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探索水的消失之谜
本课以“小小科学家实验室”为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水的蒸发现象,理解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课程标注依据
(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学习内容“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要求3~4年级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晾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解释自然界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教学提示强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坚持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的第1课,作为单元起始课,承担着激发兴趣、建立基础概念的作用。教材通过观察湿衣服变干、水洼消失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水的蒸发,为后续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如第2课《水珠从哪里来》、第3课《水沸腾了》)奠定基础。本课内容贴合3~4年级学段目标,注重从具体现象到抽象概念的过渡。
四、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失到空气中,理解蒸发是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科学思维:能基于生活经验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如“水为什么不见了?”),通过比较、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初步的实证意识。
探究实践:能使用温度计、纸巾等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蒸发现象,并记录数据。
态度责任:在实验中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感悟科学家探索自然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如引用中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成就)。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水的蒸发现象。
难点:理解蒸发是水在常温下变为看不见的水蒸气的过程。
突破重难点策略:用对比实验(如湿纸巾与干纸巾)和可视化辅助(如热水蒸发观察)化抽象为具体。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素材(水的蒸发现象)、实验材料(杯子、水、纸巾、温度计、放大镜、电子秤)、板书设计。
2.学生准备:每组一套实验材料、《学习任务单》。
3.技术支撑:多媒体展示“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情景动画。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同学们,欢迎来到‘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我是你们的实验室导师。今天我们要探索一个神奇的现象——水竟然会悄悄‘逃跑’!看,实验室桌上有杯水,我用手蘸一点,抹在桌子上(演示)。大家猜猜,这摊水会怎么样?没错,它慢慢变干了!水到底到哪里去了呢?让我们一起化身小科学家,揭开这个谜团吧!”
学生活动:
观察教师演示,回忆生活中类似现象(如湿衣服变干、雨后水洼消失),积极举手猜测原因。
设计理念:以游戏化情景导入,贴合“小小科学家实验室”单元主题,激发好奇心和参与感,体现探究学习理念。联系生活实际,为后续探究铺垫。
(二)新授:提出问题,自主预测
教师活动:
“作为科学家,我们首先要提出问题。针对‘水到哪里去了’,你有什么想法?请记录在《学习任务单》第1题。接下来,我们分组讨论:水消失的可能原因是什么?比如,是渗到地里了?还是变成‘隐身’的水蒸气飞走了?”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基于经验预测)
学生活动:
独立填写任务单预测,小组交流想法(如“水变成气跑了”“被太阳晒干了”),推选代表分享。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培养科学思维(提问能力)。合作讨论促进思维碰撞,体现合作学习。教师通过巡视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三)探究实践:实验验证,记录现象
教师活动:
“光有猜想不够,科学家需要证据!我们来设计实验。每组有两杯水:一杯用纸巾盖住,一杯敞开;还有湿纸巾和干纸巾。
任务:
1.观察两杯水的变化,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比较湿纸巾和干纸巾的重量、触感;
3.记录数据到任务单第2题。
注意:实验时轻声合作,5分钟后汇报!”
(播放背景音乐《科学探索曲》,巡视指导操作和记录)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观察杯子水量变化、测量温度、触摸纸巾;记录数据(如“敞开杯水减少更快”“湿纸巾变轻”);小组内分析原因。
设计理念:动手实验是探究核心,体现实践性。任务单引导规范记录,培养实证精神。音乐营造氛围,教师巡视即评价操作技能(教学评一体化)。跨学科融合数学(测量温度、重量)和语文(描述现象)。
(四)交流研讨:分析证据,构建概念
教师活动(逐字稿):
“时间到!请各组分享发现。哪组先来?哦,第3组说敞开杯水变少,水温略降——这说明什么?对,水变成‘气’需要吸收热量!再看纸巾实验:湿纸巾变干、变轻,证明水确实‘飞’走了,但我们看不见它。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蒸发’,是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的过程。(板书:蒸发:水→水蒸气)
现在,谁能用蒸发解释晾衣服或下雨后地面变干?”
学生活动:
小组代表汇报数据(如“水量减少5毫升”),全班交流结论;用蒸发概念解释生活现象(如“湿衣服的水蒸发到空气里”)。
设计理念:通过证据分析构建科学概念,突出科学思维(推理能力)。教师引导总结概念,体现主导作用。联系生活强化应用,实现知识迁移。
(五)总结升华:小结课堂,延伸价值(5分钟)
教师活动:
“今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实验解开了水的消失之谜!蒸发让我们知道,水资源非常宝贵——每一滴水都可能‘飞’走。在中国,科学家们正努力保护水资源,比如南水北调工程,让干旱地区也能用上水。我们要学习这种探索和担当精神,从小节约用水,未来为祖国贡献智慧!
最后,完成任务单第3题:设计一个家庭节水妙招。”
学生活动:
回顾本课知识,填写节水妙招(如“关紧水龙头”),展示分享。
设计理念:小结强化知识结构,升华到科学精神(实证、探索)和民族自豪感(中国工程成就)。任务单延伸至态度责任,体现素养导向。
八、作业设计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观察家中的水,画出水的样子,并写出2个特征(如透明、流动)。 ★:画出水的样子,写出1个特征。
★★:画出水的样子,写出2个特征。
★★★:画出水的样子,写出3个特征,并能简单描述。
提升作业 比较水和果汁的异同,制作一个对比表格。 ★:列出1个相同点和1个不同点。
★★:列出2个相同点和2个不同点。
★★★:列出3个相同点和3个不同点,并能解释原因。
九、教学反思
1.成功点:情景导入有效激发兴趣,实验设计贴合学段目标。
2.改进点:可增加数字化工具(如湿度传感器)提升数据准确性。
3.素养达成:学生能自主探究,但部分小组记录规范性需加强。
附:《学习任务单》
课题:水到哪里去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1. 我的预测
针对“水为什么会消失”,我的猜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记录
实验对象 观察现象(如水量、温度变化) 我的结论
敞开的水杯 例:水量减少,温度降低 水蒸发成水蒸气
盖住的水杯
湿纸巾 vs 干纸巾
节水行动家
设计一个家庭节水妙招,并画图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自我评价
◎我能积极参与实验 ◎我能准确记录数据 ◎我提出了创新想法
(在符合项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