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质量评价(三) 大气的运动(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质量评价(三) 大气的运动(含解析)

资源简介

阶段质量评价(三) 大气的运动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地理学家发现,西天山地区不同于东亚季风区,几乎没有暖云(温度高于0 ℃,且云中只有液态水滴的云体)降水,其拥有独特的气候背景。同时,在不同阶段降雪过程中,云层顶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下图示意西天山地区一次降雪过程。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三个阶段依次代表的是 (  )
A.冷锋入侵—冷锋过境—冷锋控制
B.冷锋入侵—冷锋控制—冷锋过境
C.冷锋控制—冷锋过境—冷锋入侵
D.冷锋控制—冷锋入侵—冷锋过境
2.阶段3时,西天山 (  )
A.大风降温,降雨逐渐减少
B.温度明显升高,降雨增多
C.冷空气被抬升,形成云层
D.暖空气逐渐被冷空气取代
3.相对于东亚季风区,西天山地区缺乏暖云降水的原因是 (  )
A.海洋气流途经 B.缺乏暖湿气流
C.季风气流干扰 D.山区海拔过高
某年3月25—31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降温。下图为31日地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地区中,风向为偏西风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5.受暖锋影响,31日最可能的降水区域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6.造成此次降温的天气系统可能的移动方向是 (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如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段某天气系统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该天气系统会使 (  )
A.甲国旱情更加严重
B.乙国沿海暴发山洪
C.海峡轮渡被迫中断
D.丙国植被干枯减少
8.该天气系统在通过海峡时强度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域水深浅 B.海域水温高
C.海域面积小 D.海域盐度高
下图为我国某地受一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和最大风速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天气系统对此地产生的影响是 (  )
A.风力不断加大 B.气压不断升高
C.气温不断降低 D.天气变化剧烈
10.此天气系统 (  )
A.形成江淮地区的伏旱天气
B.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C.过境时气温骤降带来大雪冻害
D.可能带来大风、特大暴雨等灾害
  “大气河”是指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大气中长条状强水汽输送通道,通常与温带气旋冷锋前的低空急流有关。“大气河”天气来袭时,会带来暴雨、洪涝等灾害。如图为某地一次“大气河”天气时海平面等压线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最有可能为“大气河”经过的区域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2.图示时刻,“大气河”的水汽输送方向为 (  )
A.由东北向西南 B.由西北向东南
C.由西南向东北 D.由东南向西北
读曼德海峡及其周边地区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N地降水量可能是 (  )
A.600 mm B.400 mm
C.200 mm D.800 mm
14.影响图中东部与西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
A.海陆位置、大气环流
B.地形地势、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D.地形地势、纬度位置
葡萄牙位于欧洲西南部,濒临大西洋,平均气温1月7—11 ℃,7月20—26 ℃,年平均降水量500—1 000 mm,北部太阳能资源较南部欠缺。结合葡萄牙位置图,完成15~16题。
15.与南部相比,葡萄牙北部太阳能资源欠缺是因为 (  )
A.东北季风控制
B.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C.信风带控制
D.西风带控制
16.葡萄牙北部冬季降水占全年比重较南部低,是因为北部 (  )
A.不受信风控制
B.受西风带控制时间短
C.受西风带控制时间长
D.常年多地形雨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干线又称露点锋,是露点水平梯度变化强烈的狭窄带,为低层大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其两侧干湿气团温度接近,湿气团密度小,易被抬升,形成降水。我国河套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干线多发,也是我国干线触发对流天气的主要区域之一。
材料二 图1为我国河套及周边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图2为我国河套地区干线触发强对流的模型。
(1)用所给图例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干线位置,并标出干、湿气团。(2分)
(2)试从地形地势和地表性质两方面分析河套地区干线多发的原因。(6分)
(3)据图描述河套地区干线触发对流天气近地面的大气环流条件。(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年10月6—9日,来自西北太平洋不同方向的甲、乙两个气旋逐渐合并。气旋合并过程中形成显著的水汽输送带——“湿舌”,为日本带来强降水。“湿舌”受图示气旋外侧气流的影响,向东北方向输送水汽。在甲气旋高空辐散气流的影响下,高空西风急流向南偏移。下图示意两个气旋合并的过程。
(1)简述日本暖流为气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能量的机制。(6分)
(2)比较甲、乙两个气旋的强弱,并说明理由。(8分)
(3)关于本次气旋合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以下两种观点,请任选其一加以阐释。(8分)
观点①:引发自然灾害。
观点②:改善舒适指数。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某年7月24日2时,在距离台风中心420 km以外的螺旋云带上有一对流云团新生并强烈发展,导致江西省北部德安县出现突发性特大暴雨,其中丰林镇24小时最大降水量高达541.4 mm。德安县境内特殊造型的“尖底瓶”地形(下图)对降水起到了增幅作用。该日,地面有弱冷空气从西北方进入德安县境内,加剧了暴雨的发生强度。此次强降雨未造成丰林镇明显的降温。
(1)分析“尖底瓶”地形对增强本次暴雨的作用。(8分)
(2)说明弱冷空气入侵对本次暴雨形成的影响。(6分)
(3)简述本次强降雨未造成丰林镇明显降温的原因。(4分)
阶段质量评价(三)
1.B 2.D 3.B 
解析:第1题,受单一气团控制多晴朗天气,温度趋于平缓,水汽迅速减少,结合西天山地区一次降雪过程可知,阶段1为暖气团控制,近地面水汽含量高,为冷锋入侵;阶段3为冷锋过境;阶段2快速降温,水汽不断减少,形成降雪,此时受冷锋控制。故选B。
第2题,阶段3为冷锋过境,逐渐受冷气团控制,出现大风降温,降水形成,温度相对阶段1、2下降,暖空气被冷空气取代,暖空气抬升,形成降雪。故选D。
第3题,由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天山地区深居内陆,受夏季风(暖湿气流)影响小,缺乏暖湿气流,B正确,A、C错误;山区海拔高与缺乏暖云降水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4.B 5.D 6.A 
解析:第4题,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可知,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北半球风向偏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因此甲地吹东北风,乙地吹偏西风,丙地和丁地吹东南风,B正确,A、C、D错误。
第5题,低压槽处往往容易形成锋面,一般在气旋偏西侧形成冷锋,偏东侧形成暖锋,因此31日丁地位于暖锋锋前,暖锋降水区域在锋前,D正确,A、B、C错误。
第6题,受高空引导气流的影响,在反气旋与锋面气旋活动频繁的中纬度地区,反气旋和锋面天气系统常表现为自西向东的移动趋势(由于大陆冬季冷高压的存在,反气旋常自西北向东南移动),因此造成此次降温的天气系统可能的移动方向是向东,A正确,B、C、D错误。
7.C 8.B 
解析:第7题,从图中日期可判断,甲国在该季节为雨季,A错误;乙国沿岸为平原地形,所以主要灾害为洪涝,并非山洪,B错误;气旋给内陆的丙国带去了大量的水汽,有利于当地植被的生长,所以会增加植被覆盖率,D错误;气旋在海峡运行期间,会阻碍航运开展,C正确。
第8题,热带气旋的发展壮大与温暖广阔的热带洋面密切相关(提供充足的水汽和潜热),强度增大的主要原因是海域水温高,B正确;与海域水深、盐度关系不大,海域面积小不利于扩大,A、C、D错误。故选B。
9.D 10.D 
解析:第9题,从图中看,该天气系统使该地风力先变大,后减小;该地气压先降低再升高;从图中不能判断该地气温的变化;从图示看出,该地经历了强低压、强风天气,天气变化剧烈。
第10题,形成江淮地区伏旱天气的是副热带高压,此天气系统为低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是由江淮准静止锋形成的,图示为强烈气旋过境;从时间看为秋季,因此强烈气旋可能会带来大风、特大暴雨等灾害,一般不会有气温骤降带来的大雪冻害。
11.A 12.C
解析:第11题,图中太平洋上为一温带气旋,其东西部等压线弯曲度最大处即为槽线,槽线位置一般会形成锋面,北半球气旋西部槽线位置形成冷锋,东部形成暖锋。“大气河”常出现在冷锋锋前,根据气流运动状况推断,甲位于冷锋锋前,A正确。乙地位于冷锋锋后,B错误。丙位于气旋中心,C错误。丁位于暖锋锋前,D错误。故选A。
第12题,“大气河”是指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大气中长条状强水汽输送通道,水汽输送的方式主要通过大气水平运动——风来完成。根据材料信息,大气河位于气旋南侧,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该地盛行西南风,因此水汽输送方向为西南向东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A 14.B
解析:第13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N地位于阿拉伯高原山地,抬升海洋水汽多地形雨,其降水量多于周边地区;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可知,其降水量介于500—750 mm,A正确,B、C、D错误。
第14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西部地区热带草原向热带沙漠过渡,主要是气压带、风带差异的影响;东部地区的高原地区降水较多,低地平原降水较少,决定因素为地形,因此影响图中东部与西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分别是地形地势与大气环流,B正确。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关系不大,A、C、D错误。
15.D 16.C 
解析:第15题,由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葡萄牙位于大陆西岸,南部纬度在38°N左右,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于北部,北部受西风带控制时间长于南部,西风带来丰沛的暖湿气流,北部降水较南部多,所以太阳能资源较南部欠缺。
第16题,由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葡萄牙冬季主要受西风控制并带来降水,西风控制时间越短,降水越集中在冬季,冬雨率越高。北部受西风控制时间较长,降水相对分散,冬雨率偏低。
17.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概念“其两侧干湿气团温度接近”,即干线两侧温度接近,湿度差异较大;结合图中温度及露点温度,据此可作出干线位置。干线西侧气温高、露点温度低,为干气团;干线东侧露点温度较高,为湿气团。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干线多发的原因为易出现干湿气团交汇。河套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且其西侧气候干旱,来自大陆内部的气团越过山地下沉增温,形成暖干气团;河套地区东侧地势较低,水汽相对充足,易形成暖湿气团;从地表性质来看,结合图示河套地区及以西多沙漠,白天升温快,容易形成暖干气团。故河套地区暖干气团与暖湿气团易交汇,形成干线。第(3)题,结合图2可知,形成干线触发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有低压中心及在低压系统中形成的冷锋、暖干空气与暖湿空气形成的干线。结合图示位置,北侧低压为大陆低压,强度大且位于河套地区西北侧,北侧低压带来的冷气团在河套地区下沉增温形成暖干气团,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交汇,形成对流天气。
参考答案:(1)如图所示:
(2)河套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来自大陆内部气团越过山地下沉增温,形成暖干气团;河套地区及其西部地区远离海洋,多为沙漠,水汽含量低,白天升温快,也易形成暖干气团;河套地区以东地势相对较低,降水较多,近地面水汽条件好,易形成暖湿气团;河套地区易出现温度接近、干湿气团交汇且露点差异大,干线多发。
(3)大陆低压和蒙古低压/蒙古锋面气旋发育,强度大,中心位置偏北,持续时间长;河套地区干线位于冷锋前暖气团一侧;来自大陆的偏西暖干气流和来自大洋的偏南暖湿气流在河套地区交汇,形成对流天气。
18.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日本暖流为气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能量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日本暖流增温,日本暖流来自太平洋的赤道海域,水温较高,暖流的热量向周围的海域释放,使得该区域海水温度相对较高。这样的暖水环境可以使得该海域的大气温度升高,形成暖湿气流,为气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量来源(使洋面上方气流上升,形成气旋);第二、日本暖流的水温较高,可以使流经的海水水域表面蒸发旺盛,为空气输送水汽,水汽上升在高空遇冷凝结放热,又会加速气流上升,为气旋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能量来源。第(2)题,读图可知,“湿舌”水汽输送方向与甲气旋外围逆时针环流方向相同,与乙气旋外围逆时针环流方向相反。结合材料信息“在甲气旋高空辐散气流的影响下,高空西风急流向南偏移”并结合所学知识,甲气旋在高空强烈的顺时针辐散流的影响下,导致高空西风急流远离甲气旋,更接近乙气旋,向南偏移。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两个气旋中甲更强。第(3)题,观点①: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比大,又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所以本次气旋合并为日本带来强降水易引起河流、湖泊水位上涨,造成洪涝灾害;本次气旋合并为日本带来强降水加上日本多山地,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旋是控制台风的天气系统,所以气旋合并还易引发风暴潮,引起海水倒灌。观点②:舒适指数有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本次气旋合并为日本带来强降水,有助于降温,加快进入凉爽秋季,体感温度舒适;雨后空气湿度增加,体感湿度舒适;大风、降水能净化空气,减轻污染,空气质量好,令人身心愉悦。
参考答案:(1)暖流增温,使洋面上方气流上升,形成气旋;暖流流经水域蒸发旺盛,为空气输送水汽,水汽在高空凝结放热,加速气流上升。
(2)甲更强。理由:“湿舌”水汽输送方向与甲气旋外围逆时针环流方向相同,与乙气旋相反;甲气旋在高空强烈的顺时针辐散流的影响下,导致高空西风急流(远离甲气旋)更接近乙气旋,向南偏移。
(3)观点①:强降水易引起河流、湖泊水位上涨,造成洪涝灾害;日本多山地,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旋合并易引发风暴潮,引起海水倒灌。
观点②:有助于降温,加快进入凉爽秋季;雨后空气湿度增加;大风、降水能净化空气,减轻污染。
19.解析:第(1)题,“尖底瓶”地形对暴雨的增强作用,分析从“尖底瓶—瓶口”“尖底瓶—瓶颈”“尖底瓶—瓶身”“尖底瓶—瓶底”四方面分析。从“瓶口”角度,“瓶口”敞开,开口方向为东北方向与螺旋云带气流方向一致,利于水汽进入汇聚;从“瓶颈”角度,“瓶颈”狭窄,形成狭管效应,增强螺旋云带天气系统的势力;从“瓶身”角度,“瓶身”宽阔,近圆形,利于气流形成涡旋,辐合上升,充分对流,形成更多降雨;从“瓶底”角度,“瓶底”尖锐,在丰林镇小范围内的大量水汽无法散失,只能顺地形抬升,形成强烈的地形雨。第(2)题,冷空气的入侵主要起到的作用是促进气流辐合、降温凝结、干扰环流形势;弱冷空气从西北方向进入与台风螺旋云带外围的东北风交汇,促进对流云团的发展;冷空气作为冷源,为该区域形成降温效应,促进水汽降温凝结,成云致雨;冷气团干扰台风外围的大气流场,导致降水范围复杂多变。第(3)题,本题从水的相变、冷空气活动强度的角度分析,水汽相变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水汽凝结释放出潜热,起到一定的增温作用;冷空气活动强度弱,热带气旋影响更强烈,因而降温不显著。
参考答案:(1)“瓶口”敞开,且开口方向与螺旋云带气流方向一致,利于汇集水汽;“瓶颈”狭窄,形成狭管效应,增强螺旋云带天气系统的势力;“瓶身”宽阔,近圆形,利于气流形成涡旋,辐合上升;“瓶底”尖锐,在丰林镇小范围内的大量水汽无法散失,只能顺地形抬升,形成强烈的地形雨。
(2)弱冷空气与台风螺旋云带外围的东北风交汇,促进对流云团的发展;弱冷空气为该区域形成降温效应,利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干扰台风外围的大气流场,导致降水范围复杂多变。
(3)水汽凝结释放出大量热量;冷空气强度弱。
6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