的历史过程不仅仅存在并
流失于“时间之中”,而同时是一种对时间格局的建构而存在于“时间之上”。不太准确地比
方说,项羽之勇,韩信之智,西施之美,都已消失而不可见,但其勇其智其美却已经成为概
念。中国的历史性建构了一种存在秩序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存在本身并没有消失,
而仍然在生长过程中,因此,中国的存在方式不仅是个概念,也是一种天命的实践。
2026届大湾区联考高三语文第1页共10页
问:比如?我们可以举些例子。
赵汀阳:曾经遇到过一些华裔,①
,这好几代人中有的甚至没有来过中国
也不会汉语,对于他们,中国已经有些抽象了,但按照其说法,
②。我问过中
国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一种比较典型的回答是:③
一,就像一个想回就可以回
去的家。
问:《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什么在人们心中,“分”久
了就应该“合”,就应该“统一”呢?
赵汀阳:从状态上看,合是统一:如果从动态上看,合是一种向心力之大势。“势”的概
念具有深意,是一个历史动力学概念,而不是一种主观计划。即使在西周分封时期,众多诸
侯之“分”仍然从属于一个“合”的天下体系。关键在于,为什么中国具有一种持续向心力
而在客观上形成合之大势?这才是我试图解释的,我将其理解为,大概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经
过秦汉而形成的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中国旋涡”。
问:“中国旋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提法,或许可以揭开一些秘密。
赵汀阳:中国旋涡是一个向心卷入的运动,而非向外的扩张运动,卷入的博弈参赛者越
多,中国旅涡就越变越大,这一点似乎可以有效解释为什么中国是非扩张型的国家却得以越
变越大。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古代中原有什么特殊的吸引力以至于众多部族非加入逐鹿博弈
不可?我相信,其根本动力学原因并不是通常认为的物质财富之争,而是各地政权争夺中原
所建构的精神世界的使用权。财富之争夺只能解释洗劫或占领中原的兴趣,却无法解释众多
部族都乐于将自己加入中原“正统”的叙事动力,也就是证明自己是“天下共主”的历史叙
事动力。
问:葛兆光先生对您提出了质疑,认为你哲学上的“天下体系”只是一种乌托邦想象,
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他举的例子是以汉唐为例,到处攻打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古代意
义上的“国家”,而不是“一直试图按照‘天下/帝国’的文化标准去行事”。您如何解释汉唐
等并不是按“兼容他者”去行事,而是对“四方”有攻打杀伐之举?
赵汀阳:天下概念本来就是一个理想,即使周朝的天下体系也只是天下理想的一种不充
分实践。何况秦汉改制以来,天下体系已经结束了。古代中国是个非扩张型的国家,这是众
所周知的事实。经常有人举出唐朝的进攻行为作为反例,可这是一种历史误读。需要提醒几
个事实:首先,古代中国大地上的博弈是政权之争,而非现代意义的国家之争。匈奴、突厥、
鲜卑、契丹、女真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的四方之民,它们时而入主中原就像中原时而
控制漠北或东北一样,都是政权兴衰成败之天命。其次,唐朝的进攻实乃防守反击。唐朝初
年,突厥曾经攻入中原,并且长期侵扰,才使唐朝在实力壮大时反击而获胜。顺便提醒,唐
朝皇家实为鲜卑,唐朝的高官大将中,非汉人的比例很大。
2026届大湾区联考高三语文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