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大单元六全面依法治国课件(共4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大单元六全面依法治国课件(共49张PPT)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大单元六 
全面依法治国
体系构建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 
1.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要点速记
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决定
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职能 政治职能(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和社会职能(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
为什么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怎么做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三大基石)
(2)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大体系)
(3)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工作布局)
(4)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要求)
(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原则)
[前挂后联]
法治中国建设
2
1.法治国家
要点速记
内涵 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表现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措施 推进宪法实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科学立法);完善法律实施机制(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意义 (1)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2)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2.法治政府
内涵 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措施 (1)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2)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意义 (1)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2)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3)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3.法治社会
内涵 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表现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措施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意义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
1.科学立法——前提
要点速记
主体 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内涵 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标准 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符合国情和实际;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措施 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要充分发扬民主;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2.严格执法——关键
主体 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
内涵 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措施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规范执法;坚持公正执法;坚持文明执法
意义 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3.公正司法——防线
主体 司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内涵 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措施 (1)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3)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4)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意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4.全民守法——基础
主体 所有社会成员
内涵 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标准 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措施 (1)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观念上)
(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行动上)
(3)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道德上)
【拓展】 多角度思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典例研析
考向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典例1] (2024·浙江1月选考)某城区人民法院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优势,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受到百姓好评。这一做法(  )
①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 ③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 ④强调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解析】 “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②符合题意。“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③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未强调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①④不符合题意。
考向二 法治中国建设
[典例2] (2025·安徽卷)2025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维护广告市场秩序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的通知》,部署依法规范广告市场,鼓励消费者以及知情人参与监督,要求互联网平台落实广告审核义务,要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广告合规助企行动。这表明,营造良好消费环境需要(  )
①全民增强法治观念,共同维护良好的广告市场秩序 ②网络平台加强监督,对广告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③广告经营者制定行业发展法规,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④政府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部署依法规范广告市场,鼓励多主体参与监督,要求互联网平台落实审核义务,这表明,营造良好消费环境需要全民增强法治观念,共同维护良好的广告市场秩序,需要政府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①④正确。网络平台要加强监督,但其不是行政部门,不能实施行政处罚,②排除。广告经营者不能制定行业发展法规,③排除。
[典例3] (2025·河北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今天的中国,聚民智立善法,汇民意解难题,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推动解决残疾人、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供精准、便捷、优质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服务……持续推动法治进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答案】 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党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②建设法治国家,坚持良法之治,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反映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③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④我国通过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保证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考向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典例4] (2024·江苏卷)某市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立法全过程,事前广泛动员,深入普及相关法律;事中搭起平台,让基层意见充分汇集,力求取得不同意见中的“最大公约数”;事后及时反馈,形成民主决策的全链条、全流程的闭环。由此可见,该市(  )
[A]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民主决策权
[B]创新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全链条开展民主立法活动
[C]开展立法协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D]完善地方立法制度,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C
【解析】 公民具有表达权,可以参与民主决策,但是没有决策权,A错误。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委会和居委会,材料中的做法并没有创新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且材料强调的是开展立法协商,不涉及基层自治,B排除。该市在立法过程中,通过广泛动员、搭起平台汇集基层意见、及时反馈等环节,形成了民主决策的全链条、全流程的闭环。由此可见,该市开展立法协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开展立法协商,不涉及完善地方立法制度,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D不符合题意。
考向四 综合考查全面依法治国
[典例5] (2025·河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创新枝繁叶茂,离不开优渥的法治土壤。
某市坚持法治与科技共进,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300余家科技创新领军者+上万家小微科创企业”的创新格局,大模型、机器人等“硬核”科技成为该市的“金名片”。
该市科技创新生态的优化得益于法治与科技的“双向奔赴”。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①坚持科学立法,不断完善法治体系。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企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条例,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坚持有法可依,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坚持严格执法。通过AI智审,让执法部门高效地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打击侵权行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③坚持科技赋能,提高公正司法的效率和水平。通过科技赋能,促进审判效率的提升,实现司法公正与便民。④建设法治社会,推动全民守法。借助智能机器人进行法律宣传,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提高法律援助水平等,促进法治的普及。
[典例6] (2024·福建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者,治之端也。”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截至2024年3月初,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贯彻落实宪法规定,制定或修正涉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法律14件,审议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件,有效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以决定的形式对备案审查制度作出专门规定,审查了报送备案的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1 300 余件;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检查法律实施情况5项,听取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22个,开展专题询问2项、专题调研7次。人大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到了新水平。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的。
【答案】 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国家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致力于推动法治国家建设。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推进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完善备案审查制度,推进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④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进行监督,完善法律实施机制,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模拟预测
预测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各个章节都涉及法治建设,将法治融入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实化细化了党的二十大“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决策部署。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
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②要做到法治和改革相统一,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③党的政策主张必须通过法定程序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 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解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错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各个章节都涉及法治建设,“将法治融入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实化细化了党的二十大……的决策部署”,这表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要做到法治和改革相统一,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党的政策主张必须通过法定程序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③不符合题意。
预测二 法治国家与科学立法
2.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进协同立法工作,粤港澳三地通过建立立法协调机制、共享立法资源、联合开展立法研究等方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这一做法旨在(  )
①完善立法机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②坚持科学立法,合理地设定权利与义务 ③夯实法治根基,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④凝聚法治合力,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 粤港澳三地通过建立立法协调机制等方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是为了完善立法机制,适应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①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协同立法,根据实际坚持科学立法,未涉及合理地设定权利与义务,②不符合题意。“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不是推进协同立法工作的目的,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协同立法的做法旨在整合不同地区的法治资源,凝聚法治合力,破解因规则差异导致的区域协调发展难题,推动区域整体发展,④正确。
预测三 法治政府与严格执法
3.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2025年2月,某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对清理并公布行政检查事项清单、优化行政检查方式方法、严格行政检查标准等作出规定。这体现了该省政府(  )
①明确权力边界,创制行政执法权力责任新规定 ②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恰当行使自由裁量权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推动中央决策部署高效实施 ④规范执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解析】 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意见》,是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的落实,并非创制行政执法权力责任新规定,①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对涉企行政检查进行规范,未体现恰当行使自由裁量权,②不符合题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后,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相关《实施意见》,体现了该省政府坚持民主集中制,推动中央决策部署高效实施,③正确。《实施意见》对清理并公布行政检查事项清单、优化行政检查方式方法、严格行政检查标准等作出规定,有利于该省政府规范执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从而激发市场活力,④正确。
预测四 法治社会与全民守法
4.作为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烧架花”不仅是当地客家人祈福纳吉、庆祝丰收的传统仪式,现在更成为法治宣传的新舞台。在上杭县举办的“烧架花”活动现场,一群身着蓝色马甲的“蒲公英”普法志愿者手持法律宣传手册,用一口流利的方言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群众的生活指南,让法治精神在烟火与欢笑中悄然传递。“民俗+普法”有利于(  )
①创新普法教育形式,激发民众学法热情 ②完善法律援助方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③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推动纠纷依法解决 ④增强民众法治观念,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 “烧架花”这一传统民俗被创新性地与普法相结合,普法志愿者通过方言宣传法律知识,使法律更贴近群众生活,有利于创新普法教育形式,激发民众学法热情,①正确。材料重在强调法治宣传教育,未涉及完善法律援助方式,也未涉及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②③不符合题意。“用一口流利的方言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群众的生活指南,让法治精神在烟火与欢笑中悄然传递”,这说明“民俗+普法”有利于增强民众法治观念,促进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法律,从而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④正确。
预测五 公正司法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人民检察院在党组织推荐或提名基础上,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检察听证”,让检察履职更有深度、力度、温度。以下为该地人民检察院听证的部分案例:
某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件听证中,检察官详细介绍了某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水污染的案件背景,并对相关领域行政职责不清、监管主体不明等情况进行了阐述,在听取了听证员的评议意见后,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立即整改。
某公司因股权变更,欲与12名工人解除劳动合同,因工龄和经济补偿金金额计算发生争议而拒绝支付经济补偿金。12名工人因举证难,无奈之下向检察机关申请法律支持。检察机关受理该案并召开听证会,将办案情况进行通报。检察机关认为,12名工人系该公司职工,公司以股权变更为由解除劳动关系缺乏法律依据,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对此,检察机关可以协助调查取证、提供法律帮助等。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检察听证”是如何促进公平正义的。
【答案】 ①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检察听证”制度,党组织推荐或提名听证人员,落实党的主张,从而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政治保障。②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检察听证”捍卫人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促进公平正义。③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检察听证”通过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易错集训
1.(2025·广东湛江一模)《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强化了法的政治职能,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纠正:《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是行政法规,是一种激励性制度安排,其颁布与实施强化了法的社会职能。
2.(2023·广东卷)广东已经全面建成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纠正:广东正在全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3.(2023·浙江1月选考)法治政府是公开公正的政府,公开公正是指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纠正:法治政府是公开公正的政府,公开公正强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而“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强调的是权责法定的政府。
4.(2023·湖北卷)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纠正: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5.(2025·河南卷)组建“流动茶馆”扩大了基层群众参与立法的权利。
纠正:基层群众参与立法的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大。
6.(2024·安徽卷)国务院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实施,标志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有了部门规章。
纠正:《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不属于部门规章,而是行政法规。
7.(2025·黑吉辽内蒙古卷)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给预付资金加一把“安全锁”。此举进一步从立法层面化解预付式消费引发的纠纷。
纠正: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属于司法层面,不是立法层面。
8.(2024·湖南卷)网络法治需要司法机关强化网络立法,健全网络法律体系。
纠正:网络法治需要立法机关强化网络立法,健全网络法律体系,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9.(2025·新课标卷)人民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是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纠正: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属于司法机关,不是国家权力机关。
10.(2025·山东烟台三模)F市委政法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体现了该市加强政法部门的全面领导,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纠正:政法部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而非领导主体。基层社会治理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