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新未来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10月联合测评·语文参考答案题号126101112151819答案D0BBDF201.【答案】D(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A项,“爱国主义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判断错误,从“爱国并不是一种‘自然的本能’,而是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情感”可知,爱国主义不是天然的情感,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B项,“爱国主义…有客观依据的”判断错误,从“对祖国的爱不是‘对象品质依赖’,而是‘自我身份依赖’”可知,爱国主义的依据身份认同,不是祖国自身的客观品质。C项,“爱国主义都是自爱的衍生物”的判断错误。从原文“所有的爱国主义可能都是自爱的衍生物”“爱国主义即便是一种自爱的衍生物”等句可知,爱国主义是自爱的衍生物,只是一种推测,或然判断,不是完全肯定判断。2.【答案】D(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思路层次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景…”这里作者是在构建一个假设性的场景来说理,这种假设性事件,并非基于已发生事件的“事实论证”。3.【答案】①自我身份依赖②非理性的偏爱③批判性忠诚【评分细则】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①处横线所在句谈爱国主义中的情感联结,从“因个体将国家视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而产生依恋,而不是单纯基于国家的客观优劣”可知,横线①应为:自我身份依赖。②处横线所在句谈爱国主义可能滋生的错误倾向,根据其后的“父母对子女的本能偏爱,即便知晓他国更优”可知,横线②应为:非理性的偏爱。③处横线所在句谈健康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根据其后“能以其真正品格之名提出反思与批判”等句可知,横线③应为:批判性忠诚。4.【答案】是爱国主义行为。①林觉民等人推翻清朝政府的行动并非否定“国家”本身,而是针对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旧政权,本质上是为了追求国家的进步与同胞的真正福祉,符合爱国主义中“关切共同体利益”的核心要素。②爱国不是对旧有秩序的固守,而是对更值得认同的政治理想的追求,林觉民等人的革命行为,正是为了建立一个符合自由与正义理想的新共同体,这恰恰体现了“批判性忠诚”的道德原则。【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文本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从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和爱国主义的“批判性忠诚”理论两个角度,以共同体福祉为关切和追求“自由与正义的政治共同体”为切入点,进行阐述。5.【答案】①爱国主义关注的不是个人,而是共同体,这本身就包含利他品格,与指向个体的利己主义有本质区别;②爱国主义虽然爱的是自己的国家,但并不像利己主义那样违背公平正义的道德;③爱国主义有不同类型,不能将所有的爱国行为统统斥之为利己主义【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与归纳能力。“爱国主义是利己主义”的观点是托尔斯泰等人的错误观点,直接批驳这一观点的是第三段,可根据这一段中“首先”“其次”的内容,抓住“共同体”“损人利己”等核心词语进行阐述,再选择四至六段的主要内容作补充,如爱国主义有不同类型,不能一概而论等。6.【答案】C(3分)【解析】C项,“他们都是不思进取、麻木不仁的落魄者”错误。从抗战胜利后南京人做包子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性格的另一面:与其沉溺于绝望,不如将所有力气砸进面团里。这种“热情”不是“不思进取”的表现,而是底层人在落魄中顽强生活的韧性。7.【答案】B(3分)【解析】A项,首先,“心理活动描写”的特征不够明显;其次,“展现了‘我’易于满足的心理特征”错,应是“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奈之情”;最后,“表现了作者对战时校园平静生活的赞颂之情”分析错误,实质是通过自问自答,以“合理化”的麻木,暗示物质匮乏下人们对生存底线的被迫妥协。C项,“展现‘我'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性格特征,传达作者‘既要严于解剖别人,又要严于解剖自己’的思想”分析错误。前文铺陈整体的“落魄”氛围,此处以自己“丢东西”的细节展现自身琐碎、贴身的狼狈,将“落魄”从环境描写落地为个体的真实感受。D项,“反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等判断错误。首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机密★启用前河南省新未来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10月联合测评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爱国主义何以成为一种美德刘擎要对爱国主义做出严格的界定并不容易,但在一般意义上,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包括对自己国家特殊的爱和认同,对这个国家及其同胞之福祉的特殊关切,也常常引申出为祖国的利益和兴盛而奉献的意愿。托尔斯泰认为,爱国主义既是愚昧的,也是不道德的。每个爱国者都相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伟大和最美好的,但这显然不是事实,因此爱国的激情源自一种愚昧而错误的·认知。同时,爱国主义者往往将本国的利益奉为最高目标,不惜以别国的损失为代价来促进本国的利益,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这在道德上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相冲突。爱国者常常列举祖国的种种卓越之处,这似乎表明爱国有其客观的理据,源自祖国的优异品质。但实际上爱国情感并不依赖于祖国的客观品质,因为即便承认有别的国家更为卓越,爱国者也不会因此而移情别恋。在根本上,对祖国的爱不是“对象品质依赖”,而是“自我身份依赖”。爱是因为这个国家包含着“我”,这是“我的国家”。因此,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在我们通常的道德感中,利他主义比利己主义更为高尚。若是将爱国主义视为“自爱”或“利己”的衍生物,那么它在道德上至少是可疑的。所以有人断言,爱国在本质上是自私的,虽然难以抑制和消除,但并不是一种值得标举的美德。然而,将爱国等同于自私或利己主义的论断未免过于草率,也很难令爱国者信服,因为这种论断忽视了两者之间的重要差别。首先,利己主义指向个体的自我,而爱国的对象是一个共同体,后者可能蕴含着关怀和奉献等利他主义的品格。其次,利己主义的道德疑点在于损人利己,在于不公正地对待他人,而爱国主义并不一定要取“损别国而利本国”的方式。自爱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甲)如果只是因为爱的对象中包含了“我自己”就要受到道德责难,那么我们对自己所属的家庭、社区、城市和族群的爱都无法豁免,甚至对人类和对地球的爱也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dec_详解版答案-语文.pdf 河南省新未来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