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气象观测站终极任务——我是天气预报员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设计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如下要求:
1.核心概念:10.1 天气和气候
2.学段目标(3~4年级):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
3.科学思维:能基于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对未来天气做出合理的推测。
4.探究实践:能模仿天气预报的流程,制作一份简单的天气预报。
5.态度责任:感受天气预报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了解现代气象科技的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是一堂综合应用课。它并非前六课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将零散的气象观测知识(气温、降水、风、云)进行整合、分析,并模仿现代气象工作的流程,生成一份完整的天气预报产品。教材通过认识天气符号、了解天气预报制作流程、模拟播报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感受气象工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天气预报是人们根据大量气象数据分析和计算得出的;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包括数据收集、分析计算、发布传播。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综合的气象数据(云量、风向、风速等),尝试对未来天气做出合理的预测,发展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能小组合作,根据提供的“气象数据”,撰写一份简单的天气预报稿,并进行模拟播报。
4.态度责任:体会天气预报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气象科技的飞速发展(如风云卫星),感受祖国科技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多项气象要素(如:西边出现积云+风向偏西→可能下雨),做出简单的天气预测。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预报制作流程动画、各种天气符号图片及含义、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视频片段、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系列介绍视频);一套大型的天气符号卡片;《首席天气预报员》聘书。
2.学生准备(每组):一份《学习任务单》;一份“某地今日气象数据”材料(包含云量、云型、风向、风速、当前气温等);一张城市背景图;彩笔。
3.环境准备:教室布置成“气象演播室”,讲台作为“播报台”。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设疑激趣,切入主题
教师活动:
“各位‘首席气象观测师’们,经过艰苦的训练,你们已经能精准地测量温度、降水量,判断风向风力,还能解读云的密码。但是,我们观测的都是已经发生的天气。现在,气象观测站接到一个最高难度的终极任务——预测未来!就像诸葛亮借东风一样,我们需要预知明天的天气。这个神奇的本领就是——(学生答:天气预报!)没错!今天,我们就将化身‘天气预报员’,揭开天气预报背后的科学面纱!”
学生活动:被“预测未来”的任务所吸引,明确本节课的角色和目标。
设计理念: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终极任务”,将学生从“观测者”角色提升到“预测者”角色,激发其使命感和探究欲。
(二) 新知探究一:天气预报怎么做?
教师活动:
“天气预报可不是凭空猜出来的,它有一套严谨科学的流程。(播放简洁动画)第一步,数据收集:遍布全球的气象站、翱翔太空的风云卫星、深入海洋的浮标,都在24小时不间断地收集气温、湿度、气压、风等海量数据。第二步,超级计算:这些数据被传送到超级计算机中,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模型,模拟出未来大气的变化。第三步,预报员分析:预报员叔叔阿姨们就像侦探一样,综合分析计算机的结果和自己的经验,做出最终的判断。第四步,制作与发布:最后,通过电视、手机APP等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看,一份简单的天气预报,背后是无数科技和智慧的结合!”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聆听讲解,了解天气预报的科学制作流程。
设计理念:用动画和形象的比喻(“侦探”)化解复杂、抽象的科学流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天气预报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体现自主学习。
(三) 新知探究二:破解天气“密码”
教师活动:
“预报员们有一套全世界通用的‘密码’,那就是——天气符号!(出示符号卡片)看,这个太阳代表‘晴’,这朵云遮住一半太阳是‘多云’,云下面画着雨滴就是‘雨’……(逐一介绍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雪、冰雹、雷阵雨等常见符号)现在,请大家做一个小游戏:小组合作,快速记忆这些符号,我来考考你们!(进行快速认读游戏)”
学生活动:认识天气符号,参与记忆游戏,巩固知识。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学习天气符号,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效率,为接下来的模拟播报活动打下基础。
(四) 实战演练:小组合作,制作天气预报
教师活动: “现在,终极挑战开始!各小组请注意,你们现在就是一个‘迷你气象中心’。这是‘某地’今天傍晚传回的气象数据(分发材料)。你们的任务是:1. 分析数据:根据云量、风向等,讨论一下明天可能会是什么天气?2. 制作预报图:在城市背景图上,画出对应的天气符号。3. 撰写播报稿:模仿播音员,写一段简单的预报词。看哪个小组分析得最科学,播报得最专业!”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分析数据,讨论预测,绘制天气预报图,撰写播报稿。
设计理念:这是核心探究环节。将分析、决策、创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合作中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一个模拟的真实问题,完美体现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五) 成果展示:我是小小天气预报员
教师活动:
“欢迎收看《校园天气》节目,有请今天的预报员登场!(邀请1-2个小组上台)请将你们的预报图贴在黑板上,并向大家播报你们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播报:各位观众晚上好,欢迎收看天气预报……明天白天,XX市天气为……,气温……,风力……,请注意……)掌声送给他们!他们不仅分析得有道理,播得也很有范儿!”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模拟播报,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理念:通过角色扮演和展示,给予学生极大的成就感,同时锻炼其语言表达和综合应用能力,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体现。
(六) 文化升华:科技强国,气象护航
教师活动:
“同学们,从‘朝霞不出门’的民间智慧,到如今几分钟就能知晓全球风云变幻,气象科学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在这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力量’!(播放‘风云’气象卫星系列短片)看,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千里眼’——风云气象卫星!它屹立在太空,时刻守护着地球,为我们精准预测台风、暴雨,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情感升华) 这份精准预测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的结果。它展现的不仅是大国科技的力量,更是一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与担当。今天,你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预报员一样工作,未来,中国的气象科学也许就靠你们去创造新的奇迹!”
学生活动:
观看短片,了解中国气象科技的成就,感受祖国的强大和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科学志向。
设计理念:将课堂知识与国家科技成就紧密联系,进行跨学科融合(科学与国防、德育)。通过展示中国自主研发的“风云”卫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自信,将科学精神的教育落到实处。
八、作业设计(预报员的家庭作业)
1.基础作业(必做):今晚和家人一起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记录下3个你认识的天气符号。
2.提升作业(选做):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的预警信号分为哪几种级别,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3.拓展作业(挑战):尝试为你的家庭策划一次周末出游,并根据天气预报选择合适的目的地和装备。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营造了“终极挑战”的氛围,学生角色代入感强。分析数据环节是难点,教师提供的“某地气象数据”需精心设计,既要有可分析性(如风向与云的关系),又不能过于复杂。模拟播报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亮点。升华部分引入“风云卫星”,素材震撼,能有效激发情感,是点睛之笔。整节课将科学、技术、工程、语言表达融为一体,较好地达成了单元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
附:《学习任务单》
《校园气象观测站》终极任务:我是天气预报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第____组
任务一:破译天气密码(请写出下列天气符号代表的天气现象)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5. __________
任务二:接收气象数据 【某地今日傍晚气象数据】
云量:天空云量超过80%,主要为层云。
风向:东南风
风力:2级
当前气温:18℃
其他:空气湿度较大
任务三:分析与决策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小组经过分析,预测明天该地的天气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四:制作天气预报图
(请在此空白处,为你预测的天气画出对应的天气符号)
任务五:撰写播报稿
(请为你预测的天气,写一段播报词)
“观众朋友晚上好,欢迎收看天气预报。预计明天白天,××市天气为__________,气温介于____℃到____℃之间,风力________。温馨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四:我的技能认证(课后由老师评定)
评价内容 加油!(★) 不错!(★★) 真棒!(★★★)
我能认识并应用常见的天气符号
我能分析气象数据并做出合理预测
我能参与制作并完成天气预报播报
我感受到了气象科技的力量与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