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依据
1.核心概念: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内容要求:1~2年级“知道常见物质有些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则很难溶解”)。
2.科学探究:能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描述溶解现象,初步形成实证意识。
3.态度责任: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本课定位:继《水到哪里去了》《水沸腾了》之后,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定量探究,为后续《分离溶解的物质》奠定基础。
2.知识衔接:学生已了解溶解现象,本课重点转向“溶解限度”的定量研究,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一定量的水能溶解的物质数量有限,理解“溶解限度”的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初步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3.探究实践:能设计简单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溶解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
4.态度责任:在合作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激发对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一定量水能溶解物质的限度。
2.难点:理解“公平实验”需控制变量(水量、搅拌方式、投料速度等)。
五、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PPT、食盐、白糖、小苏打、量杯(100mL)、电子秤、搅拌棒。
2.学生分组材料:3个透明杯(各装50mL水)、食盐、白糖、小苏打(分装小包)、学习任务单、计时器。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小小科学家实验室
教师活动(逐字稿):
“欢迎回到‘小小科学家实验室’!上节课我们发现食盐和白糖能在水中‘隐身’,但水能无限接纳它们吗?今天我们来挑战:一杯水最多能溶解多少勺食盐?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揭开溶解的秘密!”
学生活动:回顾旧知,提出猜想(如“能溶解10勺”“可能无限溶解”)。
设计理念:以单元大情境激发兴趣,从定性认知过渡到定量探究。
(二)探究新知——设计“公平实验”
1.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
“怎样实验才公平?如果每组水量不同、搅拌次数不同,结果能比较吗?”
学生讨论:明确需控制水量、投料速度、搅拌方式一致。
2. 实验操作(合作学习)
(1)步骤:
① 每组取50mL水,每勺物质重量一致(提前分装);
② 逐勺加入物质,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再加下一勺;
③ 记录最多溶解的勺数(出现沉淀即停止)。
(2)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每勺加入后要充分搅拌,记录员及时填写任务单。”
3. 数据记录与分析
学习任务单(附后)引导填写数据,对比三种物质的溶解量。
设计理念:渗透控制变量法,通过动手实践建构科学概念。
(三)总结升华——从数据到结论
教师提问:
“实验数据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白糖、食盐的溶解量不同?”
学生分享:发现不同物质溶解限度不同,理解物质特性影响溶解能力。
教师总结:
“科学家正是通过这样严谨的实验,发现自然规律。就像袁隆平爷爷通过千万次试验培育杂交水稻,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跨学科融合:
数学: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语文:用“首先…然后…”句式描述实验步骤。
七、作业设计
1.基础题:回家用杯子、盐和糖重复实验,验证结论。
2.拓展题:查阅资料,了解工业上如何利用溶解限度提纯物质。
八、教学反思
1.成功点: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主动建构知识,控制变量意识初步形成。
2.改进点:下次可引入数字化传感器(如盐度计)提升数据精确度。
附:《学习任务单》
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小组名称:_________ 记录员:_________
物质种类 水量(mL) 溶解勺数(完全溶解) 我的发现
食盐 50 ( )勺
白糖 50 ( )勺
小苏打 50 ( )勺
实验结论:一定量的水溶解物质的数量是________的,不同物质的溶解量________。
小组互评:☆☆☆☆☆(合作默契度)
教师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