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探究水珠的形成——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在“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情景中,学生扮演小科学家解密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课程标注依据
(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内容要求:3~4年级学生能说明水有三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现象(如凝结)。
学业要求: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发展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核心素养。
(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做中学),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融合),落实立德树人。
三、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的第2课,承接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蒸发现象),启下第3课《水沸腾了》(沸腾现象)。教材通过生活情境(如窗户上的水珠)引导学生探究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的过程。
2.内容关联:学生已知道水能蒸发成水蒸气,本课重点探究凝结现象,完善对水三态变化的认识。教材设计观察、实验等活动,符合课标“加强探究实践”的要求。
3.与大单元衔接:本课作为大单元“水的三态变化”探究链的一环,聚焦“凝结”,强化“物质变化”核心概念。
四、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珠,并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提出假设和验证,培养归纳与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能设计简单实验(如冷却法)观察水珠形成,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
态度责任: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合作分享习惯;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环保意识(如节约水资源)。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条件(遇冷)。
2.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凝结现象的原因,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解释。
六、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课件、玻璃杯、冰块、热水、镜子、温度计、记录表;“小小科学家实验室”徽章贴纸(情景道具)。
学生材料:每组一套实验器材(玻璃杯、冰块、温水、放大镜)、《学习任务单》(附后)。
安全提示:轻拿玻璃杯,避免热水烫伤。
七、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以“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情景贯穿,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验证,体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角色为引导者,学生主体参与实验、记录、讨论。跨学科融合数学(温度测量)、语文(现象描述)。
(一)环节1:导入——情景激趣,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小科学家们,欢迎来到‘小小科学家实验室’!上节课,我们像侦探一样追踪了‘水到哪里去了’,发现水会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飞走。今天,我们要解开一个新谜题:早晨起床时,窗户上为什么挂满了小水珠?这些水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窗户里钻出来的?让我们一起用科学家的眼睛来调查吧!”
(出示PPT:窗户上水珠的图片,播放简短动画——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珠的过程。)
学生活动:
1.观看图片,联系生活经验(如浴室镜子起雾),产生好奇。
2.自由发言猜测水珠来源(如“从空气里来的”“因为冷”)。
设计理念: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回顾旧知(蒸发),引出新课(凝结),体现“从生活到科学”。
(二)环节2:新授——探究实验,验证假设
教师活动:
“大家的猜想很有趣!科学家需要证据来验证想法。现在,我们做个模拟实验:如果我这个冰冷的玻璃杯(出示装有冰块的杯子)放在空气中,杯壁会有什么变化?请仔细观察。”
(演示:将冰块放入玻璃杯,杯壁逐渐出现水珠。)
“看,水珠出现了!它们是从杯子里冒出来的吗?杯子里只有冰块,没有水哦。谁能提出一个科学假设?”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杯子变成了水珠。)
“假设需要验证。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用提供的材料(温水、冰块、杯子),怎样让水珠快速出现?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
(巡视指导,提示控制变量:如对比冷杯和温杯的效果。)
学生活动(合作学习):
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如:将温水倒入杯,再加冰块冷却;或用镜子哈气观察)。
2.动手操作:观察水珠形成过程,用放大镜查看水珠细节,测量温度变化(跨学科数学)。
3.记录现象和结论在《学习任务单》上。
设计理念:通过“做中学”强化学科实践,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促进思维碰撞。教师提问引导深度思考,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实时评价实验设计)。
(三)环节3:总结交流,建构概念
教师活动:
“时间到!请小组代表分享你们的发现。第一组,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分享:水珠在冷杯上出现,温杯上没有。)
“第二组,你们认为水珠形成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水蒸气遇冷凝结。)
“没错!科学上,这叫‘凝结’(板书:水蒸气 → 遇冷 → 水珠)。生活中还有哪些凝结现象?比如,冰饮料瓶出汗、云雨形成……”
(PPT展示云雨形成动画,解释自然中的凝结。)
“为什么我们要节约用水?因为水蒸气凝结成雨是水循环的一部分,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地球!”
学生活动:
1.小组汇报实验结论,互动质疑(如“为什么哈气时镜子也有水珠?”)。
2.列举生活实例(如空调滴水、眼镜起雾),完成《学习任务单》拓展部分。
设计理念:通过交流建构科学概念,联系实际应用,渗透环保教育(态度责任)。PPT动画增强直观理解,跨学科融合地理(水循环)。
(四)环节4:升华主题,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今天,我们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假设、实验,解开了水珠的来源之谜!科学不仅有趣,还能服务生活——中国科学家利用凝结原理研发了人工降雨技术,帮助干旱地区获得雨水,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智慧。小科学家们,保持好奇,勇于探索,未来你们也能为祖国贡献科学力量!”
(颁发“小小科学家”徽章贴纸,鼓励学生。)
学生活动:
1.回顾本课知识,表达收获(如“我知道了凝结需要冷”)。
2.情感共鸣:激发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小结知识要点,升华到科学精神(探究、创新)和民族自豪感(中国科技成就),落实立德树人。
八、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观察家中一处凝结现象(如冰箱门、浴室镜子),画图并写一句话说明原因。
2.拓展作业(选做):查阅资料,了解人工降雨中的科学原理,制作一张简易科普小报。
3.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联系生活,分层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体现探究实践延伸。
九、教学反思
1.成功点:情景导入有效激发兴趣;实验设计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氛围好;升华部分自然融入情感教育。
2.改进点:可增加更多生活实例对比(如不同温度下的凝结速度),深化概念理解;时间分配可优化,确保所有小组充分汇报。
3.整体契合:本课与大单元主题“水的三态变化”高度一致,强化了核心概念学习。
《水珠从哪里来》学习任务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观察猜想
早晨窗户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玻璃杯、冰块、温水、放大镜、温度计。
实验步骤:
方案设计(画图或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记录:
条件 是否出现水珠 温度变化
冷杯(加冰) □是 □否 ___℃
温杯 □是 □否 ___℃
实验结论:水珠形成需要________条件。
三、生活应用
列举两个生活中的凝结现象:1. ________ 2. ________
四、科学精神感悟
今天的学习让我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
□仔细观察 □大胆猜想 □团队合作 □其他:________
教师评价:◎优秀 ◎良好 ◎加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