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说“木叶”》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说“木叶”
林庚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木”在诗歌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领悟中国古典诗词暗示性之美。
3、领略诗歌语言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能力。
猜猜以下图片中的手势是什么意思?
胜利
猜猜以下图片中的手势是什么意思?
好的
猜猜以下图片中的手势是什么意思?

有这样一则题为“意思”的笑话:
小 B 给 A 局长送“红包”时,两人的对话颇有意味———
A:你这是什么意思(1)?
B:没有什么,意思意思(2)。
A:那你就不够意思(3)了。
B:小意思,小意思(4)。
A:你这人真有意思(5)。
B:其实也没别的意思(6)。
A那我就不好意思(7)了。
B:不,是我不好意思(8)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月亮
思乡、怀人
暗示性:语言具有概念之外潜在的含义。与概念意义交织,体现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暗示性)。
诗歌语言是精妙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因此,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不能单单凭借概念。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暗示性
诗歌语言
启发性
感染性
林庚(1910-2006),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
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走近作者
“皎如白雪,煦若阳春。”
——吴组缃
诗与人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林庚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评,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文艺批评样式,用以表达作者对某一文学现象或问题的看法。
行文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说”,议论文体的一种。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文体知识——文艺随笔
任务一:通读全文,
完成下列问题
预习任务: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理解:文学概念“意象”“暗示性”等;
2.梳理:概括段落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归纳布局谋篇特点;
3.分析:分析论证、逻辑推理的方法;
4.品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鉴赏诗歌语言含蓄之美。
美文品读
1.通读全文,理解“意象”“意境”“暗示性”等文学概念;
2.标划观点语句,概括段落层次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分析归纳布局谋篇特点。
活动一: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
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即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提示领起下
文;另外,注意找出文中的结论句、观点句,从而易于读者快速
把握“说”的要领。
第1段:“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木叶”就是“树叶”,诗歌多用木叶、
落木,而少用树叶、落叶。(学习、创造)
第3段: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
“木”字。(语言精妙,不单凭概念)
第4段:“木”,用在秋风落叶季节,含有落叶的
因素 。(艺术特征一)
第5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第6段:“木”,暗示颜色,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
感,有舒朗的清秋气息。(艺术特征二)
第7段: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金。
段落内容及结构层次
提出问题:“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对象。
得出结论: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分析问题:暗示性特征
说木叶
逻辑思路: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
有个别到一般 ,深入浅出(举例、对比、道理论证)
活动二:精读品味——语言意味
1.精读第4段,思考以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秋天的情景中)
(2)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
品味“高树”与“高木”的不同意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没有落叶的形象 ;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内心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树”——饱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正体现“落木千山”的空阔。
“高木”——空阔。
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高高的树木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摧折破坏,海上风吹浪涌,波涛迭起。描绘恶劣的自然环境,以景写情。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归纳:
“木”的暗示性艺术特征之一
2.精读第6段,思考以下问题:
(1)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有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舒朗的清秋的气息。
(2)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填写下表。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
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黄枯
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活动三:精读品味——(一)语言的暗示性
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暗示性:语言具有的概念之外潜在的含义。它与概念意义交织,体现语言“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暗示性)。
阅读第5段,思考归纳
◆“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时无声胜有声。”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效果:使文学作品具有以少总多、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1.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主观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它们和“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它们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有些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二)意象
2.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2.体味下列诗句各意象暗含的意义,把它们与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3.体会:意象潜在含义的丰富性——“梅”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表现梅花不惧艰险凌寒傲雪的坚强和报春迎春的乐观。整首词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木 叶
树 叶
疏 朗空 阔
绵 密 饱 满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金

暗 示 性
课堂小结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概念之下往往暗含着丰富的形象和内涵。诗歌语言的微妙意味往往寄于言外,诵读诗歌时,我们需要用心品味意象,体味意境,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语言的丰富内涵。
文中悟理
本文是一篇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1.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C.“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曲解文意)
B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曲解文意,文章并未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D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曲解文意)
(绝对化)
(曲解文意)
A
比较“落英”“落花”“落红”的暗示性。结合诗句谈谈区别。
摇荡吹花风,落英纷已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多谢黄鹂旧友,相逐落花飞。芳草连天远,愁杀斜晖。
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概念 时间 情态 意境 情感
落英
落花
落红
春季花开正盛
花开始凋谢
花已谢
缤纷飘落
凋零的过程
静态、色彩
美好
凄清
凄美
喜悦、欣赏
无奈、愁苦
惋惜、伤感
2.达标检测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
一种艺术形象。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
一体的艺术境界。
文学知识——意象、意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