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检测(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材料二: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B. 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C. 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D. 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B. 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C. 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D. 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3. 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3分)A.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B.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C.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D.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4. 依据材料内容,意境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二)现代文阅读II(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为你再跳一支舞肖建国细雨再次将我淋醒,我居然没有死。除了悲愤,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眼前一片灰色,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连树叶、青草都是灰蒙蒙的。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虽然很痛苦,但还存在着“希望”。我的希望在哪里?父母被炮弹炸死,丈夫被乱枪打成筛子,我拼命向山沟里逃。乱石、荆棘、瓦砾,平时愚钝不堪,如今却像刀子,不断削伤我的身体。我一头撞在树桩上,原本想从旁边跑过,可一条腿断了,我失去了平衡。剧烈的疼痛,让我瞬间昏迷。雨水将我淋醒。天色很暗,村庄、山峦、树林,鬼影般乱窜,很像爷爷说的地狱。从我记事起.爷爷每每看到我都叹息,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你来到人间,就是来到地狱啊。爷爷骨瘦如柴,说着说着就老泪纵横。好在父母勤劳,他们四处挖洞,四处埋藏粮食,我才勉强长大。我讨厌枪炮声,憎恨暗无天日。在提心吊胆的日子里,我结婚了,怀孕了。母亲摸摸我的肚子说,三胞胎。要在和平年代,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整个家族都会欢呼雀跃。可现在,集体沉默。想到胎儿,才感觉他们已好久没动静了。我用手拍拍肚子,他们知道这是娘的呼唤。可任我拍打许久,他们没丝毫反应。我的心立刻坠入冰窟中,一点点爆裂、粉碎。我体会到什么叫万箭穿心,生不如死。我发出鬼魅般的尖叫。叫声惊动了山坳那头的伏兵,一个人鬼头鬼脑探出身来.四下张望。他手里端着大枪,明晃晃的刺刀上紧绑着“膏药旗”。就是这群人焚烧了我的家园,屠杀了我的亲人,还有……我未出世的孩子。我挣扎着站起来,想猛冲过去。就是死,也要咬他两口。刚直起身体,脑袋却阵阵眩晕。倒下时,我瞥见“膏药旗”将一颗地雷埋在小路的中间,他灰蒙蒙的脸上露出奸邪的笑。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一阵温暖。雨还在下,有人将我抱在怀里。哥,她醒了。说话的是位少年,十五六岁的样子。衣衫褴褛,披着蓑衣,光着的双脚沾满泥巴。少年望着我,眼睛含着光。被称哥的人戴着斗笠,背着枪。看到枪,我浑身就发抖。哥大概看出我的心思,他伸出手摸摸我的头,他手心传出的温暖让我不再惊悸。哥说,真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看到白狐。要是不打仗了,我真想把她养在家里。你看,她快当妈妈了。可是……可是我们现在连家都没了。弟弟眼圈有些发红。我的双眼也有些发红。弟,把她放了,你赶紧回去,我也好招呼后面的部队跟上来。看样子,今晚我们要到前面的村子借宿。哥拍拍弟的头,雨水顺着斗笠流下来,像长长的泪。她的腿断了。哥,我们帮她包扎好再放吧。哥抬头望望天,再望望山坳那头的村头,一切都显得空旷寂静,死气沉沉。好,包扎完后你就走,要照顾好爷爷,跟他说打完仗我就回去,叫他别惦记。对了,今后有什么事,要及时往山里送情报.别忘了爹娘是怎么死的,给他们报仇。哥边说边从裤脚撕下一条碎布来,弟早已找好两根适当长的细棍。他俩小心翼翼地将我的断腿接驳上,固定好。哥轻轻将我放在地上。走吧,弟说。那一刻,我泪如雨下。我往哪里走?我知道兄弟俩听不懂我的话,但他们能看明白我的表情。哥看我泪流满面,忙把手伸进怀里,掏出一撮炒面来,慢慢送到我嘴边。弟说,哥,你没多少了,自己都舍不得吃,后面还有很多伤员,她会自己找食吃。哥说,看到她,我就想到……哥的声音有些哽咽,弟也抽泣起来。我突然想为这兄弟俩跳一支舞。这是我们家族对待尊贵客人的最高的礼节,好多年我们都没跳过了。我收拢起悲痛的心情,瘸着腿,边歌边舞。兄弟俩看着舞蹈的我,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请你们稍等,我还要为你们再跳一支舞。我擦擦眼泪,向兄弟俩鞠了一躬,然后拖着伤腿向山坳那边跑去。弟正要冲着我远去的背影呼喊,却被哥一把拉住。我跑到他们目光最远能及的地方,再次跳起舞。我用力地踏着大地,恨不得把大地踏出一个窟窿。震耳欲聋的响声,将我抛向了天空。向地面跌落时,我看到兄弟俩眼中都流出了晶莹的泪花。 (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标题“为你再跳一支舞”意境优美,引人遐想,跳舞是“我”回报兄弟俩的主要方式。B.小说描写“我”用手拍肚子呼唤腹中胎儿无果后心痛的情节,细腻真挚,催人泪下。C.“丈夫被乱枪打成筛子”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了丈夫死状之惨和战争的残酷。D.“我”倒下时瞥见“膏药旗”埋地雷的细节为后文“我”用力踏响地雷的情节做了铺垫。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头部分“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连树叶、青草都是灰蒙蒙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B.“他俩小心翼翼地将我的断腿接驳上,固定好”一句运用动作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兄弟俩的善良、热心和正义。C.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尾悲剧色彩浓烈,使情感和主题都表现得淋漓尽致。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以白狐的视角来叙事,使小说富于神话色彩,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故事性。8.小说中“我”的心理随着情节的发展有不同的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9.有人说,这篇小说表现了现实中的“美”与“丑”。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序》)文段二: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字母写到横线上。(3分)十年七月A盗杀宰相B武元衡C居易D首上疏E论其冤F急请捕贼G以雪H国耻。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B.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D.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科举、考绩、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点明了创作缘由。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弱冠之年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D.白居易刚正敢谏,上疏请求抓捕刺杀宰相的刺客,却因越权进谏、小人的嫉恨等原因,先后被贬为江州刺史、江州司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2)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14.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5.(3分)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至》首联写“春水”“群鸥”,渲染居处之景的秀丽幽静,“但见”透露出诗人些许寂寞之情。B.《登高》颈联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其中“万里”极写距故乡之远,“百年”夸张多病时间之长。C.《客至》语言质朴自然,如话家常;诗人选取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D.《登高》语言慷慨激越,意境沉郁悲凉;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肺腑。16.《客至》《登高》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卒章显志揭示全诗主旨,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歌行》中,用比兴手法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月亮,表达对贤才的渴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脱离官场、如释重负的愉快心情,是《归园田居(其一)》的点睛之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语段,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体。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 ① 。唐穆宗即位后纵情享乐,荒废政事。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正”的绝佳注脚。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愤,故时见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 ② ,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外,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 ③ 。由此可见,书法之骨气,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仁者爱人、达兼穷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名词。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40字。(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代智力测验于1904年编制。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说到智力, ① 。“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看到这,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科学家们已经一致同意,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它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 ② 。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础——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再者,后天训练以及年龄也会影响智力的变化。有科学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在我们65岁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 ③ ,那么其下降将会获得较大延缓。流体智力是解决新异问题的能力,在自然情况下会在我们25岁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然而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甚至还有可能把它进一步提高,直至中年时期。2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我们俩说这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B.陈辰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哄了半天,孩子这才不哭了。C.老李说话这快,跟开机关枪似的。D.他的做法危害到所有人的利益,这是大家所不能接受的。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作文(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习近平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十五六岁的你,青春已经开始。在奋斗的青春岁月里,可能有些许遗憾,更多的应该是骄傲和自豪。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谈谈你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体裁不限(不得写诗歌体裁),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高一年级语文上学期10月份检测试题参考答案B 2. D 3. A意境是虚灵的、动态的,也是超越的、神圣的;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5.①开头提出问题——意境是什么;②然后分析问题,通过意境与象、意象等概念的辨析分析意境的内涵;③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2分,满分6分)6.A(“跳舞是‘我’回报兄弟俩的主要方式”错误,跳舞是“我”的家族对待尊贵客人的最高的礼节,踩地雷才是“我”回报兄弟俩的主要方式)7.B(“从侧面表现了”错误,应是从正面表现)8.①“我”陷入昏迷,被细雨淋醒,惊讶于自己还活着。②胎儿的死去,让“我”更加悲痛、愤怒。③“我”被救助,感到温暖,不再惊悸。④“我”心怀感激,为兄弟俩跳舞、踩地雷。(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9.①小说表现了现实中的“美”:兄弟俩无私地救助一只雨中昏迷的白狐,为它包扎伤腿,还拿出不多的食物喂它吃,体现了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白狐拖着伤腿为兄弟俩跳舞,以表达最大的敬意,它还毫不犹豫地舍身踩响地雷,以回报兄弟俩的善行,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相互救助的美好关系。②小说表现了现实中的“丑”:战争导致人们流离失所、无以为家。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环境中,连野外的小动物都无法获得一处安宁之所,无法自保。侵略者肆意虐杀,残暴不仁。这些都体现了现实中丑陋的一面,也是作者要批判的现象。(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10.ACF 11.D 12.B13.(1)于是撰写一首长诗,作歌用来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2)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14.①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②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③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参考译文:文段一: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作歌用来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文段二:白居易,字乐天,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以应贡进士身份参加考试,礼部侍郎高郢选拔他为甲科,吏部判试合格,拜授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当廷策试制举应考者,白居易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廷试,录入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殿校理。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皇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元和三年五月,又任命他为左拾遗。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他在拜谢厚命的时候,献上文章议论政事。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切劝谏。可奏疏呈上去却没有答复。元和六年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议论他冤枉,急切请求逮捕强盗以洗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诏书下达,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根据白居易所犯的罪行,不应该治理州郡,追回诏书授任江州司马。B 16.《客至》:①“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②“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引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8.①言简意赅 ②字里行间 ③铮铮铁骨19.《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一篇祭文。20.①“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铁柱将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刚韧气质和雄浑气势。②“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的刚烈雄壮。21.D22.①就不得不提到智商 ②就不再变化 ③如果此时我们仍在学习高一年级上学期检测语文 答题卡(姓名:考号:贴条形码区缺考标记,考生禁填,由监考老师填涂。 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错误填涂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类型名称。2.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过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注意事项)第I部分 选择题(共27分)1 [A] [B] [C] [D] 7 [A] [B] [C] [D] 21 [A] [B] [C] [D]2 [A] [B] [C] [D] 11 [A] [B] [C] [D]3 [A] [B] [C] [D] 12 [A] [B] [C] [D]6 [A] [B] [C] [D] 15 [A] [B] [C] [D]第II部分 非选择题(共123分)(4.(4分)5.(6分))(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过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过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过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过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过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8.(4分)9.(6分)10.(3分)13.(1)(4分)(2)(4分)14.(3分)16.(6分))(17.(6分)(1)(2)(3)18.(3分)19.(4分)20.(4分)(6分))(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过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过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过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23.作文(60分))(200)(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过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400)(600)(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过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800)(1000)(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过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枣庄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语文10月月考答案.docx 高一语文答题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