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

资源简介

2025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倜傥(tì tǎng) 确凿(záo) 狭隘(ài) 拈轻怕重(niān)
B. 莅临(wèi) 粗犷(guǎng) 热忱(chén) 参差不齐(cēn cī)
C. 静谧(mì) 棱镜(líng) 坍塌(tān) 刨根问底(páo)
D. 酬劳(chóu) 突兀(wù) 抽噎(yè) 哄堂大笑(hōng)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 搓捻 决别 油然而生 截然不同
B. 殉职 琢磨 惊慌失措 迫不急待
C. 鄙薄 ______ 见异思迁 精益求精
D. 酬劳 帐篷 大相径庭 翻来复去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用细腻的笔触______了童年的欢乐与枯燥。
② 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______,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
③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修身养性需以 “______” 为基,切忌浮躁。
A. 描绘 热忱 宁静 B. 勾勒 热情 安静
C. 描绘 热情 安静 D. 勾勒 热忱 宁静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通过学习《纪念白求恩》,使我们懂得了 “奉献” 的真正含义。
B. 百草园的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地方。
C.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D.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 分)
(1)子曰:“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2)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4)《诫子书》中强调 “静” 与 “学” 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覆盆子果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名著阅读。(4 分)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记录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其中《______》一文回忆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文中的寿镜吾先生是一位______的老师;《______》则讲述了与长妈妈相处的往事,表达了对她的深切怀念。
综合性学习。(4 分)
班级开展 “少年正是读书时” 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请你推荐一本名著,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25 分)
(一)诗歌鉴赏(10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10 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中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两个词语点明了与李龟年相遇的地点和时节。(2 分)
请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两句的表达效果。(4 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静以修身( ) (2)非淡泊无以明志( )
(3)非学无以广才( ) (4)险躁则不能治性(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告诫儿子的?请简要概括。(4 分)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 “非淡泊无以明志” 的理解。(3 分)
三、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记叙文阅读(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9 题。
童年的读书时光
① 我的童年,是在老屋后的槐树下度过的。那时没有手机和电视,一本翻得卷边的书,便是最好的伙伴。
② 爷爷是个退休教师,家里的木箱里藏着不少旧书。每次我缠着要故事,他就会取出一本文言小说,用粗粝的手点着字,一字一句地读给我听。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爷爷的声音混着蝉鸣,成了童年最温暖的背景音。
③ 七岁那年,我第一次独立读完了《安徒生童话》。记得读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趴在桌上哭了好久。奶奶劝我:“那都是编的呀。” 可我总想着,要是能给小女孩送件棉袄就好了。从那时起,我懂得了文字能让人的心变得柔软。
④ 后来进了小学,学校的图书馆成了我的乐园。管理员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师,她总夸我 “看得快、问得多”。我在那里读了《西游记》,为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拍手叫好;读了《格林童话》,对森林里的奇遇充满向往。每次借完书,我都像捧着宝贝似的,一路小跑回家,生怕耽误了读书的时光。
⑤ 有一次,我借了本《昆虫记》,吃饭时都舍不得放下。妈妈笑着说:“书都要被你吃进肚子里啦。” 我却只顾着看法布尔如何观察蜜蜂,连饭碗里的菜凉了都没察觉。那段日子,我总爱在院子里蹲上半天,看蚂蚁搬家、蝴蝶采蜜,仿佛自己也成了昆虫世界的一员。
⑥ 如今,那些旧书早已泛黄,可每当我翻开它们,童年的光影便会扑面而来。那些在文字中收获的感动与好奇,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成长路上最珍贵的财富。
文章围绕 “童年的读书时光” 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第③段写 “我”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哭了,有什么作用?(3 分)
文中的 “我” 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内容分析。(3 分)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那些在文字中收获的感动与好奇,早已融入我的血脉” 这句话的理解。(3 分)
(二)议论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0-24 题。
谈奉献
① 奉献,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品质之一。它如同暗夜中的明灯,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它又如春日的细雨,滋养着社会的土壤。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用行动诠释了奉献的真谛。
② 奉献是一种责任担当。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简陋的条件下抢救伤员,最终因感染病毒不幸逝世。他用生命践行了 “为人民服务” 的誓言,这便是对 “责任” 二字的最好诠释。正如诸葛亮所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奉献者心中装着他人,将责任扛在肩上,不计较个人得失。
③ 奉献是一种精神境界。“两弹元勋” 邓稼先隐姓埋名数十年,在戈壁荒滩上潜心研究核武器。他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忍受着恶劣的环境,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当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蘑菇云升起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种 “舍小家为大家” 的境界,正是奉献精神的最高体现。
④ 奉献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平凡的生活中。老师在讲台前默默耕耘,培育祖国的花朵;医生在手术台前救死扶伤,守护生命健康;环卫工人在清晨清扫街道,美化城市环境…… 这些平凡的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着奉献的故事。
⑤ 然而,在当今社会,有些人心浮气躁,追求功利,把奉献看作 “吃亏”。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奉献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它会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成长。当我们帮助他人时,收获的不仅是感谢,更是内心的充实。
⑥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传承奉献精神。在学习上,主动帮助同学;在生活中,关心长辈邻里;在社会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唯有如此,才能让奉献之花处处绽放,让社会充满温暖与希望。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
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 分)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青少年应如何践行奉献精神。(4 分)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开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引出了 “奉献” 的话题。
B. 第③段引用邓稼先的事例,论证了 “奉献是一种精神境界” 的观点。
C. 第④段列举平凡人的事例,说明奉献只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D. 文章批判了功利化的思想,强调奉献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成长。
四、作文(30 分)
请以 “那一束照亮我前行的光”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A 解析:B 项 “莅临” 的 “莅” 应读 “lì”;C 项 “棱镜” 的 “棱” 应读 “léng”;D 项 “抽噎” 的 “噎” 应读 “yē”。
C 解析:A 项 “决别” 应为 “诀别”;B 项 “迫不急待” 应为 “迫不及待”;D 项 “翻来复去” 应为 “翻来覆去”。
A 解析:“描绘” 侧重细致刻画,符合 “细腻笔触” 的语境;“热忱” 比 “热情” 更强调真诚热烈,契合白求恩的精神;“宁静” 指内心的平和,对应《诫子书》中 “静以修身” 的 “静”。
D 解析:A 项缺主语,删去 “通过” 或 “使”;B 项搭配不当,改为 “春天的百草园”;C 项两面对一面,删去 “有没有”。
(1)学而不思则罔 (2)遥怜故园菊 (3)影入平羌江水流 (4)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5)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又酸又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博学方正 阿长与〈山海经〉
(1)示例:读书点亮青春,知识成就梦想 (2)示例:《西游记》,书中师徒四人历经磨难取得真经的故事,能培养人的毅力与团队精神
二、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江南 落花时节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回忆了昔日在岐王宅、崔九堂与李龟年相见的场景,既写出了李龟年当年的声名显赫,也暗含了诗人对往昔繁华岁月的怀念。
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与故人重逢的复杂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明确、坚定 (3)增长 (4)修养
(1)不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① 修身养德:以 “静”“俭” 为基,淡泊明志;② 治学成才:立志求学,忌淫慢险躁。
示例:“淡泊” 指不追求名利,“明志” 指明确志向。只有摒弃世俗的名利诱惑,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才能坚定自己的人生志向,不被外界干扰。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① 爷爷读文言小说给 “我” 听;② 独立读完《安徒生童话》并为之感动;③ 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如《西游记》《昆虫记》;④ 读《昆虫记》入迷,观察院子里的昆虫。
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阳光、槐树叶、蝉鸣等景象,营造出温馨宁静的氛围,烘托了 “我” 童年读书时的美好感受,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体现了 “我” 的善良共情;表现了文字对 “我” 的深刻影响,为下文写读书带来的感动做铺垫;突出了童年读书时光的难忘。
① 爱读书:经常借阅书籍,吃饭时也舍不得放下书;② 善良共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会伤心哭泣;③ 好奇心强:读《昆虫记》后观察院子里的昆虫。
童年读书时收获的感动让 “我” 变得善良,好奇让 “我” 热爱观察与探索,这些品质融入 “我” 的性格与思想,成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影响着 “我” 的人生。
(二)议论文阅读
奉献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品质之一,青少年应当传承奉献精神。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列举白求恩的事例,引用诸葛亮的名言,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奉献是一种责任担当” 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首先用比喻引出 “奉献” 的话题;接着从 “责任担当”“精神境界” 两方面阐述奉献的内涵,并用白求恩、邓稼先的事例佐证;然后指出奉献存在于平凡生活中,批判功利化思想;最后呼吁青少年传承奉献精神。
① 学习上: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难题;② 生活中:关心长辈,帮助邻里;③ 社会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服务;④ 树立正确价值观,不追求功利,乐于付出。
C 解析:第④段列举平凡人事例是为了说明奉献 “蕴藏在平凡的生活中”,而非 “只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表述绝对。
四、作文
评分标准:
一等(27-30 分):立意深刻,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细节生动,书写工整。
二等(24-26 分):立意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有细节描写,书写清楚。
三等(21-23 分):立意基本明确,内容较具体,感情较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书写较清楚。
四等(20 分以下):立意不明确,内容空泛,感情虚假,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书写潦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