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课件+练习)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检测(课件+练习)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1综合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英国和日本都是君主立宪制政体,美国和德国都是民主共和制政体,但不同国家的政体在具体实施上又存在很多的差异。这是因为(C)
①各国在国家性质上存在差异 ②政体选择受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的影响 ③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等影响政体的选择 ④一个国家的政体是一成不变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在具体实施上存在很多的差异,但其国家性质是相同的,①错误。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④错误。
2. (2025·武汉期中)衡量一种制度是否有优势,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保持长期和谐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锚定目标、团结奋斗,取得历史性成就,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纷争、党派偏私,政策朝令夕改的弊端。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D)
①说明多党制脱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 ②折射出西方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非民主性 ③形成鲜明对照的实质是两种制度效能的比较 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优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纷争、党派偏私,政策朝令夕改的弊端,这强调的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并不能得出多党制脱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情的结论,①排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大多都体现民主性,②错误。
3. (2025·郑州期末)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大支持力度,沿黄各省区党委和政府要担起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材料从侧面反映出(B)
①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权 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③我国地方政府的权力是其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享有管辖权 ④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各自行使自身在法定范围内的权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②错误。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的权力是中央政府授予的,在联邦制国家中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是其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③错误。
4. (2025·佛山期中)2024年11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利马举行。当前,中国已成为10多个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仅在拉美地区,中国已与22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中拉年贸易额近5 000亿美元。这些举措(A)
①彰显中国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他国发展 ②契合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现出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③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国际秩序变革 ④表明中国已成为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中国与多国开展贸易,不涉及推动国际秩序变革,③不符合题意。中国是推动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决定力量,④错误。
5. (2025·福州检测)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封杀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生存空间,并施压欧美国家使其弃用中国企业的设备。美国此举(A)
①有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③说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④说明欧美国家的根本利益一致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材料并未说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涉及多个力量中心,③不符合题意。欧美国家存在共同利益,但是根本利益有差异,④错误。
6. (2025·惠州月考)2024年10月17日,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持续冲突导致苏丹面临几十年来最严重的饥荒之一,97%的苏丹境内流离失所者处于严重饥饿状态。报告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更灵活方式向苏丹提供更多资金和物资援助。这表明(B)
①应对苏丹粮食危机,全球须共同作为 ②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贫穷饥饿现象 ③地缘冲突是造成苏丹粮食危机的根本原因 ④经济援助是解决苏丹粮食危机的重要手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国际社会采取更灵活方式向苏丹提供更多资金和物资援助,说明应对苏丹粮食危机,全球须共同作为,经济援助是解决苏丹粮食危机的重要手段,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强调苏丹出现严重饥饿,并未体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贫穷饥饿现象,②不符合题意。地缘冲突是造成苏丹粮食危机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③说法错误。
7. (2025·郑州月考)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习近平指出,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以中法关系的稳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应对全球性挑战继续作出中法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法两国应(A)
①通过对话协商,发展双边关系,让中法友谊历久弥新 ②支持欧洲战略自主,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和欧洲一体化 ③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在国际事务中协调一致、消除分歧 ④坚持独立自主,立足共同利益,以共同发展为出发点推进两国合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中法国际事务不可能协调一致、消除分歧,③错误。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共同发展为出发点”错误,④排除。
8. 2024年1月1日起,中国对1 01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并对部分产品实施零关税。这充分体现了(B)
A. 我国投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B. 我国以实际行动彰显开放的决心
C. 我国兑现了“入世”的所有承诺
D.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不断增强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减降关税惠及世界,而不是投资便利化程度提高,A排除。中国这一举措让国际社会能够更好地分享中国市场机遇,紧紧围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体现中国主动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B正确。入世至今,中国一直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在各个方面早已充分履行了入世承诺,该举措也并不能代表我国兑现了“入世”的所有承诺,C排除。该举措与我国企业走出去无关,D排除。
9. 2024年10月10日,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宣布实质性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双方首次达成各自经贸协定中最高水准的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章节,首次设立竞争和消费者保护专章。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给各方创造了更多的合作契机,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带来的意义是(A)
①维护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定,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②市场竞争性变小,自贸区的企业经营风险下降
③拓展中国与东盟在新兴领域互利合作,推动产业升级 
④促进贸易便利化,成为全球数字经济领导者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后竞争有可能会更激烈,不可能变小,且企业经营风险不可能随意下降,②排除。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会促进贸易便利化,但“成为全球数字经济领导者”说法错误,④排除。
10. (2025·武汉月考)2024年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本次修订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由31条压减至29条,删除了制造业领域仅剩的2条限制措施,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对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理解正确的是(A)
①充分彰显了我国扩大国际合作的积极意愿和支持经济全球化的鲜明态度 ②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了新进展,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表现 ③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内外资企业享有相同权利、平等地位 ④坚持正确义利观,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该“负面清单”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彰显了我国扩大国际合作的积极意愿和支持经济全球化的鲜明态度,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表现,①②符合题意。③“内外资企业享有相同权利”说法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正确义利观,④不符合题意。
11. (2025·烟台期末)2024年7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该决议强调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类的原则,鼓励通过国际合作和实际行动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倡导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商业环境,实现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可持续发展。该决议旨在(B)
①完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弥合国家间数字鸿沟
②发挥联合国在集体应对人工智能挑战中的作用
③加强国际合作,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④彰显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大国担当和智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在集体应对人工智能挑战中的作用,且这也不是该决议的目的所在,②不符合题意。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彰显了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大国担当和智慧,但并非目的,④排除。
12. (2025·洛阳联考)2024年9月1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第六十八届大会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77国集团和中国”共同提交的“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合作活动”决议,其中首次写入“全球南方”概念,强调机构秘书处支持成员国加强技术合作的重要性,敦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源支持技术合作,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和平利用原子能,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与“77国集团”共同提交的决议获得通过(A)
①表明中国积极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②体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促进全球发展中的作用 ③说明了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④彰显了双边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目前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③排除。材料体现了中国与“77国集团”的多边合作,而不是双边合作,④排除。
13. (2025·邯郸期末)2024年10月2日,以色列宣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为“不受欢迎的人”,并禁止他入境。多国当天随即发声反对以方做法,并表示坚定支持古特雷斯的工作。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称,在中东紧张局势升级的背景下,任何不与联合国秘书长或联合国接触的决定都会适得其反。据此可知(C)
①联合国秘书长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②当今世界仍不安宁,和平与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③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④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对世界和平有重要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联合国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①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和平与发展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14. (2025·珠海月考)我国大型跨国公司A在全球16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或代表处,同时,依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优势,在美国、欧洲、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地建立了10多家研究所,大量聘用当地优秀科研人员,设立了20多家创新中心。A公司组织跨国经营的目的在于(B)
①助力东道国科研人员更好地就业 ②为企业推动科研工作探索新路径 ③利用东道国在特定领域的比较优势 ④通过跨国交易降低成本消除风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A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自身的发展和利益,而不是助力东道国科研人员更好地就业,①排除。④中“消除风险”说法错误。
15. (2025·青岛月考)早在2002年,中国就推动同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有力维护了南海和平稳定。目前,中国正与东盟各国合作,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上述事实证明(C)
①中国是东盟成员国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 ②中国—东盟合作是维护地区和平的重要力量
③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中国与东盟合作推动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中国不是东盟成员国,是东盟的对话伙伴国,①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盟合作维护和平稳定,没有体现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④不符合题意。
16. (2025·长沙期末)中国从共同发起《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到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以实际行动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材料表明(D)
①中国在促进多边贸易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②中国致力于建立平等、开放、共享的国际合作新平台 
③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为二十国集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④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有助于增强该机制的地域平衡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是对发展中国家地位提升等方面的行动,未涉及多边贸易,①不符合题意。二十国集团不是国际合作新平台,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论坛。中国致力于建立平等、开放、共享的国际合作新平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11月19日,香港特区高等法院对“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案”进行宣判。罪成的45人判囚50个月至10年不等。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发言人19日发表谈话表示,坚定支持香港特区司法机关依法对“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罪成被告作出判刑,对戴某廷等人串谋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予以严惩。判刑结果彰显国安法治权威,捍卫香港法治精神。
在戴某廷等人“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中,香港特区执法、检控、司法机关秉持专业精神,顶住外部压力,依法拘捕、检控、审判,捍卫了法治权威和尊严,履行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特区宪制秩序的法定职责,天经地义,无可指摘。正式判刑后,少数国家政府、政客及反华媒体罔顾法治精神,抱持虚伪“双标”,大肆抹黑判决结果,我们对干扰香港执法、司法机关依法办案和破坏特区法治的言行予以强烈谴责。
结合材料,运用“各具特色的国家”知识,阐明香港特区司法机关依法对“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罪成被告作出判刑的价值所在。(9分)
①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特区司法机关依法作出判刑,有利于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的权威,实现香港的长治久安。(3分)②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和管辖权等基本权利。依法作出判刑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3分)③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依法作出判刑坚持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了国家利益至上,有利于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更好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原则。(3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支持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更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全面阐述中国的安全观、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思想理念,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权威作用,发扬多边主义精神,促进了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倡议,共建“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这条外交轨道,编织遍布全球的“朋友圈”,实现了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携手共促世界和平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是如何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的。(14分)
①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自觉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高举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倡导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体现我国的大国担当和外交智慧。(4分)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带动周边及世界的稳定和繁荣。(3分)③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拓展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在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各国共同发展。(3分)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中国力量。(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建交60年来,中法双边贸易额增长了800多倍。如今,中国已成为法国在亚洲第一大、全球第七大贸易伙伴;法国也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实际投资来源国。
中国在制造业、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法国在航空航天、核能、高端消费品、农产品和酒类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近年来,波尔多葡萄酒、夏洛莱牛肉等法国美食在中国深受欢迎,空气炸锅、电饭煲等中国家电也在法国逐渐崭露头角。近10年来,中法农产品贸易总额不断增加。除了农业食品,中法两国还在航空航天、民用核能等传统合作领域以及服务贸易、绿色发展、高新科技等新领域不断探索,并持续强化着彼此间的经贸“链接”。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内生需求不断扩大。近两年,不少法国企业选择在中国加大投资、拓展业务,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对法投资第一大亚洲国家,对法直接投资存量近49亿美元。目前,中国投资者投资超过900家法国企业,在法国本地雇用超过5万名员工。
(1)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分析中法经贸合作对两国的积极影响。(10分)
①对中国:扩大中国产品对法出口,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贸易强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贸易投资质量和水平,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国内消费者的选择面,提升消费质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6分)②对法国:为法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为法国企业创造更多贸易和投资机遇,为法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促进法国居民就业,增进法国人民福祉。(4分)
(2)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请你为吸引法国企业来华投资写一段推介语。(6分)
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200字左右。
中国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在先进制造业、消费结构升级等方面释放出巨大需求。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能为外商投资提供高效率、高可靠性的产业配套体系。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依法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中国正不断扩大市场准入,精简外资投资领域的负面清单,消除制造业进入壁垒。中国将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与法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创互惠互利新篇章。(6分)
20.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呼吁各国承诺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上。本次大会旨在落实《巴黎协定》,致力于就应对气候紧急情况切实采取行动,包括紧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快减缓升温速度,发达国家应兑现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提供资金的承诺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中国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继续推进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1) 联合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联合国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分)
(2) 简要说明中国作出量化减排庄严承诺的理由。(9分)
①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肩负重大国际责任,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3分)②中国作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有利于推动共同发展,维护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3分)③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中国多年来的减排努力取得了重大成效,大力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3分)(共33张PPT)
模块检测
选择性必修1综合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英国和日本都是君主立宪制政体,美国和德国都是民主共和制政体,但不同国家的政体在具体实施上又存在很多的差异。这是因为(   )
①各国在国家性质上存在差异 ②政体选择受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的影响 ③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等影响政体的选择 ④一个国家的政体是一成不变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在具体实施上存在很多的差异,但其国家性质是相同的,①错误。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④错误。
C
2. (2025·武汉期中)衡量一种制度是否有优势,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保持长期和谐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锚定目标、团结奋斗,取得历史性成就,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纷争、党派偏私,政策朝令夕改的弊端。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   )
①说明多党制脱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 ②折射出西方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非民主性 ③形成鲜明对照的实质是两种制度效能的比较 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优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D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纷争、党派偏私,政策朝令夕改的弊端,这强调的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并不能得出多党制脱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情的结论,①排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大多都体现民主性,②错误。
3. (2025·郑州期末)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大支持力度,沿黄各省区党委和政府要担起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①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权 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③我国地方政府的权力是其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享有管辖权 ④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各自行使自身在法定范围内的权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②错误。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的权力是中央政府授予的,在联邦制国家中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是其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③错误。
4. (2025·佛山期中)2024年11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利马举行。当前,中国已成为10多个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仅在拉美地区,中国已与22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中拉年贸易额近5 000亿美元。这些举措(   )
①彰显中国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他国发展 ②契合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现出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③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国际秩序变革 ④表明中国已成为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中国与多国开展贸易,不涉及推动国际秩序变革,③不符合题意。中国是推动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决定力量,④错误。
A
5. (2025·福州检测)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封杀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生存空间,并施压欧美国家使其弃用中国企业的设备。美国此举 (   )
①有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③说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④说明欧美国家的根本利益一致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材料并未说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涉及多个力量中心,③不符合题意。欧美国家存在共同利益,但是根本利益有差异,④错误。
A
6. (2025·惠州月考)2024年10月17日,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持续冲突导致苏丹面临几十年来最严重的饥荒之一,97%的苏丹境内流离失所者处于严重饥饿状态。报告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更灵活方式向苏丹提供更多资金和物资援助。这表明
(   )
①应对苏丹粮食危机,全球须共同作为 ②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贫穷饥饿现象 ③地缘冲突是造成苏丹粮食危机的根本原因 ④经济援助是解决苏丹粮食危机的重要手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解析】国际社会采取更灵活方式向苏丹提供更多资金和物资援助,说明应对苏丹粮食危机,全球须共同作为,经济援助是解决苏丹粮食危机的重要手段,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强调苏丹出现严重饥饿,并未体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贫穷饥饿现象,②不符合题意。地缘冲突是造成苏丹粮食危机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③说法错误。
7. (2025·郑州月考)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习近平指出,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以中法关系的稳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应对全球性挑战继续作出中法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法两国应(   )
①通过对话协商,发展双边关系,让中法友谊历久弥新 ②支持欧洲战略自主,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和欧洲一体化 ③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在国际事务中协调一致、消除分歧 ④坚持独立自主,立足共同利益,以共同发展为出发点推进两国合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中法国际事务不可能协调一致、消除分歧,③错误。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共同发展为出发点”错误,④排除。
A
8. 2024年1月1日起,中国对1 01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并对部分产品实施零关税。这充分体现了(   )
A. 我国投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B. 我国以实际行动彰显开放的决心
C. 我国兑现了“入世”的所有承诺
D.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不断增强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减降关税惠及世界,而不是投资便利化程度提高,A排除。中国这一举措让国际社会能够更好地分享中国市场机遇,紧紧围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体现中国主动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B正确。入世至今,中国一直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在各个方面早已充分履行了入世承诺,该举措也并不能代表我国兑现了“入世”的所有承诺,C排除。该举措与我国企业走出去无关,D排除。
B
9. 2024年10月10日,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宣布实质性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双方首次达成各自经贸协定中最高水准的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章节,首次设立竞争和消费者保护专章。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给各方创造了更多的合作契机,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带来的意义是 (   )
①维护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定,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②市场竞争性变小,自贸区的企业经营风险下降 ③拓展中国与东盟在新兴领域互利合作,推动产业升级 ④促进贸易便利化,成为全球数字经济领导者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后竞争有可能会更激烈,不可能变小,且企业经营风险不可能随意下降,②排除。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会促进贸易便利化,但“成为全球数字经济领导者”说法错误,④排除。
A
10. (2025·武汉月考)2024年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本次修订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由31条压减至29条,删除了制造业领域仅剩的2条限制措施,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对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充分彰显了我国扩大国际合作的积极意愿和支持经济全球化的鲜明态度 ②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了新进展,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表现 ③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内外资企业享有相同权利、平等地位 ④坚持正确义利观,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解析】该“负面清单”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彰显了我国扩大国际合作的积极意愿和支持经济全球化的鲜明态度,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表现,①②符合题意。③“内外资企业享有相同权利”说法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正确义利观,④不符合题意。
11. (2025·烟台期末)2024年7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该决议强调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类的原则,鼓励通过国际合作和实际行动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倡导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商业环境,实现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可持续发展。该决议旨在(   )
①完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弥合国家间数字鸿沟
②发挥联合国在集体应对人工智能挑战中的作用
③加强国际合作,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④彰显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大国担当和智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在集体应对人工智能挑战中的作用,且这也不是该决议的目的所在,②不符合题意。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彰显了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大国担当和智慧,但并非目的,④排除。
12. (2025·洛阳联考)2024年9月1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第六十八届大会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77国集团和中国”共同提交的“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合作活动”决议,其中首次写入“全球南方”概念,强调机构秘书处支持成员国加强技术合作的重要性,敦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源支持技术合作,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和平利用原子能,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与“77国集团”共同提交的决议获得通过(   )
①表明中国积极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②体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促进全球发展中的作用 ③说明了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④彰显了双边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目前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③排除。材料体现了中国与“77国集团”的多边合作,而不是双边合作,④排除。
A
13. (2025·邯郸期末)2024年10月2日,以色列宣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为“不受欢迎的人”,并禁止他入境。多国当天随即发声反对以方做法,并表示坚定支持古特雷斯的工作。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称,在中东紧张局势升级的背景下,任何不与联合国秘书长或联合国接触的决定都会适得其反。据此可知(   )
①联合国秘书长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②当今世界仍不安宁,和平与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③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④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对世界和平有重要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联合国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①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和平与发展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C
14. (2025·珠海月考)我国大型跨国公司A在全球16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或代表处,同时,依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优势,在美国、欧洲、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地建立了10多家研究所,大量聘用当地优秀科研人员,设立了20多家创新中心。A公司组织跨国经营的目的在于(   )
①助力东道国科研人员更好地就业 ②为企业推动科研工作探索新路径 ③利用东道国在特定领域的比较优势 ④通过跨国交易降低成本消除风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A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自身的发展和利益,而不是助力东道国科研人员更好地就业,①排除。④中“消除风险”说法错误。
B
15. (2025·青岛月考)早在2002年,中国就推动同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有力维护了南海和平稳定。目前,中国正与东盟各国合作,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上述事实证明(   )
①中国是东盟成员国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 ②中国—东盟合作是维护地区和平的重要力量 ③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中国与东盟合作推动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中国不是东盟成员国,是东盟的对话伙伴国,①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盟合作维护和平稳定,没有体现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④不符合题意。
C
16. (2025·长沙期末)中国从共同发起《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到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以实际行动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材料表明(   )
①中国在促进多边贸易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②中国致力于建立平等、开放、共享的国际合作新平台 ③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为二十国集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④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有助于增强该机制的地域平衡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是对发展中国家地位提升等方面的行动,未涉及多边贸易,①不符合题意。二十国集团不是国际合作新平台,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论坛。中国致力于建立平等、开放、共享的国际合作新平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11月19日,香港特区高等法院对“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案”进行宣判。罪成的45人判囚50个月至10年不等。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发言人19日发表谈话表示,坚定支持香港特区司法机关依法对“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罪成被告作出判刑,对戴某廷等人串谋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予以严惩。判刑结果彰显国安法治权威,捍卫香港法治精神。
在戴某廷等人“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中,香港特区执法、检控、司法机关秉持专业精神,顶住外部压力,依法拘捕、检控、审判,捍卫了法治权威和尊严,履行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特区宪制秩序的法定职责,天经地义,无可指摘。正式判刑后,少数国家政府、政客及反华媒体罔顾法治精神,抱持虚伪“双标”,大肆抹黑判决结果,我们对干扰香港执法、司法机关依法办案和破坏特区法治的言行予以强烈谴责。
结合材料,运用“各具特色的国家”知识,阐明香港特区司法机关依法对“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罪成被告作出判刑的价值所在。(9分)
①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特区司法机关依法作出判刑,有利于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的权威,实现香港的长治久安。(3分)②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和管辖权等基本权利。依法作出判刑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3分)③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依法作出判刑坚持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了国家利益至上,有利于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更好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原则。(3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支持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更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全面阐述中国的安全观、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思想理念,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权威作用,发扬多边主义精神,促进了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倡议,共建“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这条外交轨道,编织遍布全球的“朋友圈”,实现了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携手共促世界和平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是如何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的。(14分)
①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自觉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高举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倡导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体现我国的大国担当和外交智慧。(4分)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带动周边及世界的稳定和繁荣。(3分)③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拓展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在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各国共同发展。(3分)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中国力量。(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建交60年来,中法双边贸易额增长了800多倍。如今,中国已成为法国在亚洲第一大、全球第七大贸易伙伴;法国也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实际投资来源国。
中国在制造业、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法国在航空航天、核能、高端消费品、农产品和酒类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近年来,波尔多葡萄酒、夏洛莱牛肉等法国美食在中国深受欢迎,空气炸锅、电饭煲等中国家电也在法国逐渐崭露头角。近10年来,中法农产品贸易总额不断增加。除了农业食品,中法两国还在航空航天、民用核能等传统合作领域以及服务贸易、绿色发展、高新科技等新领域不断探索,并持续强化着彼此间的经贸“链接”。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内生需求不断扩大。近两年,不少法国企业选择在中国加大投资、拓展业务,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对法投资第一大亚洲国家,对法直接投资存量近49亿美元。目前,中国投资者投资超过900家法国企业,在法国本地雇用超过5万名员工。
(1)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分析中法经贸合作对两国的积极影响。(10分)
①对中国:扩大中国产品对法出口,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贸易强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贸易投资质量和水平,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国内消费者的选择面,提升消费质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6分)②对法国:为法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为法国企业创造更多贸易和投资机遇,为法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促进法国居民就业,增进法国人民福祉。(4分)
(2)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请你为吸引法国企业来华投资写一段推介语。(6分)
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200字左右。
中国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在先进制造业、消费结构升级等方面释放出巨大需求。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能为外商投资提供高效率、高可靠性的产业配套体系。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依法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中国正不断扩大市场准入,精简外资投资领域的负面清单,消除制造业进入壁垒。中国将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与法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创互惠互利新篇章。(6分)
20.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呼吁各国承诺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上。本次大会旨在落实《巴黎协定》,致力于就应对气候紧急情况切实采取行动,包括紧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快减缓升温速度,发达国家应兑现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提供资金的承诺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中国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继续推进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1) 联合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联合国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分)
(2) 简要说明中国作出量化减排庄严承诺的理由。(9分)
①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肩负重大国际责任,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3分)②中国作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有利于推动共同发展,维护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3分)③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中国多年来的减排努力取得了重大成效,大力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3分)
谢谢观赏选择性必修1综合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英国和日本都是君主立宪制政体,美国和德国都是民主共和制政体,但不同国家的政体在具体实施上又存在很多的差异。这是因为(  )
①各国在国家性质上存在差异 ②政体选择受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的影响 ③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等影响政体的选择 ④一个国家的政体是一成不变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2025·武汉期中)衡量一种制度是否有优势,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保持长期和谐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锚定目标、团结奋斗,取得历史性成就,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纷争、党派偏私,政策朝令夕改的弊端。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  )
①说明多党制脱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 ②折射出西方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非民主性 ③形成鲜明对照的实质是两种制度效能的比较 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优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2025·郑州期末)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大支持力度,沿黄各省区党委和政府要担起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①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权 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③我国地方政府的权力是其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享有管辖权 ④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各自行使自身在法定范围内的权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 (2025·佛山期中)2024年11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利马举行。当前,中国已成为10多个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仅在拉美地区,中国已与22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中拉年贸易额近5 000亿美元。这些举措(  )
①彰显中国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他国发展 ②契合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现出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③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国际秩序变革 ④表明中国已成为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2025·福州检测)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封杀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生存空间,并施压欧美国家使其弃用中国企业的设备。美国此举(  )
①有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③说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④说明欧美国家的根本利益一致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6. (2025·惠州月考)2024年10月17日,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持续冲突导致苏丹面临几十年来最严重的饥荒之一,97%的苏丹境内流离失所者处于严重饥饿状态。报告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更灵活方式向苏丹提供更多资金和物资援助。这表明(  )
①应对苏丹粮食危机,全球须共同作为 ②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贫穷饥饿现象 ③地缘冲突是造成苏丹粮食危机的根本原因 ④经济援助是解决苏丹粮食危机的重要手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2025·郑州月考)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习近平指出,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以中法关系的稳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应对全球性挑战继续作出中法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法两国应(  )
①通过对话协商,发展双边关系,让中法友谊历久弥新 ②支持欧洲战略自主,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和欧洲一体化 ③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在国际事务中协调一致、消除分歧 ④坚持独立自主,立足共同利益,以共同发展为出发点推进两国合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2024年1月1日起,中国对1 01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并对部分产品实施零关税。这充分体现了(  )
A. 我国投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B. 我国以实际行动彰显开放的决心
C. 我国兑现了“入世”的所有承诺
D.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不断增强
9. 2024年10月10日,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宣布实质性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双方首次达成各自经贸协定中最高水准的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章节,首次设立竞争和消费者保护专章。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给各方创造了更多的合作契机,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带来的意义是(  )
①维护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定,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②市场竞争性变小,自贸区的企业经营风险下降 ③拓展中国与东盟在新兴领域互利合作,推动产业升级 ④促进贸易便利化,成为全球数字经济领导者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2025·武汉月考)2024年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本次修订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由31条压减至29条,删除了制造业领域仅剩的2条限制措施,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对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充分彰显了我国扩大国际合作的积极意愿和支持经济全球化的鲜明态度 ②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了新进展,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表现 ③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内外资企业享有相同权利、平等地位 ④坚持正确义利观,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2025·烟台期末)2024年7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该决议强调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类的原则,鼓励通过国际合作和实际行动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倡导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商业环境,实现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可持续发展。该决议旨在(  )
①完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弥合国家间数字鸿沟 ②发挥联合国在集体应对人工智能挑战中的作用 ③加强国际合作,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④彰显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大国担当和智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2025·洛阳联考)2024年9月1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第六十八届大会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77国集团和中国”共同提交的“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合作活动”决议,其中首次写入“全球南方”概念,强调机构秘书处支持成员国加强技术合作的重要性,敦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源支持技术合作,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和平利用原子能,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与“77国集团”共同提交的决议获得通过(  )
①表明中国积极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②体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促进全球发展中的作用 ③说明了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④彰显了双边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3. (2025·邯郸期末)2024年10月2日,以色列宣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为“不受欢迎的人”,并禁止他入境。多国当天随即发声反对以方做法,并表示坚定支持古特雷斯的工作。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称,在中东紧张局势升级的背景下,任何不与联合国秘书长或联合国接触的决定都会适得其反。据此可知(  )
①联合国秘书长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②当今世界仍不安宁,和平与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③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④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对世界和平有重要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2025·珠海月考)我国大型跨国公司A在全球16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或代表处,同时,依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优势,在美国、欧洲、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地建立了10多家研究所,大量聘用当地优秀科研人员,设立了20多家创新中心。A公司组织跨国经营的目的在于(  )
①助力东道国科研人员更好地就业 ②为企业推动科研工作探索新路径 ③利用东道国在特定领域的比较优势 ④通过跨国交易降低成本消除风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5. (2025·青岛月考)早在2002年,中国就推动同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有力维护了南海和平稳定。目前,中国正与东盟各国合作,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上述事实证明(  )
①中国是东盟成员国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 ②中国—东盟合作是维护地区和平的重要力量 ③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中国与东盟合作推动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 (2025·长沙期末)中国从共同发起《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到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以实际行动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材料表明(  )
①中国在促进多边贸易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②中国致力于建立平等、开放、共享的国际合作新平台 
③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为二十国集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④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有助于增强该机制的地域平衡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11月19日,香港特区高等法院对“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案”进行宣判。罪成的45人判囚50个月至10年不等。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发言人19日发表谈话表示,坚定支持香港特区司法机关依法对“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罪成被告作出判刑,对戴某廷等人串谋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予以严惩。判刑结果彰显国安法治权威,捍卫香港法治精神。
在戴某廷等人“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中,香港特区执法、检控、司法机关秉持专业精神,顶住外部压力,依法拘捕、检控、审判,捍卫了法治权威和尊严,履行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特区宪制秩序的法定职责,天经地义,无可指摘。正式判刑后,少数国家政府、政客及反华媒体罔顾法治精神,抱持虚伪“双标”,大肆抹黑判决结果,我们对干扰香港执法、司法机关依法办案和破坏特区法治的言行予以强烈谴责。
结合材料,运用“各具特色的国家”知识,阐明香港特区司法机关依法对“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罪成被告作出判刑的价值所在。(9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支持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更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全面阐述中国的安全观、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思想理念,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权威作用,发扬多边主义精神,促进了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倡议,共建“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这条外交轨道,编织遍布全球的“朋友圈”,实现了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携手共促世界和平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是如何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的。(1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建交60年来,中法双边贸易额增长了800多倍。如今,中国已成为法国在亚洲第一大、全球第七大贸易伙伴;法国也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实际投资来源国。
中国在制造业、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法国在航空航天、核能、高端消费品、农产品和酒类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近年来,波尔多葡萄酒、夏洛莱牛肉等法国美食在中国深受欢迎,空气炸锅、电饭煲等中国家电也在法国逐渐崭露头角。近10年来,中法农产品贸易总额不断增加。除了农业食品,中法两国还在航空航天、民用核能等传统合作领域以及服务贸易、绿色发展、高新科技等新领域不断探索,并持续强化着彼此间的经贸“链接”。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内生需求不断扩大。近两年,不少法国企业选择在中国加大投资、拓展业务,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对法投资第一大亚洲国家,对法直接投资存量近49亿美元。目前,中国投资者投资超过900家法国企业,在法国本地雇用超过5万名员工。
(1)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分析中法经贸合作对两国的积极影响。(10分)
(2)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请你为吸引法国企业来华投资写一段推介语。(6分)
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200字左右。
20.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呼吁各国承诺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上。本次大会旨在落实《巴黎协定》,致力于就应对气候紧急情况切实采取行动,包括紧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快减缓升温速度,发达国家应兑现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提供资金的承诺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中国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继续推进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1) 联合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2) 简要说明中国作出量化减排庄严承诺的理由。(9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