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 . 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导入思考:视频里的那些文物是否让你耳目一新?关于文物的一些知识是否猝不及防进入了你的脑子,甚至还想再看几遍?类似的宣传方式为何更受年轻人青睐?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一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 创造性转化标准: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途径: 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目标: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象:内涵+形式着眼于:继承侧重于:改造、转化、古为今用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创新性发展着眼于:发展侧重于:创新、发展标准: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途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目标: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对象:仅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源于孔子“大同思想”,是对“大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人民至上论,坚持人民幸福论等,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知识辨析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区别 途径对象 “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要求实质目的 重在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联系 改造和转化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创新和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强调继承强调发展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处;②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知识辨析判断:下列例子属于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1.《经典永流传》将古代经典诗词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唱出来”。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汲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仁政”的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同时又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3. 将甲骨文做成可爱的“表情包”。4.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更多强调个人对家庭对封建统治者的服从;今天我们讲“孝”,则又突出亲子双方平等、互相尊重的内涵。5. 将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的文物做成年轻人喜欢的畅销款盲盒。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内涵形式丰富了内涵内涵形式丰富了内涵内涵形式知识归纳怎样对待传统文化?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造传统文化。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③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P97)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P99)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第二目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知识导入思考:观看视频,有哪些精神让你感动?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国主义核心;旗帜;精神支柱体现体现体现体现注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知识辨析下述材料分别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什么内涵?上下同欲者胜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国主义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 爱国主义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与其他民族精神关系: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③意义: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杨靖宇钱学森张富清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3. 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思考:以下图片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哪些精神?伟大创造精神(发明创造创新)伟大团结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伟大奋斗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伟大梦想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4.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①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②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简记:【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价值追求+精神火炬+结晶】回溯中华民族历经的艰险磨难,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历程吗?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就了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特区精神 抗洪精神 抗击非典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月精神 北斗精神 抗疫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了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铸就了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5.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1)时代性特征: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2)表现: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可以“丰富”,不能“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变”与“变”“不变”指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保持稳定。“变”指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属性:时代性、民族性、先进性知识归纳运用所学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XX精神的意义/重要性/时代价值? 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XX精神?①XX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②XX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③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弘扬XX精神有利于(结合材料)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6.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如何做)(1)关 键: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着眼点: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3)方法途径: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4)目 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意: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易混易错1. 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是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创新性发展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3.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民族精神不能起决定作用。4.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着眼点。× 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课堂练习1.“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所独有的传统哲学思想,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整体观和和谐观,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行,备受中国人尊崇。因与当今的绿色观念相合,更是深受关注。“天人合一”说明( )①文化能够引领风尚,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②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对当今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③民族文化维系社会生活,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④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挥时代价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课堂练习2. 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这不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 )①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②奋斗精神是中华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③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课堂练习3. 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各地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江西赣州于都县,一条红军长征小道,吸引30多万人来追寻足迹;贵州遵义,一群年轻人打造演艺剧目《伟大转折》,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长征历史……人们以各种方式了解、纪念长征,感受红军的智慧和英勇。这有利于( )①传承红色基因,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②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③增强人民群众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④展现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丰富时代精神内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