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古典之美(29分)
(一)
1.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春是诗人笔下写不完的诗篇。春是四季的开篇序曲,她给万物以生机,给人以希望。请补充下列语段,完整呈现出春的美丽。
“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________________,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________________。鸟儿将________________,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唱出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二)
2. 小文同学在整理所学的古诗文时,制作了古诗文佳句积累卡。请你帮她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补写在横线上。
古诗句梳理
(1)“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告诉我们新旧更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王湾《次北固山下》)
(2)“日月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沧海壮阔,吞吐日月,豪情满怀。(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了一幅春潮涌涨,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壮美景象。
(4)“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以清雅、安适的景象反衬漂泊游子悲哀惆怅的心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与友人相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关切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三)
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 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4. 字里有乾坤,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
(2)俄而雪骤:________
(3)太丘舍去,去后乃至:________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
5. 句中有深意。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6. 以下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1)把大雪纷飞的情景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2)有人认为元方“入门不顾”行为失礼,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请说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二、文学之约(28分)
(一)基础知识(10分)
7. 用正楷字把词语“花枝招展”“各得其所”写在“田”字格里。
8. 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酝酿(niáng)黄晕(yùn)发髻(jì)碣石(jié)
B. 草垛(duò)莅临(lì)应和(hè)花枝招展(zhān)
C. 竦峙(zhì)粗犷(guǎng)着落(zhuó)咄咄逼人(duō)
D. 卖弄(lòng)静谧(mí)看护(kān)娇媚(mèi)
9.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贮畜衣裳健壮稀稀疏疏
B. 嘹亮端庄吝啬高邈深远
C. 干涩澄清喉咙晰晰沥沥
D. 画妆睫毛抖擞争先恐后
10.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雨的四季》一文写的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C.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D.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形式固定。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颈联,五、六句叫颔联,七、八句叫尾联。颈联、颔联一般要对仗。
11. 对下列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百花竞相开放的景象。)
B.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
C.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细、密、亮的特点。)
D.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三个比喻巧妙而又深刻,从生机勃勃的娃娃到娇媚多姿的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力量上从小到大,时间上从先到后,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顺序不能随意调换。)
(二)(13分)
秋天的礼物
刘培忠
①秋天,被圣诞老人做成一个大大的蛋糕,作为礼物呈献给人间。蛋糕的成分是由秋意、秋果和秋色等元素组成的。内容丰富而多彩的蛋糕,实在是美极了!
②济南的秋天,素有秋老虎之说。今年的秋天,上天格外的恩赐。立秋后的济南,秋雨隔三差五光临这座城,一场接着一场的秋雨,或牛毛细雨、或小雨淅沥、或秋雨连绵。秋雨的到来,驱走了夏的余热,感受到了凉爽的秋意。秋雨与夏雨走来的脚步声,是不一样的。秋雨走来的脚步声,没有了夏那匆匆的急躁声,而是怀着一颗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以缓缓的姿势,款款而来的,人们听到这样的脚步声,心情自然会随脚步声而安静下来,享受秋雨带来的惬意。
③这个时候,如站在窗前,或坐在公园一处亭下,听秋雨的脚步声、观雨中秋的模样,展开联想,想些心事,让心灵与秋雨产生共鸣,没有比这一刻再惬意无比的了。
④今天的秋雨,一会小、一会住、一会大,从早晨淅淅沥沥地下到午饭,仍在连绵不断地下。而那脚步声,也是大一声、小一声的,从窗外传进屋内,落在心头上,顿觉秋意便来到了心头上。
⑤站在窗前,静静地望着窗外从遥远的天空而来的秋雨,欣赏着她们下落的姿势。那滑落的姿势,让我联想到跳水健儿的身姿,那么优美。铁门的上方被丝瓜秧所爬满,一朵盛开的黄花,格外娇艳。当淅沥的小雨落向黄花时,被花所留,将留住的秋雨汇集到一起,形成一滴滴晶莹剔透的雨滴,顺着花壁一角滑向地面,而丝瓜头顶上空,有一根过往的电线,雨经过时被电线所接住,形成珍珠般的雨滴,落向一片丝瓜叶内,下落的力量使叶子猛地颤抖了一下,在颤抖中接住了雨滴,然后积攒到一定数量,以水珠的方式,从叶内滚出,奔向大地。
⑥再看地面,盛满水的那个盒子,雨落在水面上,以花纹的形状在盛开。而落在雨棚上的雨,以水珠相连的方式,形成卷珠帘——这些都是秋雨,落在不同的物体上,呈现出不同的秋雨模样和声音,增添了秋意的浪漫。目光又转到铁门。雨中秧子上的丝瓜花,虽然正在焦黄地盛开着,而绿叶中已掩不住一些泛着黄的颜色,是在演绎着秋意。此时的秋,是一个淡淡清香的秋。
⑦没有秋雨的时候,晴朗的天气,会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天空。仰望天空时,发现天格外的高,而天际的颜色是淡蓝色的,会有大朵的白云在浮动,是在与蓝天演绎秋意的画面。此时,如坐在佛慧山一角、或大明湖一畔、或泉池一旁,一边看着水中的鱼在游弋,一边望着天空中的白云悠悠。心中那点心事,早被水中的鱼、天空中的云拽走了。此时,是一个惬意的秋。
⑧而说到秋果,那真是人间至味,鲜嫩的毛豆、核桃仁;清香的花生、栗子;脆甜的大枣、红富士;带有苦涩的莲子;入口而化的柿子等等,这些刚刚从秋天的枝头上或地里走下来,带着质朴的原味,走到饭桌上,胃口大开。吃得开心的就是那股质朴的鲜味。过了此时,就找不到其味了。
⑨如行走在辽阔的山野之间,那留在枝头上一枚枚红色的柿子,是留给鸟儿冬天里的饭。这是最美的秋意。此时,让我记起老家院内那棵金帅和数棵国光树来,是当年父亲亲手植下的,一到秋天,硕果压弯了枝头,红红的,垂涎欲滴。而父亲没有见到这番景象就走了,而等母亲也走后,这些苹果树也随之都走了。而每到秋天时,就会思念枝头被压弯的那些红果礼物,此时,是一个思念的秋。
⑩秋天被做成一层层的蛋糕后,圣诞老人将外层要涂上一层美丽的色彩,这才算是完成。——这外层的色彩是由秋色来完成的,它的元素是由各色的树叶组成。这时你走进自然,置身其间,不难发现,所有的叶子都是一道独特的颜色。层林尽染之后的天地之间的秋天,色彩斑斓,美不胜收。你瞧南山红叶谷,一谷的火红;黄河岸边,一岸的焦黄,而英雄山上,一山的红绿相间,散发着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再看佛慧山、千佛山,一片林海的红黄绿之色,透着秋的浪漫。此时,是一个视觉盛宴的秋。
叶绍翁说: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好景总是不长。等这幅诗情画意谢幕后,盛宴也就结束了。而天空的画面将换成了寒冷的冬天了,到那时,天地间一片白茫茫。
如想再看秋天一眼,要等来年相送的礼物了。 (有删改)
【梳理·了解】
12. 本文思路清晰,阅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文章思路,完成表格。
组成元素 描写内容 人们的心理感受
秋天 秋意 秋雨的声音、模样 凉爽、安静、清香、惬意
(1)____________
秋果 毛豆、核头仁,柿子,红果…… 开心、思念
秋色 色彩各异的树叶 (2)_____________
【语言·感受】
13. 语言是感受文章的桥梁,同样的雨,不一样的情味。请从重音的角度,为【甲】【乙】两句话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甲】而夏天……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儿雷的预告也没有,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大的雨点就打来了。(刘湛秋《雨的四季》)
【乙】今天的秋雨……从早晨淅淅沥沥地下到午饭,仍在连绵不断地在下。(刘培忠《秋天的礼物》)
【内涵·比较】
14. “秋意”在文中出现多次,说说第⑥段和第⑨段画线句中“秋意”的含义有何不同?
【标题·关注】
15.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以“秋天的礼物”为题,有何妙处?(提示:可以从修辞、内容、结构、主题等多个角度思考。)
(三)名著阅读(5分)
16. 关于名著《朝花夕拾》中描述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朝花夕拾》中,只有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我”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A. 寿怀鉴 B. 父亲 C. 藤野先生 D. 范爱农
17. 在书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如长妈妈、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等,请任选一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
三、心灵之旅(共43分,包括书写3分)
18. 有位名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刚上初中,来到新校园,你一定也有许多“遇见”。遇见新老师,结交新朋友……总有一次遇见,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你以“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自己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参考答案
1.【答案】 ①. 吹面不寒杨柳风 ②. 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③. 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④. 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⑤.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⑥. 宛转的曲子 ⑦. 轻风流水应和着
2.【答案】 ①. 海日生残夜 ②. 若出其中 ③. 星汉灿烂 ④. 若出其里 ⑤. 潮平两岸阔 ⑥. 风正一帆悬 ⑦. 小桥流水人家 ⑧. 我寄愁心与明月
【答案】3. ①. chā ②. fǒu
4. ①. 家庭聚会 ②. 急 ③. 才 ④. 舍弃
5. (1)和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2)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正午您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6. (1)示例:谢安未直接表态,但从“公大笑乐”及后续特别介绍谢道韫的身份,可推测更欣赏“柳絮因风起”。此比喻更具诗意和动态美,柳絮飘飞之态更贴合雪花纷扬的轻盈灵动,而“撒盐”则过于沉重,缺乏美感。
(2)示例:元方“入门不顾”并非失礼。友人不仅失信迟到,还当面对元方辱骂其父,过错在先。元方以七岁幼龄,据理力争,驳斥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后离去,展现的是原则与自尊,而非失礼。
7.【答案】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C
【答案】12. ①. 晴天的白云、蓝天 ②. 浪漫、视觉盛宴
13. 甲句中“豆粒大”“打”应重读。“豆粒大”突出雨点之大,“打”体现雨来得突然且猛烈,重读这两个词能更好地表现夏雨的急骤特点。乙句中“淅淅沥沥”“连绵不断”应重读。“淅淅沥沥”描绘秋雨的声音,“连绵不断”强调秋雨持续的状态,重读这两个词能突出秋雨的轻柔、绵长,营造出安静的氛围,展现出人们在秋雨中惬意的心境。
14. 第⑥段的“秋意”指秋雨落在不同物体上呈现出的模样和声音,以及由此带来的浪漫氛围和淡淡的清香;第⑨段的“秋意”包含对老家果树和父母的思念,是在秋果引发的回忆中蕴含的情感。
15.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秋天比作礼物,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的美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围绕秋天的秋意、秋果、秋色展开描写;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揭示主题,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16.【答案】C
17.【答案】示例:长妈妈(阿长):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18.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