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水沸腾了》教学设计活动主题探索水的沸腾现象——小小科学家实验室之“水的变化奥秘”以“小小科学家实验室”为单元大情景,学生扮演小科学家,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腾过程。二、课程标准依据(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1.核心素养:聚焦科学观念(理解水沸腾是物理变化)、科学思维(观察、比较、推理)、探究实践(实验操作、记录数据)、态度责任(实事求是、合作精神)。2.内容要求:1~2年级“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3~4年级“知道温度是影响水沸腾的重要因素”(课标第19页,涉及水的变化)。3.学业要求:能使用简单仪器测量温度,描述水沸腾的现象,并基于证据得出结论。(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素养导向、学科实践和综合学习,本课通过实验活动促进“做中学”,跨学科融合数学(数据记录)和安全教育。三、教材分析1.教材定位: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的第3课,前两课学习了“水到哪里去了”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课重点探究水的沸腾现象,为后续学习“水的结冰”等状态变化奠定基础。2.内容概述:学生通过加热水,观察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气泡产生等现象,理解沸腾是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并初步建立物理变化的概念。3.与大单元衔接:本单元以“小小科学家实验室”贯穿,本课是“水的变化”探究系列的关键环节,强化观察、记录和实证意识。四、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和大单元目标,从核心素养四个维度设定:1.科学观念:知道水在100℃左右沸腾,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水变成水蒸气;理解沸腾是水受热后状态变化的常见现象。2.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比较、记录数据,分析水沸腾前后的变化;初步运用因果推理解释现象。3.探究实践:能安全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工具,小组合作完成加热实验;准确记录温度变化,描述实验现象。4.态度责任: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记录的科学态度;在合作中体验分享与倾听;升华到科学探索精神和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自豪感。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水沸腾时的现象(气泡、温度变化)。2.教学难点:理解沸腾的本质是水受热后内部水分子运动加剧(用微粒模型初步解释),并区分沸腾与蒸发。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含“小小科学家实验室”主题导入视频)、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计时器)、学习任务单(附后)、安全须知海报。2.学生准备:科学笔记本、铅笔、小组分工表(记录员、操作员、观察员)。3.安全措施:强调酒精灯使用规范,准备湿毛巾和灭火器。七、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活动:“同学们,欢迎来到‘小小科学家实验室’!今天我们是探索水奥秘的小科学家。还记得前两课我们发现了水会消失(蒸发)和水能溶解物质吗?今天,实验室有一个新挑战:如果我们给水加热,会发生什么?先看一段视频——生活中烧开水的场景(播放视频:水壶烧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好奇的问题?”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自由发言(如:“水冒泡泡了!”“有白气出来!”)。设计理念:以单元大情景切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动机。体现“教学评一体化”——通过提问评估学生前概念。新授环节:探究实践,合作学习步骤1:提出问题与假设教师活动:“大家的问题很棒!比如‘水为什么冒泡?’‘温度会变吗?’。现在,请小组讨论:加热水时,水会怎样变化?把你的猜想写在任务单上。”(巡视指导,提示:“可以从温度、气泡、声音等方面猜。”)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记录假设(如:“水会变热”“气泡越来越多”)。设计理念:培养科学思维——作出假设,强调合作学习。教师通过巡视进行过程评价。步骤2:设计实验与安全指导教师活动:“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需要什么工具?(展示器材)这是酒精灯、温度计——使用时要安全第一!(演示酒精灯点燃、熄灭方法,强调‘用外焰加热’‘温度计不碰杯底’)。现在,请小组制定简单计划:怎么加热?记录什么?”学生活动:小组设计实验步骤(如:“先测水温,再加热,每分钟记录温度”)。设计理念:渗透安全教育和技术工程实践,培养探究规划能力。体现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步骤3:实施实验与记录教师活动:“开始实验!注意:观察水温变化、气泡产生情况,并记录在任务单上。老师会巡视帮助。”(巡视时追问:“现在水温多少?气泡从哪来的?”)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操作(一人加热,一人读温度,一人记录),填写任务单。设计理念:动手实践为核心,强化观察和记录技能。教师追问促进深度思考,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实时评估操作规范性。步骤4:分析现象与结论教师活动:“时间到!请小组分享数据。(邀请一组展示任务单)大家发现了吗?水温升到100℃左右时,水剧烈冒泡——这就是沸腾!为什么会产生气泡?(播放微粒模型动画:水受热,分子运动加快,变成气体)。这和我们猜的一样吗?”学生活动:分享数据,讨论现象(如:“气泡从底部上升”“水变少了”),对比假设。设计理念: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演示,建构科学观念。跨学科融合——用动画展示微观现象(科学与信息技术结合)。(三)总结升华环节:小结课堂,延伸情感教师活动:“今天,我们像真正科学家一样,通过实验发现了水沸腾的秘密:温度达到100℃时,水剧烈变成水蒸气。这种通过实验寻找真理的精神,正是科学家的品质!比如,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通过无数次实验培育出杂交水稻,解决了粮食问题。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探索精神,未来为祖国科技做贡献!现在,完成任务单的反思部分。”学生活动:填写任务单的“我的收获”,分享感受。设计理念:小结知识要点,升华到科学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落实态度责任目标。教学评一体化——通过反思评价学习效果。八、作业设计1.基础作业(巩固性):画一幅“水沸腾过程”的连环画,标注温度变化和气泡变化。2.拓展作业(探究性):调查家中烧水时水壶的变化,写一篇小日记,思考“为什么水开时会响?”(融合语文写作)。3.设计理念:分层设计,兼顾巩固与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迁移应用。九、教学反思1.学生能准确描述沸腾现象,但可能对微粒模型理解较浅。需通过后续课程强化。2.改进点:可增加对比实验(如不同水量沸腾时间),深化探究;对能力弱的学生提供图示支架。3.教学评评一体化体现:通过任务单、巡视、分享环节实现全程评价。《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水沸腾了》任务单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一、我的猜想加热水时,我认为水会:(1)温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气泡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实验记录时间(分钟) 水温(℃) 观察现象(气泡、声音等)012(1分钟记录一次,直至沸腾)三、实验结论1.水沸腾时的温度大约是:_________℃。2.沸腾时,水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的猜想正确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安全小贴士1.酒精灯使用:点燃用________,熄灭用________。2.温度计使用:不能接触________。五、我的收获今天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感兴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对科学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