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与妻书》课件(共4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与妻书》课件(共4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不负苍生
林觉民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1.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思路,理解内涵丰富深刻的语句。
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排比、用典等多种修辞格的写法。
3. 体悟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和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
学习目标
与妻书
走近作者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1887年出生于福建闽县。清代末期封建朝廷昏聩无能,帝国主义列强一步步瓜分中国。1907年,在日本留学的林觉民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主张推翻帝制,拯救国家于危难。
1911年4月24日,在准备参加广州起义的前夕,他给妻子写了这封绝笔信,表现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怀和杀身成仁的决心。
4月27日。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年仅24岁,遗体葬在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林觉民参加敢死队,攻打两广督署衙门,起义失败后英勇就义。后共收殓72烈士遗体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背景探寻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
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标题释义
与妻书
与:给
书:信
广州起义前三日,林觉民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嘱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这封信,既是情深意重的情书也是一封革命遗书,被后人命名为《与妻书》,又称《绝笔书》《寄妻绝笔书》。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也可独立成段。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此致敬礼”。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此致”二字之后不加标点,“敬礼”二字之后可加感叹号表示诚意。
⑤署名和日期:另起一行,在右下方位置署名,日期写在名字下方。
格 式
书 信
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整体感知
要求:①听准读音
②听准节奏
③听出感情
听诵读,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读准字音
① 如晤(  ) ② 眷(  )属
③ 称(  )心快意 ④ 几家能彀(  )
⑤ 吾尝语(  )曰 ⑥ 必不能禁(  )
⑦ 双栖(  )之所 ⑧ 虐(  )民
⑨ 使之肖(  )我 ⑩ 依依旁(  )汝
的(  )的非吾所忍 一恸(  )

juàn
chèn
gòu

jīn

nüè
xiào
bàng

tòng
第1段:写信的原因(“以此书与汝永诀”“恐汝不
察吾衷”和心情(“悲”)。
第2段:“吾衷”的内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
第3、4段:追忆恩爱往事——
①夫妻谁先死的谈话;
②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③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
第5段:率性而死的原因(为国事)及嘱托(育子成人)
第6段:死后“三愿”(哭相和、愿有鬼、愿心电感应是实)
第7段:至爱妻子,但不能独善其身。
第8段:望“尽吾意”。
概括段落内容 梳理行文思路
①交代写信原因和心情。
⑦-⑧再次倾诉“至爱汝”和“舍汝而死”的衷肠。
②-⑥从感情、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与妻书
①首先,(第1段)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忍悲为汝言吾衷”;
②然后,(第2-6段)从感情、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③最后,(第7-8段)再次倾诉“至爱汝”,但为国事不能独善其身而“舍汝而死”的衷肠。
行文思路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晤:见面。
书:信。
下:落下,名词作动词。
竟:完成。
搁笔:停笔,放笔。
【重点积累】
精读品味
恐:担心。
察:知道,体察。
衷:内心。
谓:认为。
为:介词,对,跟,向
阅读理解:第一段,思考,作者写作《与妻书》的原因和当时的心情是什么?
写遗书原因:表死别之意 “恐汝不察吾衷”
写遗书时心情:悲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又恐汝不察吾衷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至:很,非常。
就:接近。
眷属:夫妻。
腥云:带血腥的云。喻反动统治。
狼犬:狼和狗,喻指坏人的帮凶。
彀:同“够”。
司马春衫:应为“司马青衫”,
比喻极度悲伤。
【重点积累】
精读品味
阅读理解:第二段,思考,“又恐汝不察吾衷”的“吾衷”与“汝体吾此心”的“此心”分别指什么?
太上之忘情: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
之情。
充:扩充,发扬。
其:代词,他们。
体:领会,体谅。
乐:以......为乐,意动用法
其:语气词,表祈使。
①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细读感悟
思考:
①林觉民说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他有怎样的衷肠呢?
②既然“至爱汝”,又为什么能“勇于就死”呢?“此心”是怎样的?
③“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联系全文,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②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
不顾汝也。
——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①“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②“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
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
不可以死! ”
③“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2.既然如此“至爱汝”,又为何忍舍妻而“勇于就死”呢?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探究升华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白色恐怖笼罩,朝廷爪牙横行,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要舍小家,为国家,为天下人谋永福。
找出文中所用典故,体会它的作用?
细读感悟
①“司马青衫”: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②“太上之忘情”:表达关心民众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
③“老吾老”“幼吾幼”: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细读感悟
阅读理解:第三、四段
三、四段追忆了夫妻恩爱的三件事,哪三件事?目的是什么呢?
汝忆否
回忆
又回忆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 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重点积累】
精读品味
语(yù):动词,告诉。
与使:与其。
无宁:宁可,不如。
婉:婉转,温和而曲折。
第三段,思考:追忆了夫妻恩爱的什么事?目的是什么呢?
是:正确,对。
盖:原来,原本。
禁:经受住。
卒:终于,最终。
①夫妻谁先死的谈话
②表明自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对妻子至爱之深。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适:恰逢。
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
低低:低声,轻声。
切切:形容声音轻细。
【重点积累】
精读品味
第四段,思考:追忆了夫妻恩爱的什么事?目的是什么呢?
许:答应。
启口:开口
胜:能承受。
嗟夫:表示感叹。
寸管:指笔。
①新婚甜蜜的生活;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
②表达“吾至爱汝”;怕妻子为自己担心,伤心伤身。
三忆
夫妻谁先死的谈话
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
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对妻子眷念之深。
怕妻子担心,有伤身心
(寄情于事)
忆往事 抒爱妻之至情
——“吾至爱汝”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诚:的确。
第:只是。
抑:还是
【重点积累】
精读品味
即:即使。
徒:白白的。
破镜:比喻夫妻分离。
奈之何:奈何,怎么办?
率性:任性。
同志者:志同道合的人。
其:语气词,表祈使
肖:像。
其:人称代词,她 /他
阅读理解:第五段,作者对妻子有怎样的嘱托?
子女之托——“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教其以父志为志”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重点积累
精读品味
和:以声相应。
其:代词,它。
其:指示代词,那
旁: 通“傍”,靠近,依傍。
以:因为。
侣:伴侣。
阅读理解,第六段:作者临死“三愿”?
一愿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是实
三忆两次远行欲告而未告的原因
一忆生死之争论
二忆新婚燕尔,两人双宿双栖的情景
三忆
再读文章第3-6段,找到作者的“一嘱”、“三忆”、“三愿”,体会作者对妻子的深情。
一嘱
子女之托——“使之肖我”
“教其以父志为志”
三愿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是实,灵魂常相依
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林觉民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对妻子的至爱之深,如杜鹃啼血,催人泪下。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是吾不是处:前一个“是”是判断动词;
后一个“是”为形容词,“正确”的意思。
的的:真实,确实。
至:极,到了极点。
偶:婚配,嫁给。
模拟:揣摩,想象。
【重点积累】
精读品味
独善其身: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
一恸(tòng):大恸,极其悲痛。
辛未:应为“辛亥”,1911年。
念:同“廿”,二十。
手:亲手,名词作状语。
阅读理解,第七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妻子的至爱——“吾爱汝至”
②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③为国事杀身成仁决心——“卒不忍独善其身”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重点积累】
诸母:指伯母、叔母。
为幸:旧时书信中表示希望的常用语,意思是,对方这样做是自己的幸事。幸作名词,幸事。
精读品味
探究升华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1.这封信将抒爱妻之情、写报国之志交织在一起来写。信中哪一句话最能将这两层意思统一在一起呢?
合作探究
2.有人说,这是千百年来最感人的情书,其中包含哪些感情?
对妻子的
爱恋和思念之情
对死别的
悲哀和伤痛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
愤懑之情
对献身革命的
豪迈之情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至爱妻子
革命豪情
缱绻儿女情,真情流露,如杜鹃啼血,感人至深;
舍小家、为天下,革命豪情如黄钟大吕,荡气回肠。
“爱亲人”和“爱国家”的统一
爱妻子
勇于就死
自己享受幸福
为天下人谋永福
升华

爱国
爱 情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也。
融合
课堂小结
主题归纳
这封遗书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和对天下之大爱,阐发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亲人之爱要服从革命需要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崇高革命精神。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几家能彀
B. 散六国之从
C.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
D.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达标检测
答案:C 
解析:A 项,“彀”同“够”;B 项,“从”同“纵”;D 项,“念”同“廿”,二十。
2.下列句中加色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意映卿卿如晤 晤:动词,见面
B. 吾至爱汝 至:动词,到
C.适冬之望日前后 适:副词,正赶上
D.抑汝能之乎 抑:连词,还是
答案:B 
解析:至,副词,极其,非常。
3.下列句中加色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使之西面事秦 西面:面向西
B. 所以饰后宫 所以:因果关系中表结果的连词
C.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进而推广到
D. 汝可以模拟得之 模拟:想象,揣摩
答案:B 
解析:“所以”在本句中的意思是“用来……的”。
4.对下列句中加点多义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 动词,告诉
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动词,说
B. 竟日不出门 副词,竟然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动词,完成
C.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名词,书本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动词,写
D.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代词,自身
且以汝之有身也 名词,身体
答案:A 
解析:B 项,前一句中的“竟”是形容词,“全,终”;C项,前一句中的“书”是“书信”的意思;D 项,后一句中的“身”是“身孕”的意思。
5.下列各句中加点“以”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一项是 (  )
A. 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B.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C.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D. 汝不必以无侣悲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以”是连词,其他三项中的“以”均是介词。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的说明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意洞手书 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B. 汝幸而偶我 偶: 名词用作动词,婚配,嫁给
C.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悲:动词用作名词,悲痛
D. 卒不忍独善其身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善
答案:D  
解析:善,应该是“保全”之意。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青衫,青色的衣衫。在唐代,品级较高的文官的衣服是青色的。
B. 太上,就是“清静至极”的“道”,“太上”是“道”的意思(别名)。这是后人尊敬老子的供奉之号。古代社会将皇帝之父也叫作太上皇。
C. 望日,指月亮最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望日的第二天,也就是农历每月十六日称为“既望”。
D. 辛未,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中一个循环的第8 年称“辛未年”。这里应该是“辛亥年”(1911 年)。
答案: A 
解析:品级较低的文官的衣服是青色的。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中洋溢着对妻子无尽的爱恋、对生活的热爱。但作者并没停留在儿女私情之上,而是将儿女之情同革命事业很好地统一起来。
B. 作者时时安慰,时时解释,信中强调“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此中豪情令人感动。
C. 作者回忆二人世界的缠绵蜜意,回忆二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谱写出了一曲爱情的颂歌。
D. 这封信的价值更在于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牺牲精神,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革命情怀。
答案:D 
解析:“无产阶级革命者”说法错误,林觉民应该是一位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志士”,不能说是“无产阶级革命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出一份答卷,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这个时代的答卷人。作为时代新人,我们也要面对新时代这个“出卷人”为我们命制的答卷。这份答卷既有如何规划我们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题,也有如何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来调整我们步伐的社会实践题,还有如何树立远大理想、无愧历史担当的深入分析题。你正在思考哪类题?你准备如何答好这类题?
请以“立鸿鹄之志,做时代青年”为题,写一段议论文。
要求:有观点,有事例,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200字左右。
【话题聚焦】
拓展训练
【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时代的试卷”,给出三种答卷:基础题、社会实践题、深入分析题。要求回答自己正在思考哪一种,又要给出什么样的答卷,首先明确自己的思考,然后分析,注意三种试卷的内容“规划我们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来调整我们步伐”“树立鸿鹄之志,无愧时代担当”。
行文时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为什么在思考自己所选的题目,然后如何答卷,即如何解决自己思考的问题。
【方法指导】——好文章要有“度”
温度
接生活地气,有生活本来的温度
写真情实感,有人情冷暖的温度
颂扬真善美,有人性善良的温度
深度
高度
立意高远,有开阔的胸襟
心怀家国,有伟大的抱负
视野开阔,有放眼世界的宽度
透视本质,有思想认识的深度
文章有度
亮度
内容精彩,能吸引人
结构巧妙 ,能惊艳人
语言出彩,能打动人
树立鸿鹄之志,无愧时代担当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掩卷沉思,深以为然。是啊,答好规划个人成长的基础题,可助我们成就小我,却难免格局狭小;答好适应时代步伐的实践题,可助我们成就新我,仍稍显目光未远;只有答好树立远大理想、无愧历史担当的分析题,才能在当今时代主题下完成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因此,我认为作为时代青年当树立鸿鹄之志,无愧时代担当。(中心论点)
鸿鹄志立,无愧担当,需要一双注目家国的眼(分论点一)。目光停驻之处,定是心之所向,若要承担起时代的使命,便不能成为北大钱理群教授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要让这双眼望向天下、苍生。张载曾将眼望向那里,才吟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顾宪成曾将眼望向那里,才写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西南联大师生曾将眼望向那里,才唱响“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要有一双以天下为己任的眼睛,就算流泪,也应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鸿鹄志立,无愧担当,需要一双踏实前行的脚(分论点二)。西风碧树中独上高楼,望到的家国梦想总是远在天涯路尽处,如要接近它,还需脚踏实地地前行。不由想到了晚唐杜牧,这个也曾有过“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家国之梦的樊川居士,却因为不懂脚踏实地而在担任扬州掌书记期间整日沉醉于歌楼酒馆,最终蹉跎岁月,毫无建树,只留下一声“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喟叹。答好时代的问卷,不能做好高骛远的空想家,而要当踏实前行的跋涉者。
鸿鹄志立,无愧担当,需要一颗百折不挠的心(分论点三)。肩负时代之担的路途注定坎坷,此时,我们要拥有一颗不畏蹭蹬的心。如韩愈一般,纵“夕贬潮州路八千”也要“肯将衰朽惜残年”;如范仲淹一般,纵三遭左迁也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如鲁迅先生一般,纵“寄意寒星荃不察”也要“我以我血荐轩辕”。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说: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时代大河中的奔流逆潮会将我们一次次拍向乱石,但不屈的心可助我们最终击水中流,独立潮头。
梁任公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因此,别说自己肩膀尚弱,别说国家与我无关。时代的问卷早已出好,愿我们每个青年人都可以让眼注目家国,用脚踏实前行,凭心百折不挠,树立鸿鹄之志,无愧历史担当,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镌刻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烙印。
鸿志薄云无愧怍,十年饮冰血不凉。(照应开头,突出中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