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姓名:」
准考证号:
秘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
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的黑
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40年8月,我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三团一营四连任通讯员,加入八路军3个月,我
就参加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我团主攻的目标是日军驻守的井陉煤矿。
8月21日凌晨4时左右,我连沿交通壕和敌人展开了争夺战,我随连长韩金铭、四班长
小张和卫生员小李,冲进山下的碉堡。碉堡里冒着烟,连长韩金铭打着手电筒,我们看到
几具日军的尸体横在地上,其中一具日本妇女尸体旁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呆呆地望着
我们,我们断定她是这名妇女的孩子。日军还一个劲向碉堡射击,小李不幸中弹,倒在我
的旁边,牺牲了。连长马上命合我:“杨仲山,快把这小孩护送到营部的救护所去。”我把她
抱起,迅速地撤离火力交织的碉堡,沿交通壕奔向救护所。
我抱着小女孩,钻进路旁的高粱地,向青纱帐的里边转移,高粱叶上的露水打湿了我
们的衣服,我怕小孩着凉,蹲在地上搂紧她,随手摘下高粱叶为她驱赶蚊子。远处枪声停
了,天已拂晓,我拿出随身带的干饼给她,干饼硬邦邦的,又没有水,难以下咽,她接过去勉
强吃了半块。这么小的年龄,就经历了战争的惊吓,又失去了母亲,让人心疼。
早上7点多钟,见到前边的村子有老乡来往,我拉着小女孩离开潮湿的高粱地,沿大路
赶往营救护所。我向营长赖庆尧汇报了护送日本小姑娘的情况。营长当即说,好好照顾
她,赶快送往后方,走不动,就用担架抬。
高二语文试题
第1页(共10页)
我8点多钟赶回连队,继续参加战斗。战友们把日本小女孩母亲的尸体和几具日军尸
体在土山上掩埋了。几天后,我在《晋察冀三日刊》上看到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已派人把日
本小姑娘送回日军驻地的消息。我的心里很温暖。非常痛心的是,1941年,连长韩金铭阵
亡,姓张的四班长被叛徒打死,在碉堡中营救日本小姑娘的,唯有我是幸存者。
1978年,我从天津警备区某师副政委的位置上离休。1980年,正值百团大战40周年,
5月28日,我从报纸上看到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及聂荣臻同志手牵日本小
姑娘的照片,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小姑娘就是自己当年救出的小女孩。我才知道小女孩名
叫美穗子。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日本《读卖新闻》社就在日本宫崎县找到了劫后余生的
美穗子。
1980年7月,应中日友好协会的邀请,当年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全家来华访问。聂荣
臻同志接见了他们。遗憾的是,我未能与美穗子见面。得悉美穗子的近况,我很激动,当
即给她写了一封问候的信,托在日本神户市的朋友转交。神户《每日新闻》率先在1980年8
月20日,以醒目的标题,翔实地被露了美穗子被救的经过,还刊登了我的照片。
8月22日,访华不久的美穗子给我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
“在战火中最初救出我的杨仲山先生,不顾自己的安危,在没有道路的黑暗中、炮火中
保护了我幼小的生命,对此实在太感谢您了。”“…我幼小生命的得救,证明你们是崇尚
人道主义的,热爱世界和平的,我的全家都为能和这样的人接触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
“中国人民充满人类爱和宽大友谊之情,使我深受感动。”“我们以此为开端,虽然是微小的
力量,但为中日友好尽最大努力。”
(节选自《难忘的往事:在战火中营救日本小姑娘》,杨仲山口述)
材料二:
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
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像并不遥远。
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
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一一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
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一一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
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
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前线部
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
所来。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竞怎样办,我考虑,
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
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
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
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
高二语文试题
第2页(共10页)2025-2026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材料二中聂荣臻的决策主要是基于“孩子是无罪的”的人道主义理念及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长远考虑,而非单
纯的“无力保障安全”
2.D口述史(材料一)与高级将领的回忆录(材料二)都是历史叙述的重要形式,其价值在于提供不同层面的历史
细节与视角,二者在真实性上并无高下之分。
3.DA、B、C三项都准确地指出了该句在文中直接、核心的功能:A项,提供情节动力,B项,深化主题,C项,符合文
体特征,都是支持保留的有力论据。D项逻辑关联薄弱。该句的作用在于刻画碉堡内的危险情况并推动情节发
展,其与护送危险的关联仅是一种潜在可能,并非必然逻辑。这种间接的、或然性的关联难以构成有力论据。且
“详细描写”表述有误。
4.不同,点:杨文侧重营救过程,细节和个人感受更多;聂文侧重安置经过,决策过程与事件意义更多。(2分)
原因:(1)文体性质:回忆录与口述史都要求记录亲身经历,故材料聚焦于不同的个人见闻;(1分)
(2)作者身份与目的:杨仲山作为普通战士偏重记录个人经历与感受,聂荣臻作为司令员则需要从宏观角度进行
思考总结。(1分)
5.(1)残酷的“大战”与温馨的“插曲”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在战争中人道主义的光辉:(2)“大战”是我军为拯救民
族危亡而进行的正义抗争,“插曲”则是在此背景下自觉践行革命人道主义,突出了人民军队正义之师、和平之师
的本质属性;(3)放眼历史,“大战”终会结束,但“插曲”所承载的和平信念却超越了时空,成为连接巾日人民感
情、促进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D文中明确交代“我”只是将军在干休所的勤务员,并未说明“我”是否亲历了战争。木牌的燃烧主要象征着对
将军的纪念与送别,而非“我”的军旅回忆。
7.A这篇小说通过将军整理木牌、回忆战士细节等情节,生动刻画了将军严谨、深沉而又充满温情的性格特点。
《百合花》中的通讯员、新媳妇也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8.(1)长期陪伴将军,模仿他的动作已成为无意识习惯。(2)深受将军人格魅力感染,以此动作表达追思与敬仰。(3)
暮年时的“我”深刻理解了将军“跳望”的真谛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我”的模仿升华为一种主动的“坚守”。(每
点2分。三条答案形成“模仿→认同→传承”递进结构。学生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9.(1)叙事过渡自然。以暮年“我”的视角切入,通过跳望的动作自然引出将军的故事,叙事过渡流畅。(2)对比鲜
明。“白内障”模糊现实却清晰记忆,对比强烈,凸显将军故事的感染力与深刻性。(3)升华主题。暮年的“我”用跳
望来铭记将军,正如暮年的将军用摆放木牌来铭记战友,将怀念一个人升华为传承一种精神。(每点2分)
10.A C E
11.B材料二中“夫舜恶得而禁之”的“恶”(wū)是疑问副词,意思是“怎么”“哪里”,表示反问。而《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中“羞恶之心”的“恶”(wù)是动词,意为“憎恶”“讨厌”。两者的读音和含义都不同。
12.D韩非子引用“直躬告父”和“鲁人逃战”两则故事,意在揭示儒家“忠”与“孝”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和内在冲突,
而非“具有内在统一性”。
13.(1)如果一个人不赞同你的观点,那么就会有一个人想杀掉你,因为他认为你是散布不吉祥言论的人。(得分细
则:说,喜欢,赞同,1分;施,散布、宣扬,1分;“以…为”理解正确1分;体现出假设关系,1分。)
(2)所以,因为令尹诛杀了告发父亲的人,楚国的坏事就不再有人向上报告;因为孔子奖赏了逃兵,鲁国的百姓
就容易败逃。
(得分细则:“诛”“赏”后省略宾语,补充正确,每处1分;“不上闻”,“不再向上报告”或“不再被朝廷知道”,1分;
北,失败或逃跑,1分。)
14.对亲人的爱胜过对天下的爱。(1分)。韩非子会否定这一方案,因为孟子的方案本质上是一种因私害公的行为
(1分)。这与材料三中“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的逻辑完全一致:奖励基于私德而违背公义的行为,最终会破坏
国家法度和社会秩序。(1分)》
15.A白居易《池上》侧重于从视觉(凉风动、寒露零、兰衰荷破、沙鹤、水萤)和触觉(袅袅凉风)角度描写秋池景象,
全诗并未出现对声音的描写,因此没有涉及听觉角度。
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首句“独吟”二字涉及诗人的自语之声,属于听觉;诗句“静看蜂教海”“闲想鹤仪形”等
主要侧重于视觉观察和内心想象。该项“均从视觉与听觉角度”的“均”字概括不准确。
高二语文答案
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