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哲学文化活的灵魂第二单元第一单元第七课的三框题总逻辑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行知行统一理论辨识行动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考考你1.我国的四大国粹: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我国古典四大名著:4.我国的四书五经:5.我国的四大名曲:京剧、书法、中医、武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你答对了吗?思考它们统称为什么?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承文化目录第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作用)第二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5、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糟粕的原因6、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第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视频《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视频思考1.在刚才的视频中,你看到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2.除了视频中这些内容之外,你还知道身边有哪些传统文化?3.这些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呢?藏族民歌、变脸、古筝琵琶、古乐戏曲、中药、武术茶道等。祭祀、刺绣、篆刻印章、皮影、旗袍、风筝、园林、瓷器等。(根本因素)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创造的)使西汉与匈奴和睦相处。昭君出塞后西汉与匈奴50多年没有战争。深远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昭君出塞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名族的民族融合。昭君出塞(国内各民族)公元638年,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感到害怕便派遣使者谢罪并请婚,唐太宗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贞观十五年 (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携带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各种谷物的种子、工具器械和医学书籍等,从长安迤逦西行,经甘肃,到青海,到达黄河源头文成公主进藏(2)发展: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古印度与中国作为亚洲两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经过数千年的交流与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紧密的联系。古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是两个伟大文明的交汇与碰撞。古印度与中国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2世纪,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就为古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佛教是古印度与中国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纽带之一,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经过传播后在中国发展壮大,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艺术和社会伦理。古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佛教宗教领域,还包括哲学、文学、音乐、医学等方面,例如,古印度的哲学思想,如瑜伽和梵我哲学,对中国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古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个伟大文明的交融与共生。阅读思考:材料内容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发展: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根本因素)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国内各民族、内部因素)③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外部因素)1、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全盘吸收≠ 各民族文化的总和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论语》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正气歌》5.礼之用,和为贵。——《论语》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①核心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3.“范氏义庄”自范仲淹始,历经八百余年4.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 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注意:1.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 2.传统文化不等于过去的文化,过去的文化,部分被历史淹没,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①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的总和,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②不能说各民族文化趋同、统一、同一”,也不能说逐步消除文化差异③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全盘吸收④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⑤传统文化不等于过去的文化。过去的文化,部分被历史淹没,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注:⑦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⑥中华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名称 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中国文明发源地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黄河流域形成时间 约公元前6000年 约公元前5500年 约公元前3000年 约公元前2000年传承状况 公元前538年, 巴比伦王国被 并入波斯帝国 的版图。 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最终湮灭 公元7世纪古埃及文化被阿拉伯帝国伊斯兰 化,埃及文明中断 公元前1750年左右灭亡,因外族入侵而消亡 1.汉语言流传至今;2.以传统汉语言写成的古典文献延绵不绝,保存至今;3.由于传统语言及古典文献的保存,其所承载的传统价值观源远流长思考:想一想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你能说出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传统戏曲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传统中医药文化传统建筑汉服文化中国书法美食文化就文学而言,先秦的《诗经》、楚辞,西汉的乐府诗,东晋的田园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就艺术而言,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青铜艺术、秦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唐宋元时期的宫廷画和文人画、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等,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就哲学而言,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子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元明的理学,明清的实学,等等,代表了不同时期中国先哲思考宇宙、问辩人生的思想硕果。孔 子孟子老 子韩非子就科技而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许多古代发明和发现早于欧洲数百年之久。我国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博大精深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①源远流长(从时间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②博大精深(从涵盖内容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补充: ④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⑤具有包容性。(形成与发展)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区别 侧重点 侧重于历史悠久、绵延不断,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 侧重于丰富厚重,具体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视角 从时间角度看,历程、动态、纵向 从涵盖内容角度看,内涵、静态、横向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联系 ①都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基本特征。 ②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才有时间发展自己、丰富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③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 源远流长VS博大精深有“精彩”“独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区域性”“民族性”等体现内容丰富的信息,可以断定为“博大精深”看到:依旧、“几千年”“古老”“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等体现时间久远的信息,可以断定为“源远流长”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作用 )①对世界:中华文化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②对我国: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第二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男尊女卑封建迷信重男轻女“人情世故”高价彩礼你来说说,还有哪些不太好的传统文化思想?观点一: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将失去精神家圆。观点二: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请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阅读与思考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 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孝”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所倡导的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思想,是积极的,对现实生活来说,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继承和发展;而“孝”又要求人们屈从于独断的权威和传统的家庭礼教,对现实生活来说,这是思想包袱,应该摒弃。传统文化是财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是包袱有糟粕,它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5、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糟粕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等。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6、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侧重文化继承)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侧重文化发展)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全面继承/沿袭传统文化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的两个过程。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区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拓展延伸】 批判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古为今用区 别 内涵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将传统文化与实践相结合实质 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联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的两个过程;“古为今用”强调“取其精华”后应有利于实践 1、生命至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2、举国同心——“人心齐,泰山移。”出自《增广贤文》。3、舍生忘死——“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出自《孟子》。4、尊重科学——“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出自《庄子 天下》。5、命运与共——“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出自《古今贤文》。(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能 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的意义“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重大疫情面前,人民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对今天解决问题的意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出席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2.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对今天解决问题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1.形成和发展2.内容3.特点: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及特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6.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核心思想理念:(2)中华传统美德:(3)中华人文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民族性、包容性。课堂小结4.意义(作用)5.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糟粕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