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金太阳2026届高三上学期十月份阶段监测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金太阳2026届高三上学期十月份阶段监测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十月份高三年级阶段监测联合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李白的五古《关山月》是家喻户晓的代表性诗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元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四《关山月》注云:“天山,在唐西州交河郡天山县。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日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但注释者一般把这里的“天山”意象解释为“祁连山”。李白诗中多次使用“天山”意象,其诗里的“天山”是具体指某一处还是泛指呢 是不是就一定是今甘肃祁连山呢
对于李白诗里的“天山”,大多数读者都将它视为当今新疆的天山,但很多文史学者又指出,李白诗中的“天山”是指甘肃的祁连山。其实,作为地理名词的“天山”所指,今天有新疆的天山和甘肃祁连山之不同;唐代“天山”有阻隔南疆与北疆的天山和在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天山的区别。李白《关山月》一诗中除“天山”外,还有“玉门关”“白登道”“青海湾”四个地名意象。这四个地名意象除“白登道”在今山西大同一带外,其余均与今祁连山在空间距离上形成地理逻辑的某种关联性。这样说来,李白此诗中的“天山”指祁连山是有可能的。但是,此“祁连山”未必都是今人理解的甘肃张掖一带的祁连山。
检索《全唐诗》,共约 78处写到“天山”。据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数据检索,唐以前诗歌写到“天山”的有14处,宋代以后诗歌写到“天山”的凡157处,且绝大多数是用“三箭定天山”的典故,可以说,“天山”在唐以后多为泛指了。但是唐诗中,乃至其他时期诗中的“天山”所指,则比较复杂,有专指的,也有泛指的。有明确指新疆天山的,比如去过西域的岑参的诗:“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里的“天山”肯定不是今天甘肃的祁连山。因诗中用了地名“轮台”,可以做参照。其实在唐初,“天山”还有与“交河”连用的,如霟世南《出塞》“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说明这里的“天山”指的是今天新疆东部交河一带的天山。
宋代李昉辑《文苑英华》卷二百收录唐代骆宾王《行路难》诗云:
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连营去去无穷极,拥斾遥遥过绝国。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龙鳞水上开鱼贯,马首山前振鹏(一作雕)翼。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令(一作命)武功宣。……
这首诗写到“天山”,后面又提到“祁连”,因为前面又提到过“交河”的地名,所以,骆宾王所说的“天山”“祁连”应是两处,可能分指伊州的天山和祁连山。李白生活于骆宾王稍后的时代,他们诗作的语境应是一样的。
赵殿成注王维《燕支行》“登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句之“天山”云:
《史记正义》:天山,一名白山,今名折漫罗山,在伊吾县北百二十里。《史记索隐》:祁连山。《西河旧事》云: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养。一名天山,亦曰白山也。晋灼《汉书集注》:天山在西域,近蒲类国,去长安八千余里。《北边备对》:天山,即祁连山也,又名时漫罗山,又名祁漫罗山。盖虏语谓为祁连也、时漫罗也、祁漫罗也,皆天也。
为什么“祁连山”又可以指新疆交河一带的天山呢 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历代文献中出现“天山”地名时的所指。
文献中最早出现“天山”的是《山海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
(毕)沅曰:山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南二百里。晋灼《汉书集注》云:在西域,近蒲类国,去长安八千余里。《括地志》云:祁连山,在甘州张掖县西南二百里。又云:天山,一名白山,今名折罗漫山,在伊吾县北百二十里。皆见《史记正义》。
汉代文章中,也有“祁连山”与“天山”并举的现象。如桓宽《盐铁论》卷八两处提及“祁连天山”。在汉代文献中,“祁连”“天山”连用应是常见现象,说明当时祁连指天山还需要强调。《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去病至祁连山”注:“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祁音上夷反。”
唐代杜佑《通典》记录的唐代地理代表了当时的信息,卷一百七十“西州郡”条云:“交河郡,领县五:高昌、交河(贞观中置。交河水流出县地。天山一名祁连山,今名折罗漫山)、柳中、蒲昌、天山(与交河同置)。”这里说的“天山”,则是指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的天山了。当时,这里还设置有名为“天山”的县。
宋人程大昌在《北边备对》中的“天山”条总结云:
《通典》《元和志》,于张掖县既著祁连山矣。。而伊、西、庭三州皆有此山,则是自甘张掖而西至于庭州,相去三千五六百里,而天山皆能周遍其地,则此山亦广长矣。
程大昌这个解释比较圆满。他认为,不管是甘州还是西域的伊、西、庭三州都有天山,都是来自匈奴语,都是祁连山,也都是天山。
明代李贤主纂的《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九《外夷部》云:“天山:在交河城北。一名祁连山。唐天山县以此为名。”到清代已经明确知道,天山是一个横亘东西的巨大的山脉体系,“东西绵亘三千余里,层峰叠峰,随地异名,盖以百数”。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中的“天山”有多义性、多指向性,既有指盘亘整个新疆的天山,也有指哈密一带的天山,还有指今甘肃的祁连山。从盛唐诗人李白所处的地理信息语境来看,其诗中的“天山”意象很难确指,而指新疆东部的天山或许可能性更大。
(摘编自莫道才《关于李白诗歌“天山”意象的地理考察》)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注释者普遍认为,李白《关山月》中的“天山”意象是指今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
B.作者通过分析《关山月》中四个地名的空间关联,排除了“天山”指祁连山的可能。
C.文章引用程大昌的观点,意在说明古代“天山”概念具有广袤和跨地域的特点。
D.唐代诗歌中的“天山”意象所指明确单一,均为具体的地理位置,不含泛指情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李白《关山月》的注释分歧引出论题,即李白诗中“天山”意象的确指问题。
B.文章运用了数据统计法,通过检索《全唐诗》等古籍中“天山”的出现次数来支撑论点。
C.文章列举骆宾王《行路难》、赵殿成注王维《燕支行》等内容,是为了说明“祁连山”与“天山”的关系在诗歌语境中的复杂性。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最后得出古代文献中“天山”多义性的结论,逻辑严密。
3.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3分)
作者认为,唐诗等古代文献中的“天山”有 ① ,而李白《关山月》中的“天山”意象很难确指,但指 ② 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从汉代到唐代的文献中,“祁连”与“天山”常常连用或互指,且李白所处时代的地理信息语境中,位于 ③ 一带的天山也被称为祁连山。
4.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唐代及以前文献中对“天山”所指的不同记载。(4分)
5.作者最终认为李白《关山月》中的“天山”指“新疆东部的天山”可能性更大。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跑警报(节选)汪曾祺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作“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警报有三种。一曰“预行警报”。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待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所以叫作“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的松球,就掰开,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磕就开了!
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警报时间有时很长,长达两三个小时,也很“腻歪”。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解除警报”响了————汽笛拉长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也有时不等解除警报,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乌云,要下雨了。一下雨,日本飞机不会来。在野地里被雨淋湿,可不是事!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文本二:
泡茶馆(节选)汪曾祺
“泡茶馆”是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本地原来似无此说法,本地人只说“坐茶馆”。“泡”是北京话。其含义很难准确地解释清楚。勉强解释,只能说是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似的泡在里面。“泡蘑菇”“穷泡”,都有长久的意思。北京的学生把北京的“泡”字带到了昆明,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便创造出一个新的语汇。“泡茶馆”,即长时间地在茶馆里坐着。
或问: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 答曰: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同学上茶馆很少不夹着一本乃至几本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联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第三,泡菳馆可以接触社会。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三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跑警报”的“跑”比“逃”“躲”更准确,是因为“跑”能体现人们面对空袭时仓皇躲避的状态,符合当时的紧急情境。
B.文本一详细描述了从“预行”到“解除”的整个警报过程,旨在如实记录历史事件,揭露战争的残酷性。
C.文本二认为“泡茶馆”能让联大学生养浩然之气,是因为茶馆环境清雅,能让学生远离时代的污浊与混乱。
D.两篇文本均体现出抗战时期的生活困境,文本一的“警报威胁”与文本二的“学生穷困潦倒”,共同反映了时代的艰难。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详写马尾松林的环境与“丁丁糖”“炒松子”的细节,既展现跑警报时的生活气息,也烘托人们从容的心态,细节生动鲜活。
B.文本一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特质,如将多数人“跑警报”与罗姓女生“洗头”、郑姓同学“煮莲子”对比,凸显两人的特立独行。
C.文本二对“泡茶馆”的“泡”字溯源,解释其与北京话的关联及新含义,语言平实且兼具趣味性,体现汪曾祺散文“俗白中见雅致”的风格。
D.两则文本均以小见大,通过描写联大学生在特定时代的日常行为(跑警报、泡茶馆),折射出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立意深远。
8.文本一将“逃警报”“躲警报”与“跑警报”对比,强调“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这一特点如何体现。(4分)
9.请结合两则文本,分析抗战时期联大学生在苦难中展现的精神特质,并谈谈这种特质与“民族魂”的关联。(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耿弇破济南,进逼剧县,此乃张步巢穴。欲尽歼敌,弇设谋先整军纪。弇乃令军中无得妄掠剧下,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锐不可当大破之。飞矢中弇股,痛彻骨髓,然其神色不变,以佩刀截之,左右无知者。弇明旦复勒兵出,士气更振,复大破之,杀伤无数,步军自此胆寒。
(选自《后汉书·耿弇传》,有删改)
材料二:
文徵明从李应祯学书,悟书法非积习不成。遂立严规,勤练不怠。微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寒暑不辍,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每执笔必凝神静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虽费时日亦不稍减其志,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书名远播四方。
(选自《明史·文苑传》,有删改)
材料三: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选自梁启超《论毅力》,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弇视歆等锋交 乃自引精兵 以横突步回陈于东城下锐不可回当大破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振,振奋,振作,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振”意义不相同。
B.率,音lǜ,标准,与《六国论》“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的“率”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为状语后置句,与《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结构相同。
D.虽,连词,即使,与《石钟山记》“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的“虽”意义与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耿弇在进逼剧县时,先整顿军纪,下令军队不得随意劫掠,意图激怒张步,虽受伤却神色不变,体现出他的谋略和坚毅。
B.文徵明跟随李应祯学书法,领悟到书法需长期练习,于是制定严格规矩,坚持每日临写《千字文》,最终书法精妙,名声远扬。
C.梁启超认为人生历程中顺境多于逆境,且做事情无论大小都会遇到阻力,只有意志极其坚强的人才能克服阻力,善始善终。
D.三则材料均围绕“坚持”这一主题展开,或借具体事例展现坚持的行为与结果,或通过道理分析强调坚持的必要性与价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2)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14.《荀子·劝学》中提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坚持”需有持续行动力与坚定意志,方能达成目标。请结合这一观点,整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简要分析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些角度阐释了“坚持”的价值。(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 题。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1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即点明春日春水上涨的特点,为后文描写水上画舫、岸边景物奠定了环境基础。
B.“芳草”“鹅儿”勾勒春日生机,“绿满”则凸显岸边草木繁盛景象,画面感极强。
C.江南气候多寒而农事较晚,“谷雨才耕遍”直接交代此时已过谷雨,耕种工作刚结束。
D.全词以“春”为线索,将自然景色与农事场景结合,语言浅近自然,风格清新而质朴。
16.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的上阕如何营造出“闲适悠然”的情境。(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描绘自己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唯有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凄凉处境时,我们可以使用《陈情表》中的“ ▲ , ▲ ”两句。
(2)时光匆匆,总让人产生时不我待的焦虑,正如屈原在《离骚》中用“ ▲ , ▲ ”两句,以水流迅疾的比喻,抒发了担心岁月流逝、自己无法及时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词名句,可以是:“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又大又白的澳白珍珠,居然是在海南昌江核电站养殖的白蝶贝中长出来的。相关部门表示,该核电站周边海域养殖的贝类,受到的辐射水平远低于能对生物体产生影响的阈值。这一举措,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进一步改善了核电站附近海域的水质。其实,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耦合点,通过合理的策略与实践,越来越多的有经济效益的生态环保创新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光电板下种牧草、核电站养珍珠、盐碱地种橡胶……这些看似()的组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的双赢。
。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优质的生态环境为经济活动赋予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适宜的生产生活空间。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不可或缺的资金与技术支撑。伴随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政府与企业可将更多资源投入环保科研、污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等领域。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高达8723.4亿元。这些资源的注入有力推动了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产生了显著成效。
①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双赢,②需要生态价值领域不断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③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④能够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指明方向。⑤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能有效助力生态价值实现。⑥通过一系列完善鼓励生态价值实现的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⑦引导企业参与生态环保产业,⑧这不仅能激励企业积极投身生态环保产业增加生产效益,⑨还能从源头上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紧密配合,形成政策激励、市场驱动的良性循环,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双赢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市场活力。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持续增强,会有更多兼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创新模式出现。通过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进行价值链接,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将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多宝贵的经验。
18.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生态环境保护是守护人类生存家园的重要举措
B.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需协同推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C.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生产生活空间的支撑
D.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手段
20.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言而喻 B.不可思议 C.匪夷所思 D.难以置信
21.文中列举了“光电板下种牧草、核电站养珍珠、盐碱地种橡胶”等案例,请你再补充一个类似的“生态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实践案例,要求表述简洁,不超过30个字。(4分)
22.论文写作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汪曾祺《跑警报》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我允许自己去在乎,因为世上有很多人害怕去在乎。————汤姆·希德勒斯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十月份高三年级阶段监测联合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C【解析】A项,原文第一段明确指出“注释者一般把这里的‘天山’意象解释为‘祁连山’”,而非“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此选项为典型的偷换概念。B项,原文分析地名关联后,得出的结论是“李白此诗中的‘天山’指祁连山是有可能的”,而选项中“排除了……可能”的表述与文意相反。C项正确,文章引用程大昌《北边备对》中的观点“而伊、西、庭三州皆有此山……则此山亦广长矣”,正是为了论证古代“天山”概念并非一个孤立的山峰,而是一个横跨广阔地域的山脉体系,即其具有广袤性和跨地域性。因此C项理解准确。D项错误,原文第三段明确说明唐诗中的“天山”所指“比较复杂,有专指的,也有泛指的”,选项“所指明确单一……不含泛指”完全违背了文章核心观点。微信公众号“做事方法很重要”
2. D【解析】A 项,文章确实是从李白《关山月》的注释分歧入手,引出核心论题。B项正确,文章第三段使用了“检索《全唐诗》,共约78处写到‘天山’”等数据,这是典型的数据统计论证方法。C项,列举骆宾王《行路难》中“天山”与“祁连”并提的内容,以及赵殿成注王维《燕支行》中对“天山”地理位置的解释,都是为了说明“天山”与“祁连山”的关系在诗歌语境中并非单一对应,而是存在复杂性。D项,文章并非“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问题(李白诗中“天山”的所指),随后通过分析历代文献、不同时期诗歌中的“天山”意象等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古代文献中“天山”的多义性和多指向性,属于“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得出结论”的结构,而非“总分总”。“总”需有开篇总括和结尾总括的呼应,文中开篇仅为引出问题,未总括观点。
3.①多义性、多指向性(或:不确定性、模糊性)②新疆东部的天山(或:吐鲁番/交河郡附近的天山)③交河郡(或:伊州/西州/吐鲁番)(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为理解性填空题,考查对文章核心结论和关键论据的精准把握。
第①空:答案直接来源于文章最后一段“综上所述,古代文献中的‘天山’有多义性、多指向性”,或者第三段中“但是唐诗中,乃至其他时期诗中的‘天山’所指,则比较复杂,有专指的,也有泛指的”。因此,填入“多义性、多指向性”或“不确定性、模糊性”等与之同义的表述即可。
第②空:答案直接来源于文章最后一句结论:“……其诗中的‘天山’意象很难确指,而指新疆东部的天山或许可能性更大。”因此,填入“新疆东部的天山”或与之同义的表述即可。
第③空:答案需结合前文论据。文章中间部分通过引用唐代杜佑《通典》的记载“交河郡……天山一名祁连山……”,以及明代《大明一统志》的记载“天山:在交河城北。一名祁连山”,明确指出了在交河郡(唐代西州)一带,天山即被称为祁连山。这正是支撑作者认为李白诗中“天山”可能指新疆东部天山的重要历史地理语境。因此,填入“交河郡”或相关地域的名称即可。
4.①《山海经》提到“天山”,毕沅认为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南二百里,晋灼《汉书集注》中说在西域,近蒲类国,去长安八千余里,《括地志》称祁连山在甘州张掖县西南二百里,也提到天山一名白山,今名折罗漫山,在伊吾县北百二十里。②汉代文献中,“祁连”“天山”连用常见,《汉书》注中提到“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③唐代杜佑《通典》记载交河郡有天山,指的是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的天山,当时还设有名为“天山”的县。(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5.①地理概念的延续性:从汉代到唐代的文献(如《汉书》《通典》)中,“祁连”与“天山”常连用或互指,表明今新疆东部(如交河郡、伊州一带)的天山历史上也被称为祁连山,这为李白的用法提供了历史语境。②同时代诗人的参照:与李白时代相近的诗人如岑参,其诗中的“天山”(如与“轮台”并提)明确指新疆天山,这表明盛唐诗人有使用此指代的习惯。③地名意象的关联分析:虽然文章指出《关山月》中地名与甘肃祁连山有空间关联,但通过对更广阔历史地理语境的考察,作者认为将“天山”理解为更具包容性和历史延续性的新疆东部天山,更符合唐代复杂的地理认知。④文献的综合性结论:引用了程大昌等古人的总结性观点,即天山是一个绵延数千里的巨大山脉体系“随地异名”,支持了“天山”意象的多义性和指向新疆天山的可能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进行筛选、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考生需要从全文找出支撑作者最终观点的几个不同层面的理由。要点①对应文中对汉代至唐代文献的梳理,强调历史地理概念的传承和互指关系。要点②对应文中对岑参等与李白同期诗人创作的分析,强调时代语境的影响。要点③对应文中引用的程大昌和明代文献的宏观结论,强调“天山”作为一个宏大地理概念本身的包容性,这使得李白的用法更具合理性。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答案需简洁、概括,并紧扣文本内容。
6. D【解析】A 项错误,文本一明确“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而非“仓皇躲避”,“仓皇”与“跑”的核心内涵相悖。B项,“旨在如实记录历史事件,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错误。文本一虽然记录了过程,但作者的重点并非揭露战争残酷,而是通过种种从容的表现,展现一种“不在乎”的生活态度和民族韧性,基调是舒缓甚至带有审美意味的。选项目的分析有偏差。C项错误,文本二指出“泡茶馆”养浩然之气,是因为学生在茶馆中“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而非“远离时代的污浊与混乱”,选项“远离”与原文“对付”的主动态度相悖。D项正确,文本一以“三天两头有警报”“日本飞机轰炸”展现战争威胁下的生活困境,文本二以“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体现物质困境,二者共同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时代艰难,与原文内容完全契合。
7.B【解析】A 项正确,马尾松林的“松脂气味”、“漏下的阳光”、“丁丁糖”的售卖过程等细节,既展现生活场景,又暗示人们未因警报打乱生活节奏,烘托从容心态。B项错误,文本一写罗姓女生“洗头”、郑姓同学“煮莲子”,并非与“多数人‘跑警报’”形成对比,而是以两人的特殊行为作为“从容应对警报”的极端例证,与多数人的“不仓皇失措”本质一致,共同凸显整体的从容心态,而非“特立独行”。C项正确,对“泡”字的溯源(北京话)、含义解读(“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语言通俗却精准,符合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D项正确,两则文本均通过“跑警报”“泡茶馆”等日常小事,分别折射“民族心理弹性”“浩然之气”,以小场景展现大时代与民族精神,立意深刻。
8.①预行警报时,联大师生照常上课,不急于躲避,待空袭警报响起才从容动身,而非仓皇逃窜。
②跑警报时人们会聚集在马尾松林,享受阳光、空气,购买零食,在等待中保持生活情趣。
③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间隔期,人们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而非焦灼不安。④罗姓女生借警报时洗头、郑姓同学煮莲子,二人在危险中坚守日常,尽显从容。(评分标准:1点1分,答对4点满分。要求结合文本具体事例,如师生上课、松林休憩、沟上活动、特殊学生行为等,分析“紧张中透出从容”的特点。仅列举事例未分析“从容”特点,只能得一半的分。事例与“从容”无关或未结合文本,不得分)
9.(1)联大学生的精神特质:①从容豁达,面对空袭警报不仓皇失措,以看书、闲聊等方式应对;②坚守自我,在苦难中保持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如泡茶馆养浩然之气;③乐观坚韧,以幽默感对抗穷困与危险,不颓丧灰心。(3分)
(2)与“民族魂”的关联:这种精神是“民族魂”的生动缩影。文本一中“不在乎”的精神本质是民族在忧患中磨砺出的坚韧弹性,文本二中“泡茶馆”养就的正气与乐观,正是中华民族面对苦难时不屈不挠、坚守气节的精神体现,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3分)
【解析】本题作答需分两步,先从两则文本中提炼联大学生的精神特质(需结合具体行为),再建立“学生特质”与“民族魂”的深层关联(需紧扣文本中民族精神的表述)。
10. BFH 【解析】“视”的宾语是“锋交”,故应在 B处断开;谓语动词“破”的主语是省略了的“弇”,据此在H处断开;根据句意的完整性,“锐不可当”独立成句,应在F处断开。
11. C【解析】“平生于书,未尝苟且”不是状语后置句,而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文徵明”。
12.C【解析】材料三明确说“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即“逆境多于顺境”,但选项表述为“顺境多于逆境”,与原文语义相反,故该项分析不正确。
13.(1)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点不满意的地方,必定反复修改而不厌烦。(简札、当、易、句意各1分)
(2)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成功和失败的许多事情,是如此纷繁复杂,没有统一的途径。(林、莽然、判断句式、句意各1分)
14.①材料一:耿弇作战中坚持“尽歼敌”的战略目标、强忍伤痛再战,体现坚持是实战逆境中破局、克敌的关键。②材料二:文徵明坚持日练书法,不急于求成,精益求精,体现坚持是日常精进、成就艺术的根本。③材料三:梁启超从人生“逆境”的角度指出坚持需抗挫折,体现坚持是跨越人生逆境、成事的必然要求。(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耿弇攻破济南后,进军逼近剧县,这里是张步的根基之地。(耿弇)想要全歼敌军,便谋划先整顿军队纪律。他下令军中不得随意劫掠剧县,必须等张步率军到来后再攻取此地,以此来激怒张步。张步气势旺盛,直接率军攻打耿弇的军营,与耿弇麾下将领刘歆等人展开激战。耿弇见刘歆等人与敌军交锋后,便亲自率领精锐士兵从东城下侧面突袭张步的军阵,攻势锐不可当,大败张步军队。战斗中,飞箭射中耿弇的大腿,疼痛深入骨髓,但他神色丝毫未变,用佩刀截断箭杆,身边的人都没察觉这件事。第二天一早,耿弇又整顿军队出战,军中士气更加振奋,再次大败张步军队,杀伤敌军无数,张步的军队从此心生畏惧。
材料二:
文徵明跟随李应祯学习书法,领悟到书法不经过长期积累练习就无法学成。于是他立下严格的规矩,勤奋练习从不懈怠。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书写十本为标准,无论寒冬酷暑都不中断,书法技艺因此大幅进步。他一生对书法,从未敷衍了事,每次提笔必定集中精神、平复心气。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不满意的地方,必定反复修改也不厌烦,即使耗费时间也丝毫不减弱自己的追求,所以他年纪越大,书法技艺越发精湛绝妙,书法名声远扬天下。
材料三:
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成功和失败的许多事情,是如此纷繁复杂,没有统一的途径。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 我回答说: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就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多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占十分之三四,而顺境逆境又常常是相互间隔交替的。无论事情的大或小,一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那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这是不可避免的事。那些在意志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一定会说我要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他心里以为天下事本来就很容易很容易,等到骤然经历了挫折,阻力突然来临,就萎靡不振丧失了勇气;那些意志力次弱的人,凭着一时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但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那些意志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再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事情越大,遇到的挫折越多,做到不退缩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没有能善始善终的。
15. C【解析】C项存在两处错误:一是“已过谷雨”表述有误,“谷雨才耕遍”强调的是“谷雨时节”正值耕种之时,而非“已过”;二是“耕种工作刚结束”理解偏差,“耕”指翻耕土地(为播种做前期准备),并非“耕种(含播种)工作结束”。A、B、D三项均符合词意:A项开篇点春水,为后文做铺垫;B项以具体意象绘春景,画面鲜活;D项以“春”串联景与事,契合范成大田园词的质朴风格。16.①通过景物选择,选取“春涨”“芳草”“鹅儿”“微风”等清新柔和的春日意象,无激烈动态,尽显平和。②借助动作描写,“画舫夷犹湾百转”中“夷犹”(迟缓、从容)一词,精准刻画画舫在水湾中缓慢前行的姿态,暗合词人悠然的心境。③以“横塘塔近依前远”的细节,写出因水湾曲折,塔虽近却似仍有距离的微妙感受,不疾不徐,强化闲适感。(每点2分)
17.(1)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2)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3)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每空1 分)微信公众号“做事方法很重要”
18.【答案】②“生态价值领域”前加“在”,⑥“一系列”与“完善”,互换位置。(每处表述修改正确2分)
【解析】②“需要生态价值领域不断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成分残缺,缺介词,导致句子结构不完整。补充介词“在”后,变为“需要在生态价值领域不断强化……协同作用”。⑥“通过一系列完善鼓励生态价值实现的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正确逻辑应是“完善”先与“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构成动宾关系(完善……机制),再由“一系列”修饰“完善后的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而非修饰“完善”这个动作。
19.【答案】B
【解析】开篇句需总领全文,文段核心围绕“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的双向支撑关系展开,最终指向“可持续发展”。该选项直接点明二者“需协同推进”及最终目标,完美概括全文核心逻辑,能总起后文对“生态促经济”“经济反哺生态”的具体论述。A项仅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单一话题,未提及文段另一关键主体“经济增长”,无法涵盖后文“经济为环保提供支撑”的内容,总领范围不全面。C项侧重“经济发展依赖资源与空间”,仅对应后文“生态环境对经济的支撑”这一部分,未涉及“经济反哺生态”的核心内容,未能完整统领全文双向关系。D项将重点放在“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上,该话题是后文“经济反哺生态”的具体例证之一,属于局部细节,而非能总起全文的核心观点,不适合作开篇总领句。
20.【答案】A
【解析】A项,不言而喻,意为道理很浅显,不用说话就能明白,与文中“需要打破常规认知”的语境完全相悖,无法形容“看似不合常理的组合”,故为不恰当选项。B项,不可思议,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能准确形容“核电站养珍珠”这类打破常规认知的组合,符合语境。C项,匪夷所思,强调事情离奇、超出常情,与文中“看似不相关却实现双赢”的组合特点完全匹配,使用恰当。D项,难以置信,表示让人难以相信,贴合大众对“经济与生态创新组合”的意外感,符合上下文逻辑。
21.【答案】示例1:湿地养藕既净化水质,又能同时实现生态观光产业增收。
示例2:沙漠中种梭梭树,既防风固沙,改善生态,又能嫁接肉苁蓉以增收。
示例3:稻田里养鱼虾,既净化水质,又提高农业综合收益。(4分)
【解析】案例需体现“经济收益+生态保护”的双赢逻辑,结构上采用“具体实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模式,符合简洁性要求。
22.【答案】示例:①有哪些创新实践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双赢 ②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为何需要且能协同推进 ③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如何助力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双赢 ④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兼顾的创新模式会有怎样的趋势与价值 (4分)
23.作文
一、材料解读:抓住核心矛盾与共性
材料呈现了对“在乎”与“不在乎”的两种不同态度,核心是探讨二者在人生中的价值与意义,并非简单对立,而是可结合具体场景灵活选择的生活智慧。
“不在乎”的价值:汪曾祺笔下的“不在乎”,是面对战乱警报时的从容豁达,是对抗困境的精神铠甲;杨绛所言的“不在乎”,是摆脱外界认可束缚、回归自我的清醒,指向对内在价值的坚守。
“在乎”的意义:汤姆·希德勒斯顿的“在乎”,打破了“不在乎即强大”的单一认知,强调“在乎”是直面情感、主动拥抱生活的勇气,是对热爱、责任与联结的珍视。
二、立意方向:避开误区,选准角度
立意需避免“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应围绕“辩证选择”“因时因地取舍”展开,以下为三类核心
立意:
①辩证统一立意:“不在乎”是对外界纷扰、困境挫折的释怀,“在乎”是对内心热爱、责任使命的坚守,二者结合方能成就丰盈人生。
②场景化选择立意:面对他人评价、无关得失时,用“不在乎”保持清醒;面对亲情友情、理想目标时,用“在乎”传递温度与力量。
③成长视角立意:从年轻时渴望外界认可(过度“在乎”),到逐渐学会筛选“在乎”的对象,用“不在乎”过滤干扰,最终找到自我与世界的平衡。
三、写作建议:结合实例,强化逻辑
①素材选择:可选用历史人物(如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不在乎”与对民生的“在乎”)、当代事例(如科研工作者不在乎名利、在乎学术突破)或个人经历(如考试失利时的“不在乎”与对学习过程的“在乎”)。微信公众号“做事方法很重要”
②结构搭建:可采用“引论(材料引入)一本论(分论‘不在乎’的智慧、‘在乎’的勇气,再论二者结合)一结论(联系现实,升华主题)”的结构,确保逻辑清晰。
③文体适配:议论文需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散文可结合个人感悟,用细腻笔触展现“在乎”与“不在乎”的人生体验,但需紧扣主题,避免泛泛而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