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 语文学科10月阶段性教学质量评估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以手抚鹰坐长叹。(《蜀道难》)
(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
(3)《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描写众人聚会时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开展雅趣活动的两句是:
“ , 。”
2.按要求选择和填空(5分)
常言说“作文如做人”,是说写文章体现人的修养,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能自欺欺人。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坦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 。即使思考还不够深入,情感还不免稚嫩, , 。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成长,写作也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写作的“真”与“诚”, 。以随便应付、敷衍了事的态度,为文造情、言不由哀地“做”文章,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是没有什么裨益的。当然,抒发真情,说真话, 。在不同情境下,有时可以直抒胸臆,有时需要含蓄委婉。“说真话,抒真情”,主要讲的是情感和态度,至于文学意义上的合理虚构,体现的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也是一种真实,和偷天换日绝非一回事。
(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文意通顺的一项是( )。(2分)
①一字一句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②需要端正对写作的态度
③但作为自我心灵的记录
④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⑤真实地记述自己的所思所感
A.①③④⑤② B.⑤③④①② C.①⑤③②④ D.⑤③①②④
(2)语段内加点的四个成语中,使用不恰当的一个是 (1分)。可以修改为合适的成语: (2分)。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宋代骈文与士人社会
周剑之
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学是与社会形态、社会观念、社会实践紧密联结的表达方式。文学表达方式的转变往往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与思想文化根源。正如学者对中唐至北宋古文运动作出的判断:古文对骈俪文风的打破,不仅是在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在寻找与文风相联系的思想和价值观。事实上,不仅古文如此,骈文也如此。
②古文运动不仅是一场文学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思想运动,古文运动日渐确立起“文以载道”的基本理念,并且贯穿创作主体的为学、为人与为文。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转变中,古文获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注重合理性的宋代士大夫不会轻易否定骈文的意义。既然骈文的书写形式依然为社会所需要,那么骈文也应拥有一套相应的理论依据和评价体系。
③如果说文以载道的古文理论主要是将重点放在“道”上、以文道关系的探讨为核心,那么宋人在面对骈文时则将重点放在“文”上,积极论证“文”的意义和价值。在宋代骈文领域,“文”在礼仪节文方面的内涵得到了彰显。中古时期文学批评中的“文”“质”,主要是指文华与质朴这两种艺术风貌特征;但实际上“文”“质”也有政治角度的含义。用“质”指称简易、质朴的为政风格,而将“文”与礼乐刑赏、人文教化相对应,这正是宋代骈文选择的阐释角度。当骈体形式承载着制度典章与文化精神、足以发为朝廷气象乃至王朝气象时,它就具备了正当的立场。
④在宋代,复古行道之“文”与礼仪节文之“文”产生分化,带来了文章创作的骈散分途,这实质上意味着文章表达形式有了更为精细的分工,形式与功能的对应更加专门。若要再往深追索,则文学分工精细化的背后,是文化结构的复杂化和士人社会的多元化。这里仅从礼仪节文的角度来谈。以骈体行文的文体均有相应的应用场域,而与应用场域对应的,是社会文化结构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社会文化的某种具体诉求:骈体王言欲展示国家的威仪,表文承担着君臣沟通的伦理,启文映射着士大夫的交际礼仪……不同文体应对着不同的功能,也需要相应的文风与之相配。宋代骈文含括多种文体、每一文体皆有与之相应的应用场域和书写方式。
⑤其间还当注意社会变革对骈文的召唤。北宋时期,唐宋社会变革带来了新兴士大夫的崛起。新兴士大夫既是政治的主体,也是文化的主体,在宋代社会中承担着多样的职责。就政治主体的身份来说,礼仪节文实为士大夫社会实践的环节之一,这令士大夫无法忽视骈文在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意义。而就文化主体的身份来说,骈文这样一种仰仗深厚学养与敏捷才思的行文方式,以显而易见的文学形式展现着文化主体的突出表征,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士大夫的文化权威。
⑥骈文礼仪节文的属性在宋代凸显,是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结果,也契合了宋代士大夫政治主体、文化主体双重身份的需要。与此同时,骈文作为宋代士人的重要行文方式,又直接参与着士人的社会文化生活,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不断建构。作为一种具有礼仪属性的行文方式,骈文写作直接构成士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骈文写作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士大夫可以通过骈文写作获得一份实在可见的现世成就。这种成,就可以体现为仕途的进阶,也可以体现为文学的声誉。
⑦比现世成就来得更深刻的,是骈文写作所包含的身份认同。作为士阶层的一员,必须满足一些基本的条件,符合这一阶层共有的特点,并获得这一阶层的接纳。骈文写作就是这样一项条件。这项条件彰显着士阶层的文化实力,符合宋代士人社会对礼仪节文的诉求。骈文写作已成为士阶层属性的一种具体体现,拥有骈文写作能力是融入士人群体、获得其他士人认可与接纳的一种重要方式。
⑧统一的写作万式,往往包蕴着统一价值观。宋代骈文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统一士人思想与意识的力量。骈文写作必须经过学识的积累和技巧的训练,这些基础性的积累训练塑造着士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骈文在士人生涯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成这些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共享。
(有删改)
3.下列作品文体与应用场域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李密借《陈情表》向君主表示先尽孝后尽忠的心愿
B.韩愈借《师说》向平民百姓普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C.杜牧借《阿房宫赋》警示晚唐统治者避免骄奢亡国。
D.苏洵借《六国论》向北宋君主提出治国与外交建议。
4.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宋代文学对骈文的延续,证明骈文有其发展的特定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
B.宋代骈文将“文”与礼乐刑赏、人文教化相对应,使其具备正当的立场。
C.宋代文学带来了文章创作的骈散分途,由此文章表达形式有了精细分工。
D.宋代骈文体现了仰仗学养与才思的行文方式,能雄持士大夫的文化权威。
5.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3分)
A.君臣交流、官员往来等场合,采取的文体形式都是骈体形式
B.宋代士人阶层分化,骈文作为一技之长决定士人的谋生出路。
C.欧阳修曾在未入仕时修习四六时文,能体现他的士阶层属性。
D.宋代士人身上的博雅典重的气质,源自他们的骈文写作训练。
6.第⑤段与第⑦段均论及骈文对宋代士人的重要性,但论述角度不同,请对此进行分析。(4分)
7.在“宋代古文名篇品赏”的选修课上,有同学提出:“宋代士大夫只推崇能载道的古文,根本看不上骈文。”读完本文后,小复准备在讨论中进行反驳。请结合文章内容,为小复列出发言提纲。(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7分)
演唱生涯
毕飞宇
①1990年,我26岁,突然迷上唱歌了。
②1990总是特殊的,你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我对写作似乎也失去信心。可我太年轻,总得做点什么。就在那样的迷惘里,学校搞了一次文艺汇演。行将结束,我的同事,女高音王学敏老师,她上台了。她演唱的是《美丽的西班牙女郎》。她一开腔就把我吓坏了。这哪里还是我熟悉的王学敏呢?礼堂因为她的嗓音无缘无故地恢宏。她无孔不入。到处都是她。我意外地发现人的嗓音居然可以这样,拥有不可思议的马力。
③我蠢蠢欲动了。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我悄悄来到南京艺术学院,我想再考一次大学,我想让我的青春重来一遍。南艺的老师告诉我,你已经本科毕业,不能再考了。我又来到南京师范大学,得到的回答几乎一样。我至今都能记得那个阴冷的午后,一个人在南师大徘徊。我不会说我有多痛苦,只是麻木。我怎么就不痛苦的呢?
④可我并没有死心。终于,我推开了王老师的琴房。王老师很吃惊,客气得不得了,还“请坐”。我没有坐。我说出我的心思,我想做她的学生。
⑤我至今还记得王老师的表情,那可是1990年,唱歌毫无“用处”,离“电视选秀”还有漫长的十五年呢。她问我“为什么”,她问我“有没有基础”。当然,她没有谈“费用”,那时候,金钱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话题。
⑥我没有“为什么”。如果一定要问,我只能说,在二十岁之前,许多人都会经历四个梦:绘画,歌唱,文学,哲学。这些梦会出现在不同的年龄段,每一个段落都很折磨人。我在童年时代特别想画画,因为没有条件,这个梦自生自灭;到了少年时代,我又渴望起佰乐,可一个乡下孩子能向谁学呢?又到哪里学呢?你没有什么可抱怨的,然而,如果你的学习欲望过于亢奋,你会觉得你是盛夏里的狗舌头,活蹦乱跳。无滋无味,空空荡荡。
⑦我在音乐方面的“基础”是露天电影给我的,大约八、九岁时,我开始关注电影里的音乐。我不识谱,但是我有很强的背谱能力——电影的主题音乐大多是循环的,一场电影下来,差不多也就记住了。我母亲有把二胡,看完电影,我就把二胡取下,依照我的记忆,一个音一个音地摸。可我不知道二胡一共有七个“把位”,我只会使用一个。这一来麻烦了,旋律进行得好好的,一个音突然就“跑”了。我问过许多人,没人知道为什么。他们说,其实也“差不多”。可音乐没有差不多,这是音乐特别不讨喜的地方,它较劲,苛刻,没有半点宽容,你要是跑调,听的人会想死。
⑧王老师还是收下我了。
⑨对初学者来说,声乐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打开”,它必须借助于腹式呼吸。王老师告诉我,婴儿用的都是腹式呼吸,因为“说话”,人类的发音机制慢慢改变,胸腔呼吸畅通了,腹式呼吸却闭合了。所谓“打开”,就是回到人之初。
⑩每天起床之后,我都要做一道功课,把脖子仰起来,唱“泡泡音”——这是放松喉头的有效方法。除了唱“泡泡音”,放松喉头最有效的方法是睡眠。可是,因为写作,我每天都在熬夜。王老师不允许。我大大咧咧地说:“没有,我睡得挺好。”王学敏把她的两只巴掌丢在琴键上,“咚”地一下:“再熬夜你就别学了!”后来我知道了,谎言毫无意义,一开口就知道,我的气息在那儿呢。
小半年就这样过去了,我还是没能“打开”,王老师急得团团转。我估计,她用一把斧头把我打开的心思都有了。终于有一天,在一个刹那,我有些走神,我的喉头正处在一个什么位置,王老师大喊一声:“对了,对了,对了!”我有些措手不及。26年了,我发明了一种极其亲切的回忆。难怪博尔赫斯说:“不是历史照亮了现在,而是现在照亮了历史。”
哪有不急躁的初学者呢?我又向王老师提出一个新要求,想学唱“曲子”。王老师一口回绝:“前两年还是要打基础。”前两年?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一年半之后,我去了《南京日报》,我的演唱生涯到此结束。我去看望王老师,王老师有些失望。她自己也知道,她不可能把我培养成毕学敏,但是,王老师说:“可惜,都上路了。”
前些日子,一个学生给我打电话,我正在看一档选秀节目,附带说起我年轻时候。学生问:“如果你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你会不会参加?”我说会。学生很吃惊,想不到他的“毕老师”也会这样“无聊”。这怎么就无聊的呢?有些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发出声音。我喜爱那些参加选秀的年轻人,他们的偏执让我相信,生活有理由继续。年轻的生命自有她动人的情态,沉溺,旁若无人,一点也不绝望,却更像在绝望里孤独地挣扎。
二十多年过去,我再没去过王老师的琴房,我的生命就此失去了一个异己的、亲切的局面——那是我生命之树上曾经有过的枝丫,挺茂密的。王老师,是我亲手把它锯了,那里至今都有一个碗大的疤。
(有删改)
8.第②段描写王学敏老师上台演唱,连用了六个“她”。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3分)
9.请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5分)
10.毕飞宇在另一篇散文中写道:“忧郁与白日梦盈溢了我的人之初。”本文是否也有体现?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1.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7分)
梦李白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浮云”二句以浮云飘荡喻游子远行,暗含李白羁旅未归之意。
B.“告归”四句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再现梦中李白离去的情景。
C.“出门”二句写自己衰老失意的样子,加深与李白的惺惺相惜
D.“冠盖”二句将长安权贵的显达与李白的困顿形成鲜明对比。
13.本诗以“梦”为线索,请结合全诗赏析结构安排上的艺术效果。(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4-19题(19分)
①曹一士,字谔廷,江苏上海人。雍正七年进士,十三年,考选云南道监察御史。高宗即位,谕群臣更番入对。
②一士请宽比附妖言之狱,并禁挟仇诬告,疏言:“古者太史采诗以观民风,藉以知列邦政治之得失、风俗之美恶,即《虞书》‘在治忽,以出纳五言’之意①,使下情之上达也。降及周季,子产犹不禁乡校之议。惟是行僻而坚,言伪而辨,圣人必有两观之诛,诚恐其惑众也。若夫赋诗作文,语涉疑似,有密奏其大逆不道者,圣祖明示九卿,以为‘古来诬陷善类,大率如此’。如神之哲,洞察隐微,可为万世法。比年以来,小人不识两朝所以诛殛大憨之故,往往挟睚眦之怨,借影响之词,攻讦诗文,指摘字句。有司见事风生,多方穷鞫,或致波累师生,株连亲故,破家亡命,甚可悯也。伏读皇上谕旨,凡奏疏中从前避忌,一概扫除。仰见圣明廓然大度,即古敷奏采风之盛。臣窃谓大廷之章奏尚捐忌讳,则在野之笔札□用吹求?请敕下直省大吏,凡有举首文字者,苟无的确踪迹,以所告之罪依律反坐,以为挟仇诬告者戒。庶文字之累可蠲,告讦之风可息矣。”上如其议。
③乾隆元年,迁工科给事中。故事,御史迁给事中,较资俸深浅。一士入台仅六月,出上特擢。疏论各省工程报销诸弊,请敕凡有营造开溶,以所须物料工匠遵例估定,榜示工作地方。又疏论州县官谳狱胥吏上下其手窜改狱词请饬申禁皆下部议行。一士病哽噎,即以是年卒。一士晚达,在言官未一岁,而所建白皆有益于民生世道,朝野传诵。
[注释]①“在治忽,以出纳五言”:《尚书·虞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大意是要通过听取各方盲论来考察治乱得失。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谕群臣更番入对( ) (2)一士晚达( )
15.结合文意,为下列句子中的如点词选择释文正确的一项。(2分)
(1)即古敷奏采风之盛( )
A.搜集 B.采纳 C.光彩 D.政事
(2)庶文字之累可蠲( )
A.明示 B.择取 C.保留 D.清除
16.第③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4分)
又疏论州县官谳狱胥吏上下其手窜改狱词请饬申禁皆下部议行
17.将第②段画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5分)
凡有举首文字者,苟无的确踪迹,以所告之罪依律反坐,以为挟仇诬告者戒。
18.填入文中“□”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焉 B.而 C.故 D.孰
19.为何说曹一士“所建白皆有益于民生世道”?请结合②③段内容进行分析。(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11分)
世美堂后记
归有光
①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②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
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①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②以为言,众莫不笑之。
③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③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④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④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释]①呰窳:苟且懒惰;②孙叔敖请寝之丘:孙叔敖临死时嘱咐儿子请求楚王封到寝之丘,因为那里贫穷,不会有人争夺;韩献子迁新田:春秋时晋国决定迁都,众大夫们主张迁到富庶的郇瑕,只有韩献子主张迁都到较为贫瘠的新田,因为那里的百姓容易管理。③张文隐公:即张治(1488—1550),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卒谥文隐。④张公负君:据归有光《上瞿侍郎书》,张治曾为应天府乡试主考,以未能取中归有光为恨,曾对客说:“吾为国得士三百人,不自喜;而以失一士为恨。”
20.以下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世美堂的兴废为主线,记述家族百年变迁史
B.通过倭寇犯境而宅不毁的细节,暗示德行者必得福报
C.主要运用议论表达方式,阐述治家处世之道
D.语言平实自然,在叙事中蕴含深沉的情感
21.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引用典故的作用。(3分)
22.本文题为“世美堂后记”,却记述了诸多与妻子相关的生活琐事。请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5分)
三、写作(70分)
23.通过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 字。
高三语文10月月考阅卷说明
1.(5分)(1)扪参历井仰胁息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5分)(1)(3分)选D【要判断语句是否通顺,核心是抓住语境关联词、话题一致性、前后文对应关系。第1空需承接“‘真’与‘诚’的并列表现”⑤“真实地记述自己的所思所感”中,“记述所思所感”与“吐露心声”形成“说”与“写”的并列,精准呼应“真”与“诚”的核心内涵,故第1空必为⑤。第2空前句中的“即使”表让步,后文需用“但”引出转折,故第2空为③。第2空已明确“作为自我心灵的记录”,后文第3空需进一步说明“这份记录的意义”,①“一字一句都有着独特的价值”直接解释“自我心灵记录”的价值,与③的保持话题一致故第3空为①。根据②中的“需要”和④中的“也要”可判断②在④前,第5空后句是“在不同情境下,有时可以直抒胸臆,有时需要含蓄委婉”,④“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可以总起后文的“直抒胸臆”“含蓄委婉”,故第4空为②,第5空为④。】
(2)(1分)偷天换日【该语段选自统编教材选必下第三单元写作内容。“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符合“作文如做人”的理念,使用恰当。“敷衍了事”:做事马虎、不认真,只求勉强完成;用于描述写作态度马虎草率,该成语与“随便应付”并列,共同修饰“不端正的写作态度”,使用恰当。“言不由衷”:说的话(或表达的内容)不是发自内心;用于描述写作时言辞不真诚,虽通常用于口头表达,但可引申至书面表达,与“为文造情”形成并列搭配,使用恰当。“偷天换日”:暗中改变事物真相,以达到欺骗的目的,通常用于形容篡改重大事实的行为,语义程度较重;在语段中,与“文学意义上的合理虚构”对比,与“写作态度”的语境严重不符(既无“暗中篡改”的行为,也无“恶意欺骗”的意图),使用不恰当。】(2)胡编滥造
3.B(主要针对“今之学者”,士大夫群体,并非是面对平民百姓)
4.C解析:选项A,第①段“正如学者对中唐至北宋古文运动作出的判断……骈文也如此”,A正确;选项B,第③段“将‘文’与礼乐刑赏……它就具备了正当的立场”,B正确;选项C,第④段“复古行道之“文”与礼仪节文之“文”产生分化,带来了文章创作的骈散分途,这实质上意味着文章表达形式有了更为精细的分工”,“骈散分途”即“表达形式的精细分工”,并非因果关系,C错误;选项D,第⑤段“骈文这样一种……维持着士大夫的文化权威”,D正确。
5.C解析:选项A,第③段“当骈体形式承载着制度典章……它就具备了正当的立场”,骈体形式具有正当立场,并不意味着一定采用此形式,A错误;选项B,第⑥段“士大夫可以通过骈文写作获得……”,并不能“决定”士人的谋生出路;选项C,第⑦段“骈文写作已成为士阶层属性的一种具体体现”,C正确;选项D,“源自”说法太过绝对。
6.第⑤段从社会实践(政治文化应用)的角度论述:骈文是士大夫参与政治、履行职责的重要工具,体现其政治主体与文化主体的双重身份。(2分)
第⑦段从身份认同建构的角度论述:骈文写作是士人阶层的文化标志,掌握骈文能力是获得群体认可,获得阶层接纳的关键条件。(2分)
7.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宋代士大夫并非“根本看不上”骈文,而是根据不同场合和功能,理性使用古文与骈文。(核心观点 1分)古文和骈文各有使命:古文用来“载道”,传播思想;骈文用于礼仪节文,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承担重要功能。(比较2分)对于士大夫而言,骈文深深嵌入他们的政治生活与身份认同之中,是当时的必备技能。(对士大夫的价值1分)文体选择取决于社会实际需要,古文与骈文并非简单的对立。(结论1分,情境化的表达1分)
8.每一句都是独立结构,刻画一连串场景,画面感强1。强调王老师演唱带给我的听觉、想象与情感冲击1。前后呼应,节奏鲜明1。
评分标准:一点1分。分别考虑形象、情感与节奏。其它回答言之成理(要区分角度)酌情赋分。
9.兼用比喻与比拟1,将“学习欲望”比作“盛夏里的狗舌头”,新颖别致1,贴近乡下孩子生活1;再进一步运用比拟描述,“活蹦乱跳”写出了“亢奋”1,“无滋无味”是无处可学的现实境遇1,“空空荡荡”则呈现梦想破灭后的精神失落1,生动形象。
评分标准:“兼用比喻与比拟”“生动形象”共享1分;“新颖别致”“贴近乡下孩子生活”一点1分;“活蹦乱跳”“无滋无味”“空空荡荡”一点1分,最多2分:共5分。其它回答言之成理(由手法、内容、效果三部分构成)酌情赋分。
10.示例一:有体现。“人之初”指青少年时期,同时也暗示精神空白1;文本谈到“二十岁之前,许多人都会经历四个梦”,并详写“我”的“绘画”与“歌唱”1,因为不可能实现而先后成为“白日梦”1,再加上现实生活的“迷惘”及梦想碰壁的“麻木”1,“忧郁”是“盈溢”的。
示例二:有部分体现。“人之初”指青少年时期,同时也暗示精神空白1;文本谈到“二十岁之前,许多人都会经历四个梦”,并详写“我”的“绘画”与“歌唱”1,因为不可能实现而先后成为“白日梦”1;但无论现实迷惘或梦想碰壁,“我”“蠢蠢欲动”坚持不懈1,“忧郁”并不是主调。
评分标准:一点1分。其它回答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11.失去的虽然(或“当然”)是“异己”,但更显“亲切”,“挺茂密的”,突显了作者对成长无限可能的热烈憧憬2;“曾经有过”而最终“亲手”“锯了”,道出生活的无奈或命运的错位1;“碗大的疤”则不仅是情感伤痛,辜负老师的期待与自己的青春1,更是生命记忆,提醒所有人要“孤独地挣扎”“发出声音”1。
评分标准:第一点(抓住“异己”与“亲切”的对立统一)2分,其余(点出“无奈”“伤痛”“提醒”)一点1分。其它回答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12.C
13.全诗以“梦”为线索,按照梦前、梦中、梦后展开。(1分)诗歌开篇由浮云起兴,由游子不至自然引出思念,为梦作铺垫;(1分)从“三夜频梦君”以下八句集中描绘梦境,展现李白困苦坎坷的境遇和憔悴落寞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担忧与牵挂(2分);“冠盖满京华”之后六句是梦醒后的感慨,通过对比和议论,表达对李白遭遇的强烈同情和不平,也寄托了对自身命运的悲叹。(2分)全篇由思而梦、由梦而叹,结构紧凑,虚实相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分)
14.(1)下诏令 (2)仕途通达、显达,显贵,得志
15.(1)A (2)D
16.又疏论州县官谳狱/胥吏上下其手/窜改狱词/请饬申禁/皆下部议行
17.凡是有检举告发文字作品的人,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用所控告的罪名依照律法反过来(给他)定罪,用(这种处理)作为对挟私仇诬告者的警戒。
评分说明:“举首(检举告发)”1分,“苟(如果)”1分,“的确(确凿的)”1分,“坐(定罪)”1分,“以为(以这种方式作为)”省略1分,“戒(警戒)”1分。1点1分,倒扣分。
18.A
19.曹一士作为监察御史,多次上疏建言献策,都对民生世风有益。(1分)奏请宽免“妖言”相关案件并反坐诬告者,这能有效遏制诬告之风,保护无辜百姓免于刑狱之灾,有利于社会稳定。(2分)他又揭发工程报销弊端并要求公开预算,这有助于杜绝贪腐、节省民力,直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2分)他还奏请禁止胥吏窜改狱词,保障了司法公正、防止胥吏舞弊害民。(2分)这些建言都直指时弊,根本目的在于安民治国。
给分标准:
理解人物身份,题目含义1分(直抄题干不给此分);
概括2、3段上疏内容3分:
奏请宽免因“妖言”或诗文疑似之词兴狱,并反坐诬告者。(1分)奏请整治工程报销(或营造)中的舞弊问题(1分);奏请禁止胥吏窜改狱词(1分)
分析对民生世道的益处3分:
能保护士人百姓免受诬告株连之祸,稳定社会秩序,平息告讦歪风。(1分)
可节省财政、减轻民负、促进吏治清廉。(1分)
保障司法公正、防止胥吏舞弊害民。(1分)
(给满5分为止)
参考译文:
曹一士,字谔廷,江苏上海人。雍正七年考中进士,十三年经考选授云南道监察御史。高宗即位后,诏令群臣轮流入宫奏对。
曹一士奏请放宽以“比附妖言”定罪的案件,并禁止借私仇诬告他人,上疏称:“古代太官采集诗歌以观察民风,借此了解各诸侯国政治的得失、风俗的好坏,这正是《虞书》‘通过听取各方言论来考察治乱得失’的本意,使下情能够上达。到了周代晚期,子产尚且不禁止人们在乡校议论政事。只有那些行为乖僻而固执、言语虚伪却善辩的人,圣人才一定会施以宫门双阙下的诛杀,实在是担心他们蛊惑民众。至于赋诗作文,语句涉及疑似影射,有人密奏其大逆不道时,圣祖皇帝曾明确示谕九卿,认为‘自古以来诬陷良善之辈,大多如此’。像这样神明般的睿智,能洞察隐微之事,可为万世法则。近年来,小人不明白两朝诛杀大恶之人的缘由,常常挟带细小的怨恨,借助捕风捉影之词,攻讦他人诗文,指摘字句问题。官员见风起事,多方深究审问,有时甚至牵连师生,株连亲友故旧,导致他人家破人亡,实在令人哀悯。臣拜读皇上谕旨,凡奏疏中从前需避讳的内容一概扫除。可见圣明君主胸怀广阔,堪比古代纳谏采风的盛况。臣认为朝廷章奏尚且摒弃忌讳,民间文字又何须吹毛求疵?请敕令各省大臣,凡有举报告发文字案件者,若无确凿证据,即按所告之罪依律反坐,以惩戒那些挟仇诬告之徒。如此或可消除文字之祸,止息告密之风。”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乾隆元年,曹一士升任工科给事中。按旧例,御史升任给事中需考量资历深浅。曹一士进入御史台仅六个月,此次出任是皇帝特别提拔。他上疏论述各省工程报销中的种种弊病,请求敕令凡有工程营造、河道疏浚,须将所需物料工匠按例核定后,在施工处张榜公示。又上疏议论州县官员审案时胥吏徇私舞弊篡改供词之事,请求下令申明禁止。这些建议都交付下部讨论施行。曹一士患噎膈之疾,于当年去世。他晚年才显达,任言官不足一年,但所提建议均有益于民生世道,朝野广为传诵。
20.D(D项正确,归有光的散文以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著称;A项"家族百年变迁史"范围过大,文章重点在妻子与世美堂;B项"暗示德行者必得福报"属于过度解读,文中宅不毁更多是客观记述;C项以记叙描写为主,非议论为主)
21.作者借两位古代贤臣不择肥美、但求安宁长远的典故(内容概括1分),明确表达了自己不在意土地贫瘠、但求安居乐业的独特志趣(情感志向1分)运用名臣典故,含蓄而有力地支撑己见,使自己的观点更具历史依据和说服力;同时,与“众莫不笑之”形成对比,反衬作者不随流俗、富有远见的品格。(手法与效果2分)并为下文写他在此地安居乐业、宅院在倭乱中得以保全等情节埋下伏笔(结构作用1分)。
22.文章记述了妻子请归有光挽回世美堂,归有光落地归家后备酒安慰,为归有光知己零落,仕途坎坷落泪等日常生活小事(1分)表达对亡妻深切的怀念与感激之情;(1分)展现妻子贤德大义、体贴深情的形象;(1分)寄托夫妻相知相守的人生理想;(1分)赋予“世美”以人情之美、家风之美的深层内涵,使“世美堂”成为情感与记忆的载体。(1分)
参考译文:
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宋朝丞相魏公之后。到成化初年,他们家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提了“世美”二字。四明山的杨守阯太史为他写作了《世美堂记》。
嘉靖中期,王翁的曾孙因为欠官府的税金,要把世美堂卖掉。我正在堂中读书,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人有家园毁坏的悲哀。”我听后,本来觉得很伤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买下世美堂),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把那些钱还完。安亭这个地方民风懒惰,土地贫瘠。开始时,县里的人都争着用这样做的害处来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众人没有不为这件事发笑的。
庚戌年的时候,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了十天才到家。那个时候正是芍药花盛开的时候,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难道没有遗憾吗?”她说:“我正想和你一起去鹿门山采药隐居,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长沙张文隐公去世的时候,我悲伤地痛哭,妻子也潸然泪下,说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但是张公是有负于你的啊!”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是在张文隐公去世后的第二年。
又过了三年,倭奴侵犯我国边境,在一天之中多次经过了掠夺,我的房子没有被毁坏,堂里的书也没有损毁。后来我一直居住在县城,一年才去两次而已。辛酉年的清明节,我带着儿子儿媳前来祭扫,留下来把损坏的地方加以修葺,长住在这里没有离开。一天,我的父亲闲坐在厅堂里,悲痛地对我说:“房子还在,人却已经不在了,我想念我的女儿啊!”我退下后,十分哀伤,于是将这些记录下来,写了这篇《世美堂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