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观测风》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观测风》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观测风》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气象观测员实战演练第三场——追踪无形的风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设计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如下要求:
1.核心概念:10.1 天气和气候
2.学段目标(3~4年级):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
3.科学思维: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风向和风力等级,并对天气状况作出简单描述。
4.探究实践:能制作简易的风向风和风力计,并利用其进行观测。
5.态度责任:认识到风是一种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两面性。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天气”单元中第三个核心观测要素。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其他物体的变化来感知和测量它,这是本节课的趣味点和难点。教材通过“制作风向标”和“制作风力等级盘”两个主要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判断风向和估测风力,将无形的风转化为具体可测的数据。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风有方向和大小(风力);知道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知道风力可以用等级来表示。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物体随风飘动的现象来估测风力等级,发展推理和模型建构的思维。
3.探究实践:能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并能利用自制工具和“风力等级歌”判断风向和估测风力。
4.态度责任:感受到动手制作和户外观察的乐趣;认识到风是一种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同时也可能带来灾害,初步形成辩证看待自然现象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制作简易风向标;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风向和估测风力。
2.教学难点:理解“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将观察到的现象与风力等级准确匹配。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风向标结构图、风力等级歌视频/图片、风能应用图片);一个制作好的精美风向标;《校园气象观测站技能认证卡》。
2.学生准备(每组):一张正方形卡纸、一根吸管、一个大头针、一个带橡皮的铅笔、一个纸杯、一把剪刀;《学习任务单》。
3.环境准备:学生4-6人观测小组。注意:本节课需选择有风的天气在户外进行,或准备电风扇模拟环境。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猜谜激趣,引出主角
教师活动:
“各位‘温度测量士’和‘降水观测师’们,我们气象观测站来了一个神秘的客人。它‘看不见摸不着,树见它弯腰,花见它点头’,它是谁?(停顿,学生回答:风!)没错,就是风!这位客人来无影去无踪,我们该怎么观测它、记录它呢?难道就写‘今天风很大’吗?科学家可不会答应!今天,我们就化身‘风之探险家’,去学会捕捉风的踪迹,揭开它的秘密!”
学生活动:猜谜语,被问题吸引,思考如何测量风。
设计理念:用谜语导入,富有趣味性,能迅速吸引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认知冲突,从感性描述过渡到理性观测,自然引出课题。
(二) 挑战一:捕捉风的方向(制作风向标)
教师活动:
“风来的方向,我们叫‘风向’。怎么知道风从哪边来呢?我们需要一个神器——风向标!(出示成品)观察一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箭头、箭尾、支撑杆)为什么箭头要比箭尾小?(引导思考:这样风才能吹动它,让箭头永远指向风的来向!)” “现在,请各位探险家小组合作,利用桌上的材料,制作一个能灵敏指示风向的风向标。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既美观又实用!”(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协助学生用大头针将吸管固定在铅笔上,并确保能自由转动。)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并动手制作风向标。
设计理念:将制作过程转化为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前先思考工具的设计原理(“为什么箭头要小?”),培养工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挑战二:判断风的力量(学习风力等级歌)
教师活动(逐字稿):
“我们抓住了风的方向,那它的力量有多大呢?在古代,没有精密仪器,人们就编了一首《风力等级歌》来估测风力。(播放动画版风力等级歌或图文讲解)” “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带领学生朗读、表演)请大家记住这首歌,它就是我们的‘测风宝典’!现在,带上你们的工具和宝典,我们出发去户外,实战开始!”
学生活动:
观看、朗读、表演《风力等级歌》,记忆不同等级风力的特征现象。
设计理念:将传统的“风力等级歌”与现代教学手段(动画)结合,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谣和肢体表演,帮助学生记忆抽象的风力等级,化难为易,体现自主学习。
户外实战:综合观测,记录数据
教师活动:
“探险家们注意!现在发布实战任务:1. 用你们的风向标测出当前风向。2. 观察周围的旗帜、树叶、烟囱,对照‘宝典’估测风力等级。3. 将数据记录在《任务单》上。开始行动!”(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风向标——保持水平,远离障碍物;如何综合多种现象判断风力。)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定区域开展观测活动。使用自制风向标测定风向,观察周围环境现象并对照歌谣估测风力,完成记录。
设计理念:这是核心探究环节。将课堂搬到户外,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综合使用自制工具和感官观察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五) 数据分析与升华:从利用到敬畏(预计时间:5分钟)
教师活动:
“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的观测结果。(教师板书)大家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你们已经掌握了观测风的方法!” “(展示风车、帆船、风力发电机的图片)风,是一种强大的自然力量。古人利用它航海、灌溉,今天我们利用它发电,它是宝贵的清洁能源。(话锋一转,展示台风、龙卷风图片)但当它发怒时,也会带来灾难。(情感升华)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与自然相处智慧。我们既要学会利用风造福人类,也要敬畏自然,学会预测它、防范它。从古至今,中国人就在不断地探索风的奥秘,从诸葛亮借东风到今天的‘风云’气象卫星网络,我们一直在用科学的力量守护生命财产安全。这份探索自然、利用自然、保护家园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学生活动:
汇报数据,聆听讲解,观看图片,理解风的两面性,感受科学探索和防灾减灾的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将知识学习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通过展示风能应用和风灾,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通过从古至今的对比,歌颂中国人在气象科学上的探索与成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六) 认证与延伸
教师活动(逐字稿):
“恭喜大家成功通过了最终挑战!你们已经完全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气象观测员的所有技能!现在我宣布,正式聘任大家为‘校园气象观测站’的初级气象观测师!(颁发认证卡)你们的使命是:持续观测,用数据说话,守护我们的校园!”
学生活动:接受最终认证,获得成就感,明确持续观测的任务。
设计理念:通过隆重的认证仪式,为整个单元的技能学习画上圆满句号,给予学生极大的成就感和持续探究的动力。
八、作业设计(观测员使命任务)
1.基础作业(必做):连续三天观测并记录每天的风向和风力等级。
2.提升作业(选做):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风能利用情况(如是否有风电场)。
3.拓展作业(挑战):思考:如果让你改进今天制作的风向标,使它更耐用、更精确,你会怎么做?画出设计图。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地将课堂延伸到户外,活动形式丰富,学生积极性极高。制作风向标时,大头针固定环节对部分学生有难度,需提前安排小助手或教师重点协助。《风力等级歌》需要反复巩固,才能熟练应用。户外活动安全和组织纪律是关键,需提前明确活动范围和规则。升华部分将风能与民族自豪感结合,效果良好,但时间把控需精准,以免头重脚轻。
附:《学习任务单》
《校园气象观测站》终极挑战:追踪无形的风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第____组
任务一:工具制作——我的风向标 (完成后请打勾)
我们小组成功制作了一个风向标。
我知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的**(来向/去向)**。
任务二:实战观测——数据记录员
请到户外指定区域完成观测并记录。
观测日期和时间 风向 (如:东北风) 观察到的现象 (旗子、树叶、烟等) 估测风力等级
例:9.25 10:00 东南风 树叶微动,旗子轻微展开 2级
任务三:我的思考
1.风向和风力,哪一个对你当天的体感影响更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知道风可以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一点)。
任务四:我的技能认证(课后由老师评定)
评价内容 加油!(★) 不错!(★★) 真棒!(★★★)
我能参与制作一个风向标
我能正确判断并记录风向
我能根据现象估测风力等级
我理解了风的两面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