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郑州中学(八一校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中学(八一校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中学(八一校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及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学校“亲近自然放飞梦想”研学活动,以自然为媒、文字为桥,通过品析诗文、感悟温情、书写体验,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暖浸润成长。
活动一:走进“自然”(20分)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形式活泼新颖,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同学们据此开展了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整理出不少资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小语看过节目后,喜欢上了描写雨的诗词,写了以下感想。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之雨各有韵味。①春雨无声飘落,犹如贵客lì临人间,滋润万物。“小楼一夜听春雨”,淅淅沥沥的雨声hōng托出一室静mì,心便也似有了着落般,陷入柔软的梦里。夏雨寻常,“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久等友人不至,内心不免生起几缕寂寞之情。
闲敲棋子,细雨中亦得自在。②秋雨凄冷,“巴山夜雨涨秋池”“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映着黄晕的灯光,每一滴雨都浸满思念与忧愁。“江阔雁声来渺渺,灯昏官漏夜沉沉”“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③冬雨如泣夜诉,与雁声寒气沉沉应和……真想在这北风咄咄逼人之日,和友人共赴毡炉,赴一场温暖之约。冬寒渐深,冬雨渐消,但这不是永远的诀别,它将以雪的姿态重临世间。④这雨、这浸润着雨之情思的诗词,怎能不让人喜爱呢?
1.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着________落 黄晕________ 应和________咄________咄逼人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lì________临 hōng________托 静mì________
3. 同学们分析了小语的感想。其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同学甲:“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滋润万物的春雨对人们来说十分珍贵。”
B. 同学乙:“②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了有关秋雨的诗词,展现出凄冷的秋雨容易勾起人的忧愁与思念的特点。”
C. 同学丙:“③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冬雨独有的寒冷悲伤之感。”
D. 同学丁:“④句中‘浸润’‘情思’的词性一致。”
4. 班级举行以“四季更迭,美妙无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同学们学完《济南冬天》后,想拟写对联来表现文中美景,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从下面选项中选取合适的句子填入横线处。
(填选项)
上联:有山有水美如画,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白雪山尖白
A.暖风暖阳恰似春 B.无风无寒暖似春 C.绿萍水中绿 D.绿萍映水绿
(2)下雪了,放学路上,小玲想拍几张浪漫的雪景照,为了营造飞雪漫天的效果,她请小美帮她踢一踢路边的小树,好让枝条上的雪花飘落下来。可小美认为这种行为十分不妥,于是,她幽默地劝阻小玲。小玲听完挠挠头,羞愧地笑了。如果你是小美,此情此景,你会如何劝阻小玲?
5. 漫步植物园揽胜亭,面对许多副对联,其中一副令小罗与小湖浮想联翩,请你帮他补全
上联:百卉万芳茂林幽兰杨柳翠
下联:一湖三色青山绿水夕阳红
小罗:上联中的“百卉万芳”让我想到了那些古诗中的花儿。如:(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小湖:下联中的“青山绿水”让我想起了那些吟咏山水的名句。如:(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小罗:看到下联中的“夕阳”让我想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阅读“自然”(40分)
6. 研学阅读课上,围绕《朝花夕拾》分享童年与自然的记忆,分析“百草园”“迎神会”中的自然元素,感悟文字里的自然情怀与成长印记。
(1)【任务一】在“读书交流活动”开始前,主持人为同学们介绍鲁迅的《朝花夕拾》,请你将下面的主持词补充完整。
《朝花夕拾》是一部_________(体裁),原名《_________》,是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描述了鲁迅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2)【任务二】以“细品数朵‘朝花’·感悟鲁迅初心”为主题,某班绘制下面的思维导图,分享他们阅读《朝花夕拾》的体验。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在①②③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活动中开展“雨之四季”课外美文阅读活动,感受雨的不同魅力,请协助完成任务。
听雨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的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展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作者:王继怀。有删改)
7. 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8. 选文第②段、第④段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了家乡景色?有什么作用?
9. 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
10. 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能引发作者的“浓浓乡愁”?
活动中举办“亲情与自然”美文分享会,解读《窗外有只啄木鸟》,请协助完成任务。
窗外有只啄木鸟
邓迎雪
①失明后,他的记忆反倒越来越清晰鲜明。
②他常想起生病前的那个春天,他正坐在桌前看书,忽然窗前飞来一只灰褐色的小鸟,站在窗台上,机敏地四处张望,它的嘴巴又尖又长。像一支坚硬的铁钩,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是黑白相间的条状花纹,非常漂亮。
③“好可爱的鸟!”他赞叹不已,眼睛一眨不眨,完全被吸引住了,直到鸟儿飞到不远处的果园里。母亲笑说:“啄木鸟来咱家果园当医生呢,看来今年要大丰收啊。”
④如今,往事还历历在心,现实却早已物是人非。他的世界坍塌了,他喜爱的啄木鸟也不知飞向了哪里?
⑤想到这里,他又悄悄落泪。母亲在他身边坐下,也不说话,只是帮他擦去泪水;用粗糙的手温柔地捋顺他的头发。
⑥一天,他正躺在床上发呆,母亲忽然喜滋滋地告诉他:“啄木鸟飞来了,正在咱家的窗台上。”他“腾”的一下坐起来,这真是一个意外惊喜,好像是故友重逢。他悄悄地问母亲:“和从前那只一样吗?”母亲压低声音说:“一样,说不定就是以前的那只。”
⑦他脸扭向窗子,努力地倾听,可什么声音也没有。母亲解释:“今天它心情不好,不想唱歌呢。”
⑧自从他生病,母亲变得越来越坚强、幽默,他被母亲的话逗乐了。
⑨第二天,他果真听到了啄木鸟的叫声。那清脆的“昂——昂——”的叫声,在他耳边萦绕。其实,啄木鸟的叫声一点也不悦耳,但在他听来宛若天籁。
⑩啄木鸟好像知道他的心事,隔三岔五就停落在他窗前唱歌,好像是和他进行着简短的对话。每次鸟儿来,他的内心都充满了喜悦。他想象着鸟儿站在商前四处张望的模样;阳光洒在它身上,给它披上一件金色的纱衣,它犀利的嘴巴随着它的小脑袋,来回变动着方向,像是随时准备出诊的医生——想到这里,他的脸上露出轻轻的微笑。
母亲也喜欢这只啄木鸟。每次小鸟飞来,母亲就静静地坐在他的对面,也不说话,他想,母亲肯定是看呆了。
当人生天地变得越来越狭小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的除了亲情,还有一只像老朋友一样的啄木鸟,这让他非常欣慰。
后来,母亲又带着他四处求医,他终于复明了!
眼前的母亲苍老了许多。秋风吹来,一缕白发飘在她瘦削的脸上,似乎想掩住她饱含热泪的眼睛。但那眼泪最终没有藏住,顺着她沾满幸福的脸颊滑落下来。
他牵起母亲枯瘦的手,哽咽难言。
回到家,他走到窗前,想看看窗外有没有那只啄木鸟。
然而,外面的一切让他目瞪口呆,以前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果园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简易的铁板房。
“你生病那年我就把果园卖了。”母亲充满歉意地说。
那一定是给他看病用了,母亲一直对他说,看病都是家里以前攒的钱,原来是瞒着他。想到这里,他又纳闷,啄木鸟又是从哪来的?
母亲笑:“没有啄木鸟……那是为让你开心,俺自个搞的发明,放的录音哩。”
他的眼泪缓缓地流了下来。母亲已经60多岁,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放录音”也许是她这辈子最厉害的发明吧。
他没有再见过那只啄木鸟,但他心里一直有只美丽的小鸟——一只用母爱绘成的鸟儿。永远飞翔在他的生命里。
(有改动)
11. 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写一写失明后,围绕啄木鸟,他的心情的变化过程。
12. 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窗外的啄木鸟,还有一条是什么?请具体说说。
13. 阅读文章画线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秋风吹来,一缕白发飘在她瘦削的脸上,似乎想掩住她饱含热泪的眼睛。(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
14. 选文第⑤段与第 段两次提到母亲“也不说话”,这两处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15.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歌颔联用词颇为讲究,请分析诗人用“风正”而不用“风顺”的理由。
(2)下面是李明同学《次北固山下》学习笔记,请你在横线处帮他补全表格中的内容。
诗句 手法 赏析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1)_____________ 描绘了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平齐,江面开阔;风平浪静,船帆高高悬挂的画面。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拟人 (2)蕴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哲理。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设问 (3)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活动三:抒写“自然”(40分)
16. 对于刘湛秋来说,四季雨中的自然世界,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李白来说,高悬峨眉的家乡月,是一缕芬芳;对于冰心来说,风雨中护卫红莲的荷叶,是一缕芬芳;对泰戈尔来说,真挚守候的金色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也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说真话,抒真情;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答案】1. ①. zhuó ②. yùn ③. hè ④. duō
2. ①. 莅 ②. 烘 ③. 谧 3. D
4.【答案】(1) ①. C ②. B
(2)亲爱的小玲,小树也怕疼,我真的不忍心踢它。你看,这样的小树多美!被踢哭了就不美啦。我们还是脚下留情吧!
5.【答案】 ①. 杨花落尽子规啼 ②. 闻道龙标过五溪 ③. 水何澹澹 ④. 山岛竦峙 ⑤. 夕阳西下 ⑥. 断肠人在天涯
6【答案】(1) ①. 回忆性散文集/散文集 ②. 旧事重提 ③. 从幼年到青年
(2) ①. 《父亲的病》 ②. “我”盼望看迎神赛会,被父亲强迫背书,内心痛苦 ③. “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
【答案】7. ①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②“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③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④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8. 第②段从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清新的空气和泥土的芬芳,充满了田园气息。令人神往。第④段从听觉角度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9.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燕子的尾巴比作剪刀,“剪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燕子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在雨中欢快穿行的样子。
10. 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升华为浓浓的乡愁。
【答案】11. ①想起家果园的啄木鸟,他悄悄落泪;②母亲说啄木鸟飞来了,他惊喜兴奋;③听着啄木鸟唱歌,他心怀喜悦;④复明后知道啄木鸟真相,他哽咽难言。
12. 另一条是母亲对他深深的爱。他失明时,母亲陪伴在他的身边,并陪着他静静地听啄木鸟的叫声。复明后,得知母亲为了他的病老去,卖了果园,而那啄木鸟的叫声其实是母亲的录音所得,由此可见,另一条线索是母亲对他的爱。
13. 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因照顾他而奔忙苍老,同时表现了他复明后,母亲的喜悦和难掩的兴奋,表达了母亲的艰辛和对他深深的爱。
14. 含义不同。第⑤段母亲“也不说话”是看到儿子遭遇人生的不幸而痛苦流泪时的心疼难过;第 段母亲“也不说话”是因为她看到播放的啄木鸟叫声让儿子欣喜时的开心欣慰,也担心自己说话会让这一秘密露馅。(意对即可)
15.【答案】(1)诗人用“风正”而不用“风顺”,是因为只“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时,帆就会鼓成弧形。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而“正”字兼有“顺”与“和”的意思。
(2) ①. 对偶 ②. 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③. 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6.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