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大单元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课件(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大单元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课件(共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大单元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体系构建
实践与认识
1 
1.正确把握认识
(1)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阶段或形式
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要点速记
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③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3)发展历程
①认识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②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通过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达到思维抽象,形成对事物某一方面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③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抽象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通过一系列上升环节,达到思维具体,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归纳总结】 认识发展历程
2.正确把握实践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3)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的作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归纳提升】 实践观点在哲学模块中的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②认识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③社会历史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推动社会发展。
④人生价值观: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追求真理
2
1.真理的特点
(1)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③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要点速记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①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②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典例研析
考向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典例1] (2024·广西卷)恩格斯指出:“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事实正是如此,即使你观察到一万只天鹅都是白色的,你也无法肯定第一万零一只天鹅还是白色的。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归纳法和感性认识具有固有的局限性
[B]仅凭观察经验无法获得真实可信的认识
[C]感觉器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
[D]感性认识不上升为理性认识就失去其实际意义
A
【解析】 “即使你观察到一万只天鹅都是白色的,你也无法肯定第一万零一只天鹅还是白色的”,可见归纳法具有固有的局限性;“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还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此“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可见感性认识具有固有的局限性,A符合题意。感性认识也可能是正确的,仅凭观察经验也可能获得真实可信的认识,B错误。人不仅能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事物表面现象,还能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感觉器官并非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而是可以帮助人获得理性认识,C错误。正确的感性认识也能指导人正确地进行实践,并非毫无实际意义,D错误。
考向二 实践的特点
[典例2] (2023·北京卷)从2023年3月23日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公众出游时可据此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
这一做法(  )
[A]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B]服务于公众的旅游感受,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
[C]优化了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提升了林地、湿地的生态价值
[D]提供了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助力创造公众的高品质生活
A
【解析】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A符合题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说法错误,B排除。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只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优化城市森林空间布局,C排除。应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D错误。
考向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典例3] (2025·贵州卷)塑料的降解周期极其漫长。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热塑性聚氨酯,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这种塑料能被嵌入其中的细菌孢子自然分解。但该工艺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小规模生产阶段,能否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还需进一步检验。由此可见(  )
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物质世界按照一定的规律存在、运动和发展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④实验结果是检验研究结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 ①说法本身正确,但材料未涉及,排除。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这种塑料能被嵌入其中的细菌孢子自然分解,表明物质世界按照一定的规律存在、运动和发展,②正确。塑料降解周期长是实践中的问题,推动研究人员开发出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如热塑性聚氨酯),体现了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③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错误。
考向四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典例4] (2025·河南卷)中国古代素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建城思想,但在二里头遗址的前期考古中却未能找到城墙。2024年,在与其隔河相望的古城村,新发现一道夯土墙,专家推测其极可能是人们苦苦寻找60余年的二里头都邑城墙,这为研究夏商时期都城建设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一发现表明(  )
①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③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因 ④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 在二里头遗址前期考古中未能找到城墙,而后来在隔河相望的古城村发现可能是二里头都邑城墙的夯土墙。前期没发现,后期才发现,体现了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①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二里头都邑城墙认识的发展过程,并没有涉及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能否正确指导实践的相关内容,且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也可能是正确的认识,也可能正确地指导实践,②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不是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因,③错误。前期考古未发现二里头都邑城墙,这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个问题,考古工作持续进行,在2024年有了新发现,这表明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④正确。
考向五 认识论
[典例5] (2024·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作为一项试图改造人类自身、增强人类能力的新兴生命技术,基因编辑、辅助生殖、生命延展等人类增强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何在技术发展中找到一剂既不至于承担较大风险又可以汲取技术福利的良方,是当前新兴生命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
有学者提出要以“负责任停滞”的创新范式发展人类增强技术。这一范式主张在道德责任的约束下,放缓或暂停不可预见和可能带来危险后果的创新活动,待其融入社会的效果扩散和呈现后,进行更加准确的风险评估,对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停滞”不是停止创新的步伐,而是要给人类增强技术发展系上“安全带”,让人类增强技术得到更为妥善的应用。
某班同学围绕“人类增强技术:不确定的未来与‘负责任停滞’”展开讨论。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审慎对待人类增强技术”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关知识。②紧扣主题,逻辑清晰,结构合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260字左右;不得出现个人信息。
【答案】 示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变的,人类增强技术带来的风险有一个暴露和展现的过程,以“负责任停滞”方式审慎对待人类增强技术符合事物发展的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对增强技术的正确认识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负责任停滞”是人类正确认识增强技术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人类增强技术的认识在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要在实践中检验。审慎对待人类增强技术,有利于在实践中评估风险,完善对技术的认识,促进认识的完善,实现认识的目的,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
模拟预测
预测一 实践
1.具身智能是一种“有身体”的人工智能,能够像人类一样通过感官感知世界,并通过肢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学习,动态调整策略,形成一个完整的“感知—行动”闭环,从而完成复杂多变的任务需求。这反映了(  )
①具身智能之“智”与人类之“智”归根结底都源自实践 ②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建立新的联系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③具身智能在“感知—行动”中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④具身智能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无论是人类之“智”还是具身智能之“智”,都源自人类实践。具身智能的设计、算法和功能均是实践活动的产物,①符合题意。人可以基于实际建立新的联系。具身智能的研发正是人类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技术手段创造的人为事物的联系,②符合题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只能是人,且具身智能作为工具,没有观念,不能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其“行动”本质是执行预设程序,③错误。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是人类的思维过程,具身智能不具备人的意识,也就不具备思维能力,④错误。
预测二 认识发展的历程
2.2025年3月20日,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中国和南非相隔12 900多千米的距离上建立了量子密钥,完成对图像数据“一次一密”加密和传输,为未来发射多颗微纳卫星构建“量子星座”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量子互联网的全球部署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这表明(  )
①本次实验旨在积累更多关于构建“量子星座”的经验 ②上万千米的星地量子通信使人为事物的联系更加复杂多样 ③量子通信研究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辩证过程 ④量子互联网的全球部署要坚持连续性与渐进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解析】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完成加密和传输等关键技术突破,而不是为了积累更多关于构建“量子星座”的经验,①错误。上万千米的星地量子通信,涉及众多技术环节和系统协作,在卫星、地面站等要素间建立起全新联系。这种跨越超长距离的量子通信联系,丰富了人为事物联系的形式和内容,使联系更加复杂多样,②正确。在量子通信研究中,人们起初获得的是对量子现象等的感性认识,随着研究推进,通过理论分析等进入思维抽象阶段,提炼出量子密钥分发等原理。此次实验实现长距离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等成果,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达到思维具体层面。这说明量子通信研究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辩证过程,③正确。量子互联网的全球部署要坚持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④错误。
预测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关于月球的起源一直是个未解之谜。2025年4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样品,首次测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该结果表明,月球背面月幔比正面更干燥,这一成果将为更好开展月球起源与演化的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探索月球起源是科学家开展月壤研究活动的目的 ④对月球的认识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 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样品获得新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究月球的起源与演化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科学研究的成果仍需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①④符合题意。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认识才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科学家开展月壤研究活动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社会实践需要,③错误。
预测四 追求真理
4.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  )
①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②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④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解析】 材料强调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并没有体现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①不符合题意。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一些方式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②④正确。③强调的是真理具有客观性,材料未体现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不符合题意。
易错集训
1.(2025·北京卷)“鹰眼”系统获取鸟群的鲜活印象,是感性认识的最终目的。
纠正:感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2.(2025·北京卷)“鹰眼”系统重现鸟群的外部联系,实现了从感觉向表象的跃升。
纠正:感觉和表象都是感性认识,“跃升”更强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变。
3.(2025·陕晋青宁卷)让机器人参加竞技体育的测试是实践活动。
纠正:实践的主体是人,机器人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4.(2025·河北卷)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纠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才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2024·广东卷)实践的目的是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纠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2024·山东卷)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纠正: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7.(2023·海南卷)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纠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8.(2023·湖南卷)真理性认识更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
纠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真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9.(2022·湖北卷)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
纠正: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不能说是反复循环的。
10.(2023·北京卷)植物博物画的创作是在思维具体中复制了植物直观的整体表象。
纠正: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直观的整体表象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