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气象观测员技能培训第一课——揭秘测温神器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设计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如下要求:
核心概念:3.2 物质的测量
学段目标(3~4年级):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科学思维: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比较等方法,发现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与冷热程度的关系。
探究实践:认识气温计的主要构造;练习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识读刻度。
态度责任: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初步体验工具精确测量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测量的起始课,承接第1课“用感官感知天气”的不足,引出精确测量的必要性。教材围绕气温计的结构、原理和读数方法展开,是后续“测量气温”课的技能基础。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有刻度的精密仪器,重点是建立对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和正确使用的态度。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量,知道气温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与比较,能说出气温计的主要构造,并能将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3.探究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能观察和认识气温计的主要构造,并练习准确识读模型气温计上的温度(包括零下温度)。
4.态度责任:意识到精确测量需要工具,感受工具的发展对人类认知世界的巨大推动作用;在活动中养成爱护仪器、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气温计的构造与摄氏温度的读写。
2.教学难点:零下温度的识读与理解。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气温计结构图、读数方法动画、古代测温方法视频);演示用气温计模型(大号);《校园气象观测站技能认证卡》;《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每组一支气温计模型(无液体,可安全操作);活动记录笔。
3.环境准备:保持学生4-6人合作小组的座位模式。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创设冲突,引出工具
教师活动:
“各位‘预备气象观测员’们,欢迎回到我们的培训课堂!上节课,大家用感官出色地描述了天气。但现在,观测站遇到了一个难题。(出示两杯冷水)请问,这两杯水,哪杯更热,哪杯更冷?(让学生触摸感受)” “(待学生回答后)那么,这杯水比那杯水到底热多少呢?能说出准确的数字吗?(学生摇头)看,我们的感觉有时会骗人,也无法给出精确的数据。而精准的数据,正是科学研究的基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能给我们带来精准数据的‘神秘朋友’——气温计。掌握了它,你们就向正式观测员迈进了关键一步!”
学生活动:
通过触摸感知两杯冷水的细微温差,发现感官的局限性,产生对精确测量工具的渴望。
设计理念:通过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感受感官测量的局限性,从而深刻理解发明测量工具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新知的内驱力。
(二) 探索活动:初识朋友,观察结构
教师活动:
“(分发气温计模型)现在,这位‘朋友’就在你们手中。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它。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看看谁有一双科学家的慧眼,能发现最多的秘密!观察时请务必轻拿轻放,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爱护仪器。开始吧!”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观察气温计模型,交流发现其结构特征(玻璃管、液泡、刻度、数字、单位符号等)。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开展自主观察和合作学习,亲身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科学观察过程,主动发现气温计的构造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 研讨建构:揭秘结构,理解原理
教师活动:
“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出气温计简图并标注)哦,你发现了中间这根细细的玻璃管;你看到了最下面的玻璃泡;你还看到了管子上有一排排的刻度和数字……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科学家们把它们分别叫做玻璃管、液泡(里面装有酒精或煤油)、刻度和单位符号℃。(PPT动画演示)这个神奇的液泡,里面的液体会根据温度的高低‘热胀冷缩’,液柱就会上升或下降,我们就可以通过看液柱顶端对应的刻度来知道温度了。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学生活动:
汇报观察结果,聆听教师讲解,在教师引导下共同建构气温计各部分名称和作用的知识,观看动画理解原理。
设计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发现与教师的精准讲解相结合,完成对气温计结构的科学认知建构。通过动画将抽象的“热胀冷缩”原理可视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四) 技能实训:掌握读法,攻克难点
教师活动:
“认识了结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学会‘读数’!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读数口诀:‘平着看,找液面,读刻度,写单位’。(教师用模型演示)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读数闯关’游戏!我会在模型上拨出一个温度,看哪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准!第一关,零上温度!(出示25℃)第二关,零度!第三关,零下温度!(出示-5℃)特别提醒,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温度反而越低哦。”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学习读数口诀和方法,积极参与“读数闯关”游戏,小组内互相纠正,反复练习零上、零度和零下温度的读法。
设计理念:将枯燥的技能训练设计成游戏化的闯关活动,激发练习热情。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即时反馈(教学评一体化)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零下温度这一难点。
(五) 总结升华:致敬科学,传承精神
教师活动: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气温计,掌握了读数的本领,非常了不起!但你们知道吗?从靠身体感觉到发明出如此精密的仪器,人类走了很长的路。(播放短片:中国古代验温器、伽利略发明第一支温度计、现代精密测温技术)每一次工具的革新,都推动着科学巨轮向前迈进。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是这伟大科学传统中的一部分。希望同学们能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未来也许由你们来发明更先进的测量工具!”
学生活动:
观看科学史短片,感受人类探索精神的传承与工具发展的重要性,情感得到升华。
设计理念:将本节课的知识点置于宏大的科学史背景中,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乐趣,以及工具革新对科学的推动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提及中国古代贡献)。
认证与延伸
教师活动:
“现在,我宣布,所有成功完成‘读数闯关’的同学,正式获得‘温度测量小能手’技能认证!(颁发认证卡)你们的课后实践任务是:回家后,当一名小老师,教会一位家人认读气温计上的温度。下节课,我们将带着这项新技能,去户外进行真正的气温测量!”
学生活动:接受技能认证,明确课后实践任务,对后续学习充满期待。
设计理念:通过“技能认证”延续情境,给予学生成就感。布置的实践性作业(教家人)是对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也体现了跨学科融合(语言表达),并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八、作业设计(观测员家庭任务)
1.基础作业(必做):担任小老师,教会爸爸或妈妈正确读出一个你设定的模型温度(需包含一个零下温度)。
2.提升作业(选做):查阅资料,了解除了摄氏温标(℃),还有哪种常用的温标(华氏温标℉),并了解它的发明者。
3.拓展作业(挑战):思考并尝试解释:为什么气温计通常放在百叶箱里,而不是直接放在太阳下测量?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技能培训”为主线,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游戏化的读数练习有效调动了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能掌握零上温度的读数,但零下温度仍需个别辅导。科学史短片的插入时机和时长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下次可准备更多不同款式的温度计图片(如体温计、水温计),拓宽学生视野。
《校园气象观测站》“温度测量小能手”技能认证考核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第____组
任务一:认识我的新朋友——气温计
仔细观察手中的气温计模型,把它画下来,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作图区域)
我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标出的部分有:① 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
任务二:读数闯关大挑战
请根据老师出示的模型温度,快速、准确地写出读数。
关卡 温度读数(别忘了单位哦!) 我的成绩(涂星)
第一关(零上) __________ ★☆☆ ★★☆ ★★★
第二关(零度) __________ ★☆☆ ★★☆ ★★★
第三关(零下) __________ ★☆☆ ★★☆ ★★★
任务三:我的技能认证(课后由老师或小组长评定)
评价内容 加油!(★) 不错!(★★) 真棒!(★★★)
我能说出气温计的四个主要部分
我能正确读出一个零上温度
我能正确读出一个零下温度
我懂得了要爱护科学仪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