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气象观测员实战演练第二场——捕捉天空的眼泪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设计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如下要求:
1.核心概念:10.1 天气和气候
2.学段目标(3~4年级):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
3.科学思维:能依据收集到的数据,对降水情况作出简单的描述和比较。
4.探究实践:能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模拟测量降水量。
5.态度责任:认识到降水量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形成防灾减灾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天气”单元中第二个定量测量课。学生在学习了气温测量后,将继续学习另一个重要的气象要素——降水量的测量。教材通过“制作雨量器”和“模拟测量降水量”两个主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降水量的含义、单位以及规范测量的方法。本节课是理论知识与工程制作、实践操作的结合,综合性较强。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知道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科学思维:通过制作和校准雨量器,理解其设计原理,发展技术与工程思维。
3.探究实践:能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能使用其进行模拟降水量的测量和读数。
4.态度责任: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感受工具发明对科学研究的价值;认识到精确测量对天气预报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理解并掌握降水量测量的规范和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毫米”作为降水量单位的含义;保证自制雨量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雨量器结构图、测量规范、降水与生活联系的图片/视频);几个不同规格的商业雨量器或图片;演示用的大号透明瓶、刻度条;《校园气象观测站技能认证卡》。
2.学生准备(每组):一个直筒透明塑料瓶、剪刀、刻度尺(或打印好的标准刻度条)、双面胶、少量清水、一个水盆(用于模拟降水)。
3.环境准备:学生4-6人工程制作小组,每组指定一名安全员、操作员、记录员。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发现问题,引出任务
教师活动:
“各位优秀的‘气象测量士’们!我们刚刚征服了气温,但气象观测站又迎来了新的挑战。昨晚下了一场雨,两位观测员争论了起来。(角色扮演)一位说:‘这雨下得可真大!’另一位说:‘我觉得只是中等雨量。’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不再凭感觉争吵,而是用准确的数据说话吗?” “(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水坑等)大家的想法都很有创意!但科学家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就来亲手制作一个专业的测量工具——雨量器,成为能捕捉天空眼泪的专家!”
学生活动:被问题吸引,思考如何准确测量雨水,进入“工程师”的角色。
设计理念: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感性描述(雨大雨小)转向理性思考(如何精确测量),自然引出本课核心任务——制作测量工具。
(二) 工程挑战:合作设计,制作工具
教师活动:
“成为一名工程师的第一步,是读懂设计图。(PPT展示标准雨量器结构图)请大家观察,一个标准的雨量器有哪些特点?(引导发现:上下一样粗的直筒、有清晰的刻度、底部密封)” “现在,请各位工程师小组合作,利用桌上的材料,制作一个符合标准的简易雨量器。安全员请注意,使用剪刀时要格外小心!开始你们的创造吧!”(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瓶身是否剪平、刻度是否贴得垂直且零点是否对准瓶底)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阅读“设计图”,讨论并动手制作雨量器。包括剪去瓶口、贴刻度条(确保零点对准瓶底)等。
设计理念:将制作过程转化为一个“工程挑战”,培养学生阅读图纸、动手操作、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标准”的重要性,渗透工程思维。
(三) 方法指导:学习规范,统一标准
教师活动:
“工具制作完毕!但如何像真正的气象员一样使用它呢?请大家牢记测量规范(PPT出示):一、放置:将雨量器放在水平、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二、读数:待降水结束后,平视液面最低处,读取刻度,单位是毫米(mm)。三、记录:及时记录数据。记住,科学的数据来自于规范的操作!”
学生活动:聆听、记忆并复述操作规范。
设计理念:在动手实践后及时输入规范操作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为接下来的模拟测量做好铺垫。
(四) 模拟实战:测量降水,获取数据
教师活动:
“由于我们无法控制老天爷,所以我们将进行一场‘模拟降水’实战演练!请各小组派一名同学,用清水瓶缓缓地向雨量器内倒水,模拟下雨。其他成员观察并准备读数。完成后,准确记录你们的‘降水量’是多少毫米。”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进行模拟降水,并严格按照规范读取和记录降水量数。
设计理念: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实践完整的测量过程,巩固技能,体现“做中学”。
(五) 数据分析与升华:从工具到使命
教师活动:
“请各组汇报你们的测量数据。(教师板书)为什么大家用水量差不多,但读数会有细微差别?(引导学生反思制作的精确性和读数的规范性)” “这小小的毫米数,意义却非凡。(播放短片/图片)农民伯伯根据它决定何时灌溉;防汛部门的叔叔阿姨根据它判断洪涝风险;飞行员叔叔根据它决定能否起飞……(情感升华) 同学们,你们手中自制的不仅仅是一个瓶子,更是一份科学的责任。从古代的观雨、定性描述,到今天用精准的工具量化自然,这正是人类科学精神的体现!一代又一代中国气象工作者,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们的天气预报越来越准,守护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天,你们也体验了这份光荣!”
学生活动:汇报数据,反思误差原因。观看短片,理解降水量数据的重要性,感受科学工具的价值和科学工作的使命感。
设计理念:将课堂从技能学习升华到社会责任和科学精神层面。通过联系实际应用和歌颂气象工作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责任感。
(六) 认证与延伸
教师活动:
“你们成功制作了工具,并完成了测量!我宣布,授予大家‘降水观测师’称号!(颁发认证卡)你们的终极任务是:将你们的雨量器带回家,放在阳台或院子里,等待一场真正的雨,测量一次真实的降水量!这将是我们最宝贵的数据。”
学生活动:接受认证,领取长期实践任务。
设计理念:将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从模拟走向真实,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观测过程,保持对科学探究的持续兴趣。
八、作业设计(观测员终极任务)
1.基础作业(必做):将自己的雨量器放置在家中合适位置,记录下一次真实降雨后的降水量读数。
2.提升作业(选做):查阅“雨级”标准(如小雨、中雨、大雨的划分),判断你测量的降雨属于哪个等级。
3.拓展作业(挑战):思考:为什么雪、冰雹等固体降水融化后也能用雨量器测量?这体现了科学测量怎样的原则?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活动丰富,学生兴趣浓厚。制作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需预留足够时间并加强巡视指导,对遇到困难的小组及时提供帮助。对于“毫米”单位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困难,可通过与尺子上的毫米刻度进行类比来化解。升华部分播放的短片或图片应精心挑选,力求直观震撼,才能达到激发情感的效果。课后真实测量任务能否完成依赖于天气,可鼓励学生坚持并分享成果。
附:《学习任务单》
《校园气象观测站》实战任务二:捕捉天空的眼泪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第____组
任务一:工程挑战——我的雨量器设计图
1.请在下方画出你们小组制作的雨量器,并标出关键部分:
(作图区域)
2.我认为,一个标准的雨量器必须具备的特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模拟实战——数据记录员
请按照规范进行模拟降水并记录数据。
模拟降水次数 降水量读数 (mm) 读数时我的视线(请勾选)
第一次 __________ 平视 俯视 仰视
第二次 __________ 平视 俯视 仰视
任务三:我的思考
1.我们小组的数据和其他小组略有不同,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知道了的降水量单位是:__________。
任务四:我的技能认证(课后由老师评定)
评价内容 加油!(★) 不错!(★★) 真棒!(★★★)
我能参与制作一个标准的雨量器
我能说出测量的两个规范步骤
我能准确读数并记录(带单位)
我明白了降水量数据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