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课件(共31张PPT+2个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课件(共31张PPT+2个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西南联大
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国家存亡之际,战火纷飞之时,有人坚信艰苦教育、延续文脉,有人不堪苦难而卖国求荣、苟且偷生……这些都体现了国人对战乱下人生价值的判断不同,选择的路也自然不同。所幸,还有一群学子以国为重、赓续文脉,最终实现了人生价值。
西南联大:
战火中的学术奇迹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仅存续8年,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
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在绝境中创造如此辉煌的价值?
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走进西南联大的故事,探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真谛,解读其校训“刚毅坚卓”蕴含的人生密码
烽火中的价值追寻:
西南联大精神对人生价值实现的启示
分议题一:
中兴业需人杰——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定位价值坐标
分议题二:
“小长征”中求真知——在砥砺自我中突破价值边界
分议题三:
刚毅坚卓——在劳动中淬炼人生价值
议题一
中兴业需人杰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定位价值坐标
请同学们观看《九零后》记录电影预告片,思索西南联大学子创造和实现价值仅仅靠自己可以吗?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其后,北京大学的沙滩红楼一度被日军所占——平津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饱遭摧残和凌辱。
7月29日下午,即有日军在清华园内穿行,开始强占校舍,劫掠校产。
7月29日、30日日军连续两天有预谋地对南开大学及其附属的中小学进行轮番轰炸。昔日宁静秀美的南开校园,在日寇的炮火下变成一片废墟。
在日军的轰炸与占领下,学校没了,学生们怎么上课呢?
1937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后方组建几所临时大学。第一区设在长沙,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名为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日,长沙临大开始正式上课。
学子创造和实现价值需要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学校等
物质条件作为前提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西南联大学子群星荟萃,除了学校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还离不开什么的支撑呢?
1939年联大有教授177人(含少数副教授),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22.3%,而1940年的美国非常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一比例为22%。民国时期1948年中央研究院产生了81名院士,其中西南联大教授有27人,刚好占三分之一。
沈从文的文章和写作训练让汪曾祺受益匪浅,沈从文也认汪曾祺为自己唯一的得意弟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常将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视为一条重要的文学传承脉络。
“吴(大猷)先生指导我做了统计力学的工作,王(竹溪)先生指导我做了对称性的工作,这两件事情对我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我后来的工作主要就是在这两个领域里头。”
学子创造和实现价值需要社会和他人提供的
知识成果作为前提
一、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社会
提供
前提
价值实现
生存条件
发展条件
享受条件
工作条件
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
注意: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一、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2、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3、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的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实现个性发展与
社会发展的
统一

×
议题二
“小长征”中求真知
—在砥砺自我中突破价值边界
这种观点对吗
思考:有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就一定能实现人生价值。
——错误。良好的社会条件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但实现人生价值还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西南联大学子群星荟萃,除了社会客观条件的支撑,就其个人而言又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呢?
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改成西南联大):
历时 68 天、徒步三千五百里的“湘黔滇旅行团”,史称“小长征”、“文人长征”。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西南联大学子群星荟萃,除了社会客观条件的支撑,就其个人而言又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呢?
西南联大在抗战烽火中坚持办学八年:
师生穿草鞋、食糙米,却恪守学术诚信。学生步行数十里采集标本,拒绝伪造实验数据。
师生坚信“教育救国”,在轰炸间隙坚持上课,华罗庚在牛棚中完成《堆垒素数论》。
校歌高唱“千秋耻,终当雪”,834名学生投笔从戎;杨振宁、李政道学成归国前立誓“把一生奉献给科学和祖国”。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西南联大学子群星荟萃,除了社会客观条件的支撑,就其个人而言又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呢?
查良铮一路走一路念英文,有些学生沿途照相,有的收集民歌,学机械的观察水车如何灌溉。有的看到贫困山区缺水少电,在三四年级时决定学习水利专业。这一路走去,历时68天,跨越三省上千村庄,3500多里,也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
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二、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1.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强调后天的努力,克服挫折和失败,付出艰辛的努力)
2.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全面的能力,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3.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理念、信念(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
(意识、认识、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引导、驱动、制约作用)
才干素质
价值信念
4、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强调品德是为人之本,应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品德道德
主动精神
议题三
刚毅坚卓
—在劳动中淬炼人生价值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学子群星荟萃,实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那在这些种种前提下,西南联大学子究竟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呢?
王希季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设计者,也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在中国的18种型号火箭中,有12种是他担任负责人设计研制出来的。
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劳动和奉献
三、弘扬劳动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
(1)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2)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1.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劳动的重要性)
人的价值最主要看:对社会的贡献(即社会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就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所作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三、弘扬劳动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
2.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走不出自我狭隘天地的人,不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身边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本框小结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根本途径)
1.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2.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1.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发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
3.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4.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价值与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
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产生于实践
特点:主体差异性、社会历史性、阶级性
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站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立场上
价值的
创造与实现
弘扬劳动精神,创造人生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是什么
有什么用
怎么判断
怎么实现
影响
影响
本课小结
小结: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4、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①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知识整合
答题要素:价值观总述+人的价值的内容+价值观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
①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述)
②人的价值的内容(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材料)。
③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树立正确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材料)。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材料)
⑤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材料)。
运用“价值观”/”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
知识整合
答题要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价值观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知识整合
练一练
1.20多年累计行走近4万公里,给钢轨问诊把脉;验证海量列控数据,为高铁列车精准导航;反复揣摩作业环节,合理调配机车,为中欧班列开行提供有力保障……万里铁路线上,“最美铁路人”书写最美人生。由此可知( )
①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
②平凡岗位上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最美铁路人”执着坚守、精益求精、攻坚克难、担当敬业,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奉献与奋斗中书写最美人生,表明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①符合题意。
“最美铁路人”之所以能书写最美人生,不是因为工作岗位平凡,而是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②错误。
20多年累计行走近4万公里,给钢轨问诊把脉;验证海量列控数据,为高铁列车精准导航;反复揣摩作业环节,合理调配机车,为中欧班列开行提供有力保障……这表明“最美铁路人”的工作是有目的、有意识、有主动创造性的,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符合题意。
题述强调了“最美铁路人”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奉献与奋斗,没有涉及“最美铁路人”的实践活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模和水平,④不符合题意。
A
练一练
2.高一某班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发现当地存在一些将劳动教育窄化为“让孩子干农活”“动动手、流流汗”的误读,甚至出现“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同学们为此发出倡议:劳动教育,既要“流汗”更要“走心”。这一倡议提醒我们( )
①要铸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
②要重视劳动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意义
③劳动的终极价值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
④物质生产劳动是获得正确意识的唯一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针对劳动教育中出现的误区和“有劳动,无教育”的不良现象,提出劳动教育既要“流汗”更要“走心”的倡议,意在提醒我们要铸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要重视劳动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意义,①②符合题意。
劳动的终极价值在于创造价值,而不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③表述错误。
物质生产劳动属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④排除。
A
练一练
3.黄旭华院士“以身许国,誓干惊天动地事;潜心科研,甘做隐姓埋名人”,六十多年如一日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倾心竭力奉献。其“深潜人生”说明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②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的独特方式
③实现价值需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卓越的才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在于对社会贡献的独特方式,②说法错误;
虽然卓越的才能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但本题强调黄旭华院士潜心科研、隐姓埋名的奉献精神,并没有强调卓越的才能,④不符合题意。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