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质量评价(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质量评价(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资源简介

阶段质量评价(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华西雨屏带是一条带状狭长的多雨区,这里终日细雨连绵,云雾笼罩,年降水量在1 200—2 000 m之间,被当地人戏称为天漏的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象条件使华西雨屏带生态系统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动植物分别占全国的12%和22%。下图示意该地区部分城市某年降水量(单位:mm)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华西雨屏带降水量较多的主要原因为 (  )
A.热量充足,空气对流强烈
B.地势较高,气流抬升明显
C.临近海洋,大气水汽充足
D.位置特殊,台风频繁过境
2.与华西雨屏带生态系统独特、多样关系不大的是 (  )
A.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充足
B.海拔较高,垂直差异明显
C.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D.人烟稀少,人类活动较弱
游客在游记中写道:“高大的山脉东西方向延展,近似与纬线平行,金黄的麦地沿着山北麓绵延,一望无际。小麦收割后,秸秆会被打成捆作为牲畜的冬储饲料,背后的半山腰横亘着墨绿色的云杉林带,林带以上是青青的草原,再向上是一处处洁白的雪峰。”完成3~4题。
3.游客在游记中写道的“山北麓”中的“山”可能是指 (  )
A.阴山 B.秦岭
C.祁连山 D.天山
4.文中描述的半山腰林带分布得益于 (  )
A.东南季风 B.盛行西风
C.西北季风 D.西南季风
  下图为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由甲经乙、丙、己到庚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典型的 (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6.己地的自然带名称为 (  )
A.亚热带硬叶林带 B.温带混交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苔原带
图1为我国长白山南坡海拔2 050 m处苔原带的某样地剖面。研究发现,该剖面包含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爆发后土壤层、火山灰层和母质层。图2为该剖面③层中的孢粉组成。孢粉是植物孢子和花粉的总称,通常用地层中的孢粉作为识别过去植被的证据。据此完成7~9题。
7.图1中①②③依次为 (  )
A.火山爆发后土壤层,火山灰层,火山爆发前土壤层
B.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灰层,火山爆发后土壤层
C.火山爆发后土壤层,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灰层
D.火山灰层,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爆发后土壤层
8.火山灰层中有大量一千多年前的树木残体,据此可推测 (  )
A.树木残体来自于常绿阔叶树种
B.树木残体来自于常绿硬叶树种
C.火山爆发前林线高于现代林线
D.火山爆发前冬季积雪期更长
9.根据剖面③层中孢粉组成可知,在该层代表的时期内,当地植被演替方向为 (  )
A.从蕨类为主向草本为主
B.从草本为主向木本为主
C.从蕨类为主向木本为主
D.从木本为主向蕨类为主
  图1为大兴安岭中段东西坡自然带分布图,图2为大兴安岭地区的水系及湿地分布图。完成10~11题。
10.大兴安岭东坡基带的成因是 (  )
①受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少 ②有季节性冻土,乔木根系难以深扎 ③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④有大面积沼泽分布,乔木难以生长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大兴安岭东坡基带为温带草原带体现了 (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林芝市位于我国西藏地区东南部,区内高度差异大,分布有多处山脉。如图为林芝市多雄拉山南坡、色齐拉山西坡、达马拉山西坡垂直带谱类型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多雄拉山南坡能形成少有的季雨林,主要得益于 (  )
A.纬度低 B.暖湿气流侵入
C.海拔低 D.土壤有机质多
13.造成色齐拉山西坡与达马拉山西坡基带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纬度 B.海陆位置
C.海拔 D.局地环流
14.从图中多雄拉山南坡向东南依次到色齐拉山西坡、达马拉山西坡 (  )
A.高度差异导致垂直分异越来越明显
B.水热充足使植被类型越来越多
C.纬度差异导致同种植被分布海拔升高
D.蒸发过多使植被类型逐渐减少
读从太行山至滨海平原土壤分布断面图,完成15~16题。
15.该区域土壤类型分布的差异体现了 (  )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6.导致该区域土壤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方地形 B.地方气候
C.地表水系 D.地面组成物质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干旱地区的内流河流域生态脆弱,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流域未被人类开发以前,水资源主要消耗于天然的生态环境系统,随着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疏勒南山位于青海省北部,是祁连山系中现代冰川广泛发育并分布最集中的一条支脉。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下图为疏勒河流域示意图。
(1)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北干旱地区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8分)
(2)疏勒河流域修建了昌马引水枢纽等水利设施,说出疏勒河上游修建水库对下游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8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自然景观独特,常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材料二 1980—2021年,位于横断山区的高黎贡山发现新物种达627种。高黎贡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了天然物种走廊带,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之称。1986年国务院设立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图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1)请运用相关自然带分布规律原理,解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一说法的地理依据。(8分)
(2)说明高黎贡山成为天然物种走廊带的原因。(4分)
(3)分析高黎贡山40多年来能够发现大量新物种的原因。(8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在杨教授的带领下,某校学生到内蒙古中部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开展山地植被垂直分异状况的项目研究。
大青山项目研究手册
(1)自然概况:
①地理位置:内蒙古中部,如下图所示。
②地形特征:地形复杂,海拔1 011—2 269 m,总体西部低、东部高,北坡相对平缓,南部起伏较大。
③气候特征:年降水量约400 mm,年蒸发量约1 800 mm。
(2)数据来源:
杨教授通过遥感影像解释分析得出不同高程不同坡向上的植被覆盖率(如下表)
高程 坡向
N NE E SE S SW W NW
1 200—1 400 m 0.340 0.322 0.291 0.265 0.253 0.268 0.300 0.324
1 600—1 800 m 0.469 0.455 0.410 0.352 0.339 0.367 0.412 0.447
2 000—2 296 m 0.633 0.622 0.539 0.477 0.497 0.497 0.536 0.580
注:植被覆盖率是一个比值,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率越高。
任务一 探究大青山植被覆盖率的垂直分布特点。
同学们根据杨教授提供的数据,分工合作绘制了部分不同高程上各坡向植被覆盖率分布示意图。
(1)根据图例要求绘制完成1 200—1 400 m高程上各坡向植被覆盖率分布图(下图),并说明大青山植被覆盖率的垂直分布特点。(6分)
任务二 比较大青山南北坡植被覆盖率的差异。
研学小组经调查研究发现,大青山南北坡植被覆盖率差异明显。
(2)请结合图文材料说出南北坡植被覆盖率的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
任务三 研究大青山南北坡垂直自然带分布情况。
研学小组经过实地考察,绘制了大青山南北坡自然带垂直分布图(下图)。
(3)判断甲、乙两处对应的自然带的名称。(4分)
阶段质量评价(五)
1.B 2.C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以判定,该地为我国四川西部,是成都平原向西部高原地区的急剧过渡地带,平均相对高差大。突然陡升的地势抬升了暖湿气流,并与高原的冷空气相遇,从而形成丰沛的降雨,B正确。
第2题,该地地处30°N左右的亚热带地区,而且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生物多样性丰富;从低海拔平原过渡到高原地区,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极为明显;人烟稀少,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少;虽然海拔较高,但多雨雾天气,太阳辐射小。故选C。
3.D 4.B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山脉为东西走向,且该山地半山腰分布云杉,林带之上为草原和永久积雪带,再结合该地区种植小麦,饲养牲畜,可以推算出,该地位于我国天山北侧,D正确;祁连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C错误;秦岭山顶的自然带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没有出现积雪带,B错误;阴山整体上海拔不高,出现雪峰的可能性小,A错误。
第4题,该山地半山腰分布着云杉林带,主要是因为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地形向西北开口,未完全封闭,从而使得盛行西风可通过该地到达天山北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因此天山北坡降水较多,最终在该山地半山腰形成云杉林带,B正确;受海陆分布以及地形阻挡,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对天山影响较小,A、D错误;西北季风对该地区分布云杉林带影响较小,C错误。
5.A 6.C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由甲经乙、丙、己到庚的变化,总体上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变化的,其热量是逐渐降低的,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正确;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东西方向的水分变化,B错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体现垂直方向的变化,C错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D错误。
第6题,根据己地的纬度可知,该地处于北极圈附近,为亚寒带,因此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C正确。
7.A 8.C 9.C
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③的位置靠下,应为火山喷发前土壤层;①的位置最靠上,为火山喷发后土壤层;②位于中间,应为火山灰层,A正确,B、C、D错误。
第8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长白山,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树木残体应来自落叶阔叶林或针叶林,A、B错误;火山灰层中有大量一千多年前的树木残体,说明火山喷发前该地植被以林木为主,现在以苔原植被为主,火山爆发前林线高于现代林线,C正确;火山爆发前木本植物占比更高,说明气候更温暖,冬季积雪期更短,D错误。
第9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剖面③层中,随深度减小(越靠近当时的地表),孢粉组成中木本植物占比增加,蕨类植物占比减少,草本植物变化较小,说明当地植被从蕨类为主向木本为主,C正确,A、B、D错误。
10.A 11.C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大兴安岭东坡基带是温带草原带,该自然带的形成与纬度、坡向、海拔等因素有关。该地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有季节性冻土发育,乔木根系难以深扎,②正确;有大面积沼泽分布,土壤湿度大,乔木难以生长,④正确;该坡为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冬季西北风不能带来降水,③错误;海拔低,受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山麓地带降水少,①正确。故选A。
第11题,大兴安岭东坡基带所处的陆地自然带应该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这里却形成的是温带草原带,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受土壤温度、水分条件影响造成的。故选C。
12.B 13.D 14.C
解析:第12题,由材料可知,林芝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海拔较高,土壤有机质较少,多雄拉山南坡山麓处形成季雨林,主要得益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侵入。B正确。
第13题,色齐拉山西坡基带植被为高山松林和高山栎林,达马拉山西坡基带植被为干热河谷灌丛,山地森林的形成得益于迎风坡降水,河谷盛行下沉气流,在干热环境中形成干热河谷灌丛带,故造成色齐拉山西坡与达马拉山西坡基带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局地环流,D正确。
第14题,从多雄拉山南坡向东南依次到色齐拉山西坡、达马拉山西坡,垂直带谱越来越简单,植被类型越来越少,主要是山地的山麓海拔和高度差大小所致,A错误;所列三个山地山麓地带海拔逐渐升高,相对高度减小,水热条件变差,植被类型变少,B错误;由西北向东南,山体所处纬度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好,导致同种植被分布海拔升高,C正确;蒸发对植被类型影响不大,D错误。
15.B 16.A
解析:第15题,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土壤类型的差异是由于地形地势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属于地方性因素引起的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从太行山山麓到滨海平原的水平空间变化,不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A错误;分布在同一纬度地带内,不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错误;该地区降水条件没有明显变化,都位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不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错误。
第16题,读图可知,由冲积扇到冲积平原到滨海平原,地形发生变化,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发生变化,因此发育的土壤不同,导致该区域土壤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方地形的变化,A正确;该区域所属地方气候都是温带季风气候;该区域可能是同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地表水系没有变化;地面组成物质都是流水沉积物,沉积物颗粒大小与地形地势有关,B、C、D错误。
17.解析:第(1)题,分析西北干旱地区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应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入手,先分析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再分析大气、土壤、地貌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第(2)题,疏勒河上游修建水库对下游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应从水库拦水拦沙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含沙量减少入手,分析河流水量、含沙量减少对大气、土壤、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多戈壁、荒漠、沙丘;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自然环境恶劣,生物种类和数量稀少。
(2)土壤肥力下降;气候变干;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
18.解析:第(1)题,“一山有四季”是指山地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变化,“十里不同天”指的是该地区的天气变化大。该地区纬度较低,所以山麓为亚热带气候,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逐渐演变为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夏半年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且地形复杂,天气多变。综上所述,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组合发生变化,使得自然带也随之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高黎贡山和河谷呈南北走向,连接了青藏高原地区与中南半岛地区。因此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寒物种可以通过高黎贡山的高海拔地区向南方地区迁移(山地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适合高寒物种的生存);同样,中南半岛等地的热带物种也可以顺着高黎贡山的干热河谷向北迁移(干热河谷地区水源充足,温度较高,适宜热带物种的生存)。第(3)题,高黎贡山40多年来能够发现大量新物种,一方面是该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多物种的生存,另外一方面是人类的科技进步,科学考察能力提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为动植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合多物种的生存;南北跨度大,相对高度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多样的物种生存;位置偏远,人类活动影响小,保存的物种比较齐全;科技水平提高,科学考察能力提升。
参考答案:(1)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常明显。该地纬度较低,山麓地带温度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下降;该地区地形复杂,气流不稳定,天气变化快;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组合发生变化,山体自然带演变为干热河谷型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针叶林带、灌丛草甸带等。因此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2)高黎贡山及河谷南北纵列分布,有利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寒物种沿高山向南迁移;也有利于中南半岛的热带物种沿河谷向北扩散。
(3)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南北跨度大,相对高度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位置偏远,人类活动影响小;科技水平提高,科学考察能力提升。
19.参考答案:(1)绘图如下:
特点:海拔越高,植被覆盖率越好;海拔越高,植被覆盖率的坡向分异越明显。
(2)北坡植被覆盖率高于南坡。原因:该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水分条件是制约植被生长的主导因素;南坡是阳坡,太阳辐射强,蒸发量较北坡大,加上南坡地形起伏大,保水条件差,因此南坡土壤水分条件差,植被覆盖率低。
(3)甲:灌丛(草甸)带。 乙:针叶林带。
7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