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7届高二上学期十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阁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章的地位与影响,往往不在于其篇幅的长短,而在于其对思想史的价值与贡献,在于它是否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是否为后人留下了足够的发挥与阐释的空间。《大学》以不足两千字的篇幅,却成为中国儒学史、思想史上的经典,原因正在于此。《大学》在儒学史上的定位及其学派归属,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依传统看法,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子、荀子两派,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性格与发展理路。孟子重心,谓之内在论;苟子隆礼,谓之外在论。宋之学者多以《大学》为内在一系,属于思孟学派。在宋儒建构的道统谱系中,《大学》归于曾子,与子思《中庸》、孟轲《孟子》承续一脉。朱熹以《大学》归于思孟一派。理学中陆、王一派虽然也以《大学》为内在一系,但其对《大学》的理解与程朱颇有差异,《四书》中《大学》也一直是两派争论的焦点。近代以来,受新的学术思潮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大学》晚出,于是对于《大学》之思想性格及其学派归属也有了新的看法。冯友兰先生著《<大学>为荀学说》,以为《大学》成于秦汉之间,自然应该归于荀学一派。徐复观先生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说:“孟苟同言礼义;:但孟子多就心上言;而荀子则多就法数上言。《大学》乃属于孟子以心为主宰的系统,而非属于荀子以法数为主辛的系统。知乎此,则《大学》虽亦有受荀子的影响,但这是副次的、枝节的。其主要的立足点,当在孟学而不在荀学。”徐氏虽然也认为《大学》晚出,但认为其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那么,《大学》思想性格究竞更接近于荀学,还是与《中庸》《孟子》一脉相承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大学》本身,具体分析其思想内涵与成书时代的精神状况。第1页共14页就《大学》之思想主旨说,我们以为其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就其成书年代看,我们认为《大学》成书较早,所以既不可能受孟子思想的影响,也不可能受荀子思想的影响,考虑到战国早期儒家思想尚未明显分化的特点及其《大学》本身之思想内涵,我们以为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并无多大意义。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作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理论总结与系统阐释,《大学》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然而作为战国早期儒学的一篇经典,《大学》的一些论述已经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其后思孟学派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大学》之“明德”“正心”“诚意”,虽然并不是以心性之学的角度来论述的,其“德”“心”“意”也并不具有先天的道德善性,但其中一些论述的确具有了孟子心性之学的萌芽,开启了心性之学的大门。《大学》之“心”并非道德之心,与孟子所论之心显然不同,但《大学》论“正心”已经突出了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心性之学开了端绪。修身之所以要正心,因为心之作用重大,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种对“心”之作用的强调,在以前的儒家思想中从未见到,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之探讨。然而,由于受外界物欲的干扰与遮蔽,“心”又往往偏离其正,所以修身必以正心为先。这又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之思想主张。以此而论,《大学》似乎与思孟学派更为接近。然而,作为战国早期的著作,其思想往往呈现出过渡性,往往蕴含了其后某种或某几种思想学说的因素或者端绪,往往表现出兼容性、模糊性。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异,所以冯友兰先生在《大学〉为荀学说》中发现了其与《荀子》思想的一致性,并列举大量的证据来论证《大学》为荀学一系。而徐复观先生则看到了《大学》与孟子思想的相通之处,以其为孟学一系。这种思想性格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是战国儒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开启了其后儒家思想多元多样的发展,孟、荀之学由此而来。(摘编自梁振杰《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第2页/共14页2027届高二上学期十月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们在《大学》成书年代上都持相近看法”错。材料一提到“近代以来,受新的学术思潮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大学》晚出,于是对于《大学》之思想性格及其学派归属也有了新的看法。冯友兰先生著《<大学>为荀学说》,以为《大学》成于秦汉之间”“徐复观先生…认为《大学》虽亦有受荀子的影响,但这是副次的、枝节的。其主要的立足点,当在孟学而不在荀学。徐氏虽然也认为《大学》晚出”,但程朱一派和陆王一派在原文中未提及对《大学》成书年代的看法。C.“强调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没有价值”错。材料一“考虑到战国早期儒家思想尚未明显分化的特点及其《大学》本身之思想内涵,我们以为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并无多大意义”,是“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意义不大。D.“从相同的角度看到同一文本的不同侧面”错。材料一“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异”的这句话,由前文“作为战国早期的著作,其思想往往呈现出过渡性,往往蕴含了其后某种或某几种思想学说的因素或者端绪,往往表现出兼容性、模糊性”可知,指的是不同学者从自己的学术观点角度出发看到同或异。2.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D.“比徐复观所持的‘《大学》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的观点更有说服力”错。材料一只是分别阐述了冯友兰和徐复观的观点及理由,并没有对二者观点的说服力进行比较,且“因有大量的证据支持”的推断也不成立。3.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从特殊到一般”错,“战国早期著作的特点”属于一般性,而“《大学》的思想”则属于特殊性,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4.第1页/共14页①总结与阐述修身思想:是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意义。②蕴含心性之学端绪:其论述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思孟学派的发展影响深远,开启了心性之学的大门。③突出心的重要作用:论“正心”突出了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的探讨。④开启相关思想主张:因强调修身必以正心为先,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的思想主张。⑤体现思想多元性:其思想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开启了其后儒家思想多元多样的发展,孟、荀之学受其影响而产生。【答案】5.C“知道女儿因他而受到嘲笑,想借此缓和二人之间的关系”错误。从原文看,此时女儿并未受到嘲笑。父亲送枇杷的行为是出于对女儿的关爱,并非想借此缓和关系。故选C。6.BA.“比拟为‘小太阳’”错误。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不是比拟。C.“心理描写”错误。此处没有心理描写。D.“气愤”错误。此处表现了母亲寻找儿子时的专注与急切。故选B。7.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使情节发展脉络清晰;不同的时间词句标示了不同故事,区分了不同时间阶段,使文章层次清晰。②展示了不同时间点下人物的行为。思想变化,突出了父亲的形象和“我”的成长变化,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③这些时间词句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变化,展示了时间的跨度,有的放缓了叙事节奏,有的则加快了叙事进程,使叙事张弛有度、详略得当。4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体现了故事的回忆特征,容易引起读者共鸣。8.①入学前夜,父亲反复摩裟旧书包的细节,凸显出期望女儿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父亲形象。第2页/共1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pdf 语文参考答案 (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