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大单元九辩证唯物论课件(共7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大单元九辩证唯物论课件(共71张PPT)

资源简介

(共71张PPT)
 
哲学、文化与逻辑
篇章结构
大单元九 
辩证唯物论
体系构建
哲学总论
1.多角度把握哲学
要点速记
本义 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与世界观
的关系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与具体科
学的关系 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与时代的
关系 哲学源于实践,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基本问题
(2)基本派别
派别 基本
观点 基本形态 主要区别
唯物
主义 物质
决定
意识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近代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 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马克思
主义哲学) 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唯心
主义 意识
决定
物质 主观唯心
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
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从历史使命、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1)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2)基本特征
【提醒】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
②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③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①精髓:实事求是
②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提醒】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物质与意识、运动与规律
[宏观角度]
运用辩证唯物论或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的原因、依据、合理性等(原理+方法论+材料)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材料分析。(侧重客观、实际)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材料分析。
要点速记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材料分析。
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材料分析。
[微观角度]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提醒】 常考的“世界物质性”的六种表述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提醒】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模块内融合】 规律的相关知识
①真理与规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认识与规律: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提醒】 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前挂后联] 唯物论思想在哲学模块的贯穿
①认为事物的联系、变化发展、矛盾是客观的,在辩证法中坚持了唯物主义思想。
②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认识论中贯彻了唯物主义思想。
③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主义思想。
典例研析
考向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典例1] (2024·浙江6月选考)名物学是研究事物及其名称的学问。名与物的关系十分复杂,其背后甚至隐藏着特定的时风和民俗。由于地有南北、时有古今,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弄清名物关系很困难,然而只有弄清了,才能避免误读文献。由此可知(  )
①不同时代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 ②名物学研究无法回避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③研究名物关系最终是为了实现思维与存在的一致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具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说明了不同时代和地区因特定的时风和民俗的不同,对事物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是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①错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具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只有弄清了名物关系,才能避免误读文献,说明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哲学基本问题,②③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哲学基本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不涉及物质的内涵,④不符合题意。
考向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典例2] (2023·海南卷)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具体方案 ②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③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提供具体方案,①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②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
考向三 意识的本质
[典例3] (2025·广东卷)在季节感、风物感及情感生成方式上,不同地域文化差异较大。如中国文学主题之一的“悲秋”,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堪称代表。而在岭南,秋花如春花一般依旧灿烂,悲秋的情绪自然是少有的。故有学者认为,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之句,移诸岭南,才是最有普适性的。对此,最恰当的哲学解读是(  )
①悲秋情感表达具有鲜明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②悲秋文学主题表达的差异凸显了矛盾的特殊性 ③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疏离排斥是悲秋情感生成的原因 ④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悲秋情感生成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解析】 悲秋情感是人们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而产生的一种对秋天的感受,并不是将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实在,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①错误。在季节感、风物感及情感生成方式上,不同地域文化差异较大,悲秋文学主题表达的差异凸显了矛盾的特殊性,②正确。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不存在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疏离排斥,且悲秋情感的生成主要是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③错误。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影响人们对秋天的感受,所以不同的地理环境成为悲秋情感生成的基础,④正确。
考向四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典例4] (2025·山东卷)毛泽东同志指出,“冲天干劲是热。科学分析是冷。……不愿意做分析,只爱热……这种态度是不利于做领导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实中,有的干部干事热情很高,但缺乏科学精神、求实态度,结果不仅没有出业绩,反而带来了一堆问题”。材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  )
①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坚持问题导向,从科学的理念出发破解发展的难题 ③注重分析对综合的先导作用,用分析的结果指导新的实践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解析】 材料“缺乏科学精神、求实态度……带来了一堆问题”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正确。材料批评只凭热情干事而缺乏科学分析的行为,启示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热”)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冷”)的基础上,这体现了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④正确。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而非从“理念”出发,②错误。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而综合的结果又会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③错误。
考向五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典例5] (2025·河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当前,我国各地积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鲜活经验。
一城宋韵半城水 梦华飘溢伴汴京
河南·开封
以宋文化闻名于世的开封,着眼古城保护,统筹考虑群众居住、经营、交通环境的综合改善,打造古城墙生态旅游带、水系文化带、历史文化街区风光带,让人们在“一墙风采”中赏千年繁华,在“桨声摇灯影”中品宋风宋韵;打造宋文化IP,将宋绣、宋戏等宋“潮”文化元素融入寻常街巷,建造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描绘出“以古闻名、以新出彩”的新时代“清明上河图”。
古城烟雨锁姑苏 小巷烟火百态生
江苏·苏州
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苏州市姑苏区积极推进老旧街巷改造,采用“一宅一方案”,恢复古色古香的苏式建筑景观,还原苏式古宅“风叩门环、蕉窗听雨”的意境;发布“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吸引社会力量,活化利用闲置老宅,建成“金融街坊”,发展“院落经济”,让古旧宅屋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打造出一座“活态的古城”。
黛瓦黄墙倚翠壁 木桥清溪绕农家
福建·屏南
拥有大量古韵绵长老村落的屏南县,为解决人员外流、老屋荒废的“空心化”问题,全面推行“老屋认租”模式,引入“新村民”,打造新型文化艺术空间,将曾经的“破木屋”变成一个个文化“黄金屋”;举办戏曲节、开酒节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推动“文创+品牌农业”融合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追寻“诗与远方”。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分析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如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各地在保护传承中充分尊重了不同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方式、新途径。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开封、苏州、屏南等地在尊重自身历史文化遗产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一系列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富有创新性的举措,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模拟预测
预测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形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中关于人的形体与人的精神之间相互关系的争论。东汉桓谭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王充提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上述两个观点(  )
①科学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阐明了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②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用燃烧的烛火夸大精神的作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 ④都以烛火比喻形神关系,表明精神不能离开躯体而独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解析】 材料中二人关于形神之辩的观点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在根本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只回答了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但是没有科学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共包含两个方面,①错误。“精神居形体”“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说明精神不能离开躯体而独存,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②④正确。“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说明烛火是第一性的,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③错误。
预测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些论述强调(  )
①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②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开放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③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解析】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开放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永无止境,②④正确。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开放的理论,不涉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理论,①③排除。
预测三 意识的本质
3.某款由国内人工智能公司研发的大型语言模型,拥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够理解并回答问题,还能辅助写代码、整理资料和解答复杂的数学问题。下列对人工智能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工智能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可以产生人的意识 ②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永远不能代替人的意识 ③人工智能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有利于人类认识能力发展 ④人工智能可模拟人的思维的部分功能,替代人类某些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解析】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只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不能产生人的意识,①②错误。人工智能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能够辅助人类完成很多工作,有利于人类认识能力发展,③正确。人工智能可模拟人的思维的部分功能,替代人类某些活动,④正确。
预测四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4.2025年,某国产大模型在全球备受瞩目。它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是研发团队艰辛且富有智慧的探索历程。他们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自身在算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自主创新,实现了高性能与低成本的平衡。这印证了(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
②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解析】 尊重客观规律是我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与题意无关,排除。该国产大模型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是研发团队艰辛且富有智慧的探索历程。他们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发展的内在规律,这印证了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③正确。他们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自身在算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自主创新,实现了高性能与低成本的平衡,这印证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④正确。
预测五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陕西延安从自然和气候条件出发,发展苹果产业,打响苹果品牌,小小苹果化身致富果、幸福果;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立足“茶乡竹海”等优势,让惠明茶变“惠民”茶;在河南南阳,艾草被加工制成300多种产品,远销东欧、北美和大洋洲,成为“致富草”……这说明(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制约 ③具体分析不同地域的特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④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 陕西延安、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河南南阳等地都是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实现乡村振兴,①③正确。材料不涉及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制约,②排除。实现乡村振兴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④错误。
易错集训
1.(2024·海南卷)哲学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追问和思考。
纠正: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2.(2025·云南卷)微生物加固技术的运用为文物修复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纠正:微生物加固技术是一种具体的修复技术手段,而不是方法论,“方法论指导”更强调理论层面。
3.(2022·江苏卷)人们通过合理化想象可以创造一个客观的世界。
纠正:合理化想象仍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人们不能通过合理化想象创造一个客观的世界。
4.(2023·浙江6月选考)“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即古水”,强调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纠正:这句话强调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5.(2025·陕晋青宁卷)竞技体育能够验证机器人活动的目的性。
纠正: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目的性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特点,机器人不具有意识,其活动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6.(2024·新课标卷)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
纠正: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但意识与客观存在不一定是相符合、相一致的,正确的意识才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
7.(2023·湖北卷)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
纠正:自然界是客观的,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8.(2023·辽宁卷)依据对规律的认识去规划农时属于实际的农耕活动。
纠正:规划农时属于认识活动,不属于实际的农耕活动。
9.(2023·全国乙卷)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就能变革客观现实。
纠正: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后,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变革客观现实。
10.(2025·湖南卷)影视动画作品中生动的哪吒形象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纠正:影视动画作品中生动的哪吒形象是创作者经过艺术加工、想象等创作出来的,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不是直接反映。
主题探究:大兴调查研究
背景材料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现实需要,也是顺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强烈呼唤。当前,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在推进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知识储备】
必修1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必修3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人大代表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必修4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群众路线、群众观点
选择性
必修3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可检验性;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超前思维要注重调查研究
【典例体验】
1.(2025·上海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全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说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
【答案】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我们党更好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指导实践,回应人民的期盼,永葆初心和使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我们增强应对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风浪考验的勇气,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纵观党百余年调查研究历程,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坚持调查研究,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调查研究正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是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就是实事求是的实现形式,是坚持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的保证,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行动。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为中央决策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支持,帮助党的各级组织提高工作水平。只有深入调查研究,紧密联系实际,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贴近实践、深化实践的认识。调查研究还可以更好地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民主监督作用,为维护群众权益、解决群众困难、增强群众认同感、获得群众支持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的信息支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
【答案】 (1)①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②调查研究可以为党制定和实施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依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③在实践调研基础上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支持。④通过深入群众,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和沟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材料二 重视调查研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国古代就有这种方法,调查的主题和形式多种多样,如行政类调查、人口类调查、土地类调查等。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是升降赏罚、激励问责、改善吏治的一项重要措施。西周的采风,便是观风俗、察政事。《管子·问》开篇讲的就是进行调查要遵守一些根本原则,之后提出诸多要进行调查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了解民风民情民意的做法,形成一系列调查研究制度,有力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2)党的调查研究之风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2)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理念,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党的调查研究之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有力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党史上这些历久弥新、至今仍熠熠生辉的经典名篇,无不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成果的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不断拓展,无不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为依据的。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全党继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让调查研究接地气、入人心、达实效,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谈谈为什么说“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答案】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决定了党在工作中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调查研究中提高时效性,做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②坚持问题导向,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念,体现了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为人民执政的作风和理念,也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③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调查研究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